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1987年底爆发的第一次巴勒斯坦起义一样,这轮巴以之间的流血冲突2000年9月底爆发时,人们普遍以为只会持续几天或者几个月,没想到局势起伏跌宕,冲突连绵不止,而且烈度不断加剧,时常有失控的危险。
都是和谈惹的祸?
1993年启动的奥斯陆和平进程给以和平方式解决以巴争端设计了路线,也为和平协议的缔造者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带来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但这一尝试解决百年争端的框架性协议因内外阻力重重,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多舛的命运。协议为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归还土地以及双方履行其他的权利义务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给巴勒斯坦人恢复主权、实现建国梦想以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由于以色列政权更迭,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制造爆炸等原因,双方的和谈步伐远远落后于时间表,于是,当期待中的建国日期已过,许诺的土地迟迟回不到自己手中时,巴勒斯坦人胸中的愤懑郁结。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眼看着巴方的"火山"即将喷发,于是,在2000年7月仓促前往美国戴维营,力图在短时间内与巴方就负载着宗教情感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棘手难题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谈判桌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步,但巴方却因以色列答应的条件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感到失望和悲观。结果,戴维营会谈不仅刺激了在和谈中持强硬立场的以色列右翼的神经,也为巴勒斯坦爆发起义留下了隐患。
1987年巴勒斯坦人第一次起义时的典型镜头是儿童手握石块面对以色列坦克,而此次流血冲突,镜头中更多的是激烈的武装冲突和频繁的爆炸活动。巴勒斯坦人的枪击不仅给生活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者造成严重生命威胁,而且直逼以色列境内。耶路撒冷南郊的犹太定居点吉鲁离耶路撒冷市中心只有10公里,一向被以色列人视为其"首都"的一部分,冲突爆发后,巴武装人员时常潜到吉鲁对面的阿拉伯村镇开枪射击,以军坦克炮或战斗机的还击声在记者的住处清晰可辨,很多以色列人惊呼:"战争打到家门口了!"
面对巴勒斯坦人令人刮目的袭击能力,以色列民众要求政府加大打击力度的呼声普遍提高,右翼人士则几乎众口一词地将罪责归咎到奥斯陆协议上,认为政府根据协议将大量淘汰的枪支交给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委他们以安全合作的任务时铸下了大错,使得今日巴勒斯坦人掉过枪头来打以色列人。不少极端右翼人士更是不反省自己的占领行为,而称"签署奥斯陆协议是犯罪行为",并在车辆尾部和很多公共场所张贴这样的传单。
一些温和的人士也在责怪奥斯陆协议。他们认为,伴随奥斯陆自治协议的履行,以巴之间树起了藩篱,逐步在划清界限,相互往来减少,心理隔膜日深。此外,巴拉克在戴维营会谈中迈出的和谈步伐也使得以色列国内不少左翼力量对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诚意产生了怀疑。
“沙龙是他们帮助上台的”
奥斯陆和平进程启动后,以色列政府经常因为和谈政策分歧严重而解体。2000年9月底以巴流血冲突爆发后,巴拉克为挽回败局,加紧与巴方和谈,以期拿到一份和平协议,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但由于冲突加剧,国民担心局势失控,推举雅号“安全先生”、以强硬著称的沙龙上台。
很多以色列人都表示,沙龙由于个人的历史污点一直被排除在总理人选之外,他完全是被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推上台的。
沙龙当选总理后,巴勒斯坦人认识到想从这位强人手中夺回土地简直是在做“白日梦”,一些极端组织便发誓要加大对以色列人的袭击,以“暴露以色列右翼政府的嘴脸”。沙龙对巴勒斯坦人的打击和报复毫不心慈手软,在执政一年里,他动用了先进的F-16战斗机对巴目标进行轰炸,加大了对巴活跃分子的“定点清除”活动,并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空前封锁,指望用武力使巴勒斯坦人屈服,但他的强硬手段导致了巴勒斯坦人反抗行动的反弹,以境内外爆炸等各种袭击活动四起,伤亡数字猛增,一年来共有3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于与巴勒斯坦人冲突中。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期间,巴以死亡人数的比例为25:1,而此次流血冲突中,双方的比例已逐步消长为3:1。
循环的暴力活动只会不断激发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与巴勒斯坦人的较量中,以色列人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扮演了“坏蛋”的角色,知道自己在“以强凌弱”,但他们对巴勒斯坦人无孔不入的爆炸袭击活动更是咬牙切齿地痛恨,就连一些看上去很柔弱的女学生也会要求对巴勒斯坦人打得“狠些,再狠些”。
当然,他们在呼吁加大对巴勒斯坦人打击力度时,还会愤恨地说:“沙龙是他们选上来的,如果巴勒斯坦人想让以色列在谈判中做更大的让步,只能用和平的方式影响以色列民意,让左翼政府上台。”
巴勒斯坦人的运气不好?
犹太人1948年建立了自已的国家,但随之爆发的多次中东战争却使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巴勒斯坦人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目标是夺回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土地。1993年奥斯陆和平进程开启后,巴勒斯坦接受联合国通过的242号决议,以期在传统的巴勒斯坦地区约22%的土地上建立独立国家。但直至今日,在以色列仍不难听到这样的论调:“巴勒斯坦人有22个阿拉伯国家可以去,为什么偏要和我们争这么一丁点土地?”
3月9日晚,以色列北部海滨城市内塔尼亚发生巴勒斯坦人枪击事件的当晚,我刚好在以色列朋友家聊天,看着电视上令人惊悸的枪击事件现场,男主人恶狠狠地说:“一定要猛烈报复他们。巴勒斯坦人的运气不好,我们犹太人除了这里还能去哪儿呢?我们就要在这里呆下去。我们有那么强的军事实力,把我们逼急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住所附近一家咖啡馆发生一起严重自杀爆炸事件,当场炸死11人,炸伤50多人,巴勒斯坦人如此猛烈密集的报复行动让朋友呆若木鸡,惊恐万状。
实际上,以巴之间一直存在一个怪圈。
“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虽然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以巴争端的基础,但到底应该先还土地再给和平,还是先保证和平再归还土地,双方在顺序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以色列人掌握着的土地毕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巴方所承诺的和平却多少有些虚无飘渺。不管怎么说,放弃已经到手的土地对很多以色列人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奥斯陆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巴方加强了安全合作,避免了对以色列人的袭击活动,以色列右翼人士便会滋生出“既然对方默不作声,我们凭什么要给他们土地”的念头;而如果巴勒斯坦发动了袭击活动,这些在和谈中立场强硬的人又会说:“如果我们将土地全部归还他们,怎么能保证他们会停止袭击?”
新一轮流血冲突使本来就缺少相互信任的以巴双方充满了新的敌视和仇恨,对和平的前景更加悲观。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以色列46%的犹太人赞同将巴勒斯坦人从被占领土上“迁移”出去,31%的人则认为应该将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迁移”出去。而在1991年,这两项统计数字分别为38%和24%。此外,大约41%的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使他们在和谈中更难以做妥协让步,只有10%的人认为巴勒斯坦起义能使他们有可能做更大让步。
不过,空前惨烈的流血冲突也使很多以色列人再次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认为双方必须最终找到实现和平共处的途径。虽然以巴双方彼此制造了很多冤孽,但有不少以色列人认为,由于巴勒斯坦人经历了类似犹太人曾经有过的苦难,他们在与以色列人斗争和相处的过程中从以色列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懂得希伯来语,熟悉以色列人的生活和政治体制,如果有一天,以色列能最终融入中东这片土地,巴勒斯坦人将必然起到桥梁的作用。▲
都是和谈惹的祸?
1993年启动的奥斯陆和平进程给以和平方式解决以巴争端设计了路线,也为和平协议的缔造者拉宾、佩雷斯和阿拉法特带来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殊荣。但这一尝试解决百年争端的框架性协议因内外阻力重重,自诞生之日起便注定了多舛的命运。协议为以色列向巴勒斯坦人归还土地以及双方履行其他的权利义务规定了严格的时间表,给巴勒斯坦人恢复主权、实现建国梦想以很高的期望值。然而,由于以色列政权更迭,巴勒斯坦极端组织制造爆炸等原因,双方的和谈步伐远远落后于时间表,于是,当期待中的建国日期已过,许诺的土地迟迟回不到自己手中时,巴勒斯坦人胸中的愤懑郁结。时任以色列总理的巴拉克眼看着巴方的"火山"即将喷发,于是,在2000年7月仓促前往美国戴维营,力图在短时间内与巴方就负载着宗教情感和民族利益的重大棘手难题达成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谈判桌上迈出了前所未有的大步,但巴方却因以色列答应的条件与自己的要求相差甚远,感到失望和悲观。结果,戴维营会谈不仅刺激了在和谈中持强硬立场的以色列右翼的神经,也为巴勒斯坦爆发起义留下了隐患。
1987年巴勒斯坦人第一次起义时的典型镜头是儿童手握石块面对以色列坦克,而此次流血冲突,镜头中更多的是激烈的武装冲突和频繁的爆炸活动。巴勒斯坦人的枪击不仅给生活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的犹太定居者造成严重生命威胁,而且直逼以色列境内。耶路撒冷南郊的犹太定居点吉鲁离耶路撒冷市中心只有10公里,一向被以色列人视为其"首都"的一部分,冲突爆发后,巴武装人员时常潜到吉鲁对面的阿拉伯村镇开枪射击,以军坦克炮或战斗机的还击声在记者的住处清晰可辨,很多以色列人惊呼:"战争打到家门口了!"
面对巴勒斯坦人令人刮目的袭击能力,以色列民众要求政府加大打击力度的呼声普遍提高,右翼人士则几乎众口一词地将罪责归咎到奥斯陆协议上,认为政府根据协议将大量淘汰的枪支交给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委他们以安全合作的任务时铸下了大错,使得今日巴勒斯坦人掉过枪头来打以色列人。不少极端右翼人士更是不反省自己的占领行为,而称"签署奥斯陆协议是犯罪行为",并在车辆尾部和很多公共场所张贴这样的传单。
一些温和的人士也在责怪奥斯陆协议。他们认为,伴随奥斯陆自治协议的履行,以巴之间树起了藩篱,逐步在划清界限,相互往来减少,心理隔膜日深。此外,巴拉克在戴维营会谈中迈出的和谈步伐也使得以色列国内不少左翼力量对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诚意产生了怀疑。
“沙龙是他们帮助上台的”
奥斯陆和平进程启动后,以色列政府经常因为和谈政策分歧严重而解体。2000年9月底以巴流血冲突爆发后,巴拉克为挽回败局,加紧与巴方和谈,以期拿到一份和平协议,作为自己的“救命稻草”,但由于冲突加剧,国民担心局势失控,推举雅号“安全先生”、以强硬著称的沙龙上台。
很多以色列人都表示,沙龙由于个人的历史污点一直被排除在总理人选之外,他完全是被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推上台的。
沙龙当选总理后,巴勒斯坦人认识到想从这位强人手中夺回土地简直是在做“白日梦”,一些极端组织便发誓要加大对以色列人的袭击,以“暴露以色列右翼政府的嘴脸”。沙龙对巴勒斯坦人的打击和报复毫不心慈手软,在执政一年里,他动用了先进的F-16战斗机对巴目标进行轰炸,加大了对巴活跃分子的“定点清除”活动,并对巴勒斯坦人实施了空前封锁,指望用武力使巴勒斯坦人屈服,但他的强硬手段导致了巴勒斯坦人反抗行动的反弹,以境内外爆炸等各种袭击活动四起,伤亡数字猛增,一年来共有3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于与巴勒斯坦人冲突中。第一次巴勒斯坦人起义期间,巴以死亡人数的比例为25:1,而此次流血冲突中,双方的比例已逐步消长为3:1。
循环的暴力活动只会不断激发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与巴勒斯坦人的较量中,以色列人毫不避讳地承认自己扮演了“坏蛋”的角色,知道自己在“以强凌弱”,但他们对巴勒斯坦人无孔不入的爆炸袭击活动更是咬牙切齿地痛恨,就连一些看上去很柔弱的女学生也会要求对巴勒斯坦人打得“狠些,再狠些”。
当然,他们在呼吁加大对巴勒斯坦人打击力度时,还会愤恨地说:“沙龙是他们选上来的,如果巴勒斯坦人想让以色列在谈判中做更大的让步,只能用和平的方式影响以色列民意,让左翼政府上台。”
巴勒斯坦人的运气不好?
犹太人1948年建立了自已的国家,但随之爆发的多次中东战争却使100多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巴勒斯坦人的民族独立运动的目标是夺回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土地。1993年奥斯陆和平进程开启后,巴勒斯坦接受联合国通过的242号决议,以期在传统的巴勒斯坦地区约22%的土地上建立独立国家。但直至今日,在以色列仍不难听到这样的论调:“巴勒斯坦人有22个阿拉伯国家可以去,为什么偏要和我们争这么一丁点土地?”
3月9日晚,以色列北部海滨城市内塔尼亚发生巴勒斯坦人枪击事件的当晚,我刚好在以色列朋友家聊天,看着电视上令人惊悸的枪击事件现场,男主人恶狠狠地说:“一定要猛烈报复他们。巴勒斯坦人的运气不好,我们犹太人除了这里还能去哪儿呢?我们就要在这里呆下去。我们有那么强的军事实力,把我们逼急了,什么事都能做得出来。”两个多小时后,记者住所附近一家咖啡馆发生一起严重自杀爆炸事件,当场炸死11人,炸伤50多人,巴勒斯坦人如此猛烈密集的报复行动让朋友呆若木鸡,惊恐万状。
实际上,以巴之间一直存在一个怪圈。
“土地换和平”的原则虽然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解决以巴争端的基础,但到底应该先还土地再给和平,还是先保证和平再归还土地,双方在顺序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休。以色列人掌握着的土地毕竟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巴方所承诺的和平却多少有些虚无飘渺。不管怎么说,放弃已经到手的土地对很多以色列人来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奥斯陆协议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巴方加强了安全合作,避免了对以色列人的袭击活动,以色列右翼人士便会滋生出“既然对方默不作声,我们凭什么要给他们土地”的念头;而如果巴勒斯坦发动了袭击活动,这些在和谈中立场强硬的人又会说:“如果我们将土地全部归还他们,怎么能保证他们会停止袭击?”
新一轮流血冲突使本来就缺少相互信任的以巴双方充满了新的敌视和仇恨,对和平的前景更加悲观。最新民意调查显示,以色列46%的犹太人赞同将巴勒斯坦人从被占领土上“迁移”出去,31%的人则认为应该将以色列境内的阿拉伯人“迁移”出去。而在1991年,这两项统计数字分别为38%和24%。此外,大约41%的犹太人认为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活动使他们在和谈中更难以做妥协让步,只有10%的人认为巴勒斯坦起义能使他们有可能做更大让步。
不过,空前惨烈的流血冲突也使很多以色列人再次认识到了和平的可贵,认为双方必须最终找到实现和平共处的途径。虽然以巴双方彼此制造了很多冤孽,但有不少以色列人认为,由于巴勒斯坦人经历了类似犹太人曾经有过的苦难,他们在与以色列人斗争和相处的过程中从以色列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他们懂得希伯来语,熟悉以色列人的生活和政治体制,如果有一天,以色列能最终融入中东这片土地,巴勒斯坦人将必然起到桥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