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耒的嵩山,张耒的网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ua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时空”何为?简言之,“艺术时空”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相互摩荡更迭,使得时空变幻,忽今忽昨,一此一彼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典范。笔者以为如此之手法是诗人有意布下的一张有力的网,一张一弛,紧紧地网住读者的神思,网住读者的情感。
  在千百年的诗海中,将笔者紧紧网住的便是张耒的一首《初见嵩山》。此诗结构颇有些灵动通透之感。虽是开门见“山”,可此山非入云之山,而是诗人入怀之山。寥寥几笔中,一虚一实间,诗人布下了虚空之网、现实之网、虚实结合之网,层层叠叠,造语极新。
  关键词:艺术时空;虚实结合;网
  一、心中想象、仕途遭遇的网,网住故人之情
  诗歌开篇并未先言嵩山之景,而是先言诗人自身“年来鞍马困尘埃”的仕途艰辛,宦海沉浮,車马劳顿之形状。继而,时空的针线跳跃,线索游走于现实之景和诗人的想象之中“赖有青山入我怀”,来来回回间诗人已布下第一张网。虽然官场失意,但心中却有一直有人陪伴,诗人道出入驻心中多年的嵩山。虽然平生还素未谋面,却已相见千万次,诉诸忠肠千万回。
  这张网是现实和想象的网,是诗人初见嵩山情感的网。这一网,有从未拜会嵩山的欣喜向往,更有和一位故友挚交相见的感慨万千。这一网,也紧紧网住了诗人的脚步,虽逢风雨,嵩山不露真面目,但诗人并未黯然离开,而是一直等到黄昏日落。因为诗人要见的是一位多年陪伴的故人。大有“不见故人,吾不离去”之感。果然,待到傍晚,风雨渐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淡淡几笔,却已网住满满的故人之情。
  二、日出日落、风云变幻的网,网住豁达之思
  “日暮北风吹雨去”将嵩山的一雨一晴,一朝一暮的风云变幻写尽,时空的穿梭于之间晴雨之间,风雨朝夕之中张开了一张网,网住了嵩山我自岿然不动的坚定与释然,也网住了诗人的豁达之思,回想自我仕途虽然艰辛,前路漫漫,但是诗人以嵩山于晚晴之中出云之态,也衬出自我不畏亦不畏之情,大有“任尔东西南北风”之感。
  “日暮”两句亦有日月自然之变幻,嵩山依旧的苍茫之感。好似,世事变迁,可嵩山依旧苍翠挺拔,旁观事态,遗世独立。而这一切都被这第二张网,网进了一个“豁达”之中。
  三、心向往之、初见之缘分的网,网住永恒
  诗人从未见嵩山前,心底无限向往,到初见嵩山,是一次心底嵩山的构建。“年来”二句是一次梦幻的虚写,是诗人自我心中想象和无限寄托的情感载体。正是通过这样的幻想和一次次的向往,构建了一个诗人自己的嵩山,一个陪伴诗人左右的嵩山。这样的嵩山就在诗人的心中不受风吹日晒,成为一个主体性的嵩山,也成为一座外人永远无法窥见全貌的嵩山。
  或者说,这个张耒的嵩山变成了一个“象”,不加以言表我们不得而知。然而无论诗人如何描绘,着墨多少,这座嵩山都将成为一座永恒的孤品。由诗人的想象和向往以及多年的宦海沉浮,或悲或喜,无数个日日夜夜反复地咏叹建成的嵩山。
  正是样时起时落的生活,或晴或雨的人生张开了一张网,网住了张耒心中的嵩山,网住了他的诗意和才华,写就了一篇《初见嵩山》。
其他文献
摘要:叶燮的《原诗》是中国诗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其中不乏关于诗歌风格的论述:在陈熟、生新的问题上,叶燮不仅认为二者相济,方全其美,而且将其归结到作家的创作修养论上;在诗歌正变观上,叶燮既肯定时代对诗的影响,又承认诗歌自身的发展规律,颇有远见卓识;在杜诗风格论上,他推崇杜甫在法度之外的神妙变化和浑然天成与造化同工的至高境界。这些都体现了叶燮通达的诗学观。  关键词:陈熟;生新;正变;杜诗风格  叶
期刊
摘要: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是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紧随时代步伐,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长篇小说《边陲线上》、《幼年》,中篇小说《罪证》,短篇小说《千人塔下的声音》等作品描绘了沦陷时期东北人民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尤其展现了异族统治之下的斗争精神,表达了作者抗日救国的主题思想,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骆宾基;东北沦陷时期;小说;民族精神  骆宾基是在抗日
期刊
摘要:在欧洲文坛享誉盛名的安德烈·马尔罗一生只创造了6部小说,其中三部小说《征服者》、《王家大道》、《人的境遇》都是以东方革命为题材,马尔罗更是以《人的境遇》一书荣获1933年的法国文学最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作为一名生在巴黎,长在法国的西方人,马尔罗为何选择东方革命题材来进行创作?其作品是否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现状?本文将通过分析《人的境遇》一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外部分析方法,
期刊
摘要:日本民俗美作为日本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川端康成作为东方美的代言人,其作品中的民俗美更值得我们探究。本文将通过“以民俗书写文化符号”、“以民俗践行文学使命”、“以民俗隐喻人物命运”三个角度对《古都》、《千只鹤》两部作品中的民俗美进行探析。  关键词:民俗美;文化符号;使命;隐喻;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以自身独特体验与文化积蕴开创了
期刊
摘要:金庸小说影响之大,众说纷纭。金庸小说的魅力仁者见仁。本文试从金庸小说中对原型的借鉴和改造入手,品读金庸小说的魅力。  关键词:小说;原型;生命力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鸯”和《越女剑》,金庸小说自创作以来就深受读者的喜爱。无论是神奇玄幻武功,还是荡气回肠的爱情,或是美丽温柔的女性,亦或是可敬佩的英雄男主角。它都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感染着读者。  金庸小说的武功描写既与我国传
期刊
摘要: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是其西部小说中的典范之作,作者花重笔墨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母狼、人与骏马的关系,更探索了西部牛仔追寻梦中田园的历程。“边境三部曲”折射出麦卡锡对生态问题的关注,力图唤醒现代人类的生态意识,以重新建构和谐、平等的生态整体。  关键词:生态批评;“边境三部曲”;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  美国当代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边境三部曲”(包括《骏马》、《穿越》和《平原
期刊
摘要: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ナップ)解散后,受准战时体制的法西斯主义的压迫,大多数社会主义者放弃了理想。发出转向声明的作家向往由于拒绝转向而持续狱中生活的同志,开始了以私小说风的形式把自己的体验和自己转向的苦恼写入作品之中的所谓转向文学。这些转向作家中岛木健作是十分特别的存在。  关键词:岛木健作;生活的探求;转向  一、转向文学  1931年,分散的无产阶级文化运动为了有一个统一的组织,由藏原惟
期刊
作为一部美国内战时期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飘》这一小说作品对主人公郝思嘉追求爱情、事业、金钱的描述中渗入了很多女性主义思想,这些女性主义思想较好的表现了主人公对当时男权社会的不满,而在笔者对这一作品的阅读中,同样深深体会到了郝思嘉身上所蕴含的浓浓女性主义思想,所以我认为想要真正理解小说《飘》的内涵,就必须明晰小说《飘》中渗透的女性主义思想。  为了更好的理解小说《飘》中的女性主义思想,笔者特意对
期刊
作家秦岭的乡村题材小说,总能让读者在现实与历史的相互关照中获得对中国乡村的纵深认知和广角观察,这是他与某些作家“快餐式”反映乡村现实的明显不同。他的中篇近作《借命时代的家乡》(《中国作家》2014年第12期)以西部干旱的“家乡”为背景,让“借命”叙事环绕在历史阵痛和时代变革之间,一幅别开生面的农村世相风俗画顿时展现开来,再度给予我们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和对乡村社会的深深思索。  借命,曾经是中国农村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述视角及人物形象的角度重新分析了《祝福》的意蕴:作者用叙述视角完成了对回乡新知识分子的批判,他们囿于现状,完成不了妇女解放的重任;用人物形象昭示了在妇女解放运动中,广大妇女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与顽固而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衡的。  关键词:祝福;叙述视角;人物形象  《祝福》采用了第一人称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作为旁观者的“我”见证了祥林嫂丧夫后被转卖另嫁又丧夫失子的悲惨遭遇。在小说中“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