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學数学教学中,学生因为受年龄特征、认知结构、能力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怎样才能科学的应对错误、利用错误?本文就教师有效利用错误资源的策略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37-02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1]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宽容、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错误暴露出了很多他们真实的想法。宽容、理性的对待错误,养成应对错误的策略,课堂上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机勃勃的场面。
一、诱导错误,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我引导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不是也看个位?”马上就有学生猜测“我猜个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数”。我大肆表扬他,“你真聪明,会利用旧知识来进行猜测,大家认为他的猜测对吗?”有的孩子说“我认为他猜测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问:“如果他说得是正确的,那13、16、19个位上就是3、6、9,为什么它们不是3的倍数呢?”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产生了疑问。最后,大家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是和“个”位有关,而是和“各”位有关。本节课,通过老师的预设,诱导出学生的“错误”,围绕“错误”质疑,形成了矛盾冲突,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本节课的学习,学习气氛高涨。
二、引导评错,加强真情体验
评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和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自我评错和集体赏错、议错,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对知识的更深体验。
例如: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80米,宽6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为1︰1000的图纸上,图上面积是多少?有几个“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了“简便方法”。①80×60=4800(平方米)②4800平方米=48000000平方厘米③48000000×=48000(平方厘米)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方法很简便。有的则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他这种方法是先算的实际面积,再用比例尺来解决,这样行吗?
我听到他们的议论含笑不语。我并没有马上揭晓答案,而是指着得数问“48000平方厘米是多大啊?”学生又开始议论起来。“老师,48000平方厘米是4.8平方米。”“4.8平方米要画在图纸上,怎么画啊,谁来给我画画?”学生开始犯难了“老师,哪有这么大的纸啊?”“老师,这样做,可能错了哦!”我又笑着说“是啊,4.8平方米是太大了,画不了。如果我们要画个长方形在图纸上,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一开始就考虑面积吗?还是长和宽画多长呢?”学生马上开始动手:80×=0.08(米)=8(厘米)60×=0.06(米)=6(厘米)8×6=48(平方厘米)“老师,我知道了,要先分别求出图上的长和宽,再来求面积。”通过孩子们的评错、纠错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他们明白了“比例尺是针对长度,而不是针对面积。” 三、深挖错误,激发思维火花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纠错的过程,因势利导,进行深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才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例如:一块长方形土地,周长是160米,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长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这样解答:160×=100(米)160×=60(米)100×60=6000(平方米)我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评议,大家发现:长方形如果长为100米,宽为60米,它的周长就不是160米了,而是320米。通过纠错、议错,同学们发现一般的题目可以直接把总数拿来按比分配,这道题却不行,因为这里的160米并不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数,得先用160÷2=80(米)。通过讨论,大家对“比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相继又抛出了两个新的问题:①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是2︰1︰3,它的棱长总和是24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2︰1︰3,现在高比宽多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快就顺利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数学学习活动本就是一个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养成有效应用错误的策略,学生才能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学有所获。青梅似酒,微酸,微涩,饮入,方知馨香满室,一生温暖。错误就似一颗“青梅”,吃的时候又酸又涩,却能开胃生津,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2(10)
[2][德]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教育[M] 刘恒新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王安爱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错误资源 有效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137-02
古语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1]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也指出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宽容、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错误”。[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产生的错误暴露出了很多他们真实的想法。宽容、理性的对待错误,养成应对错误的策略,课堂上才会出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机勃勃的场面。
一、诱导错误,培养质疑能力
教学“3的倍数特征时”,我引导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是不是也看个位?”马上就有学生猜测“我猜个位上是3、6、9的數是3的倍数”。我大肆表扬他,“你真聪明,会利用旧知识来进行猜测,大家认为他的猜测对吗?”有的孩子说“我认为他猜测的有一定的道理”。有的则问:“如果他说得是正确的,那13、16、19个位上就是3、6、9,为什么它们不是3的倍数呢?”通过学生的激烈讨论,产生了疑问。最后,大家发现3的倍数特征不是和“个”位有关,而是和“各”位有关。本节课,通过老师的预设,诱导出学生的“错误”,围绕“错误”质疑,形成了矛盾冲突,学生带着好奇心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本节课的学习,学习气氛高涨。
二、引导评错,加强真情体验
评错是引导学生对自己错误的一种反思和再认识的过程。通过自我评错和集体赏错、议错,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对知识的更深体验。
例如:有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80米,宽6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为1︰1000的图纸上,图上面积是多少?有几个“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了“简便方法”。①80×60=4800(平方米)②4800平方米=48000000平方厘米③48000000×=48000(平方厘米)有的学生认为这个方法很简便。有的则看到了问题的关键:他这种方法是先算的实际面积,再用比例尺来解决,这样行吗?
我听到他们的议论含笑不语。我并没有马上揭晓答案,而是指着得数问“48000平方厘米是多大啊?”学生又开始议论起来。“老师,48000平方厘米是4.8平方米。”“4.8平方米要画在图纸上,怎么画啊,谁来给我画画?”学生开始犯难了“老师,哪有这么大的纸啊?”“老师,这样做,可能错了哦!”我又笑着说“是啊,4.8平方米是太大了,画不了。如果我们要画个长方形在图纸上,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什么?一开始就考虑面积吗?还是长和宽画多长呢?”学生马上开始动手:80×=0.08(米)=8(厘米)60×=0.06(米)=6(厘米)8×6=48(平方厘米)“老师,我知道了,要先分别求出图上的长和宽,再来求面积。”通过孩子们的评错、纠错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他们明白了“比例尺是针对长度,而不是针对面积。” 三、深挖错误,激发思维火花
费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3]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紧紧抓住学生纠错的过程,因势利导,进行深挖。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才会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
例如:一块长方形土地,周长是160米,长和宽的比是5︰3,这块长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学生这样解答:160×=100(米)160×=60(米)100×60=6000(平方米)我邀请全班同学一起来评议,大家发现:长方形如果长为100米,宽为60米,它的周长就不是160米了,而是320米。通过纠错、议错,同学们发现一般的题目可以直接把总数拿来按比分配,这道题却不行,因为这里的160米并不是一条长和一条宽的总数,得先用160÷2=80(米)。通过讨论,大家对“比的应用”又有了新的认识。我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相继又抛出了两个新的问题:①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的比是2︰1︰3,它的棱长总和是24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一个长方体,长、宽、高的比是2︰1︰3,现在高比宽多10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很快就顺利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
数学学习活动本就是一个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的过程。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养成有效应用错误的策略,学生才能保持更大的学习兴趣,学有所获。青梅似酒,微酸,微涩,饮入,方知馨香满室,一生温暖。错误就似一颗“青梅”,吃的时候又酸又涩,却能开胃生津,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叶澜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教育研究2002(10)
[2][德]卡尔·威特 卡尔·威特的教育[M] 刘恒新译 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3]王安爱 让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和创造者 考试周刊 2011年3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