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影响研究r——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guang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全面发展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必然也体现在政治系统中的公民个体身上,公民政治价值观念的深刻变迁将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本文以人的现代化为自变量,公民政治价值观为因变量.在结构方程模型中以观念现代化、思维现代化、素质现代化、政治信任、政治信念、政治效能感六个构面之间的路径分析.结论得出:观念现代化和思维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较明显,思维现代化对公民政治价值观的影响较弱.文章提出要从培育现代公民意识,构建合格公民身份;转变传统政治思维,构建积极的公民文化;加强全民素质能力提升,形塑公民政治价值准则三个方面培育现代公民政治价值观.
其他文献
对客观的意义所作的分门别类,尤其是对习语中客观的内涵所作的追索,旨在揭示出一种无批判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是现代世界及庸俗的哲学共同塑造的无批判的生活方式的直接结果,反过来又成为二者不可或缺的补充.因此,不论是在学术研究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厘清客观的含义、重建客观的立场成为一种必要.这种重建并不仅仅是理论的对客观之含义做出澄清,并不是使客观的含义向康德的或黑格尔的样式回返,也并不是树立起客观这一语词的权威性,而是借助哲学的思考向度,唤起实践的、批判的态度,即并不将现存世界当作已完成的予以完全的接受,而是尝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能动的”实践,通过实践人必然展现为一种关系的、共同体的存在.人的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被异化的,由此决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宣扬的“普世价值”是一种带有虚伪性、虚假性、占有性的“虚幻共同体”的价值诉求.新时代我们倡导的“共同价值”是一种具有公共性、共同性、共享性的价值诉求,旨在实现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与共享,是马克思类本质思想的彰显和“真正共同体”价值的新时代诉求.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早期的经典著作之一,包含着非常深刻的生态思想.基于“对象性理论”,马克思论证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分析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揭示了生态危机产生的现实根源;以共产主义学说为基础,提出了生态危机的解决路径.从哲学基础到现实批判再到未来路径,构建了完整的生态思想逻辑体系.
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领军人物,科恩在学术生涯的早期一直致力于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学术研究的需要.科恩在承袭了分析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向政治哲学进行了转向.研究科恩学术生涯的转向过程以及对其转向动因分析,对我们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有效衔接,是在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践条件下,提出的持续做好“后半篇文章”必然要求.在这一现实条件下,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依然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是中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见证.巩固好革命老区脱贫攻坚成果,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的新路,让革命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国家提出的新要求.革命老区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转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作出决断.《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范例,努力走出革命老区乡村振兴
全面开展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的工作又是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话语权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分析和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但具有丰富的实践价值,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工作提供创新动力.本文通过论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是新发展阶段下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对这一不断成长壮大、作用日益突出群体的基本情况和特征、统战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系统研判,是科学精准施策、分类分众施策的前提条件.本文主要从年龄结构、学历层次、收入水平、职业分布、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情况分析和特征描摹,从底数摸排、制度建设、载体平台、工作覆盖、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了问题探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员寻找起来、制度健全起来、载体搭建起来、群体组织起来、队伍培训起来“五个起来”的思路举措,以期推动新时代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教育部提出“三个课堂”的应用指导意见,将课程思政应用到“三个课堂”中所遇到的挑战.文章首先从“三个课堂”如何诠释课程思政的含义入手,解释为何研究此方面;其次,将两者融合的过程中的难点和归因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了我们当前课程思政融入到每节课所遇到的挑战;最后,在分析归因的基础上,提出应用对策,继而解决问题,将“三个课堂”常态化应用落实提供新视角.
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互联网技术发展以及部分青年思想呈现懈怠等原因,导致“躺平”文化得以出现并广泛传播,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面对“躺平”文化带来的冲击,高校应从加强学生思想引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以及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方式予以应对,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新时代主力军.
推进垃圾分类是社会主义文化纵深化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关系到人民生活、环境保护、社会风貌的综合性工程.中国当前垃圾分类管理依然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基本类型包括引导型模式、强制型模式、自发型模式、混合型模式.这虽然适合中国文化与国情,但这种管理模式依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政府部门超负荷运转,社会主体参与显著不足,社会主体参与效率低下.为此需要尽快探索与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协同治理模式,明确界定各主体职责,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设计,统筹垃圾分类管理各环节协调发展,形成社会、市场与政府之间的良性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