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自信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shan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书写危机”的说法,似乎并不是危言耸听。
  早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于2013年播出后,相关话题就被热烈讨论过。由同一班底制作的《汉字风云会》依然采用学生听写竞赛的形式,而考察的范围则从生僻字词转向了常用字词。
  随着节目的播出,人们发现,即使是常用字词,也存在着大量习而不察的书写误区。
  数字化书写设备的普及已然是不可逆的趋势,与之相伴生的,是手写汉字的习惯正被悄然改变——提笔忘字、写不好字,已成普遍现象。
  既然数字化输入已成大趋势,为何还要反复强调汉字书写规范的必要性呢?
  对汉字的认知,若仅仅流于“将之视作语言工具”的浅表,那么对于一些字的误植也就无足轻重。
  但是,每个汉字都是有温度的生命体,其承载的文化信息往往远超想象。
  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也是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
  一个“德”字,便承载着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德者得也”,自律方能自得。可见,汉字不仅是解码中国先民认知世界思维的钥匙,几千年的传流亦让汉字“一字一智慧,一字一乾坤”,成为中华文化之美的凝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古今同脉的汉字正是这片土地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印记。
  “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第四个自信。
  若要在信息时代未雨绸缪,让汉字传承始终有良好的生态,亦需将汉字中凝聚的文化自信贯穿入国民基础教育之中。
  2016年10月,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语言文字要求纳入学校、教师、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加强语言文字示范校和书写特色校建设”。
  自2017年9月1日起,教育部新编版语文教材开始使用,其中“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变动备受关注,反映出汉字教学理念的变迁: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
  近年来,基于文字学的科学化汉字教育已经被带入课堂。
  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宁所说:“我们应该讲解字源字理。”这将从基础教育阶段就让国人对汉字有“通史”而非“断代史”的了解,从而增强汉字学习和记忆的能力,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
  在成人世界中,感受汉字之美、传承汉字之美的行动,则在文化创意领域最为活跃。围绕汉字的创意设计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设计师们的兴趣,无论是汉字字体设计,还是汉字文创产品,都有走热之势。
  设计者们以汉字为切口,呼应中华文化传统复兴的潮流,并希望通过汉字创意作品产品化的努力,让汉字文化与大众的消费生活产生沟通。
  汉字之美的传承,凝聚的正是愈发坚定的中国文化自信。
  每一次对于汉字的再认识,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习。在全世界涌起“汉语热”、中国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的当下,慎终追远,让延续几千年的汉字文化经世致用,让古老文脉迸发当代活力,是我们当然的选择。
  汉字:在荧屏风云中书写自信
  通过持续的节目制作,给未来留下一年一度的全民温习书写的仪式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特约撰稿林丹丹/北京报道
  九月是开学季,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的“开学第一课”在学校小礼堂里举办,这是一场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相互比试的汉字听写课堂,而缘起却是一档综艺节目。
  考题的范围来自浙江卫视从2017年7月开始播出的《汉字风云会》,节目形式很简单,小学五年级学生参加听写竞赛,而听写的内容基本都是常用字词。
  类似的“开学第一课”并非孤例,北京、河北、江苏、广东、福建、湖北、山东、上海、浙江、安徽等多个省区的小学都举办了亲子互动听写课堂。
  进入电视行业近二十年的关正文,从没想到自己制作的这档综艺节目会这般影响荧屏外的小学课堂。
  2013年,关正文策划制作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曾引起巨大反响,“汉字书写危机”一时成为公众话题。
  “但‘话题’也有个特点,容易一风吹。风吹过之后,大家该干嘛干嘛,写不出字也没什么羞耻感。”关正文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个时候坚持节目制作的意义才真正开始呈现出来,“节目制作的梦想,是希望通过持续多年的坚持,能给未来留下一个每年进行的全民温习书写的仪式,让汉字的书写永远成为民族文化的特征。”
  不再考谁都没听过的字
  11岁的阮沅来自福建省福安师范附属小学,是参加《汉字风云会》的选手之一,这个两岁识字破百、在班级中成绩优异的五年级学生,回想起自己在第一期节目中的表现,却觉得“有些遗憾”——他把“嗑瓜子”的“嗑”写成了“磕”。
  “备戰期间受往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把重点放在生僻难点的词上面,放松了平常生活中易混易错辨析理解的字词。”阮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往届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题目中,的确有大量生僻字、生僻词。2014年第二届《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不久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宁曾对本刊记者表示:“随着节目的深入,我发现已经走偏了,越来越依靠字的难度、生僻程度来取胜。”
  关正文反思这种“走偏”时说:“其成因并不是节目创作的追求,而是相关资源的合力造成的扭曲。”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编辑部副主任刘祥柏认为,当时《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参赛选手都是初二年级的优秀学生,其字词积累已经相当丰富,再经过层层选拔,每个都是“强中强手”。   “有的学生能把《现代汉语词典》收的词条背下来,在这种情况下要分出高低上下,不得已出一些生僻字词的题目,这也是當时节目遭遇的一种左右为难的困境。”刘祥柏对本刊说。
  “教育行政系统的重视,各校荣誉感的驱使,孩子们过度强化的备战,让节目组最终面对的全是汉字的最强大脑。”这种迫不得已的“扭曲”,也让过往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显得有些“高冷”,关正文坦言,这让节目“失去了大众沟通、全民互动的意义。”
  既然节目要达成“成为全民书写汉字的仪式”之目标,大规模受众的认可便是必需,“第一件事就是把参加节目的孩子年龄降低,提高收看乐趣”。
  参赛选手年龄从初二年级降到了小学五年级,其字词掌握范围以常用字为主,考察范围便更注重常用词中易出错的字:“安详”还是“安祥”?“订书器”还是“钉书器”?“金榜题名”还是“金榜提名”?
  “在场所有人都没听说过的词,再也没有出现在题目中了。”刘祥柏担任了《汉字风云会》点评嘉宾的工作,他认为,这种调整更让“会写生僻字而常用字犯嘀咕”的书写现象得以突出,从而纠正一些汉字教育中的错误观念,“不要以为会写很多生僻字水平就高,提醒大家要用更多的精力来准确掌握常用字词。”
  节目与课堂互动
  王璟是《汉字风云会》浙江代表队的带队老师,身为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濮家校区的语文教研组长,她从事语文教育已经十三年,但真正系统性地研究汉字,还是因这次参加节目。
  “跟我自己之前的教学相比较,研究过和没有研究过真的是两回事。” 王璟对本刊说。
  在过往教学中,遇到孩子记不住生字的现象,王璟会认为是孩子不用功、不认真。“后来发现不是这样子的,是孩子学习的能力不够,他没有掌握相关的方法。”
  汉字有“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前四种为造字法和组字法。这套古人总结而出的汉字构造系统理论,被王璟用到了备赛指导中。
  比如耳刀旁分为左耳刀和右耳刀:左耳刀同“阜”,本义为土丘,从“阜”的字便一般和山地有关,如“陵”“陡”;右耳刀同“邑”,本义为国家,从“邑”的字便往往为地名,如郫县的“郫”。讲清这两个偏旁的本义,便能帮助学生们在备赛时进行记忆,甚至可以通过汉字构造原理进行合理的猜字。
  这些知识更多出现在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之中,但在小学识字解字的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
  借助备赛期间对汉字知识的系统性爬梳,王璟和同事总结了一套学字方法,她认为,这些成果在日常教学中也可以迁移使用,甚至值得进行全校性的分享。
  《汉字风云会》的播出也的确在小学师生和家长中引起了反响,参赛选手侯文锐说,周围的很多朋友除了关注他在节目里的表现,也开始对汉字学习产生了兴趣。
  一位小学教师给关正文写了一封信,认为节目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解决了字词教学的难点问题。
  “他给我算了一笔账,一期节目70分钟,解决50个词汇,十二期下来就是600多个字词,教学效率非常高,看与不看大不一样,而且教学过程非常活跃,多种综艺手段并用,这是任何一位老师都无法在真实课堂上实现的。”关正文说,“我觉得这是这个节目收到的最重要的表扬。”
  节目播出之后,家长和老师的认同,带动了节目的广泛传播。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发通知让孩子们观看,把这档节目当作暑假的“刚需”。
  这样的效应反映在收视率上,让这档在周四晚间播出的棚内综艺保持了收视率同时段前三的成绩。节目组透露,开学后将针对学校教学需求,将节目编制成更适合课堂教学的课件形式,放到网上供老师随时调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
  “创作过程注入娱乐,也没想着这是在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只是顺着字词推演节目的手段而已。”“刚需”的说法启发了关正文,他认为这档节目可以突破传统综艺的成品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流动的自生长阶段,由成千上万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阶段”。
  “借着孩子给大人看”
  电视节目研究者鲍楠还注意到,《汉字风云会》的竞赛氛围明显比《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弱了一些,有意淡化了竞赛节目中的一些格式化台词,灯光、音效、花字等也作出了相应调整,整体营造一种明亮活泼的感觉,把观众对孰胜孰败的关注,引导到了一个个知识点上。
  在关正文看来,汉字节目天然拥有政治正确、文化正确,需要努力的核心方向是趣味的强化:“就是如何把有价值的内容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
  因此,在听写之外,节目增加了一些趣味元素,首先消解了竞赛紧张感,其次达到知识的有效传播。
  趣味元素的融入不仅是出于传播效果的考虑,实则也内含一种值得玩味的冲突感——凸显成年人与小学生之间书写能力的对比,提出“比不过熊孩子,重新上小学”的口号。
  节目邀请开心麻花团队的演员胡铂和李岱作为“一正一反”的干扰项来插科打诨,“专门负责以误导来击中受众书写中的软肋”。这样的安排,是因节目组体察到了成人书写能力普遍不如中小学生的现象,关正文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想“借着孩子做给大人看”。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曾经有一些文化先驱提出“去汉字,将汉语文字改为拼音文字”的想法,这被视作一场“汉字危机”。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清认为,当时国民识字率不高,而汉字具有书写难度,对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来说,形成了一定阻碍,才会有这种提法。
  根据教育部和国家语委的《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报告(2017)》,全国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当下,汉字显然并没有面临消失的危机,而是面临媒介变化导致的书写危机。
  “数字化的书写设备只会越来越普及、便捷,越来越低龄化,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数字化对于拼音文字的语种没什么影响,但对汉字这种全球独特的表意文字,影响就很大。”关正文说。   除了“提笔忘字”曾被讨论之外,刘祥柏还注意到数字化输入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即对误植字的习而不察:“过去书写是很庄重的,书信要字斟句酌,字要好看,但现在输入误植的同音字或形近字,大家也都忽略过去,长此以往对书写不认真也不求甚解,对汉字的传承还是有所影响。”
  相比于在师生家长中的影响力,《汉字风云会》对大多数成人观众的影响力似乎小得多。
  关正文也注意到了“成人世界的麻木”,“现在最大的遗憾是很多人没有终身学习的习惯”。这让他颇为感慨:“写不出常用字,似乎不再是正常能力的不正常退化,而是一种普遍被接受的正常事实,连羞耻都变得理直气壮。”
  “大的文化氛围缺乏对手写汉字能力的利益驱动,缺乏对传统的共识和足够的文化压力。”关正文认为,一味指责是没用的,必须承认,手写汉字的能力已经不是成人生存发展的必须,“但这并不意味着具有认知价值、输送学习利益的节目努力没有价值。如果你认定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主流需求,那么需要的就只是坚持。”
  汉字是“桥”
  近年来,围绕汉字文化制作的电视节目并不算少,汉字知识竞赛类的节目就有《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汉字风云会》,汉字文化纪录片还有《汉字五千年》《史说汉字》等。
  张一清对本刊说,汉字节目的社会意义是显著的,一方面激起了公众对汉字书写危机的反思,另一方面,通过有趣的知识科普,公众也得以发觉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017年9月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开学第一课》,首个授课单元便是“字以溯源”,由王宁现场演示“正”“直”两个字的演化和造字思路:“行不离轨就是正,目不斜视就是直。”进而传达两个简单汉字背后的文化价值观。
  “一字一世界”,作为世界上唯一仍被广泛使用的高度发展的表意文字,汉字承载着中国先民和古代社会的文化基因,成为当代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
  张一清在担任《汉字风云会》嘉宾点评时,重点传达每个字都有来源,背后具有文化之美,并不只是语言工具。
  例如,“禾”字为谷物,其中的撇,来自象形字形中对谷物成熟时谷穗下垂状的描摹,张一清说:“古人赋予这个字文化上的含义,因为它的穗下垂,向自己的根部致意,预示着不忘本。孔子说‘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这就是造字之美。”
  在点评中对字源和字义作出“正本清源”式的讲解,在刘祥柏看来也是对一些民间“俗字源”式汉字讲解的纠正:“这种‘俗字源’往往不考虑汉字的历史来源和科学理据,而是根据自己个人的想象编了一些说法,可能会帮助孩子记忆,但是这不是学习汉字的科学方法。”
  在《开学第一课》中,被称作“汉字叔叔”的美国人理查德·西尔斯(Richard Sears)讲述了自己建立英文网站推广汉字的故事,汉字已经成为了他和中国的情感桥梁。
  在《汉字风云会》中,亦有外国学生组成的国际代表队,加纳选手彭可在日常中还喜欢用繁体字,她对本刊说,汉字四方规矩的书写形式最吸引她。
  “学习汉语是全世界的热门需求,对节目而言,这也是一个有趣的观察。很可惜,大多数外国选手能说流利的汉语,轮到书写却非常困难。”关正文说,“这让我们知道了汉字有多难写,我们真的是一个有超能力的民族。”
  “文化自信是所有从事文化事业的人的信心来源。我相信伟大汉字的生命力,相信所有使用汉字的人的创造力。”在关正文看来,做汉字节目是一个不断坚持积累、不断建构未来的事,从而得以“未雨绸缪”。
  关正文认为,文化从来不会割裂式地进化,手写汉字的能力一定会以新的形式介入数字时代的大众生活:“互联网天量的个体表达,正在全面激活汉语,新的句式、新的词汇、新的单字赋能,都让汉语再次开始生长。无论未来手写汉字是何种命运,我们的民族都需要一个一年一度的仪式,保持汉字的温度,最低限度也该是民族情感的刚需。”
  识字教育等待洗牌
  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輔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瞭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李璇 记者刘佳璇 杨卓琦/北京 上海报道
  启蒙读物《三字经》有云:“三才者,天地人。”
  自2017年9月1日起,当全国新入学的小学生翻开“部编本”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他们首先读到的,不再是“aoeiu”等汉语拼音,而是“天、地、人、你、我、他”六个汉字。
  由先学拼音改为先认字,学习顺序的改变,反映出教学理念的变迁。
  此次“部编本”语文教材的总主编、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个改变体现一种更切实的教学理念。要的是孩子们对汉字的原初感觉,‘第一印象’不是字母abc,而是汉字‘天地人’,这个顺序的改变是别有意味的:把汉语、汉字摆回到第一位,而拼音只是辅助学汉字的工具,不是目的。”
  对于这种变化,杭州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濮家校区的语文教研组长王璟向《瞭望东方周刊》表达了身为一线教学工作者的切身感受:“如果先识字再拼音,刚开学这段时间,学生和老师会相对轻松一点。毕竟所有孩子都有识字基础,哪怕学前没有去上什么幼小衔接培训班,你总能认识几个字。”
  但王璟也隐隐透露出另一层担忧,由于“部编本”语文教材在第一单元就已设置了“书写提示”环节,要求学生对每个汉字描红两遍、书写一遍,她担心那些没有经过拼音书写训练的学生,在这个环节会遇到困难:“先练过拼音、再写字的孩子,字相对来说会好看一点。因为方块字是全世界最难写的,孩子们不容易掌握。”
  王璟的话,道出了当下语文识字教育的复杂之处。
  写字先从识字起
  2017年2月,山东省聊城市人大代表、高唐县书协常务副主席汪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小学生学习书法尤其是硬笔字,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书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意义。然而,随着电脑的普及,“无纸化”时代的到来,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普遍偏低。   作为《汉字风云会》浙江代表队的带队老师,王璟在观看了几场比赛后,也发现不少参赛选手的汉字写得并不漂亮。
  究其原因,王璟认为,练成一手好字,首先离不开大量的练习:“练习才会熟能生巧,这个过程是比较辛苦和劳累的。很多孩子就坚持不了,不愿意好好写。”
  除此之外,识字教学对汉字书写的基础作用也不容低估:“如果低段的基础没有打好,汉字书写不规范,写出来的字也不好看。”王璟对本刊说。
  据王璟介绍,她所在的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濮家校区专门为一二年级学生单独设立了书法课。学校所属城区杭州市江干区,对孩子的汉字书写也非常重视。她以考试题型举例:“语文试卷中的第一题即为书写题,学生需要抄写一副对联,十个字左右,要求书写正确、美观、规范,分值占到五分。”
  在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清看来,要想写出一手漂亮的汉字,还要对写字之道有所了解:“作为中国人我们为什么要写汉字?因为古人写字的规矩是很美的。有人觉得汉字笔画里的那些东西特别僵化,所以对汉字不感兴趣,其实不然。”
  “举个例子,‘买’字的第一笔不是横勾嘛,这一笔怎样写最漂亮、最好看的?古人说‘如鸟之视胸乃妙’,就是写得要像鸟低下头来看自己的胸部,这个角度是最漂亮的。你看古人说得多有意思啊。”
  “宝盖之钩,如鸟之视胸乃妙”,出自清末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顾名思义,间架结构,是指汉字在笔画搭配、排列组合中的形式与规律,如果不能理解汉字在横竖撇捺间的纵横变化,写好汉字也就无从谈起了。
  2017年7月,为提高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中国好字帖”首届汉字书写大赛在国家图书馆启动,大赛仅限硬笔书写,在两个月内吸引了数千名中小学生报名。
  9月,在大赛官网上出现了一条组委会公告,宣布为了迎接“开学季”,应现阶段参赛选手的要求,比赛截稿时间延后一周,此次比赛能否为汉字书写掀起新的热潮,尚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从“随文识字”到走进汉字内部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根据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在小学低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到了小学高年级,要求也随之提高,要做到“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
  因此,认识汉字,不仅要会拼写、懂字义,还要理解汉字的形体结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专家王宁曾概括汉字最重要的两条规律:“第一,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的构建是可以讲的;第二,汉字是一个系统,字与字之间是具备有序关系的。”
  在2000年教育部教材中心召开的“全国小学识字教学研讨会”上,王宁提倡识字教学科学化,提出要将汉字规律纳入汉字教学中,依据汉字构型属性来讲解汉字。
  近年来,不少教学机构将对汉字构型系统的研究运用到了小学的汉字教学实践中:
  武汉为明学校小学语文部开发了“字理识字”课程,对字的音、形、义之间的联系进行字理分析,并成立汉字文化主题实践活动社团,开展汉字文化探究活动。
  乐陵市实验小学依据汉字自身规律,把课程标准规定的3000个汉字集中到一至三年级的五个学期内完成,再把每学期需要认识的600个汉字分解到周,每周大约30个汉字,每周开设两节汉字课,每节课集中认识15个汉字。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师刘香芹等主持的“汉字教育科学化实践研究”,从汉字形音义入手,挖掘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如利用部首的构型系统,教师自己开发了《会变身的“亻”》《含义丰富的“彡”》《神奇的“房屋”》《“鸟”的王国》等课例,将汉字学习串连成网。
  这些教学实验,显示出汉字教学科学化的趋势。与传统教学中随文识字不同的是,如今学习的重心回到了汉字本身。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部编本”语文教材采用“雙线组织单元结构”,一条线索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另一条线索则将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必备的写作、口语训练等,分布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
  温儒敏在采访中强调,新教材要重建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避免“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时课上得满天飞,可就是没有把得住的‘干货’”。
  汉字教学科学化,显然符合温儒敏对“干货”的定义。
  分身乏术的一线教师
  尽管已有不少教学机构对汉字教学进行了探索,但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识字教育依然面临不少难题。
  张一清就坦陈了对“将汉字工具化”的教育理念的不满:“现在的汉字基础教育只是强调要念准了。你记准了这个字形,念准了它的读音,能够理解它最常用的意思,就认为你学会了这个字。”
  在张一清看来,《汉字听写大会》《汉字风云会》等汉字节目,本身虽然不能承担起语文教育的职责,但却能够为汉字基础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学习汉字的过程可以变得很有趣,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我觉得对基础教育阶段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探讨价值。”
  作为参与过《汉字风云会》的一线教师,王璟对比赛内外的教学方法有着不同的考量:在参赛期间,她可以在“由三个老师组建的团队中,专门去研究汉字”。
  而一旦回归日常教学秩序,她的时间与精力便要向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倾斜。“一线老师识字教学的最大困难在于,没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每一个汉字的起源和它背后的故事,只能抓住一个分析重点。现在有老师愿意从一个学期里拿出五堂课很认真地去研究、分析这些汉字,已经很了不起了。”王璟感慨地说。
  同时,汉字教学相关资料的缺乏,也在加重教师的备课负担。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文》编辑部副主任刘祥柏建议为教学需要编写一本常用字字源资料:“可以列出类似‘日’‘月’‘心’这样的常见字的原初造字方法,供老师参考,再把知识传授给孩子。”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曾撰文提出:“无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是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都需要做好语言文字工作,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源泉。”要达到这一目标,汉字教育一线的相关问题便亟需解决。
  张一清向本刊记者表示,他有意参与到相关的汉字普及工作中去:“应该把文字研究的一些现有成果系统化,让它来指导教学。我觉得这个普及工作非常重要,希望有跟我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来做,希望过几年现状会有所改观。”
  值得玩味的是,在汉字普及被日益重视的同时,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青少年语言发展中心研究员李山川对汉字专业研究人才的缺失问题表现出了担忧:“我所在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是教育部直接设在华东师大的一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但在这个所谓全中国研究汉字最权威的机构,我们这一届13个研究生,就我一个人毕业后还干这个(专业),因为学甲骨文很难找到工作。”
  游戏式的课外教学
  现下,在校园课堂教学之外,汉字的课外教学正在呈现丰富的可能性。
  1984年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上映的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利用36个象形字,串成了一个个小故事。
  汉字作为象形字,是可以“玩”的。
  张一清曾以“北”字为例,来示范如何“把玩”汉字:“让两个孩子背靠背,叫大家猜一下是什么字。再把‘北’的甲骨文字形写出来,实际上它特别像小孩儿背靠背的样子,这样他们就参与进来了。”
  目前只要在手机“应用市场”软件中输入“汉字”两字,就能找到针对各类人群、功能各异的汉字学习App:其中既有帮助学前儿童幼小衔接的,也有提供汉字笔顺正确写法的,甚至还能让用户在手机里临摹碑帖。
  利用這些App,刘祥柏找到了课外汉字教学的突破口:“这些内容能多方面、多角度引起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去识字、写字、记字,增加学习甚至钻研汉字知识的兴趣,而不是要求孩子们强行记住这么多的内容。”
  刘祥柏三岁多的孩子经常拿他的平板电脑当玩具。当孩子随意点中上面的幼儿识字App,里面每个字有图、有配音,还有描红,让他觉得有趣。一两月时间,孩子无意之间认识了两三百个字。“我们并没有刻意去教他,他就能把屋里或大街上的很多常用字念出来。这说明孩子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是很强的。”
  在刘祥柏看来,这类汉字App还可以与英语单词、图片等元素进行结合,“甚至说一句你的方言,就可以把相应的汉字和英文字调出来,包括与这个字相应的繁体字、篆体字、行书等,可以去写、可以去认。”
  作为“汉字思维”体系创始人,李山川提出的口号是“从小学到大学”,他向本刊解释:“‘小学’是一个双关语,既是小学生的小学,也是文字学,而大学是大学的学问。因此,小学和大学既是两种学问的对立,也是两种学习阶段的对立。”
  据“汉字思维”视频课堂介绍,“汉字思维”课程以中国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脉络,以故事来呈现字根,以字根构建常用字,以常用字构成词汇。该课程系列一共深度讲解200个字根和2500个常用字。
  除了视频课堂,“汉字思维”还包括“博物馆课堂”和“游学与线下”两部分。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汉字思维”教师培训班,迄今该培训班已举办三期,正在对第四期进行招生。李山川向本刊表示:“我们现在最想做的还是培训学校的老师,因为老师一句话一个字的讲解,最容易激发孩子对汉字的兴趣。我希望老师多作一些讲解,点燃汉字的热潮。”
  “现在汉字教育还存在乱象,在等待洗牌,对于我们来说,希望学校能在语文课上传达正确的汉字观念,让孩子们有辨别的能力。”李山川说。
  字体之美融入当代创意
  中国设计师在回应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流时,自然会找到汉字作为切入点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佳璇 杨卓琦/北京 上海报道
  8月的日本福冈比起东京要凉爽一些,福冈的旅游胜地太宰府市天满宫正举办名为“汉字之美”的展览。据天满宫工作人员统计,截至2017年8月20日,已有2983名观众欣赏了这次展览。
  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为发起“汉字之美”2016全球青年设计大赛,以“心灵生活”为主题,要求参赛者以30个包含“心”字偏旁部首的汉字中任意一字为创意起点,完成一件设计作品。
  大赛吸引了全球各地16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最终66份汉字创意设计作品从1250份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奖项。福冈是“汉字之美”优秀作品国际巡展计划的第一站,接下来,该展还将去往法兰克福、布拉格、新加坡和雅加达等城市。
  汉字文创产品品牌“字在”创始人刘美松曾在北京看过这次设计大赛的闭幕展,他对一些参赛设计师说:“我想把你的创意做成真正的设计产品。”
  围绕汉字的创意设计近年来已经引起国内设计师们的兴趣,无论是汉字字体设计,还是汉字文创产品,都有走热之势。
  刘美松对《瞭望东方周刊》说,他期待带有汉字元素的创意设计能够实现产业化,将设计师的想法变成大众能够接受、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只有通过产品把受众放大,才能把文化发挥出去,让文化的价值得到延伸。”
  汉字字体设计缘何走热
  2013年时,曾有一位网民在知乎上提问:“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接受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中出现汉字?”问题引发了网民的关注,浏览量达到了50万次,陆续得到154个回答。
  有的回答者将此归结于“国人存在崇洋媚外的心理”,有的则认为陌生文字符码在视觉上被解读的时间较长,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反应时间越长,越让人觉得“有设计感、高端”。
  知乎网民“飞屋工作室”则说:“归根结底,我觉得这种高档和廉价感的不同,并非字体本身的原因,而是两方(中西方)在设计的研究方面所花的时间不同,所经历的阶段不同。”   设计师左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汉字设计的大规模实践与研究的确起步较晚。2010年,他参加了上海世博会的设计活动,设计了将上海建筑元素和汉字结合起来的平面作品,并由此对汉字有了兴趣,“但当时做的人很少”。
  之后左佐将精力放在了汉字字体设计上。根据不同的应用方向,字体大致可分为书法字、字库字和美术字三种。书法字就是一些传统风格的字形;字库字是平时电脑手机打字、办公使用的字体;美术字指为标志、标语、包装、招牌等单独设计的若干字的字组。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字体工作室负责人王静艳对本刊说,由于版权环境较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主研发字库在中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研发一套字库要耗费几年时间,但大部分人都没有付费购买的意识,直接拿来就用。”
  “随着版权环境的整体改善,字库设计开始变得越来越热了。”左佐说,主流字体设计公司如方正字库和汉仪字库,也吸引了大量字体设计师研发新字体。
  但“吃力”仍是汉字字库研发的特点。和西文相比,汉字数量“多太多”,汉字字库最基础的要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6763个字。要让数量庞大的汉字既做到有新鲜的个性,又要达成风格统一,便需要不断调整,研发时间很长。左佐正在和方正字库合作设计新字库,手头有七千余字的字表,需要将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全部完成。
  除了研发广泛应用的电脑字库外,定制字库也在近年开始出现。王静艳举了一个例子:“迪士尼公司就曾委托一家中文字库公司,为它们的英文设计匹配中文字体。”
  相对字库庞大的数量、注重统一来说,美术字设计更注重个性的独特,且一般是若干字的字组,给设计师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一方面,设计对于商业品牌打造的作用越来越被中国企业所重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居民出于对审美的需要,对消费场景的整体氛围提出了要求。
  具有美感的字体设计是品牌包装、外观设计的重要部分,于是美术字设计亦成为了热门。
  左佐说:“比如你进入一家咖啡店,它的标牌、杯子和餐巾纸上的标识,都需要和店面氛围、品牌气质相契合,合适的字形设计,会区别于其他,同时表达自己。”
  融合古今东西
  “以前在海报设计和产品包装设计中,有很多人喜欢用拉丁文字,现在则喜欢用汉字。”王静艳说,“这和现在慢慢强调本民族文化的沉淀、文化自觉的苏醒,是有很大关系的。”
  而具体到字体设计本身,传统书法和碑刻的字形、古代印刷字体等,都是如今字体设计的灵感来源。
  “设计师一般从书写和平面几何两个角度来考虑汉字新字体的设计。”左佐说。
  几何的角度,是以西方平面构成的理论,把字看作点线面组合的图形,寻找新的视觉可能性;书写的角度,则一要考虑字的结构,二要考虑笔形,在笔形的設计上,传统书法中的笔形变化多端,经过有目的的提取,也是汉字非常重要且大量的灵感来源。
  左佐认为:“总体而言,书法素养是字体设计的必备,了解前后区别非常大。仅用几何手段而不考虑书法,容易不像字,类似外国人写汉字;而仅从传统书法中提取笔形却不作创新设计,又太刻板老气。”
  具备书法素养并非要求字体设计师有过人的书法造诣,而是对汉字的基本造型和书法艺术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从古代字体中吸取养分,做符合当代审美趋势的再设计。
  再设计的过程,也可融入西文字体设计的观念。左佐举例说,当今西文字体趋向于为电子屏幕显示而设计,线条干净、造形保留了传统中核心的部分,而把琐碎的细节去掉,以获得显示上的锐利、清晰。
  “相关知识丰富的人可以从千万朵浪花中截取一朵,然后组成自己的形式。”王静艳说。
  由于字体设计在中国起步较晚,系统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左佐开始对字体设计感兴趣时,甚至找不到一本中文的汉字字体设计的专门书籍,因此他出版了《治字百方》一书,还开设了专门的线上课程,为感兴趣的设计师介绍相关知识并分享自己的心得。
  中文印刷字体的工业革命、美术字现代主义风格的自由生长、书法资源的激活与使用、社会转向中的视觉文化、文字设计中的社会图景……这些问题还需系统性爬梳,基于中文的文字设计理论与方法至今仍存在巨大空白。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的一些学者,已经开始注重这一领域的研究,将汉字字体设计作为研究方向。中央美院还开设了字体设计的本科专业。
  王静艳认为,未来投入到汉字字体设计和相关文创产品设计领域的设计师会更多,因此中国设计行业有必要将这一课补上。王静艳有开设“汉字源流”或“东方审美的现代结构”课程的想法:“现在很多设计师缺乏这种知识,但只有先知道有这些,才能再生成新的创意,不然便总是处在一种想象当中抓耳挠腮。”
  汉字与文创的火花
  伴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关汉字的设计应用领域正在不断扩展。
  在王静艳看来,中国设计师在回应传统文化复兴的大潮流时,自然会找到汉字作为切入点:“汉字由象形文字发展而来,能表意又能表形,围绕它做设计,在解决信息传递意义的同时,又能解决构图问题。”
  刘美松最初是因活字印刷与汉字文创结缘的。
  因为一次偶然的闲聊,刘美松开始对活字印刷产生兴趣,早年间曾在回湖北老家时到朋友的印刷厂中参观。2009年,他再次回到老家时,得知印刷厂早已停产,厂房变成了服装厂,而印刷机器和铅字都被卖到了湖南的一家矿厂,铅字被熔成了铅弹。
  这让刘美松觉得“有一种文化被伤害了”:“活字印刷作为四大发明之一,是我们文明的一种象征,但它正在消失。”
  出于保护文化记忆的目的,刘美松开始收藏铅字。2013年,刘美松到台湾参加了“好好玩字节”,发现汉字可以和文创做结合,逛了几个小时后,刘美松觉得“自己下半辈子可能都要做这件事了”。
  从2014年到2015年,刘美松带领“字在”团队围绕活字印刷做了一系列创意产品,并在深圳文博会做了相关展出,引起轰动性反响。   随着实践的增加,刘美松发现仅仅围绕活字印刷会让产品更趋向于收藏方向,于是有意识地缩小活字印刷的部分,向“汉字设计品的产品化”靠拢,开发出数百款汉字文化创意产品,包括印章系列、婚庆系列、文具系列、首饰系列等,在淘宝店出售。
  目前,“字在”已经实现盈利,以“字在”位于深圳的一家店铺为例,这些产品每月可以带给店铺10万元的盈利额。2017年开始,“字在”又开始尝试做线下空间化的汉字文化互动,比如活字工坊和相关体验项目等,产品将于2017年11月6日进驻苏州诚品书店。
  产品化之路
  刘美松介绍,“字在”和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相关设计研究者、设计师彼此正在靠近,这对于“字在”来说,是很好的合作资源,“比我们自己盲目创造要好得多。”
  在探索汉字怎样融入现代化设计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发觉,汉字作为文化性非常强烈的符号,需要独特的氛围去搭配,才能体现其充满复杂性的美感。
  因此,蕴含东方智慧的设计观与方法论,从汉字的大地中生长出来的独特设计方法,正在渐渐萌芽。
  2013年的北京国际设计周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陈楠推出了文化创意产品“甲骨文镂空绘图模板系列(18种)”,2014年获中国设计红星奖。这套产品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注意,其中便包括刘美松。
  “甲骨文镂空绘图模板系列(18种)”是陈楠古汉字艺术与设计研究的一次设计实践。1998年,陈楠开始研究现代汉字与甲骨文的异同,并创作了格律网格甲骨文字体,基于这套字体,他设计了一套不锈钢镂空的模版自由组,希望大众尤其是孩子用它合成带有故事性的图画,在游戏中学习汉字的起源、体验象形文字之美。
  刘美松和陈楠见面后决定合作,将这个产品进行量化生产,最初是以铜为材质。“但这样标价较高,和受众有了距离,我们就改变了材质,让它成为一套更大众化的产品。”
  2015年10月,“活化汉字”文化研讨活动暨“汉字之美”青年设计大赛启动仪式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陈楠在活动演讲中说,汉字文化传统不是孤立的记忆与工艺品,传统与当代不是割裂开来的两个概念,而是被连贯的文脉线索串连起来的。
  “汉字是整个中华文化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国文化和审美的产生和发展,都可以在汉字当中找到答案。”王静艳说。
  显然,文化创意正是传统文脉在当代延续的一种形式,而要让汉字文化从“孤立的记忆与工艺品”中走出来,与当代结合的创意设计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产品化与产业化则尤为关键。
  在“汉字之美”设计大赛中,不乏具有应用前景的设计作品,比如以“急”字为灵感的急救箱,等等。
  刘美松鼓励参加“汉字之美”设计大赛的选手將设计图纸变成真正的产品:“我们希望实现这些创意的产品化,由此实现变现,这对设计师和基于汉字的设计都是一个鼓励。”
  汉字创意作品产品化意味着设计师创意与消费者生活的融合,将围绕汉字创意的产业链条连接起来,从而让汉字文化在消费生活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活化”。
  朱敬一:
  让年轻人喜欢上书法
  “如果艺术有固定的标准,就不是艺术了,就不好玩了,不是吗?”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卓琦 特约撰稿胡绪颖/上海报道
  1975年出生的朱敬一一直在艺术圈折腾,做过大学老师,经营过艺术品商店,写文章、做展览……但真正让他火起来、被年轻人所熟知,恐怕是他的书法作品。
  “相信,相信的力量”“一瘦解千愁”“凡是不赚钱的都说自己在创业”……与传统书法内容不同,朱敬一所书写的内容都是抒发当下生活感悟的流行语,“大白话”加上他自创的独具一格的“南门字体”,让他的作品在年轻人中很受追捧。
  2017年7月,朱敬一受邀参加淘宝造物节,他的店铺“朱敬一和他的朋友们”与“苏州博物馆”“星女郎的汉服复兴”等店铺一起,成为造物节的十大“神店”之一。朱敬一当天发了一条朋友圈:“马爸爸说:小朱,我最近到处都看到你写的字。”
  朱敬一对《瞭望东方周刊》感叹,在互联网时代,传播是首要的,“看不懂的书法没有意义。”
  切中当下年轻人心境
  三年前,朱敬一将自己一时兴起所写的一句大白话挂到微博和朋友圈,引得大家纷纷求字。后来,他索性开了淘宝店。店铺里有800多件书法作品,提供书法真迹与每张188元的复刻版。
  2017年7月,朱敬一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布了一个书法作品,“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马上有人在评论区问,“这款会做T恤吗?”
  在这个电子产品霸屏的时代,书写似乎已成为一种奢侈品。朱敬一的走红,让很多人都感到莫名。
  其实,朱敬一一直都在“折腾”。他创作的《妖野荒踪》系列作品,结合了迪士尼的动画色彩与中国传统神怪形象;《立体的墨》,用树脂加热拉丝代替笔墨,营造三维的水墨画意境。
  艺术评论家赵松评价朱敬一,“虽然以水墨出身,但他既没有顺其自然地停留在传统水墨语境,也没有热衷所谓的‘当代水墨’范畴……独辟蹊径,将自己的热情和手段投入到那种奇幻叙事之境和新材料山水意境的构建中去。”
  看上去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敬一,写书法也是如此。虽然也是用毛笔、写在宣纸上,但形式和内容都有别于传统的书法。他的“南门书法”多用转腕(写字时手腕要回转),辨识度极高。字体随性恣意,自成一格。
  内容上不是“天道酬勤”“宁静致远”,而是年轻人的流行语——“有趣的灵魂总会相遇”“每一个好看的胖子,都是潜力股”“思想独立要从生活独立开始”——更靠近文化创意产品的概念。
  在朱敬一看来,单独从传统文化中拿出一些僵硬的符号,并不能达到文化传播的目标,将汉字的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让书法作品“好玩、有趣,又能传达一些时代的精神”是他的目标。   比如朱敬一写了一幅字“躺着真好”,许多年轻人因为觉得好玩而主动传播。
  朱敬一告诉本刊记者,这句话其实是他对庄子思想的现代感悟。“我写这句话并不是真的让你去躺着不干活,而是要有一种宽阔自由的心态。”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因生活压力所迫,不停地赶路学习工作,疏于关注自己的内心,而这句话正切中了他们的心境。
  在朱敬一的淘宝店铺里,如今销量最好的一个书法作品是“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复制版賣出了几十份。
  很多年轻人愿意将朱敬一的书法买回去挂在家里。一方面是觉得“南门书法”另类有趣,另一方面则是被文字内容所打动。“这句话好棒,忍不住做了桌面”“朱老师写得真有味”“扎心了老铁”……
  在朱敬一看来,语言在互联网时代变得异常丰富,有很多的可能性。随着中国文化的整体上升,人们进一步了解汉字的魅力以后,汉字文化的传承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中国文化未来一定会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但需要对传统的系统进行现代性转化。我们一直以来没有好好开发自己的文化元素,没有用现代化语言来转化。”朱敬一说。
  传统是一个动词
  事实上,从小到大,朱敬一的字没少被人嘲笑“写得真丑”。但朱敬一一直对写字抱有很大的兴趣,他索性开始尝试美术字,没事就用绘画的方式来写字。
  到了大学,他主修国画。四年时间里,他临摹了大量传统绘画,包括范宽、郭熙的山水画,能找到的摹本他几乎都临摹了一遍。对于传统书法,他更是从临帖开始一点点学习。
  从写得“很难看”,到现在自创“不楷不隶不篆不草,像画像玩像游戏”的“南门字体”,成为网红书法家的朱敬一也经历了反复摸索的过程。
  “我现在写的书法与早期相比,变化还是蛮大的。一开始我特别在意字型的怪,会写得比较‘瘦’。后来写得多了,就渐渐忘了这些怪的东西,又回到了文字本身。”朱敬一说。
  对于“南门书法”的美丑,大家评价不一。喜欢的人觉得有个性、有趣,不喜欢的人觉得没有规矩,不太能接受。还有一些人早期不喜欢他写的字,后来慢慢地也开始接受。
  在朱敬一看来,传统是一个动词。“你看古代书法家写的字,从唐宋到明清,其实变化非常大,不断有人创作新的写法。如果按照唐代人的审美标准,明清人写的东西也是丑的。”
  “如果艺术有固定的标准,就不是艺术了,就不好玩了,不是吗?”朱敬一反问本刊记者。
  对于汉字的美感,朱敬一的理解是,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性情完全融入书法里,并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书法是有灵魂的
  如今,朱敬一的淘宝店铺还接受定制版书法服务,十个字以内2000元,是朱敬一开出的价格。定制版的话语更加丰富、私人化,比如朱敬一曾写过“生日快乐”四个字,那是一个丈夫送给妻子的生日礼物。
  这些书法作品也会吸引服装、饰品等厂家的关注,获得朱敬一的授权后,开发为文化创意产品。朱敬一认为,随着国人对中华文化、汉字文化魅力的体认逐步加深,围绕汉字元素设计生产的创意产品会越来越多。
  让朱敬一特别有成就感的是,现在很多人都来请教他如何写书法。
  “如今有的人连笔都不摸了,但是因为看到了我的书法,很多人又有了兴趣,我觉得这种影响力特别好。书法不像人们想象中那样遥不可及,也可以这么随性地写。”他说。
  在朱敬一看来,中国人写书法进入了一个怪圈,一抬笔就是王羲之,“已经忘记了我们书写本身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要表达情感。”
  朱敬一反对一开始就先临帖的学习方法,在他看来,要先对笔墨纸砚有感情,等到书写到一定量后再去看帖,而不是临帖。
  “你去问刚开始学书法的人,他真的知道王羲之的字美在哪儿吗?他真的知道《兰亭序》有多么好看吗?其实只是人家告诉你这是经典,你必须去临摹。”
  朱敬一训练过好几个助手。一开始学习书法,朱敬一会禁止他们看任何字帖,只让他们写字,写了两到三个月之后,再让他们看字帖。这时他们拿到字帖一下就知道,“哦,原来这个人写得这么好。”
  “你自己写过了,你才能感知到这套书法好在什么地方,它的用笔是多么流畅,创作者的性情是什么。”
  朱敬一告诉本刊记者,其实书法是有灵魂的,和很多艺术一样,当作品中能完全体现出创作者独立、内在、丰富的性格,才算是达到一个好的阶段。
  目前,朱敬一正在考虑未来要不要开一门书法课,去传播自己的书法理解。
其他文献
“国家只是要求规范发展,而没有‘一锤子打死’,就是要再试试看”  “可以登录了!”秦浩(化名)的声音里透着期待和紧张。  2017年7月3日,北京市2017年中考成绩查询系统正式开通。初中毕业生秦浩和母亲早早地坐在电脑前,输入查询网址,一遍遍地刷新。终于在中午12点05分刷出了查询页面。北京某学校国际部学生在学抖空竹  中考前,成绩优异的秦浩就打算选择上国际学校,将来出国留学。家境普通的秦浩还有另
北京市政府近日发布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于4月8日起正式实施。这场改革究竟会给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些什么呢?数据分析来告诉你答案。  “一升两降”  《方案》指出,按照“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的原则,改革将保持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价格水平“一升两降”。  “一升”指的是上调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如普通床位费从现行28元调
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日前在央视播出,充分展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己任,大胆破解“时代之问”的决心和勇气、豪迈推进中国改革“再出发”的智慧和力量、继续创造中国发展新奇迹的责任和担当。  经过30多年持续发力,中国迅速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发展起来的中国,“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表现在经济结构欠合理,区域发展有鸿沟,资源环境受重压,人口老化在加速、世界风
一个“老外”为什么选择赤空拳来深圳创业  在我看来,深圳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会因为你的穿着打扮或人脉圈子决定是否给你机会;它更看重你的想法和能力,是一片激动人心的“新大陆”  我出生于德国,在以色列长大。11年前,我决定告别以色列舒适的生活和温暖的家庭,出来“闯荡世界”——在意大利和英国生活了3年之后,我最终选择来到中国发展。  在中国,我最先在上海落脚,3年之后决定来深圳,成为一名“深漂”,在这
去年底,我在网上看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妖猫传》。再一查,才吃惊地发现,这部电影居然是在我的家乡、中部“三线城市”襄阳一个名叫“唐城”的影视城拍摄的。  那里曾经是襄阳城南汉江边一片荒凉的菜地,20多年前我刚开始做记者时常常路过。那个时候,襄阳正积极从“农业大市”转型向“发展工业”。我记得曾经特别频繁地听到地方官员使用两个词:“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  现在想来,如果放在当时,这块地多半也会被规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之初只有134人,发展到2016年6月底,会员总数已达169449人。其中,经济界会员136145人,占会员总数的80.3%;企业界会员106189人,占会员总数的62.6%。  与经济界的密切联系,是民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特点和界别特色,也是民建发挥参政党作用的一个
随着制播分离的演进,制作主体多元化,引领内容领域持续繁荣的,将不只是大型卫视平台、跨产业的大公司,而是专攻细分领域的中小型公司  “离开体制创业累吗?当然累。”  电视制作人易骅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手里的咖啡已经喝了大半。这是她当天上午的第二个媒体访问,她说:“留在电视台工作,我之后20年的生活都会很舒服,但那是个被剧透的结局。”  到2014年,易骅已经在电视台工作了21年。这一年,易骅
“瓷母”  每座城市的博物馆里,仿佛都少不了中国的艺术珍品——瓷器。  不过,这件瓷器却格外与众不同。  这是瓷器中的一件“集大成之作”:高86厘米,从上到下包含了珐琅彩、粉彩、仿宋代哥窑、青花、窑变、斗彩、仿宋代官窑等十五种釉色工艺,一举囊括了历代陶瓷中最有代表性的釉彩;瓶腹的开光(画片)多达十二扇,分别是三羊开泰、丹凤朝阳、太平有象等吉祥画面,颈部还有一对描金的夔耳。  这件产自乾隆年间的各色
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机构改革动员会,明确机构改革任务书,对全面推进改革进行动员部署。至此,我国31个省份机构改革方案全部“出炉”。  作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机构改革全面实施,按照既定“施工图”和“时间表”,蹄疾步稳向前迈进。突出“红线”: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11月7日,新组建的山东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首次宣布了组成人员名单,并审议通过相关工作细则。 
素人艺术激发了大众对艺术本质的思考——如何确定艺术的疆界  2018年7月初,北京阴雨连绵。不过,这样的天气并没有影响到798艺术区里的游人踏入Tabula Rasa画廊看展的心情。  这里正在举办“绘素计划”(Almost ArtProject)的第四届素人艺术节展览,展期长达一个多月,展出来自42位素人艺术家的超过300件作品,其中包括26位首次参展的艺术家。  什么是素人艺术?它能为中国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