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面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物理知识只是应付考试或课本的习题,并不是生活背景中的日常物理现象”的问题,对如何以现实生活为背景,帮助中学生构建全面且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初中物理;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背景
物理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理解物理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能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但中学物理教学显然教给学生的并非如此。更多时候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物理就是应付考试或者是教师的无数个练习题,无生活背景可言,也无真正的用武之处。將现实生活的大背景引入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研究者指出,不要将物理学习局限在教材中那些既定的事实和概念,而应该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更多的加强现实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单说,就是要注重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实用价值,让物理真正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剑”。那么,将现实生活作为物理教学背景的具体实施中,教育者最应关注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引入的生活背景是否真的激发起了学生兴趣;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入生活背景。本文就从以上两点,对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 用符合青少年特征活泼生动的背景激发兴趣
青少年的兴趣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情感兴趣和认知兴趣。
(一) 情感兴趣
即看到某种事物或者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会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情感。情感兴趣的调动相对较简单,只要适当的在教学中或者是教材中添加一些学生们认为有趣的,但看起来与知识仿佛没有太大因果关系的生活素材,就会让他们“毫无戒备”的被吸引过去。如在讲到关于分子运动的物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们先思考一下,在现实中他们常见到的问题现象:如果想让地面上的水快点蒸发,那么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这个看似与物理没什么关系的问题却恰恰是大多数学生们都有过的生活经验,于是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有的说可以用风扇吹,借助风的力量;有的认为可以采取加热的方法,原因是夏天地面上的水会比冬天蒸发的快……那么无论是风还是加热的方法,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教师此时引导学生们尝试从物理角度去分析,他们很快就能够想到水分子会受温度以及空气流通影响而改变运动轨迹。
(二) 认知兴趣
认知兴趣是学生们发现了现实生活背景中的物理意义并产生了稳定且积极的学习动机,类似于能够更清晰的展现知识生成过程的生活化实验等等。如在讲到大气压强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关于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来激发认知兴趣。可以将打气筒、高压锅直接带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讲这些生活用品的物理原理;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生活化的演示实验,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放于高处,另外在低处放一个空瓶(瓶子可以用日常可见的空饮料瓶),让学生们想想看怎样才能将高处瓶中的水引入到低处的空瓶中?学生们第一个想法是需要一个引流水源的导管,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导管交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操作、观察、记录过程并得出结论。学生们最初虽然能够将软导管插到水瓶中成功的将水引到低处空瓶中,但如果和“压强”联系起来还是有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一边做实验的同时一边引导:当装满水的瓶中插入导管后,内部气压与外部气压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立刻就会从“生活状态”进入到“物理状态”,想到瓶内的气压已经不存在,但瓶外的大气压仍然存在,所以水是因为气压作用而被引流到低处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让学生观察冬天窗上“冰花”、带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教室后,眼镜迅速铺上一层“浓雾”是为什么? 同时将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放入冰箱,谁会先结冰?等等,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将生活中物理应用的实例引入到课堂,弥补了很多物理练习脱离实际的短板,也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有趣。
二、 现实生活背景应与物理探究结合在一起
以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并不是简单的将生活背景“粘贴”或者是“复制”那么简单,对于科学概念的理念,教育者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重视这个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尽力规避急功近利式的灌输教学。生活背景为物理探究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材料与课题,也为学生们深入物理核心知识进行探究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通道,所以将探究与生活背景相结合,是最有效且高效的课堂。如在学习“浮力”时,对“物体在水中如果下表面没有了水那么不受浮力”这个知识点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教师先是用一个现实场景作为探究主题——为什么人陷入沼泽后浮起来很难?然后让学生们在疑惑或者是猜想中开始实验:放在水中的木块很快就浮起来,那么将湿面团(模拟沼泽)放在水底将木块“陷”进去,这时木块会怎样?如果只是轻轻陷入“沼泽”中,那么浮力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木块可能会“挣扎”一会就浮上去了,但如果完全陷入其中,那么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浮力与什么有关?一边实验一边用问题引导学生们探究,很快学生们就发现,当木块下表面完全陷入面团之后,只会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失去了向上的压力,所以浮不起来,也就是说不受浮力。
实践证明将现实生活背景引入物理课堂,的确是教学上的一种突破与优势,但在实际应用时仍旧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其中不仅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考量,更是对教师生活经验的挑战。但无论是契机还是挑战,只要教育者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不断创新,就会给学生们一个精彩绝伦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俊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72-72.
[2] 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64-166.
关键词:初中物理;现实生活;课堂教学;背景
物理存在于每个人的身边,理解物理最直接的体现就在于能够用物理知识去解释自然现象与生活现象,但中学物理教学显然教给学生的并非如此。更多时候在学生们的印象中,物理就是应付考试或者是教师的无数个练习题,无生活背景可言,也无真正的用武之处。將现实生活的大背景引入物理教学中的很多研究者指出,不要将物理学习局限在教材中那些既定的事实和概念,而应该将教育的重点放在更多的加强现实生活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简单说,就是要注重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实用价值,让物理真正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利剑”。那么,将现实生活作为物理教学背景的具体实施中,教育者最应关注的是什么?笔者认为,一是引入的生活背景是否真的激发起了学生兴趣;二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引入生活背景。本文就从以上两点,对引入现实生活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 用符合青少年特征活泼生动的背景激发兴趣
青少年的兴趣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情感兴趣和认知兴趣。
(一) 情感兴趣
即看到某种事物或者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会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情感。情感兴趣的调动相对较简单,只要适当的在教学中或者是教材中添加一些学生们认为有趣的,但看起来与知识仿佛没有太大因果关系的生活素材,就会让他们“毫无戒备”的被吸引过去。如在讲到关于分子运动的物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们先思考一下,在现实中他们常见到的问题现象:如果想让地面上的水快点蒸发,那么我们会采取哪些方法?这个看似与物理没什么关系的问题却恰恰是大多数学生们都有过的生活经验,于是各种答案纷至沓来,有的说可以用风扇吹,借助风的力量;有的认为可以采取加热的方法,原因是夏天地面上的水会比冬天蒸发的快……那么无论是风还是加热的方法,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教师此时引导学生们尝试从物理角度去分析,他们很快就能够想到水分子会受温度以及空气流通影响而改变运动轨迹。
(二) 认知兴趣
认知兴趣是学生们发现了现实生活背景中的物理意义并产生了稳定且积极的学习动机,类似于能够更清晰的展现知识生成过程的生活化实验等等。如在讲到大气压强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关于应用大气压强的实例来激发认知兴趣。可以将打气筒、高压锅直接带上讲台,给学生们讲讲这些生活用品的物理原理;还可以在课堂上直接进行生活化的演示实验,将一个装满水的瓶子放于高处,另外在低处放一个空瓶(瓶子可以用日常可见的空饮料瓶),让学生们想想看怎样才能将高处瓶中的水引入到低处的空瓶中?学生们第一个想法是需要一个引流水源的导管,教师将提前准备好的导管交给学生,让他们亲自去操作、观察、记录过程并得出结论。学生们最初虽然能够将软导管插到水瓶中成功的将水引到低处空瓶中,但如果和“压强”联系起来还是有难度,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一边做实验的同时一边引导:当装满水的瓶中插入导管后,内部气压与外部气压有什么变化?学生们立刻就会从“生活状态”进入到“物理状态”,想到瓶内的气压已经不存在,但瓶外的大气压仍然存在,所以水是因为气压作用而被引流到低处的。
诸如此类的还有让学生观察冬天窗上“冰花”、带眼镜的同学从寒冷的户外进入温暖教室后,眼镜迅速铺上一层“浓雾”是为什么? 同时将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放入冰箱,谁会先结冰?等等,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背景,将生活中物理应用的实例引入到课堂,弥补了很多物理练习脱离实际的短板,也让学生们体验到了物理知识的有趣。
二、 现实生活背景应与物理探究结合在一起
以现实生活为教学背景的初中物理课堂,并不是简单的将生活背景“粘贴”或者是“复制”那么简单,对于科学概念的理念,教育者更多的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并重视这个探究的方法与过程,尽力规避急功近利式的灌输教学。生活背景为物理探究提供了很多丰富的材料与课题,也为学生们深入物理核心知识进行探究提供了一条更便捷的通道,所以将探究与生活背景相结合,是最有效且高效的课堂。如在学习“浮力”时,对“物体在水中如果下表面没有了水那么不受浮力”这个知识点理解起来有点难度,所以教师先是用一个现实场景作为探究主题——为什么人陷入沼泽后浮起来很难?然后让学生们在疑惑或者是猜想中开始实验:放在水中的木块很快就浮起来,那么将湿面团(模拟沼泽)放在水底将木块“陷”进去,这时木块会怎样?如果只是轻轻陷入“沼泽”中,那么浮力并没有完全消失,所以木块可能会“挣扎”一会就浮上去了,但如果完全陷入其中,那么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浮力与什么有关?一边实验一边用问题引导学生们探究,很快学生们就发现,当木块下表面完全陷入面团之后,只会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失去了向上的压力,所以浮不起来,也就是说不受浮力。
实践证明将现实生活背景引入物理课堂,的确是教学上的一种突破与优势,但在实际应用时仍旧是一项比较复杂的过程,这个其中不仅是对学生生活经验的考量,更是对教师生活经验的挑战。但无论是契机还是挑战,只要教育者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不断创新,就会给学生们一个精彩绝伦的物理课堂。
参考文献:
[1] 李俊谦.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9):72-72.
[2] 李强.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认识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2012(1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