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习题引发的解读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级下册《语文》(苏教版)第四单元《孔乙己》课后的“探究练习”:孔乙己的性格中既有迂腐的一面,又有善良的一面,你能不能联系课文从这两方面对他的性格特点作些分析?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二问“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的问题设置让学生一时无从下手。这个问题的设置也许是没有区分清楚小说这种艺术体裁作者和叙述者身份不同所致。
  叙事方式为精心设置
  现代叙事学认为小说是一座迷宫。这倒并不是说小说的情节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而是指小说的叙事方式往往是作者精心设置的。在作家和文本之间,存在着一个叙述者,作者就是通过叙述者来完成叙事的。这个叙述者并不是作者本人,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小说中的“我”并不是作者。作者和这个故事的叙述者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现代小说作者越来越巧妙地隐藏在到叙述者的后面,而以叙述者的立场来评论小说所描绘的人与世界。简言之,是作家创造出叙述者,由叙述者来讲述故事。就《孔乙己》来说,作者鲁迅并不是直接来叙述孔乙己的故事,孔乙己的遭遇是由文本中的“我”来讲述的。这个“我”就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又是小说中一个人物,是“我”耳闻目睹了孔乙己的人生遭遇。换言之,作者鲁迅创造了“我”,由“我”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这种关系很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精心设置。这样设置的意图在于:由于作者并不是叙述者“我”,那么叙述者“我”对孔乙己的情感态度就不一定和作者一样,作者就可以将自己对主人公的情感态度完全隐藏起来,躲到文本的背后,任由叙述者来表达,而自己则关注读者的反应表现,以便检阅读者水平的高低、人性的优劣。
  阅读《孔乙己》文本是能感受到“我”对孔乙己的情感态度:那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小伙计对孔乙己的态度情感。小说就是由一个三四十岁的鲁镇人——“我”来回忆20多年前的事,也即“我”十二岁起在咸亨酒店当伙计时的见闻。“我”生活在鲁镇,对鲁镇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和鲁镇上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阅读文本,学生能感受到“我”对孔乙己的冷漠瞧不起的情感。比如孔乙己到酒店,酒客们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我”也跟着笑,觉得好玩打发无聊的时光。当孔乙己想考“我”茴字怎么写时,“我”心里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不是不能而是不配!充满了对孔乙己的鄙视。孔乙己被打断腿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我也只是“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如果说这只是十二三岁的孩子不懂事的话,那么20多年后的“我”回忆起来依然不过是“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种客观冷漠的叙述语调让读者感受不到一点令人同情和怜悯的色彩。
  蕴蓄极丰富的情感
  小说文本中“我”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怀有的感情,并非作者鲁迅写这个人物时的感情。难道作者鲁迅对孔乙己就是怀有鄙视冷漠的感情?很显然作者又怎么能塑造出这个人物?作为一名初中生要搞清楚鲁迅在写这个人物时怀有怎样的感情,光靠阅读这篇小说是绝对无法做到的。如果教师仅仅将《教学参考书》中的答案灌输给学生,那么此题的设计意图又是什么?又能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更何况《教学参考书》中答案“鲁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既有嘲讽、批判,又有同情、惋惜,怀有的感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同一对象既“嘲讽”又“同情”,这是毫无疑问的矛盾;“怒其不争”从何说起?难道怒孔乙己不能博取功名像丁举人一样威风显赫,还是要他像阿Q那样率领短衣帮“革命”,攻下何家,灭掉丁举人家?如果都不是,那又怒他有何“不争”?
  还是看看孙伏园在《鲁迅先生二三事》中的回忆:我尝问鲁迅先生,在他所作的短篇小说里,他最喜欢哪一篇。他答复我说是《孔乙己》。鲁迅先生自己为何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对于苦人是同情,对于社会是不满,作者本蕴蓄着极丰富的情感。这段回忆应该可以视为作者鲁迅对孔乙己情感恰当的表达。
  作者想要的呈现
  事实上,孔乙己是一面镜子,作者要让读者在这面镜中看到病态的人、病态的社会。孔乙己无用(既未进学又不会营生,还好喝懒做,生活境况连短衣帮都不如,确实算是“苦人”),甚或有害(小偷小摸,帮人抄书连人家的纸张笔砚一齐失踪),但绝不是大恶。可是看看咸亨酒店的酒客们,大多是短衣帮,身份地位(非要说身份地位的话)也不过是最底层,但他们却找到了比自己更弱的取乐对象。于是“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极尽摧残之能事。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用手“走”、最后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里时,原本没有一个顾客的酒店“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继续取笑孔乙己。同样是这伙人,再看他们对待凶残的丁举人的心态:“他总仍旧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哪有半点的是非判断力:不是偷的行为不对,而是偷的对象弄错。对弱的极尽摧残,对恶的极尽谄媚,这不就是作者想要呈现给读者的“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病态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培养选拔党政一把手,历来是领导班子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前段时间,我们结合学习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对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的要求,就广州辖内城市区、县级市
这是一个新的阅读时代,人们的阅读形式及特点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图书馆作为以传承文化、促进阅读的精神殿堂,尤其是中学图书馆,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在新阅读时代,适应时代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师生,是中学图书馆亟需破解的课题。  阅读行为正发生改变  身边一则事例正是新阅读时代图书馆尴尬境遇的表露:笔者有一个学法语的朋友,为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移民加拿大法语区魁北克省,通过考试取得图书馆管理
语言能力是语言教学的重点,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能力培养,首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符号系统,学习语言离开思维无疑是不可能的。所以,语言能力的训练首先要从思维训练着手。那么,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进行思维训练呢?  英汉语思维之间的转换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由于受到汉语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多的使用汉语思维,没有用英语思维的意识。汉语思维,常常
学校教育具备多特性,其中教育的文化性则是贯穿学校教育过程始终的唯一特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学校文化的形成应该是校长、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共有和共享信念,同时又与特定的学校历史传统相联系,是生长的、绵延的、至柔的,是一个习得交融创生过程,最终由内而外体现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身上。它是学校的一种精神、一种气质,是无处不在的一种力量。  以文化建校为突破点  
四川省宜宾县商州镇位于宜宾县西部,与屏山县龙华镇和沐川县底堡乡接壤,这里竹木资源极为丰富,草纸加工业发达。主要特产有:苦笋、腊肉、土酒、板栗等。近十年来,商州教育一路长跑,在川南创造了现代版的教育“土特产”……  再次走进商州  商州镇是宜宾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镇。十年前,笔者曾随中国教育报记者到商州采访,写下了《教育,商州最后的希望》(《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31日),那些让人潸然泪下的故事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和灌洗吸痰治疗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易懂,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不仅注重运算能力,而且还注重逻辑推理能力,与初中相比难度明显增大了。这些都是高一数学成绩大面积分化的客观原因。虽然初中和高中相继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调整了部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从一定意义上讲,调整后的教材没有缩小初高中教材的难度差距。  初高中教学衔接与做法  在初中,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
钢琴视奏能力是高校音乐钢琴弹奏的基础能力之一,教师应关注学生视奏能力的养成,为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提出新思路、新建议.本文就高校学生养成良好钢琴视奏能力的必要条
常言道:“不打无准备的仗。”课前研究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课前需要研究什么呢?笔者认为:目标、要点、题材是主要的。这几个方面,也许平时都想过。但正因为是平时、是习惯性地完成,所以思考并不一定很深入。  重视课前研究  课堂目标,是一节课的方向。如果方向偏颇或目标模糊,课堂就会显示出随意性。要么把握不了尺度,造成加重负担或任务没完成;要么走到哪里黑,就在哪里歇。这里的目标,绝不只是常规的知识目标,而是
新课程倡导让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有人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师将语文教学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充满快乐的生活空间里健康成长。  点缀课堂环境  课堂环境的良好创设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不可低估。教室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要活动场所,教室的布置一定要彰显“生活味”,以启迪学生的智慧,点化学生生命。  墙壁的布置 教室墙壁布置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