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医学是 21 世纪生命科学中的研究重点,医学理论的突破和更新来源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实验教学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核心是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对于医学本科教育而言,基础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更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本文就如何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6-01
引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对于发展医学创新人才来说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医学院必须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将构建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大学重点发展规划之一。
1.现行学科模式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础实验教学仍然主要是依附于基础医学的各个学科,实验教学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学科教学的主体是学科理论,实验教学服务于理论,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学科式的教学模式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3],已明显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1.1 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1.1.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在教学上重学科理论轻实验技能,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以实验为主导的平时成绩考核不严格,学生容易获得高分,而且,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意识也容易传导到课堂和学生,进一步造成学生轻视实验,忽视实验技能,不能动手、动口,甚至高分低能。
1.1.2 培养目标缺乏 实验的设置往往是为了验证学科理论,没有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紧密相关,学科与学科之间实验的关联度不大,实验教学的目标缺乏整体设计系统研究。由于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加大,规范化和规律性减少。
1.1.3 内容方法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学科性实验多,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讲授多,多媒体应用少,缺乏互动和个性化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1.1.4 评价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往往只能表明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外的实验活动更没有在考核评价中体现。
1.1.5 课外实验被忽视 课外的实验教学多是一种较为自主的行为,现有的体制鲜有从培养计划的高度系统设计、规划,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未能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许多课余时间未能得到较好充分有效地利用。
1.2 对实验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一直是按照院-系-教研室三级构架的方式来运行的,按专业设系,按学科设教研室,实验室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问题较多。
1.2.1 实验协调困难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管理实验室的权限在教研室,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常常是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就需要由教研室之间或者系自主去协调,这显然难以做到。
1.2.2 师资配置不佳 教师通常是按学科配置的,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少的,而一项综合较强的实验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团队型的师资目前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师兼职或临时配置,这种师资构成显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思路分析
2.1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以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提高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强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教育为目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全体人员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
1)由机械模仿操作、教师全盘灌输,向学生自主设计、开展实践创新、师生双边互动转化。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摆脱教师全面灌输,指定实验内容、步骤的束缚,以强化临床思维和无菌观念为侧重,创立涵盖文献查阅、病例分析、自行设计、实际操作、撰写论文、现场答辩等环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设计型实验项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了集DNA提取、PCR技术、酶切技术、电泳技术、成像技术和基因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客观讨论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2)由单一学科知识传授、单纯理论验证,向多学科知识融合、专业知识渗透、综合应用知识转化。机能实验室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密切联系临床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及呼吸衰竭”、“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及失血性休克”、“家兔胃肠运动、肝性脑病及其治疗”、“影响蟾蜍心功因素、心力衰竭及其治疗”和“家兔泌尿功能及肾功衰竭”等多个综合型实验项目。另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3)由单一实验技能培训、单纯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化。形态学实验室依托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综合标本观察、切片观察、病例资料,采用PBL教学法,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形成了从单纯切片观察,到结合大体观察,联系临床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对疾病做出诊断的链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经典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动手实验项目,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技能,综合利用标本、课件、影像学照片和临床知识,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较好地建立了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素质培养的学习模式。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
2)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开设大量的 “ 开放式、研究性 ” 实验,使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3)大力加强 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 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课件、中心网站、专业资源库、实验室和标本陈列馆的触摸显示教学系统等 ,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中心已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条件。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恒,岳桂华,王希安.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4)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3]张新华,刘建新.开放实验室 促进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86-01
引言:实验室是高等学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场所,是体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产生深远的影响。基础医学的实验教学对于发展医学创新人才来说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医学院必须全面实施全方位开放式发展战略、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战略,将构建与综合性大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作为大学重点发展规划之一。
1.现行学科模式实验教学的主要问题
目前基础实验教学仍然主要是依附于基础医学的各个学科,实验教学的学时往往只占总学时的一小部分,学科教学的主体是学科理论,实验教学服务于理论,处于从属地位,这种学科式的教学模式给实验教学带来诸多问题[3],已明显制约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
1.1 对实验教学的影响
1.1.1 教学观念陈旧 教师在教学上重学科理论轻实验技能,不能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及综合素质,对以实验为主导的平时成绩考核不严格,学生容易获得高分,而且,教师的这种观念和意识也容易传导到课堂和学生,进一步造成学生轻视实验,忽视实验技能,不能动手、动口,甚至高分低能。
1.1.2 培养目标缺乏 实验的设置往往是为了验证学科理论,没有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紧密相关,学科与学科之间实验的关联度不大,实验教学的目标缺乏整体设计系统研究。由于目的不明确,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加大,规范化和规律性减少。
1.1.3 内容方法滞后 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传统经典的多,现代先进的少;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学科性实验多,跨学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少等现象。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传统讲授多,多媒体应用少,缺乏互动和个性化教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
1.1.4 评价方式单一 现有的实验教学评价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这种单一的评估方式往往只能表明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全面正确反映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更难以反映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课外的实验活动更没有在考核评价中体现。
1.1.5 课外实验被忽视 课外的实验教学多是一种较为自主的行为,现有的体制鲜有从培养计划的高度系统设计、规划,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强,未能与课内教学有机结合,许多课余时间未能得到较好充分有效地利用。
1.2 对实验管理体制的影响 长期以来,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一直是按照院-系-教研室三级构架的方式来运行的,按专业设系,按学科设教研室,实验室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管理体制问题较多。
1.2.1 实验协调困难 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和管理实验室的权限在教研室,而提高实验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需要开设大量综合性、设计性及研究性实验,这类实验常常是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就需要由教研室之间或者系自主去协调,这显然难以做到。
1.2.2 师资配置不佳 教师通常是按学科配置的,跨学科甚至是跨专业的一专多能或双师型教师是比较少的,而一项综合较强的实验需要多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团队型的师资目前主要是通过学科教师兼职或临时配置,这种师资构成显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和质量的提高。
2.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新体系思路分析
2.1创新实验教学模式
以打牢实验基础的知识教育,提高创新意识的素质教育,强化协调发展的综合教育为目标,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全体人员不断开展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
1)由机械模仿操作、教师全盘灌输,向学生自主设计、开展实践创新、师生双边互动转化。病原生物学实验室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摆脱教师全面灌输,指定实验内容、步骤的束缚,以强化临床思维和无菌观念为侧重,创立涵盖文献查阅、病例分析、自行设计、实际操作、撰写论文、现场答辩等环节,深受学生欢迎的设计型实验项目。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开展了集DNA提取、PCR技术、酶切技术、电泳技术、成像技术和基因分析为一体的综合型、设计型实验。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客观讨论实验结果,综合分析解决问题。
2)由单一学科知识传授、单纯理论验证,向多学科知识融合、专业知识渗透、综合应用知识转化。机能实验室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知识,重组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密切联系临床内容、综合分析问题的“家兔呼吸运动调节及呼吸衰竭”、“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及失血性休克”、“家兔胃肠运动、肝性脑病及其治疗”、“影响蟾蜍心功因素、心力衰竭及其治疗”和“家兔泌尿功能及肾功衰竭”等多个综合型实验项目。另外,增加了设计型实验的比例,建立了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
3)由单一实验技能培训、单纯知识学习,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转化。形态学实验室依托先进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综合标本观察、切片观察、病例资料,采用PBL教学法,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形成了从单纯切片观察,到结合大体观察,联系临床资料,综合运用知识对疾病做出诊断的链条。人体解剖学实验室在经典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动手实验项目,密切联系临床实践技能,综合利用标本、课件、影像学照片和临床知识,加强师生互动环节,较好地建立了提高分析能力、加强素质培养的学习模式。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创新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
2)全面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 , 结合教师科研课题和学科发展前沿,开设大量的 “ 开放式、研究性 ” 实验,使学生受到了较全面的、严格的、系统的科研训练。
3)大力加强 数字化实验教学条件建设。在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 变单向教学为双向教学,同时提供学生学习重要辅助手段。开展数字化实验教学和虚拟性实验教学的研究 , 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开发多媒体课件、中心网站、专业资源库、实验室和标本陈列馆的触摸显示教学系统等 , 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中心已具备网上开放教学、开放管理条件。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方案有利于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和素质型转变,从模仿型向创新型转变,从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实践和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庆恒,岳桂华,王希安.构建地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辽宁教育研究. 2007(04)
[2]陈吉明.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
[3]张新华,刘建新.开放实验室 促进人才培养[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