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没有一个教师的“教”能替代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整个课堂进程由学生推进,让学生质疑、解答、评价、总结,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现念 目标 结构 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行教改以来一直提倡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授人于龟,不如授之于渔。”
没有一个教师的“教”能替代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整个课堂进程由学生推进,让学生质疑、解答、评价、总结,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行途径。这个途径的实行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明确学习主体,转变师生观念
(1)转变教师观念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成为学生思维释放的空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日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2)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上课“一言堂”,怕动脑筋。对于文本的理解,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当务之急让学生摒弃依赖老师的陋习,树立“我的学习,我做主”的理念;扫除“滥竽充数”的陈规,树立“有疑就问”的风气;抛弃“我是差生”的念头,树立“我是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打破学生长久以来的课堂“沉默”。
其次、调整课堂结构,落实五个环节
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作文中抓住一个“评”字来强化提高。具体表现为:
(1)顺藤摸瓜、猎奇探求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有人说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哪里来?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借助新奇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导语,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开启智慧之门。我常常把标题作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突破口。标题是文限,是书之窗、之魂,是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主旨、内容和线索可尽窥其中。
学习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时,学生看标题,猜思路:为你打开一扇什么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怎样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好处?学生翻开课文快速默读,惊奇地发现原来作者赵丽宏就是按这种思路构思的。
这种教学法不仅仅适合议论文,记叙文的教学,同样适合于平实的说明文的阅读。平实的说明文向来较为枯燥,倘若你能采用顺藤摸瓜法,就味同品茶,苦尽甘来,清香袅袅。
(2)“疑”字当先、百花齐放法——把课堂的思考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耍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充分利用45分钟,认真阅读,积极思维,争先提问,踊跃回答,慎重评价,互相激励。那种气氛,那种兴奋,那种热情不是几句鼓励的言语所能调动的。
学生在读中疑,思中疑,答中疑,评中疑。教师在授课中耍极力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
(3)反复朗读,情愫激发法——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乐趣,离不开反复朗读。我们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读。进入角色地读。读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人物的粗犷温柔,读出人情的世态炎凉,渎出乡村田野的恬静优美,读出城市的喧哗浮躁……
(4)形象表演,生活感悟法一教师把展示权交给学生
语文读本中有许多反映生活本质的文本,语言优美、形象丰富、情节感人。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情不自禁地就产生了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欲望。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冬天雪地捕鸟的文字:
“扫开一块雪,……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走到竹筛底下,将绳子一拉。”对于这些动词的理解与记忆,没有比形象的表演更直观了。几分钟的表演,再现了现实生活,学生涌动的灵气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5)全班动员,评议相长法一教师把点评权交给学生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一般耍等到老师批阅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可从写作到反馈,其时间之长。等到老师评讲。学生对于自己写作的内容差不多已忘记了,单凭老师说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却闲云野鹤、似听非听着。这种评讲的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主张作文课选用的是连续的两节课,其中一节是学生作文,另一节是学生交流评讲。有道是:“作文大家评,好文大家赏”。我常常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交换阅读,并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互写评语,最后推出一代表。就本组的作文情况进行评价。
巴金曾说过:“写吧,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我们套用一下“评吧,评吧,只有评你才会写。”惟有把写作的评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抒心志,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感悟出作文的得失。
最后、教师掌舵,不误方向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足说教师可以游离课堂之外。相反,“让学生享受语文”,真正走进课堂,还离不开老师的掌舵。
教师掌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老师要加强备课的深度与广度,所背文本能烂熟于心。对于学生声东击西的质疑,才能做到稳坐“钓鱼台”。2、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中。3、确需教师提问,则应把住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个问题,要具备“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4、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某种错误的观点居然被多数学生认同,此时则需要教师凭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临场应变能力去拨正学生思维的航向。(如无把握,则搁置问题,留待以后讨论解决亦可)。
总之,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读自己所读,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问自己所疑,评自己所感,语文教学将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无处不在闪现。
[关键词]现念 目标 结构 环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实行教改以来一直提倡的理念。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因此教师“授人于龟,不如授之于渔。”
没有一个教师的“教”能替代学生主动的“学”。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整个课堂进程由学生推进,让学生质疑、解答、评价、总结,是教会学生主动学习的可行途径。这个途径的实行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首先、明确学习主体,转变师生观念
(1)转变教师观念
变“教师为本”转而“以学生为本”,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成为学生思维释放的空间;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和谐、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中学,在教中悟,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体体验,不将个人感悟强加给学生;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变传统的“聚焦式”的教学转为“立体型辐射型”的教学,课堂上注意营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场面,让学生生命的活力在涌动;变“知识传授”为目的转而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为日的,对学生进行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不将分数看作是唯一的评价标准。
(2)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上课“一言堂”,怕动脑筋。对于文本的理解,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分析。把课堂还给学生,当务之急让学生摒弃依赖老师的陋习,树立“我的学习,我做主”的理念;扫除“滥竽充数”的陈规,树立“有疑就问”的风气;抛弃“我是差生”的念头,树立“我是学生”的观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打破学生长久以来的课堂“沉默”。
其次、调整课堂结构,落实五个环节
调整课堂教学结构,在导入中抓住一个“趣”字来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中抓住一个“疑”字来突破难点;在朗读中抓住一个“情”字来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在学生自读品味中抓住一个“悟”字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作文中抓住一个“评”字来强化提高。具体表现为:
(1)顺藤摸瓜、猎奇探求法——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有人说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哪里来?有经验的老师都会借助新奇性、知识性、艺术性的导语,引领学生登堂入室、开启智慧之门。我常常把标题作为激发学生阅读的突破口。标题是文限,是书之窗、之魂,是画龙点睛之笔,文章主旨、内容和线索可尽窥其中。
学习作家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一文时,学生看标题,猜思路:为你打开一扇什么门?为什么要打开这扇门?怎样打开这扇门?打开这扇门有什么好处?学生翻开课文快速默读,惊奇地发现原来作者赵丽宏就是按这种思路构思的。
这种教学法不仅仅适合议论文,记叙文的教学,同样适合于平实的说明文的阅读。平实的说明文向来较为枯燥,倘若你能采用顺藤摸瓜法,就味同品茶,苦尽甘来,清香袅袅。
(2)“疑”字当先、百花齐放法——把课堂的思考权交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过这样的话:“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耍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学生充分利用45分钟,认真阅读,积极思维,争先提问,踊跃回答,慎重评价,互相激励。那种气氛,那种兴奋,那种热情不是几句鼓励的言语所能调动的。
学生在读中疑,思中疑,答中疑,评中疑。教师在授课中耍极力培养学生这种问题意识。
(3)反复朗读,情愫激发法——把阅读权交给学生
学习语文,感受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乐趣,离不开反复朗读。我们可以让每一位学生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读。进入角色地读。读出人物的喜怒哀乐,读出人物的粗犷温柔,读出人情的世态炎凉,渎出乡村田野的恬静优美,读出城市的喧哗浮躁……
(4)形象表演,生活感悟法一教师把展示权交给学生
语文读本中有许多反映生活本质的文本,语言优美、形象丰富、情节感人。学生反复朗读、感悟。情不自禁地就产生了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欲望。
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有一段冬天雪地捕鸟的文字:
“扫开一块雪,……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撤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走到竹筛底下,将绳子一拉。”对于这些动词的理解与记忆,没有比形象的表演更直观了。几分钟的表演,再现了现实生活,学生涌动的灵气被完全激发了出来。
(5)全班动员,评议相长法一教师把点评权交给学生
学生当堂完成作文,一般耍等到老师批阅后才能了解自己的作文情况。可从写作到反馈,其时间之长。等到老师评讲。学生对于自己写作的内容差不多已忘记了,单凭老师说得眉飞色舞,而学生却闲云野鹤、似听非听着。这种评讲的效果,事倍功半。
笔者主张作文课选用的是连续的两节课,其中一节是学生作文,另一节是学生交流评讲。有道是:“作文大家评,好文大家赏”。我常常把学生分成4人一小组,交换阅读,并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技巧等方面互写评语,最后推出一代表。就本组的作文情况进行评价。
巴金曾说过:“写吧,写吧,只有写你才会写。”我们套用一下“评吧,评吧,只有评你才会写。”惟有把写作的评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抒心志,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感悟出作文的得失。
最后、教师掌舵,不误方向
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足说教师可以游离课堂之外。相反,“让学生享受语文”,真正走进课堂,还离不开老师的掌舵。
教师掌控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老师要加强备课的深度与广度,所背文本能烂熟于心。对于学生声东击西的质疑,才能做到稳坐“钓鱼台”。2、老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尽可能置学生于“愤”“悱”状态中。3、确需教师提问,则应把住重点、难点、疑点,提出一个问题,要具备“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4、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某种错误的观点居然被多数学生认同,此时则需要教师凭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高超的临场应变能力去拨正学生思维的航向。(如无把握,则搁置问题,留待以后讨论解决亦可)。
总之,把课堂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学生读自己所读,说自己所想,写自己所思,问自己所疑,评自己所感,语文教学将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上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将无处不在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