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多方联动平台研究

来源 :电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课题,而研究网络时代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是目前的迫切问题。通过协调管理者、培训者、劳动力三方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优化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远教资源)、社会网络培训资源等三方资源,形成高效、灵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构建 “政府—基地—企业—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并以金华市为例,验证了这一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劳动力转移培训; 多方联动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王科(1968—),男,甘肃镇原人。MPA硕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校管理和信息技术应用研究。E-mail:wangke@nwnu.edu.cn。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最显著特征,其中农村劳动力4.82亿,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71%,并且农村劳动力仍然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国。[1]如此的农业人口规模和比重,如果不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不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将会有大量的劳动力空闲,也会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以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障碍。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改革我国社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条件、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任务,成为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眼下,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加深,组织开展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他们的谋生就业能力,不仅关系到这一群体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生存状态,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甘肃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更具有特殊意义。本研究以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实和浙江中部地区的金华为研究案例,讨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策略和途径。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指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展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专家学者们对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的研究还不完善,[2][3]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專题性研究,忽视了对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整体性考察和分析。第二,在资源共享方面,没有考虑在新环境下,尤其是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培训模式的实质性转变。第三,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源共享方面,还缺少相关的资源保障、配套管理措施等方面的研究。第四,对协调和有效利用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组织培训资源、社会网络培训资源等三方资源,投入和产出严重倒挂等问题缺乏深度研究。本课题正是在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的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多方联动机制和模式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分析,以期形成系统完整的认识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应用研究成果。
  一、多方联动机制的可行性分析
  (一)农村网络化水平逐步提高
  在传统概念上,甘肃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素质相对较低的区域,沿海地区农村实现的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的共有和有机结合,过去在甘肃还只能是一种美好愿望。但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随着农远工程的开展,农村学校和社区的远程教育网和计算机网络系统逐步完善,配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建立了学习资源中心、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在卫星教育电视培训收视点、教育培训光盘播放点的基础上,宽带互联网已逐步普及,家庭网络和社会网吧已成为农村信息的重要来源。调查显示:有超过1/3的网民选择在网吧上网,农村网民中有48%选择在网吧上网。综上,网络正逐步渗透到农村的各个角落,为广大农民群众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学习提供了基本硬件环境。
  (二)农民信息素养逐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民对信息产品的功能和作用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掌握和应用。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电视、广播、农业信息宣传资料、集市和乡邻传播等,主动上网获取信息的人还比较少。但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农民的信息素养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低,通过外出务工和现代信息传播,当今时代的农民对信息及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已有了一定认识,80%以上的农民都认为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会有重大改变。为了配合“金农”工程、“最后一公里”等项目的建设,我国已经对农村开展了一系列信息知识教育。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使用互联网,快速增长的农村网民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4]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0681万人,年增长2220万人,年增长率为26.3%。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年增长率为79.3%,远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手机成为农村网民主流上网终端,同时也成为拉动农村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力量。[5]
  另据资料显示,农村网民中学生群体所占的比例高达32.3%,比城镇网民学生群体所占比例高4.9%。总体来看,“年轻化、低学历、学生群体”是农村网民的主要特征。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从事非农产业工作的初高中毕业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群体,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这部分人群具备通过网络接受培训的基本条件。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接触计算机,并利用互联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网络为支撑的学习方式有可能成为农村较为可行的教育培训形式。
  (三)多方资源一体化配置
  通过协调管理者、培训者、劳动力三方的关系,联动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社会网络培训资源等三方资源,形成高效、灵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
  1.农远工程培训资源
  农远工程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简称。这一工程是从2003年开始启动的,现在已经基本搭建了一个遍及全国广大农村中小学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用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并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大力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根据信息化进程迅猛发展的国际趋势和我国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要求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和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结合点。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有利于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有利于改变农民的思想文化观念,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和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其覆盖范围大、涉及面广,七八年来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农远工程教育教学效益的同时,将农远工程的实施与农村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风险抵抗能力,扩大农远工程的社会效益。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走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我们必须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统筹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作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作为促进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2.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
  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即“远教”培训资源。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培训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素质,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系统工程(简称“远教”)。远教网络在服务基层、推进部门工作、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农村文化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党与群众的关系更为密切。
  3.社会网络培训资源
  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培训资源能使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的模式发生转变。网络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予学员更加灵活的学习方式。
  二、多方联动平台的构建
  通过协调管理者、培训者、劳动力三方的关系,联动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远教)、社会网络培训资源等三方资源构建“政府—基地—企业—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如图1所示。主要是政府牵头,利用网络技术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扬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的优势,调动农村劳动力受训的积极性。政府对受训农村劳动力和培训基地进行一定的财力补贴,企业和培训基地间还可以建立订单培训,提高就业率,提高培训的业绩,达到共赢的目的。
  
  —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培训模式
  (一)培训基地、培训资源与受训者有机互联
  1. 培训机构之间的互动
  网络为培训机构之间的交流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营造共同发展的氛围。在交流方式上,可以是发布新闻、发表日志、建立链接等。培训机构可以将培训研究、教学反思的成果及时发表,将专业思想渗透到网络环境下的共同反思和相互探讨,在交流思想、分享经验中不断提升培训机构的培训水平,激发培训机构持续发展。相对优秀的培训机构在给其他培训机构提供帮助的同时拓宽视野,相对薄弱的培训机构则在其他培训机构的帮助下提高自身水平,在互联互助中提高,最后受益的是培训机构和被培训者。
  2. 培训机构与农村劳动力间的互动
  首先,农民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系统自主学习。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可被简单定义为借助网络平台进行的自主学习和获取分析信息的学习过程。从本质上来说,与传统意义(如借助印刷媒体、单一的视听媒体)的自主学习没有什么区别,但与传统的自主学习形式相比,网络环境不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的改变,更是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农民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案例阅读、集体研讨、个别指导等教学活动。在不同阶段,培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平台的活动记录和农民的提问质量等各方面来综合评价农民的学习过程,并适时地对其作出反馈。
  其次,培训机构可以利用网络对农民进行异地辅导答疑。网络环境下开展有效的培训活动,辅导答疑至关重要。课外教学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提供辅导材料和参考资源、集中或个别解答农民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目前,网上开展异地辅导答疑的途径很多,如依托即时通讯软件、邮件、讨论区等。根据辅导的同步程度,辅导答疑可分为实时和非实时两种。对于农民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培训教师可以通过邮件的群发功能、即时通讯软件的群组功能等对集体作答,这样既节约时间和精力,又提高辅导效率。
  3.农村劳动力之间的互動
  目前,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流和协作的途径很多,如通过QQ、Email、BBS等进行文字聊天、视音频聊天、文件传输、文件共享等。农村劳动力可以不离开培训机构甚至不离开家就能与其他农民进行广泛的交流,增长知识和见识。
  人们最熟悉的交流工具莫过于QQ等即时通讯软件。随着软件本身的发展,其通讯交流功能日趋完善,它不仅提供个人的交流,而且支持群体的沟通。网络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媒介,而且为他们提供了协作的平台。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农民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团体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协作式的探究性培训学习活动,开展多向交流。
  (二)招聘、就业互联
  1.招聘是农村劳动力与企业互动的起点。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培训专业结构,进一步拓展“订单培养”,让农村劳动力以企业准员工身份接受培训;密切关注人才市场和生源市场的变化,将培训基地建成招聘宣传的窗口。
  2.就业是基地、企业双赢的硕果。通过双方共同把握市场人才需求,共同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共同实施市场化运作,全面推进就业,畅通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使培训基地与企业获得双赢的硕果。
  (三)政府、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互联
  1.政府是向农村劳动力提供培训补贴的投资者。政府对培训基地的补贴主要是构建培训资源。在我国,政府培训补贴主要是为了满足农村劳动力对转移培训的“公共需要”,是为了弥补个人培训投资的不足,保证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其本质在于激发培训者和被培训者的热情。
  2.政府还是培训政策的制定者。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相关就业政策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收益。就业过程中某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歧视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预期收入降低,对就业失去信心。政府对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引导、支持和协调,从制度层面上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的架构和整合,规范培训组织,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将农民引上积极参与培训之路,使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真正实现农民素质提升、收入增加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多赢。
  3.要明确政府、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三者各自在培训中的责任。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政策引导;培训基地要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培训质量;农村劳动力要增强自主自觉行为,不再主要依靠政府、培训基地来安排。
  三、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的案例——以金华为例
  金华是典型的浙中地区,其既有经济相对发达的优势,又处在国家制定的长三角经济发展区的战略边缘地带。其产业和经济特点有别于童话世界般的杭州地区、世界大港的宁波地区和个体经济大国的温州地区,应该说,建筑业和家具家居业是金华的地区经济支柱。所以对金华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应该紧紧围绕金华的地域经济特色来进行。
  金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农民技工培训以集中培训为主,以订单培训、委托培训和定向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校企合作为重点。婺城区注重以需定训,超过一半人数培训属订单培训,学员训后就直接顺利就业。兰溪市主要采用“学校开单,农民点单,政府买单,企业收单”的形式,开展订单培训,为企业培养了一批中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武义县有关部门鼓励企业与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多种方式的培训,最大限度地保证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就业、不失业。定点培训机构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充分发挥专业培训机构教学、师资力量和用人单位岗位技能训练、场地、设备的优势,采取集中学习与到企业随岗培训相结合、脱产学习与在职培训相结合、职业资格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等方式,实行受训农民到企业实训与企业选送农民到培训机构培训双向互动,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人,努力实现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有效对接。
  (一)利用网络链接丰富培训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和辅导答疑
  首先,农民可以通过“金华农业信息网”上设有的“农技110”、“农业技术”、“视频在线”、“远程诊断”等专栏开展自主学习和辅导答疑,还与相关农业网站建立了链接,农民可以通过链接共享各地的培训资源。“农技110”建立了丰富的专家信息库,还提供了按种植类、养殖类、加工储藏类、农业机械类以及其他等分类咨询专栏;“农业技术”提供了12类共199条知识点,等等。
  其次,“金华农业信息网”与“金华信息港”建立链接,农民可以通过此链接了解金华市的近期培训信息和单位用工信息,并能获得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就业指导。利用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依托相关网站的优质培训资源,在交流成果和分享经验中促进自身培训水平。
  (二)利用农远工程资源,提高培训效果
  利用计算机与电视机组建一個简易的多功能教室,可以将网上下载的资源、VCD光盘资源通过电视机呈现给农民。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以乡、村为阵地,选择使用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农民不要出门在家就能选择最优秀的教师进行访问,解答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这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方式,既解决了由于资金、时间的短缺而不能参加培训的问题,又符合成人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三)利用多种服务方式,推进培训
  除了网站访问之外,还通过多种服务形式满足广大农民对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包括现场咨询、热线电话、编发刊物、广播电视、培训示范等服务方式。根据农时季节的不同,利用广播电视等信息媒体,向农民传播新技术,内容丰富,生动具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市县乡三级都配备现场咨询专家,在降低农民咨询成本的同时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各级“农技110”积极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等培训示范,提高农民素质。通过网站和多样化服务方式的联合,可以使农民具备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以最经济的方式提高服务效益,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也有成功的案例。虽然基于网络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作指导,并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等特点,但它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自觉性以及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虽然网络已经延伸到了农村,但并不是每个有参训欲望的农民都具备这样的设施和条件。通过已经普及的广播、电视等设备作为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补充,是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培训方式。再有,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最强烈动机是希望获得一技之能,就目前来说,网络技术还没发展到给人“如临其境”的感觉,实地的模仿与演练是不可或缺的,传统的培训方式有利于系统知识传授,也有利于对职业技能的把握。因此,在目前无法普及网络环境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时,面授辅导等方式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只有当一些地区具备网络环境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条件,而培训内容又适合通过网络实施培训时,培训机构才可以采取通过网络对农村劳动力实施异地同步或异地非同步的培训。
  四、结 论
  本研究既是对学术界已有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一项基于教育培训理论的应用性研究,同时也是对“三农”问题之一的农民问题基于新角度、新思维的一种探索。相对于研究者已有的相关成果,本研究主要有三个创新点:
  第一,研究视野上的创新。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考察和分析。
  第二,研究内容上的创新。全面分析网络环境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资源,提出更多的、更全面的资源共享的策略,尤其是协调与整合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组织培训资源、社会网络培训资源三方资源,形成多角度、立体化、可比性的相互约束机制和促进机制,避免以往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独家实施行为。
  第三,研究层次上的创新。通过对网络时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和平台的建设研究,实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系统工程的研究方面的一个质的飞跃。提升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绩效,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及其培训资源,多方联动,相互促进,坚决有效遏制和冲击转移培训中的权力寻租行为和腐败浮夸行为,把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在实处。
  当然,本研究仍然属于探索性的研究,尽管在宏观管理和培训策略上提出了农远工程培训资源、乡村基层党组织培训资源(远教)、社会网络培训资源三方资源的联动,管理者、培训者、劳动力三方关系的联动,传统政府部门集中授课实训培训模式、网络远程培训模式、家庭乡邻互助资助培训模式联动的三大联动培训管理机制,有创新,有突破,有远景,但毕竟缺乏更进一步的实践检验和实证研究,多方因子需要在实践中磨合和协调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扩展研究和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海萍: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的公共政策选择[J].湖北社会科学,2003,(4):55.
  [2] 汪金莉.提高农民信息素养促进新农村建设[J].科技创业月刊,2009,(7):24~25.
  [3] 谢希俐,熊才平.以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91~94.
  [4] [5]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cn.
其他文献
蛋白质的结构是其行使生物功能的基础,它由多肽链唯一确定。氨基酸序列的测定速度远快于蛋白质结构测定。由氨基酸序列从理论上计算蛋白质结构是结构生物学研究的重要而急迫
本文从产业政策、资金政策和资源政策等三方面分析了政府在高技术产业中的作用,并针对我国的实际状况提出若干建议。
目的探讨胆系疾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对确诊为胆系疾病的患者作心电图检查,有异常心电图出现者,于胆系疾病治愈后复查心电图,并与入院时作对照。结果胆系疾病患者异常心电
本文利用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对探测区域内煤岩波速分布情况进行CT成像,然后根据应力与地震波波速的对应关系,确定煤岩应力分布情况,最终根据区域高应力分布情况制定针对性措施
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是面向教育需要的特殊技术制作活动,不仅仅应从技术实践角度分析如何实施,更应从技术哲学层面阐释其本质内涵。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总结万物本原学说的基
[摘 要] 两个数学课程标准及对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抽样调查表明,高师数学教育专业要开设“CAIM”课程,提升准教师的“CAIM”素养。在实践过程中从知识、技能与过程三个方面认识“CAIM”课程的目标,并以此为依托来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为重,如联系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实行角色转换、举办数学课件设计比赛等;课程的考核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知识、技能与创新三个层面着手,采取笔试与上机相
为了有效挖掘大量教育信息化网络文档中的热点信息,本文应用关键词共现技术来揭示这些关键词之间的关联与结合,进一步分析比较不同时期的热点关键词来获得近几年教育信息化工程
近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院302所研制的“海鹰”HW-350小型多用途长航时无人机圆满完成首飞,自主起飞降落平稳,全自主飞行过程中姿态控制良好,航线跟踪精度较高。
本文利用工程性试验法对好氧发酵车间实际生产发酵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不同通风设备条件下,好氧发酵过程温度、氧气、氨气和VOCs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通风工艺设备对污泥好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