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拍片的狂热和旺盛的创作力”
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她于1954年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故事背景就发生在瓦尔达从小生长的地方,描述婚姻濒临破灭的主角回到故乡的小渔村,面对人事景物的思考过程。
当时的瓦尔达其实对电影知道得并不多,连对拍片的器材都一知半解,她自己承认当时连如何指导演员演戏都不会。但是她对拍片的狂热和旺盛的创作力,却从一开始就令人讶异。在朋友的协助下,她以极低的预算拍摄这部影片。筹到的资金包括向母亲借款、用母亲的房子抵押,和她继承自父亲的遗产共六百五十万(旧法郎)。
但是由于影片和导演的创新,招致片商的联合抵制,因此没有能够立即公开发行。这部影片比法国新浪潮的官方正史早了四年,如此以低成本和非职业化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日后拍《广岛之恋》的名导演雷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瓦尔达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电影笔记”里的主要成员,为后来的“新浪潮”揭开序幕。
1961年的《克莱欧的五到七》是瓦尔达最广为称道的作品,以一种几近真实的报道方式,追踪因为害怕罹患癌症而游走于巴黎街头的女主角,重新发现自己与发现世界的过程。
“左岸派,松散的小组”
1962年嫁给《秋水伊人》的导演雅克·德米,瓦尔达与德米是法国影史上最知名的导演夫妻档,两人感情至深,并育有两子,1990年德米病逝,瓦尔达拍了宛如一部动人情书的作品《南特杰克》,温柔凝视丈夫的童年,细数那些她不曾参与的成长经历。
她和雷乃、亨利科尔比、克里斯马盖尔、让·卡洛尔共同居住在塞纳河左岸,后来又有当时以文名著称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和杜拉斯加入,组成一个松散的小组。他们团结一致,艺术见解接近,同时又都不以电影为唯一追求(很多人同时以写作为生,电影作品较少是他们的共同特色),电影史称他们为“左岸派”。
瓦尔达的作品《幸福》和《无法无家》确立她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她的影片向来蕴涵着一股对生命的热情与关注,有时则是以一种实验的倾向,在叙述上进行一系列同时具有柔和、潇洒、却又大胆等特质的探索。
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位不断往外开拓的艺术工作者,不断地吸纳她所遇到的人事物,将其融汇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更令人惊异的是,她一直能够保有其对艺术的独特坚持。不仅是一位影像的制造者,也是一位影像的爱好者。在她影片里经常出现的风景明信片、墙上的复制画与照片、街头壁画、雕像、图像式的场景、电视节目片段就是证明。报道摄影出身的她,对人物脸部的表情尤其偏好。可以唯美地歌颂景致;也从不忘记紧紧地贴近时事,也因此能够在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模糊地带。
在没有就读电影学校或学习电影制作、甚至连导演工作证都没有的情况下,她于1954年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片《短角情事》。故事背景就发生在瓦尔达从小生长的地方,描述婚姻濒临破灭的主角回到故乡的小渔村,面对人事景物的思考过程。
当时的瓦尔达其实对电影知道得并不多,连对拍片的器材都一知半解,她自己承认当时连如何指导演员演戏都不会。但是她对拍片的狂热和旺盛的创作力,却从一开始就令人讶异。在朋友的协助下,她以极低的预算拍摄这部影片。筹到的资金包括向母亲借款、用母亲的房子抵押,和她继承自父亲的遗产共六百五十万(旧法郎)。
但是由于影片和导演的创新,招致片商的联合抵制,因此没有能够立即公开发行。这部影片比法国新浪潮的官方正史早了四年,如此以低成本和非职业化的制片方式,成为日后“新浪潮”几个主要导演的楷模。影片的剪接师是日后拍《广岛之恋》的名导演雷乃。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瓦尔达第一次见到了当时“电影笔记”里的主要成员,为后来的“新浪潮”揭开序幕。
1961年的《克莱欧的五到七》是瓦尔达最广为称道的作品,以一种几近真实的报道方式,追踪因为害怕罹患癌症而游走于巴黎街头的女主角,重新发现自己与发现世界的过程。
“左岸派,松散的小组”
1962年嫁给《秋水伊人》的导演雅克·德米,瓦尔达与德米是法国影史上最知名的导演夫妻档,两人感情至深,并育有两子,1990年德米病逝,瓦尔达拍了宛如一部动人情书的作品《南特杰克》,温柔凝视丈夫的童年,细数那些她不曾参与的成长经历。
她和雷乃、亨利科尔比、克里斯马盖尔、让·卡洛尔共同居住在塞纳河左岸,后来又有当时以文名著称的阿兰罗伯格里耶和杜拉斯加入,组成一个松散的小组。他们团结一致,艺术见解接近,同时又都不以电影为唯一追求(很多人同时以写作为生,电影作品较少是他们的共同特色),电影史称他们为“左岸派”。
瓦尔达的作品《幸福》和《无法无家》确立她在世界影坛的地位。她的影片向来蕴涵着一股对生命的热情与关注,有时则是以一种实验的倾向,在叙述上进行一系列同时具有柔和、潇洒、却又大胆等特质的探索。
从一开始,她就是一位不断往外开拓的艺术工作者,不断地吸纳她所遇到的人事物,将其融汇为一种新的可能性。更令人惊异的是,她一直能够保有其对艺术的独特坚持。不仅是一位影像的制造者,也是一位影像的爱好者。在她影片里经常出现的风景明信片、墙上的复制画与照片、街头壁画、雕像、图像式的场景、电视节目片段就是证明。报道摄影出身的她,对人物脸部的表情尤其偏好。可以唯美地歌颂景致;也从不忘记紧紧地贴近时事,也因此能够在纪录片与剧情片之间开拓出一片广阔的模糊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