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实践论》浅谈讲课艺术

来源 :青年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一篇具有伟大里程碑意义的哲学理论著作,是毛泽东同志集中全党智慧,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观念和理论,是指导现当代中国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探索阶段伟大成就的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科学的知行统一观。
  作为党校的一名教员,讲课有没有艺术这回事?我以前的看法比较模糊,但我一直没有如此切身地感受到。但这次学习《实践论》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经典著作,关于怎样学经典,当下有个流行说法,就是要学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立场是毋庸置疑,那现在对于我来说主要是学习它的观点和方法。
  一、说观点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
  文章首先阐述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们的认识不论是对于自然界方面,还是对于社会方面,都是由实践开始一步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认识的过程。毛主席最后总结认识的过程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对"实践"这一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提到实践,就不能不谈到人的认识问题,因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实践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
  实践的观点可以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教学也不例外。一堂课讲得好不好,首先就要看的是老师是否有思想,就是能否有自己的观点,能否对学员有启发。但这个思想需要教员去实践,因为我们如果要想讲好一堂课,最起码的要求是应有三个清楚,即想清楚、写清楚、说清楚,不能想象。如果是我自己都没想清楚的问题,怎么会给学员讲清楚;退一步,即便我想清楚了,那也未必能够讲个明白。因为从想清楚到说清楚,中间有个环节就是写。可是写,就应把问题想透彻,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集资料,去研究,去实践,从实践中体会,从实践中领悟。经常我会有这样的经历,有时某个问题我自以为是想清楚了,可一旦落实到纸上,却发现写不清,也表达不出来。这主要就是因为实践不够,可是写都写不清又怎能说得清呢?以后我会更加重视实践。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下功夫实践,研究就会做得不扎实,课件再花哨都没有用,徒有其表。要么知道的讲不明白,要么明白的讲不清楚,这就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知道与不知道的中间,处在那个灰色地带,但如果让我深入去讲得明明白白又似乎达不到。
  经验说,老师即使能把问题百分百讲清楚,学生也只能理解90%;老师若只讲清90%,学生则只能理解70%;如果我要是一知半解,那么学员一定是不知所云。由此看,党校教员要讲好一堂课,如何去做好实践研究绝对不可敷衍。由此可以看出,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二、说方法
  实践论中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教学中也能得到体现。我们常常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我认为,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理论可以提高教学水平。
  以教学为例,通过收集资料、查阅资料,我们已经获得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也通过大体理论框架在实践中去体会了。可为什么我们还是会常常感叹:感觉上掌握了学会了的东西,为何不能讲好课呢?讲课效果为何不好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需要的就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了,而是要学会从具体的课堂练习中去体会技巧的运用。这就充分说明了实践是实践论中的第一步。当我们熟练了上课,随后又学会掌握了上课的技巧和方法,这样的-个过程无疑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而同时,认识也伴随着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发展。通过学习《实践论》,我体会到在讲课要学会这两点:
  1、要学会深入浅出
  我们讲一堂课,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谛。也只有"浅出",才能激发兴趣;只有"浅出",才能产生高效。二者分处教学的两个阶段,"深入"在于课前备课,主要是你对主讲专题的钻研,"浅出"在于课堂上的落实,主要是你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在备课写讲稿前,研究要深入,要勇于求新;但在写讲稿或讲课时,语言要浅白,要通俗易懂。这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根据学员的反应和课堂的效果才会体会到的,就譬如牛顿说过,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可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发现新定律。我们只有从长时间的实践中,才明白研究问题应从简单到复杂,想得愈深入愈好,但讲课相反,表达则是愈通俗愈好。就如真佛只说家常话,讲平常人听不懂的,即使蕴含了多么深刻的佛家真理,听者也不会明白。因为它符合了人们的认知规律,遵循着科学的教育原理。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其中蕴含了具有伟大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我们现在乃至将来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意义,可它的语言是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例如经常我们听大师们讲课,他们在课堂上举的例子很平常,但我若能用好这些例子,讲起课来将有如神助。我们讲课就是要把讲理论与讲事件结合起来。我们一堂课两到三个小时,假若从头至尾光说理论,课堂会显得太沉闷;但若通堂都讲事件而不讲理论,学员又会感觉肤浅。因此我要学会善于用小事件来讲大道理,比如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讲分工理论,用的就是工厂制针的例子;产权理论的创始人科斯他在讲产权理论时,用的是工厂排污的例子。
  2、要学会掌握节奏,推动互动。我们讲课要学会注意调节课堂气氛,有两个要点:一是讲解的节奏;二是课堂互动。记得卡耐基说过,成年人集中注意力一般每十五分钟为一个单元。意思是说,超过十五分钟,人的注意力会分散。既如此,那么我们讲课就得把握这个节奏,每过一刻钟,就不妨放松一下,或讲个笑话,或插入一个小故事。不过笑话与故事要紧扣讲题,不得游离太远;至于推动互动,办法很多,既可向学员发问,也可让学员提问。不过这并不是最好的互动形式,想当年,朱镕基总理在党校讲课,就不曾让学员提过问,可大家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与会意的笑声,这其实也是互动,而且是最高境界的互动。本来,教员讲课就是为了传道,只要能把问题讲清楚,学员爱听,一切管用的讲课方式应该都是艺术。这样看,东施效颦大可不必,同时我们也用不着把讲课艺术看得太神秘而作茧自缚。我们得使学员听得明明白白,而不是似懂非懂,不知所云,这就是应有的讲课艺术。可这需要我们从实践中去把握去体会去运用,学会量体裁衣。
  因此,我们只有把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课堂上的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反复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夯实理论功底,理论联系实际,讲究语言艺术,深入浅出,勤学苦练语言基本功,才能出一堂精品课。虽然起初对于怎样去上好一堂课了解的并不能算透彻,但最终会不断提高。《实践论》对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成功,在实践中得到经验。
其他文献
为了分析广州市居民消费碳排放特征,从城乡居民消费方面计算直接和间接的能源消耗量及碳排放量。结果表明,2000—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直接碳排放量持续增长,但农村居民
少儿音乐是儿童认知生活、世界与未来的一扇窗. 优秀的少儿音乐,总是能将德、智、体、美的教育寓于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之中, 使孩子们在欢乐中汲取营养,获取知识,开发智力,激
期刊
在当前音乐教育被边缘化的今天,如何在高中音乐教育中,发挥音乐的教育功能,如何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让45分钟的课堂缤纷多彩,让音乐真正的触动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成了高
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学和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本文就当前基层电大班主任存在着专业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和积极性难以调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
该项目隶属于国际教育学院日本部老年来华项目,项目进行能够为老年来华项目推进提供前期调研数据,通过科学分析调研结果,丰富日本老年来华项目的项目内容,增强项目吸引力与竞
一、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现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在国内和国际的地位愈发得到重视,不断巩固着其作为我国各个少数民族之间最通用的交际语言的作用。同时,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且民族种类也很多的国家,汉语在各民族之间的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对民族地区人们的影响也愈发深远。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是使学生达到民族语和汉语兼通的目标并通过学习汉语,学说普通话,参与到国家的政治
期刊
期刊
高校学生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是进入到社会中,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教学实践时需要站在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角度上.受到长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目的主要集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