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先进力量。本文对现代社会存在社会关爱意识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对高校党员的培养来带动大学生整体意识的提升,并对具体的教育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字:大学生党员;社会关爱意识;培养探索
一. 引言。高校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先锋队,抓住了学生党员的培养就可以正确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潮。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思维开阔,自我实现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偏多导致自我关注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关爱意识淡薄的案例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此类事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界学者的重视和思考,高校有责任承担起大学生社会关爱意识培养的重任。
二. 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当代儿童启蒙教育多以开发智力为主要目的,而且近些年来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社会关爱教育成为薄弱一环;学校教育中,升学竞争已成为焦点,因此升学率逐渐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社会有关于“帮助他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甚至有媒体呼吁,帮助他人前要慎重考虑,为“社会关爱”蒙上了一层灰尘。
2.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党员独生子女家庭约占73.8%,造成其被动关爱欲望增强,主动关爱意识减弱;作为子女直接教育者的父母90%以上为60后,普遍未能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加之身处文革动乱之中深谙自我保全之道,导致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自我保护特点;另一方面,约有60%以上的家长忙于谋生,关心子女生理状况多于心理状况,导致学生普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平衡。
3.自身因素。大学生党员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对社会责任普遍缺乏深刻的体会;自身处于第三逆反期阶段,对此类教育会产生一定抵觸情绪;当代社会新潮思想涌动不息,使大学生对传统教育兴趣减弱。
三. 社会关爱意识的重要性
1.自身价值的体现。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学生党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对社会的关爱。如果大学生党员只注重自身荣誉的获得,忽视对社会教育的回馈和引领,就不能完全履行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实现自身价值。
2.道德修养的标准。在物质基础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同时,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被人们普遍关注,这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必然。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道德标准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和风向标。
3.社会文明的延续。前辈是后辈成长轨迹的指导者,当代大学生党员必将为同辈群体树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大责任。高校党支部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党员有社会关爱的意识,通过他们带动身边人主动接纳这种意识,使社会文明得以延续。
四. 高校社会关爱意识的培养探索
1.正确树立社会关爱意识的动机。传统教育过于关注形式,对于如何启发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起始环节有待思考。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首先,不能通过物质奖励来诱导学生进行社会关爱意识教育,应将社会关爱意识的重要性变成当代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价值观介绍给学生;其次,针对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给予不同角度和强度的启发。
2.恰当融入社会关爱意识的形式。社会关爱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结果表明,采用让各党支部自行策划并亲身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效果最为显著。
(1)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并开展赴敬老院、福利院或特教中心开展爱心活动,走进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捐赠废旧书籍、文具、衣物等(回收物品用于捐赠给贫困地区);普及农民工法律常识并帮助树立维权意识。
(2)社会建设的关爱。并开展“学雷锋精神,树社会新风”雷锋先进事迹展活动;学院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结对子服务活动;学院建立大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联合我校阳光交通协管参与文明交通行动;关注三农问题。
(3)社会资源的关爱。并开展“绿手帕”系列活动(清除小广告)(环保标语的张贴);绿化环境、美化校园—植树节活动;保护湘江母亲河系列活动;“我爱我校,校车美容”行动。
3.努力保证社会关爱意识的效果。教育活动的举办不能只停留在整个流程的执行,更应该时刻关注活动进行中产生的疑惑。对于难以理解的具体举动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正确的价值观出发,给出相应解释和说明。同时,与学生一起做好总结,树立优秀典型,并加以鼓励。另一方面,要对其中的不足予以指出并加以改正,帮助学生以社会可以理解的方式实现自我想法。
4.加大发扬社会关爱意识的传承
(1)将社会关爱活动进行常态化推进,建立党员服务基地;
(2)占领舆论高地,积极树立榜样,大力宣传先进事迹;
(3)鼓励党员努力做到将社会关爱行为通过公益活动转化为自己的习惯,用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去带动他人;
(4)增加社会关爱活动的数量和提高活动质量,弘扬大爱清淮,形成缺失此种美德之人必然被众人孤立和社会淘汰的道德认同趋势。
五. 结束语。当代党员的社会关爱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党员三方必须共同努力,做好舆论宣传和起好带头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也代表中国社会青少年的先进力量和模范先锋,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会引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进程,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季池,李旭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 贾东城,李云捷,王俊英.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 金丽娜.论社会关爱对生命价值的彰显[J].求索,2010,7
[4] 陈炜,陈虹. 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认知度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
关键字:大学生党员;社会关爱意识;培养探索
一. 引言。高校学生党员是当代大学生的先锋队,抓住了学生党员的培养就可以正确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潮。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思维开阔,自我实现欲望强烈;另一方面,独生子女偏多导致自我关注度显著提升。近年来,关爱意识淡薄的案例中不乏大学生的身影,此类事件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界学者的重视和思考,高校有责任承担起大学生社会关爱意识培养的重任。
二. 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当代儿童启蒙教育多以开发智力为主要目的,而且近些年来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以个人英雄主义为主,社会关爱教育成为薄弱一环;学校教育中,升学竞争已成为焦点,因此升学率逐渐成为评判一所学校的好坏的唯一标准;与此同时,社会有关于“帮助他人”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甚至有媒体呼吁,帮助他人前要慎重考虑,为“社会关爱”蒙上了一层灰尘。
2.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党员独生子女家庭约占73.8%,造成其被动关爱欲望增强,主动关爱意识减弱;作为子女直接教育者的父母90%以上为60后,普遍未能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加之身处文革动乱之中深谙自我保全之道,导致对子女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自我保护特点;另一方面,约有60%以上的家长忙于谋生,关心子女生理状况多于心理状况,导致学生普遍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平衡。
3.自身因素。大学生党员由于年龄和阅历的限制,其对社会责任普遍缺乏深刻的体会;自身处于第三逆反期阶段,对此类教育会产生一定抵觸情绪;当代社会新潮思想涌动不息,使大学生对传统教育兴趣减弱。
三. 社会关爱意识的重要性
1.自身价值的体现。高等教育的三项基本职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学生党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对社会的关爱。如果大学生党员只注重自身荣誉的获得,忽视对社会教育的回馈和引领,就不能完全履行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实现自身价值。
2.道德修养的标准。在物质基础不断建设和完善的同时,社会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被人们普遍关注,这是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发展的必然。大学生党员作为学生中的先进群体其道德标准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排头兵和风向标。
3.社会文明的延续。前辈是后辈成长轨迹的指导者,当代大学生党员必将为同辈群体树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大责任。高校党支部有责任也有义务培养党员有社会关爱的意识,通过他们带动身边人主动接纳这种意识,使社会文明得以延续。
四. 高校社会关爱意识的培养探索
1.正确树立社会关爱意识的动机。传统教育过于关注形式,对于如何启发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起始环节有待思考。因此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关键。
首先,不能通过物质奖励来诱导学生进行社会关爱意识教育,应将社会关爱意识的重要性变成当代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价值观介绍给学生;其次,针对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给予不同角度和强度的启发。
2.恰当融入社会关爱意识的形式。社会关爱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结果表明,采用让各党支部自行策划并亲身参与公益活动的形式效果最为显著。
(1)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并开展赴敬老院、福利院或特教中心开展爱心活动,走进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家政服务;定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辅导;捐赠废旧书籍、文具、衣物等(回收物品用于捐赠给贫困地区);普及农民工法律常识并帮助树立维权意识。
(2)社会建设的关爱。并开展“学雷锋精神,树社会新风”雷锋先进事迹展活动;学院党支部与社区党支部结对子服务活动;学院建立大学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基地;联合我校阳光交通协管参与文明交通行动;关注三农问题。
(3)社会资源的关爱。并开展“绿手帕”系列活动(清除小广告)(环保标语的张贴);绿化环境、美化校园—植树节活动;保护湘江母亲河系列活动;“我爱我校,校车美容”行动。
3.努力保证社会关爱意识的效果。教育活动的举办不能只停留在整个流程的执行,更应该时刻关注活动进行中产生的疑惑。对于难以理解的具体举动和要求,从当代大学生党员的正确的价值观出发,给出相应解释和说明。同时,与学生一起做好总结,树立优秀典型,并加以鼓励。另一方面,要对其中的不足予以指出并加以改正,帮助学生以社会可以理解的方式实现自我想法。
4.加大发扬社会关爱意识的传承
(1)将社会关爱活动进行常态化推进,建立党员服务基地;
(2)占领舆论高地,积极树立榜样,大力宣传先进事迹;
(3)鼓励党员努力做到将社会关爱行为通过公益活动转化为自己的习惯,用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去带动他人;
(4)增加社会关爱活动的数量和提高活动质量,弘扬大爱清淮,形成缺失此种美德之人必然被众人孤立和社会淘汰的道德认同趋势。
五. 结束语。当代党员的社会关爱意识的教育势在必行。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党员三方必须共同努力,做好舆论宣传和起好带头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俗话说少年强则国强,大学生也代表中国社会青少年的先进力量和模范先锋,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将会引领广大青少年的思想进程,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季池,李旭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对策思考[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3
[2] 贾东城,李云捷,王俊英.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3] 金丽娜.论社会关爱对生命价值的彰显[J].求索,2010,7
[4] 陈炜,陈虹. 当代大学生党员身份认知度与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机制研究[J]. 现代物业(中旬刊),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