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致使学校无法按时开学,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要求下,各学校纷纷响应,陆续展开了线上教学工作。线上教学依托“互联网+”,家庭成了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只能通过网络远程组织教学,三寸讲台压缩成一方屏幕,一方屏幕转化为必须坚守的“战场”。隔空教学,空中课堂,我踏上了教学的“云端”。
初期,学生们都兴趣盎然,感觉新鲜无比,所以课堂也是生动有趣的。随着线上学习逐步常规化,新鲜感已然消失,大部分同学进入了学习倦怠期。隔空教学逐渐暴露了弊端,让我感觉线上教学不易,网上指导好难。
一、尴尬的“在线冷场”
(场面回顾)
“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呢?”
“……”(一片沉默)
“大家还有别的观点吗?”
“……”(鸦雀无声)
“好的,那我继续讲……”
线上教学持续了快两个月,后期里类似这样令我尴尬无比的“在线冷场”时有发生。只要不指名,就极少有学生回答问题,即使有,也是来来回回那十个。每次提问,我都不自禁紧盯屏幕,可是我再也看不到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了,留下最多的是沉默。尽管我在屏幕这端讲得眉飞色舞,动情无比,可最后却成了“独角戏”,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我好失落。难道是自己课讲得不好?或是学生们都开小差去了?肯定是学生故意气我!天啊,这样的感觉太奇怪了,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依赖线下授课,可以到处走动和学生们有眼神交流,可以拍着学生的背鼓励他站起来,可以听到同学们互相称赞的掌声……我好怀念那样的课堂。
没有了眼神的交流,没有听到学生的反馈,我无法在课堂上实现二次备课,学生有问题或有好的想法不能及时表达和反馈,学生半知半懂或不知所云,一步跟不上,一节课皆输,三节课下来跟不上,兴趣皆无。时间久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滋生厌学情绪。教师辛苦的备课、讲解化为了泡影,实在是可惜。由于师生互动难以实现,线上教学的集体学习氛围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不高。更担心的是如果老师课余没有关注这批学生,那么就会丢掉了他们,这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二、被迫“出道”
我不想我的学生被动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听客”和知识的接收器。线上教学时,当我感觉到学生疲惫、厌倦,就会使出我的“十八般武艺”,使用聊天弹幕充满趣味的消息,活跃在线教学的气氛,我想尽各种办法来“留住”他们。就这样,我被迫“出道”了。从一名教师逐渐转型成了“十八线主播”。
1.玩转主播用语
“老铁们,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
“听懂了的请扣1,听不懂的潜水。”
“各位男宝、女宝们,这道题做完了请扣波666”
“同意他的观点,就请给他打赏一朵玫瑰花”
2.引用网络热词
(上课点名)“我来看看今天有多少只小神兽按时上课”
(鼓励加油)“孩子们,冲鸭——”
(讲作业时)“劳老师此时此刻很‘蓝瘦’,‘香菇’……”
3.套上经典歌词
(学生订正回答)“噢,多么痛的领悟”。——
(点评学生交作业情况)“让我欢喜让我忧”。
(夸学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鼓励学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
还真别说,这样的语言确实吸引了学生不少,孩子们乐呵呵地上着课,一个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半路逃课也没有发生了。不过也不能堂堂课都这样,这样“下料过猛”,就会过而不及了。唉,我明明是一名老师,病毒把我变成了“主播达人”。我没有办法像往常那样用“眼神”或“动作”震慑,只能挖空心思巴巴地哄好他们了。
三、战线太长
在线教学虽然免去了上下班通勤的时间,但老师们付出的辛劳却一点不少。在线授课并不是老师居家工作中最费时费力的部分,备课、在线辅导和批改作业才是占据精力的“大头”。
1.备课战线长。线上教学的备课可不是写教案这么简单,因为学生没有教材,老师得搜集教学素材(以微课视频为主),使用各种渠道下载好,然后用各种软件进行资源重组。一系列下来会遇到直接下载不了,要会费,要自己录制、剪辑等问题。耗时耗精力。相较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网络课堂则是一种“键对键”形式,这就要求老师们掌握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录制视频以及科技产品的应用等多项技术手段准备。
2.辅导战线长。虽然解决了“冷场”问题,牢牢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异,后进生还是会出现“听不懂”“做不对”的现象,他们在线请教,我就得在线辅导。为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我需不断地关注师生互通渠道中的信息,及时给予反馈。往往是下线之后,QQ群、微信群里一旦有学生寻求解答,我就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全天候”式的邊做自己的事情边用手机录音答疑。
3.批改作业战线长。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通过小管家布置作业,线上批改作业。学生晚上九点前提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基本是晚上十一点半。基础性作业还好,打√打×,第二天讲评时强调就可以完成。如果是作文,那改起来简直就是要命:要么手机上看不清,眯眼老半天还得靠猜字;要么各种修改符号操作繁琐费时,常常一不小心碰到了哪个键,之前的批改全消失了。全班60份作文,改起来花时长不说,眼睛、脑袋都疼得很。作业批改完后,为方便学生们第二天在课程之余对知识点查漏补缺,又要继续加班,针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中选取共性或难题,制作解析微课。
四、“看不见”的焦虑
隔着一层屏幕,看得见却摸不着,我没法走到学生身边看看,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盯着平台统计的学生上线率、交作业率、学生课堂专注度监测等各项指标,心里更是焦虑得很。班上三个不交作业的“惯犯”也是让我急得直跺脚,视频连线质问时任你怎么批评他也不吭声,给他机会补作业也是想补就补,大有“山高皇帝远”“你想打也打不着”的意味,再加上家长监管不力,最后只剩下老师我干瞪眼了,好无奈啊!
五、找不到“支架”
线上教学可以说是全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发教育资源运动”,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套用,摸着石头过河,存在滞后性和不可观察性。我认为线上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线上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这帮助也就是所谓的“支架”。但与线下教学不同的是,线上教学的落脚点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学”:因为缺乏“课堂”“学校”等具有仪式感和空间感的制约,教师的引导被削弱,使学生的线上学习成为了一种主动性、自觉性的行为;同时,由于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随叫随到”的教学互动支持,因此更依赖学生于个体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随之,教师就需要提供更多数量和形式的学习“支架”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说时必须架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反观我目前的线上教学,有些偏离了这个轨道,我过多地强加“知识点”的传授,拔高了学生线上学习的要求,也还有找到合适的能让学生适用的“支架”,我感觉自己的线上教学走到了“十字路口”。
总之,线上教学让我感觉“累并快乐着”,有困难,也有收获。我要更加努力成为不仅自带流量,还有干货,能自嗨,能在网课的浪潮中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老师,让教育沿着有情怀、有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
初期,学生们都兴趣盎然,感觉新鲜无比,所以课堂也是生动有趣的。随着线上学习逐步常规化,新鲜感已然消失,大部分同学进入了学习倦怠期。隔空教学逐渐暴露了弊端,让我感觉线上教学不易,网上指导好难。
一、尴尬的“在线冷场”
(场面回顾)
“哪位同学愿意来交流呢?”
“……”(一片沉默)
“大家还有别的观点吗?”
“……”(鸦雀无声)
“好的,那我继续讲……”
线上教学持续了快两个月,后期里类似这样令我尴尬无比的“在线冷场”时有发生。只要不指名,就极少有学生回答问题,即使有,也是来来回回那十个。每次提问,我都不自禁紧盯屏幕,可是我再也看不到那一双双高举的小手了,留下最多的是沉默。尽管我在屏幕这端讲得眉飞色舞,动情无比,可最后却成了“独角戏”,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感受,我好失落。难道是自己课讲得不好?或是学生们都开小差去了?肯定是学生故意气我!天啊,这样的感觉太奇怪了,以前没有意识到自己如此依赖线下授课,可以到处走动和学生们有眼神交流,可以拍着学生的背鼓励他站起来,可以听到同学们互相称赞的掌声……我好怀念那样的课堂。
没有了眼神的交流,没有听到学生的反馈,我无法在课堂上实现二次备课,学生有问题或有好的想法不能及时表达和反馈,学生半知半懂或不知所云,一步跟不上,一节课皆输,三节课下来跟不上,兴趣皆无。时间久了,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可能滋生厌学情绪。教师辛苦的备课、讲解化为了泡影,实在是可惜。由于师生互动难以实现,线上教学的集体学习氛围大打折扣,教学效果也不高。更担心的是如果老师课余没有关注这批学生,那么就会丢掉了他们,这样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学习两极分化现象。
二、被迫“出道”
我不想我的学生被动的成为课堂学习的“听客”和知识的接收器。线上教学时,当我感觉到学生疲惫、厌倦,就会使出我的“十八般武艺”,使用聊天弹幕充满趣味的消息,活跃在线教学的气氛,我想尽各种办法来“留住”他们。就这样,我被迫“出道”了。从一名教师逐渐转型成了“十八线主播”。
1.玩转主播用语
“老铁们,欢迎来到我的直播间。”
“听懂了的请扣1,听不懂的潜水。”
“各位男宝、女宝们,这道题做完了请扣波666”
“同意他的观点,就请给他打赏一朵玫瑰花”
2.引用网络热词
(上课点名)“我来看看今天有多少只小神兽按时上课”
(鼓励加油)“孩子们,冲鸭——”
(讲作业时)“劳老师此时此刻很‘蓝瘦’,‘香菇’……”
3.套上经典歌词
(学生订正回答)“噢,多么痛的领悟”。——
(点评学生交作业情况)“让我欢喜让我忧”。
(夸学生)“我的未来不是梦”
(鼓励学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
还真别说,这样的语言确实吸引了学生不少,孩子们乐呵呵地上着课,一个半天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半路逃课也没有发生了。不过也不能堂堂课都这样,这样“下料过猛”,就会过而不及了。唉,我明明是一名老师,病毒把我变成了“主播达人”。我没有办法像往常那样用“眼神”或“动作”震慑,只能挖空心思巴巴地哄好他们了。
三、战线太长
在线教学虽然免去了上下班通勤的时间,但老师们付出的辛劳却一点不少。在线授课并不是老师居家工作中最费时费力的部分,备课、在线辅导和批改作业才是占据精力的“大头”。
1.备课战线长。线上教学的备课可不是写教案这么简单,因为学生没有教材,老师得搜集教学素材(以微课视频为主),使用各种渠道下载好,然后用各种软件进行资源重组。一系列下来会遇到直接下载不了,要会费,要自己录制、剪辑等问题。耗时耗精力。相较于传统课堂的“面对面”,网络课堂则是一种“键对键”形式,这就要求老师们掌握多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如录制视频以及科技产品的应用等多项技术手段准备。
2.辅导战线长。虽然解决了“冷场”问题,牢牢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但由于接受能力的差异,后进生还是会出现“听不懂”“做不对”的现象,他们在线请教,我就得在线辅导。为有效地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我需不断地关注师生互通渠道中的信息,及时给予反馈。往往是下线之后,QQ群、微信群里一旦有学生寻求解答,我就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全天候”式的邊做自己的事情边用手机录音答疑。
3.批改作业战线长。为了巩固学习效果,我通过小管家布置作业,线上批改作业。学生晚上九点前提交作业,老师批改作业基本是晚上十一点半。基础性作业还好,打√打×,第二天讲评时强调就可以完成。如果是作文,那改起来简直就是要命:要么手机上看不清,眯眼老半天还得靠猜字;要么各种修改符号操作繁琐费时,常常一不小心碰到了哪个键,之前的批改全消失了。全班60份作文,改起来花时长不说,眼睛、脑袋都疼得很。作业批改完后,为方便学生们第二天在课程之余对知识点查漏补缺,又要继续加班,针对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从中选取共性或难题,制作解析微课。
四、“看不见”的焦虑
隔着一层屏幕,看得见却摸不着,我没法走到学生身边看看,心里总觉得不踏实。盯着平台统计的学生上线率、交作业率、学生课堂专注度监测等各项指标,心里更是焦虑得很。班上三个不交作业的“惯犯”也是让我急得直跺脚,视频连线质问时任你怎么批评他也不吭声,给他机会补作业也是想补就补,大有“山高皇帝远”“你想打也打不着”的意味,再加上家长监管不力,最后只剩下老师我干瞪眼了,好无奈啊!
五、找不到“支架”
线上教学可以说是全国基础教育开展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信息化教学社会实验”和一次“开发教育资源运动”,是第一次,没有经验可套用,摸着石头过河,存在滞后性和不可观察性。我认为线上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线上学习依赖于教师的帮助,这帮助也就是所谓的“支架”。但与线下教学不同的是,线上教学的落脚点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学”:因为缺乏“课堂”“学校”等具有仪式感和空间感的制约,教师的引导被削弱,使学生的线上学习成为了一种主动性、自觉性的行为;同时,由于学习的过程中也缺乏“随叫随到”的教学互动支持,因此更依赖学生于个体的学习方法和能力。随之,教师就需要提供更多数量和形式的学习“支架”才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简单来说时必须架构“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反观我目前的线上教学,有些偏离了这个轨道,我过多地强加“知识点”的传授,拔高了学生线上学习的要求,也还有找到合适的能让学生适用的“支架”,我感觉自己的线上教学走到了“十字路口”。
总之,线上教学让我感觉“累并快乐着”,有困难,也有收获。我要更加努力成为不仅自带流量,还有干货,能自嗨,能在网课的浪潮中引领孩子们成长的老师,让教育沿着有情怀、有温度的方向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