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看不见的秘密

来源 :大科技·百科新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198706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不见的信息能破案
  2017年6月初,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联邦调查局逮捕了政府工程承包商的一位工作人员。起因是她向新闻网站公开了一份文件,而这是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一份报告,属于政府机密文件,不允许公开,她因此触犯了法律。
  联邦调查局从新闻网站入手,顺藤摸瓜,花两天时间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嫌疑人共有6位,他们都打印过这份文件,而最终确定泄密者的,就是文件上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这些东西一般情况下肉眼看不到,但如果放在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它们是一些黄色圆点,大致呈矩形点阵分布,在打印纸张上会重复出现。它们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一种编码,代表着一定意义,通常表示打印的日期、时刻和打印机序列号。
  于是解析点阵编码,就确定了泄密文件的打印时间是2017年5月9日早上6:20,所用打印机序列号是29535218,由此便迅速锁定了泄密者。
  微点矩阵
  文件上这些看不见的点就是微点矩阵,许多彩色打印机都会在打印文档时自动“添加”进去,这些一般人根本不知道。但是,安全研究领域的专家当然早就知道,只是没有向大众公开。
  微点矩阵其实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以至于它们的编码方式很多人都知道。曾经有安全研究人员在网上发表博文,把这些微点矩阵的排列编码方式公诸于众,即年、月、日、小时、分钟、数字分别对应的点阵编码是什么。网民如果能看到这些点的话,就可以自行查询,并识别、解码微点矩阵。
  电子前线基金会是一个国际非营利性的法律组织,总部设在美国,致力于宣传、保护数字版权。一方面,它专门收集了使用这些微点矩阵的彩色打印机名单。另一方面,它详细公布了微点矩阵的解码方式(如图1-4所示),并随之公布了一个在线工具,地址是https://w2.eff.org/Privacy/printers/docucolor/。通过它,你就可以查询某份文件上的点阵编码所代表的含义。
  起源与用途
  微点矩阵这样的技术,属于一种防伪术、隐写术,即把信息隐藏在普通文件里面,正常情况下看不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看到。这种技术已经存在很久了。中国古代一些机密信件,一般都用明矾水书写。水干后,纸上毫无字迹,与普通纸张无异。如果把纸再用水浸湿,字迹就会重新显现出来。这种矾书就是古代中国的隐写术。
  对这种技术最感兴趣的,应该就是间谍了。经过处理,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文件,其实里面隐藏着重大秘密。二战时,在葡萄牙活动的德国间谍被抓获,执法机关发现他就是用小圆点来传递情报的。他把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联系人名单,制成一份备忘录,以小圆点的编码形式贴在信封内侧,类似于今天英文半角字符里的句点“.”。这份情报截获后,德国间谍的计划便被打乱了。
  类似的间谍情报,在二战时很流行。后来冷战时期,苏联间谍以西德为据点,展开各种地下活动,也是用信封内小圆点的形式来传递情报。发展到今天,就成了微点矩阵。除了用来传递机密情报,它可以用来防伪。即使一份多年前的文件,但通过查看点阵,就能确定文件打印的真正日期,鉴别真伪。
  应用范围愈加广泛
  今天,这种技术已经渗入生活各方面。比如人们每天使用的钞票,其实上面都有微点矩阵,也称为欧姆龙环防伪技术。它是一种独特的五点矩阵,由五个小圆圈组成,以猎户星座的形式,排列成一个完整的星座图案。现在生产的彩色复印、打印机里已经预设了这种图案,因此一旦检测到这种图案,复印、打印机会自动调整色彩输出,要么使复印、打印文档时出现严重的色彩失真,要么干脆“罢工”不复印、打印,从而起到防范伪钞的目的。
  它由日本的欧姆龙公司发明,并在世界上取得了专利,许多国家货币都采用这种技术。中國于2004年开始也采用了这项防伪技术。
  当下,“微点矩阵”已经不局限于打印机输出的点阵,有的就是一种文本信息。但它们仍然是毫微型的,肉眼不可见,据此可以确定文件真伪,也可以确定物品的真正归属。也意味着,不仅军队、政府,即使普通个人都可以用这各技术来保护自己的财产、版权、专利。
  有些公司就为此而诞生。英国有一家公司Alpha Dot,被誉为一流的微点标识安全公司。它的微点标识就是文本信息,但必须用显微镜才能看到,其中包含一串独特的数字。如果物品丢失,警察追回后,通过这串数字就可以与真正的失主相匹配。
  英国萨里大学安全专家还发明了一种“空白区域隐写术”,把空格和线条按一定的数目、顺序进行编码,并放置在文档的空白区域,比如段落的末尾处。这样,就能把一段不可见的信息,毫无觉察地写进文档里。这种技术更加保密,若非经过特殊处理,这些不可见的编码很难找到。因为把空格放在文档空白区域里,就好比北极熊呆在冰天雪地里一样,有一种天然的保护色,很难被找到。
  然而,从保密的角度来讲,凡是大家已经知道的方法,实际上它已经不能保密了。或许,这也是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不愿进一步解释的原因。而且据推测,追踪文件原始打印情况的方法,不止微点矩阵一种,而美国政府肯定是知道其他方法的,只是不愿公开而已。
其他文献
差距鲜明的“比拼”  男性和女性之间存在很多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体现于生理特征和思维方式,還体现于寿命。虽然在人们的印象中,男性身体强壮,女性弱不禁风,但科学家发现,当男女双方真要较量“谁能活得更长久”时,女性将表现出碾压性的优势。  有两件事可以证明这一点。首先,全球寿命最高的人群中,女性的数量总是远多于男性。比如,2015年,中国科学家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百岁老人接近6万,
期刊
2017年5月,一则科学新闻出现在几乎所有新闻网站上,科学家再次发现了人类大脑中的40个智力基因,与之前发现的12个一起共发现了52个智力基因。这是令人瞩目的一则消息。找到了与智力相关的基因,人们纷纷联想:是否可以针对这些基因进行编辑,以提升人类的智力?  诺奖得主精子库  其实,通过遗传学人为提升人类智力的做法以前就实践过。  在上个世纪的美国,曾经有一个名叫罗伯特·克拉克·格雷汉姆的亿万富翁进
期刊
中国很多古装剧里,都有皇室人员成群结队去围猎的镜头。事实上,古代皇室王族、贵胄宗亲都有捕猎习俗,如果猎到鹿、虎、豹等大型动物,将举族欢庆。  西方同样如此,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1901-1908年在位)很喜欢参与捕猎大型动物,曾经撰文吟诗,记录自己捕猎的过程,并抒发成功猎杀动物的喜悦和骄傲之情。  今天,围捕大型动物的活动在非洲不断上演。每年成千上万的人申请许可,实枪荷弹前往非洲各地的野生动物
期刊
财富、不平等、超级富豪、贫富差距……这些话题是人们经常讨论关注的,不可否认,地球上50%的财富归属于1%的人,他们位于全球人口的最顶端。  这看上去非常不平等,而解决这种不平等,也成为历朝历代的重任。但是不论怎么解决,总会出现贫富分化,也就是说,贫富分化几乎是人类社会的常态。那么,人们长期以来致力于消除贫富分化,即消除一种常态,这真是正确的努力方向吗?  关注不平等的实质  首先我们应当明白,让无
期刊
德国的一处森林里,人们发现一只猎狗躺在地上奄奄一息,身下有一大滩血,几乎是活不成了。猎狗的主人是谁?又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把它打伤的?由于既没有人报案丢失了狗,也没有关于人被狗咬伤的消息,当地警方就把猎狗送进了动物医疗所,也无立案侦查的打算。  线索只有野猪毛  但是,这一事件传到一个遗传学家那里,激起了他的兴趣。这位遗传学家名叫弗朗茨,经常与动物打交道。他得知消息后赶往动物医疗所,准备一探究竟。  
期刊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事实上,目之所见,并不总是值得信赖的。有时,眼睛对虚假的喜爱更胜于真实呢。  每个人的视域中,都存在盲点,这是因视网膜上有一小块地方缺少感光细胞所致。严格来说,处于盲点内的东西,我们是看不见的。但为何我们通常觉察不到盲点的存在呢?  这是因为,大脑用自己编造的信息,把盲点填补掉了。具体地说,就是把眼睛在盲点周围的所见,内推到盲点里去。比如,若盲点附近有一段竖直的红线,被盲点
期刊
并非万能的银行卡  林恩在一个安静走廊里发现了一台自动售货机,口渴疲倦的他正好想喝杯可乐。自动售货机上有个小型的数字界面,还印有这样一句话“仅接受非接触支付”。他摸出了兜里的银行卡往上一扫,但是机器没有吐出可乐,界面弹出这样一个提示信息“此卡无效。”不是所有的卡都是平等的,即使你能有这样一个万能的卡,但也并非每个人都能得到。  在一个理想化的市场中,买卖双方只要合意,并在法律范围内,就可以自由交易
期刊
乐器,不仅延伸了人类的艺术天赋,也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一直体现着技术的发展。当年钢琴制造工匠斯坦威在钢琴上添加了延音踏板,可以延长踩下去时所弹的音,便于演奏者够到距离较远的音,因此给作曲家的创作带来更多可能,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然而尽管过去的一百年中技术突飞猛进,但是我们今天所演奏的乐器几乎没有改变,那些乐器大部分都是过去的,那么未来会不会有新的乐器诞生呢?  新乐器的命运变幻无常,并不是一经推
期刊
英国跨国巨头安永公司是一家著名的专业服务公司,业务涵盖审计、咨询、税务等方面。目前,该公司雇佣了14名特殊员工,这些人患有自闭症,又称“阿斯伯格综合征”,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社交能力。比如他们跟对方说话时,不会看对方的眼睛,而仅此一项就会令他们在招聘考核中不及格。因此,正常情况下他们是不可能通过考核录用的,那么,安永公司为什么要特意招聘这些特殊的人呢?  自闭症的长处  安永公司走不寻常的雇人之路,将
期刊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今天的社交媒体平台为人们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丰富的信息。人们乐此不疲地分享和交流着信息、想法和观点,然而有时候即使联系了上下文,我们仍然会对新信息的来龙去脉知之甚少。我们常常会看到,突然间一条新闻就在朋友圈中迅速刷屏,而才过不久,又会发现有另一种辟谣的说法出现。是大家真的都集体没有常识去分辨那些新闻的真实性吗?  谎言偏爱人多之地  事实上,有时可能我们并不想分清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