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高效课堂,让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导学案应该是一条好的路径。
一、当学生兴趣被激活,导学案才能出现
教学本该是充满趣味和思维活力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情境中,思维更灵活,更能满腔热情地投入思考,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开课不能过早、过于直接呈现一些思考练习,而要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一个预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导学案不适合超越学生兴趣过早呈现,它代替不了课堂激趣导入。
二、围绕核心问题的精讲引领不可或缺
导学案不能代替传统的激趣导入,也不能代替教师必要的精讲引领。在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和学习状态考虑如何参与学生的学习,然后进行针对性讲解,达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习之后还不懂的一定要讲,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内化。
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执教《陶罐与铁罐》,在学生经过了导学案的引导学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问题:你认为陶罐和铁罐究竟谁更有优势呢?它们在对待个人的优点和他人的不足时,谁说得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学生既需要结合文本信息,又需要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才能回答,是一个联系学生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进一步讨论和教师的精讲引领中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理解,非常有利于对文本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三、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并不完全一样,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是给学生看的,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要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表述。要多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可贵的沉默》拟订的学习目标:
1.会认16个生词,会写其中的8个生词;
2.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懂得关心父母;
4.能体会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这几项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语文能力提升及情感发展等各方面,既全面又具体明确。而还有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拟订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1.按要求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忙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很显然学习目标中的3、4和教学目标还是混淆的,学生不会太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因此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引领作用,成了一个摆设。
四、导学案的探究性问题要精心提炼
导学案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要起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又要有概括性,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整合;既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贯穿全文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激起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达成和精神的塑造。绝不能是学生在课文中简单寻找答案填空。而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后,综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建构。比如有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可贵的沉默》(1-13自然段),导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是:
1.阅读1-9自然段,找出描写课堂热闹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阅读10-13自然段,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沉默(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孩子们在想些什么?
这两个探究问题的第一问都是针对文本语言本身的理解,第二问都是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精神情感,进行综合才能解答。这样的探究问题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的同步发展,才具有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價值。
最后,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导学,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不必过于繁琐细致地列出太多的训练题,让学生大量地抄写、组词、填空。应该把握学生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中易出错的内容加以训练检测,让预习检测发挥导学功能。
一、当学生兴趣被激活,导学案才能出现
教学本该是充满趣味和思维活力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情境中,思维更灵活,更能满腔热情地投入思考,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课堂开课不能过早、过于直接呈现一些思考练习,而要运用多种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一个预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兴趣和探究的欲望进入课堂。也就是说,导学案不适合超越学生兴趣过早呈现,它代替不了课堂激趣导入。
二、围绕核心问题的精讲引领不可或缺
导学案不能代替传统的激趣导入,也不能代替教师必要的精讲引领。在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学生对关键问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汇报和学习状态考虑如何参与学生的学习,然后进行针对性讲解,达成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学生已经懂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弄懂的不讲,学生自己学习之后还不懂的一定要讲,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深入内化。
比如一位语文教师执教《陶罐与铁罐》,在学生经过了导学案的引导学习,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教师提出了一个综合性问题:你认为陶罐和铁罐究竟谁更有优势呢?它们在对待个人的优点和他人的不足时,谁说得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设计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学生既需要结合文本信息,又需要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才能回答,是一个联系学生知识世界、生活世界、心灵世界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在进一步讨论和教师的精讲引领中对这一问题的深化理解,非常有利于对文本重难点知识的掌握。
三、导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明确具体
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和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并不完全一样,学习目标在导学案中是给学生看的,要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要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表述。要多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比如一位教师教学《可贵的沉默》拟订的学习目标:
1.会认16个生词,会写其中的8个生词;
2.能和小组同学一起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懂得关心父母;
4.能体会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这几项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语文能力提升及情感发展等各方面,既全面又具体明确。而还有一位教师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拟订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
1.按要求认读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从中感受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劳动生活的紧张忙碌,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阅读故事的兴趣。
很显然学习目标中的3、4和教学目标还是混淆的,学生不会太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内容,因此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引领作用,成了一个摆设。
四、导学案的探究性问题要精心提炼
导学案中的探究性问题既要起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作用,又要有概括性,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整合;既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贯穿全文的思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又要有利于激起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能力的达成和精神的塑造。绝不能是学生在课文中简单寻找答案填空。而是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获取信息后,综合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知识的重组和建构。比如有一位语文教师教学《可贵的沉默》(1-13自然段),导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是:
1.阅读1-9自然段,找出描写课堂热闹的句子(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2.阅读10-13自然段,思考孩子们为什么沉默(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孩子们在想些什么?
这两个探究问题的第一问都是针对文本语言本身的理解,第二问都是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精神情感,进行综合才能解答。这样的探究问题才能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精神情感的同步发展,才具有培养学生高层次阅读能力的價值。
最后,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导学,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测自然必不可少,但是不必过于繁琐细致地列出太多的训练题,让学生大量地抄写、组词、填空。应该把握学生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中易出错的内容加以训练检测,让预习检测发挥导学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