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素色课堂的思考与创建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ight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什么是素色课堂
  案例1这是一节观摩课,课题是“运动和能的形式”。
  “根据课题你们觉得可能要学习什么内容?”教师问。
  “可能是运动和能的知识。”
  “能具体点吗?”
  生答:……
  教师展示学习目标。
  演示:发条小兔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教师提醒学生:“观察起点、中间、终点,并用运动、静止来描述现象。”学生准确地描述。……
  “为何要将运动和能放在一起学习呢?”讨论、归纳出运动和能的关系。
  “对照目标,你们都会了吗?”
  “会了!”学生异口同声说。
  铃声响了,“下课了?”旁边学生问。
  案例引发的思考:
  思考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会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是一节有效的课堂。
  思考二:学生问:下课了?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学生喜欢这样的课,以致都不相信下课了。整节课围绕一只发条小兔,围绕着学习目标,没有炫丽的画面、夸张语言。但气氛是宽松而随意的,态度是自由与平和的,课堂设计是清淡的。
  这就是素色课堂。
  它是清新、自然的课,是没有雕琢痕迹的课,是真实而原始的本色课,是期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原味牛奶一样的原味学习课堂。它的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语言简要。
  2为什么要素色课堂
  案例2:教学“观察蜗牛”时。学生齐唱《蜗牛与黄鹂鸟》。……“蜗牛有触觉、味觉、听觉、视觉吗?请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学生一边乱哄哄说着,一边玩着实验器材。“请各小组进行交流。”学生面面相觑。……铃声响了,“老师,我们还没做好!”学生说。案例反映出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实验没做好?因为过于追求形式,过于注重课堂氛围。让学生漫无目的去探究,从而造成教学任务无法完成。问题二:看似体现学生主体性的课,学生为什么会面面相觑?因为把公开课当作表演课,没有做到“做中学”。综观如今的科学教学,“失真”的课堂比比皆是。或充斥着表演、比赛;或化简为繁,兜圈子,绕弯子,让学生往障碍和陷阱中钻……似乎一节科学课没有讨论、没有探究就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古人云“大道至简”,认为教学必须要反璞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
  因此,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需要这样的呼声:我们需要素色课堂。
  3怎样创建素色课堂
  3.1去假求真
  教学是生活。生活给我们的命题是:真实!因此,课堂教学根本也在于“真实”!真实是素色课堂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才有可能达到“谁都能上”、“谁都能借鉴”的常态境界。
  案例2展示中考目标,让学生阅读目标。
  学生一边做基础练习,一边回忆涉及的考试目标。同时讨论记录疑难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再进行补偿性练习。
  ……
  这是市级公开课,没有奇妙设计,没有激扬澎湃的说辞。讲在该讲之处,动在该讲之时。真实,朴实。
  观课教师说:“嗯,我也会上。”
  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1)真实的课是学生喜欢的课,教师愿意上的课;
  (2)真实的课,是能让人借鉴的课;
  (3)真实的课,是学习效益、工作效率最大化的课。
  有专家提出:“掌声雷动的课不一定是好课,有特色的、符合课改方向的课才是好课;环环相扣、天衣无缝的课不一定是好课,磕磕碰碰、一波三折、柳暗花明的课才是好课。”专家的话无疑告诉我们:真实才是课堂的永恒追求。
  要实现真实的素色课堂,首先,要摈弃演练作假。要知道学生已知什么,想知什么,未知什么。无须完美,不图热闹,只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其次,要追求人文关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会带来疲劳,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要求真诚对待学生,关怀每个学生。再次,要追求动态生成。要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实际与预设不一致,甚至出现矛盾的意外,这样的课才是扎实、充实、真实的课。
  3.2去繁求简
  古人云:“大道至简”。课堂教学要追求这样的境界: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情感体验,以最简洁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丰厚的收成,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离他们最远的终点。
  案例3在教学《水在哪里》时,为了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让学生计算可用的水资源的含量,再看各地缺水的图片,又观看水污染、水浪费的视频。但在课后发现学生照样在浪费。重上课时,摒弃了一些图片、视频等。只让学生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把100 mL的水当作地球上所有的水,让学生调海洋水,再倒出深层地下水,再倒……,学生感叹:“我们用的水只有这么一点点啊!”课后发现学生浪费水的现象大有好转。
  分析案例得出结论:
  为什么看似“唯美”的课堂,结果是浪费比比皆是呢?因为学生对0。03%的水只停留于数字上。而后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节水的重要性,这就是一种简约而不简单,平谈而不平庸的课。莫德尔说过:“在教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是简单性了。”。
  要实现简约的素色课堂,首先,课堂设计要简约。郑板桥说:“冗繁削尽留清瘦。”简约的课堂设计时要注重实质,巧抓重点,不能贪多求全,不能华而不实。其次,教师语言简约。要创造条件,引发学生间的交流、辩论与评价。教师只在关键之处给予点拨,引发探究的热情和点燃创造的火花。再次,教师指导要简约。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要把更多的探究权、质疑权、评价权放给学生。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做到关键时引导而不代替,帮助而不强迫的“助产士”角色,要“导”在学生迷惑之处、困难之时,让学生自感自悟。   3.3去闹求静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课堂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很多时间需要倾听和思考,很多时候需要判断、推理、比较、分析,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
  案例5:“如何增加水中氧气?”“我知道!”学生嚷道。“不要急,先独立安静地思考,想想有几种方法,想想为什么?”教师说。几分钟后,“可以在水中种水草,因为水草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学生说。“嗯,很好!”教师说。“不对,在晚上,植物只会进行呼吸作用,使水更缺氧。”“有光时,植物也会呼吸,有可能产生氧气比吸收的氧气少。”光合作用放出氧气已经用实验证明了,为何教材中要重做实验呢?学生的话让教师如梦初醒,本节课研究的是“在有光的条件下,植物放出的氧气多还是吸收的氧气多”。案例引发的思考: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几分钟安静的思考,他们的逻辑能那么严密?能有那样独创性的想法吗?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安静、有序地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想、在想的基础上说。”片刻的安静,可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倾听,迸发出与众不同的想法。要实现安静的素色课堂,第一,回答问题需要学生静思。教师设问之后,要等待学生静静地思考;第二,概念与规律的学习需要学生静悟。科学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悟,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质,方能举一反三;第三,例题讲解之后需要学生静练。要给学生时间,安静地思考,安静地练习;第四,课堂结束需要学生静静地总结与回顾。近因效应表明:最近的刺激对学生的印象最深。因此,要安排几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好好总结: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等等。
  当然,热闹与安静都不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本质要求之一是要促进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参与。当静之处则静,当闹之处则闹,闹与静结合方能彰显课堂教学的本质。
  3.4去浮求效
  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说过:“上课如登山,一堂好的课,老师应该引领学生登上知识的高山、情感的高山、智慧的高山。”学生如果能用最少的时间学会最多的知识,能用最少的精力解决一个最难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增长了,情感发展了,智慧碰撞了。这种既经济又实惠的事情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也是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朴素目标。
  案例6:《常见的动物》的教学。出示了动画片一样的视频片段——“动物园的一角”。让学生观察画面并对动物进行分类。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发言:生1:可以分成两类,有毛的和无毛的。师:很好!还有吗?生2:鱼和青蛙归为一类,因为它们能游泳。生3:老虎归为一类,其余动物头上没有“王”字。师:还有吗?生4:老虎归为一类,因为老虎力气大。……在老师不断提问“还有吗”下,学生有五花入门的分类,但是,始终没发现它们的骨骼不同。 分析案例得出结论:崔峦老师说:“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学,扎扎实实求发展,追求教学的效益。”本片段中,教师试图在情境中让学生得出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类,但学生一直游离在教师的预设外,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这节科学课倒生成出“语文味”,疑似看图说话。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否有意义?对是否有效?值得深思。当学生不能找出它们骨骼不同时,教师“出面”引导观察是应该也是必要的。因此,任何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要去除浮华,要追求朴素有效。要实现有效的素色课堂,首先,要研究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研究学生,用亲切的教态、巧妙的方法,结合学情,催促思维,提高教学效益。其次,要研究教法。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要从兴趣培养入手,要以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方法,要以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主要途径,激发学生“乐学”、“想学”。再次,研究学法。陶行知先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要指导学生如何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素色课堂应该是真实的、简约的、安静的、有效的;应该回归真实、自由、个性,应该说真话,吐真情;不能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删繁就简三秋月,标新立异二月花”,朴素化教学之路符合科学学科的本质。让我们对现实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从学生发展奠基的角度,去追求朴朴素素教科学,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素色课堂。
其他文献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年1月第二版),选修3-1 第二章第七节(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对电源内部电场是这样认识的:在化学电池中,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附近分别存在着化学反应层.反应层中非静电力(化学作用)把正电荷从电势低处移至电势高处,在这两个地方沿电流方向电势“跃升”,如图1(原图1.1-1)中的ad段和bc段所示.但选修3-1 第二章第二节(电动势)中认为电源内部的场强由正极指向负极
一、中间开花四面逢源在两个圆中心方框里各填上一个汉字,它们分别和周围的8个部件组成8个新字。填入方框里的两个汉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还可组成一个字,怎么填呢? First, th
本研究围绕三种对子活动的设计与构成方式,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高中阶段对子活动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和情感态度的作用.研究表明,多样化的对子构成方式有利于提高
1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内涵  “最近发展区” 是前苏联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在上世纪30年代初创立的一个重要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第二个是潜在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距离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绝不应消极地适
在高中阶段都会接触到通电螺线管内部的磁场以及匀强磁场的概念.一般在讲到通电螺线管的内部磁场时,老师都会提及其内部磁场近似是匀强磁场,且磁感应强度与通入线圈的电流成正比.究竟是不是这样的呢?  1理论分析  如图1所示,假设线圈紧密缠绕,通入大小为I的电流.若单位长度的线圈匝数为n,则单位长度的电流就为nI;取线圈中心为O,如图2,则由毕奥——萨法尔定律可知:  即:通电螺线管的内部磁场为匀强磁场且
我所追寻的“情智”课堂,其中的“情”指情境和情感,“智”指智能、智慧。旨在“以情生情,以情启智,因智生情”,达到“情智交融、情智共生”的课堂理想境界。  以“情”生“情”, 这里的“情”,前者指老师的情感,后者指学生的情感。“情”是指教师营造情感氛围,形成学生学习心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成功感,让他们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学习新知识,收获新智慧。  以“情”启“智”, 这里的“情”指情境,教师
1引言  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选修3-2第五章交变电流第四节变压器中,给我们介绍了变压器的基本组成,以及交变电流通过变压器后,原、副线圈两端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直流电能否通过变压器进行变压,以及传输?”我们知道,直流电要通过变压器进行变压传输,最主要是解决把恒定直流电流转变为脉动电流,以达到在原线圈中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使副线圈发生电磁感应现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努力挖掘物理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素材,创设德育情境,搭建智育与德育的桥梁,使德智合璧,相得益彰。笔者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渗透德育的策略。  1联系科技发展,
本文以定语从句教学为例,介绍了“感→知→究→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即语法教学与写作实践相结合,在写作中运用语法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引言  用单摆测定当地重力加速度是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而测定周期对实验产生很大的误差,传统的方法是用人工计时、计数,多次测量(30~50次)取平均值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能消除偶然误差的影响,但计时起点和终点位置选择,以及人的反应时间,实验习惯,会对实验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装置采用磁性传感器采集数据,能将振动时间和振动次数同步显示在两组数码管上,利用磁传感器,很好地解决同步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