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开始执行之后,使得教师在执教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课标我国在当前阶段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改革也处于纵向深入之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年实施的情况表明,在与人教版教材的配合之后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欢迎。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新意,为语文教师的一线教学注入很多的新鲜血液,是千千万万学生之福,也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之幸。《语文课程标准》开始执行之后,使得教师在执教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问题一:自主学习、合作,导致老师的教学进度过于缓慢。
从表明上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会使得老师的教学进度有所减慢。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内涵。除此之外,在理解了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其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计划,但是并没有保证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在实施了语文课程改革之后,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过去的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到现在主动的、积极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虽然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很难像过去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内容设立一个弹性伸缩时间之后,整体课程教学时间还是可以有效的进行把控。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准备时,应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作出详细的安排和应对预案,有了充足的课程准备之后,教师在课程的整体把控和时间的控制就更加有保障。由于传统的由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时间很长,因此很多学生可能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必须要不断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深入进行语文教材的学习,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
问题二: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有着重强调,而实施语文课改之后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十分积极、主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之上,学生也必须具备静下心阅读教材的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之中,并非课堂讨论越热烈效果就越好。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保证学生已经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课本知识,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才应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三:是老师主动讲解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由学生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老师都是在教学之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然后针对这些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知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并不提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应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来得更加可贵。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丧失了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问题四:如何合理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和观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学生理解问题出现错误和偏差就加以指责。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就应对过去那种将老师理解视为唯一正确的观念加以改变,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在于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重点是为了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领悟和感知。每一个学生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篇文章和一个问题都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作为老师不能苛求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对学生的创意阅读和多视角阅读加以鼓励。
问题五:学生说与写的存在差异,考试成绩无法体现其自身能力。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和写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语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将学生口头表述的内容合理转化为书面语言。学生口才犀利、清晰,是通过长期的口语熏陶而得到的结果。而对于书面表达能力同样也是需要长久的培养和熏陶。但是对于中国的语文教学而言,往往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時间用来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感悟课本中蕴含的知识。现在升学竞争压力依然十分严峻,学生在面对如此繁重的课程压力时很难有时间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要想有效提高其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显得十分困难。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类问题有所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需要学生更多的去背书、去读书,只有通过不断背书和读书才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感,学会书面语言中的遣词造句。很多文学大师和科研巨擘在说道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之时,无一不感谢自己曾经的刻苦读书和背书的经历。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自己口头所言清晰的表达为文字语言,必须要在平时不断读书、背书和写作。
对于语文考试而言,成绩的高低很难完全反应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所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根据新的课改精神,必须要切实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
问题六: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胡乱发问如何看待。
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乱发问,老师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当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个问题时,从某种程度而言说明这个学生确实有了自己的思索,并且敢于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水平较低,说明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不能切中知识要点,老师正好可以以此判断学生哪些地方还存在知识盲点,并且及时予以辅导。而一旦老师对于学生的乱提问予以批评,则会很大程度上伤害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出任何问题时,作为老师都必须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关注,保护好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新课标我国在当前阶段一直在探索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程改革也处于纵向深入之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年实施的情况表明,在与人教版教材的配合之后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广泛欢迎。新教材和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多新意,为语文教师的一线教学注入很多的新鲜血液,是千千万万学生之福,也是广大一线语文教师之幸。《语文课程标准》开始执行之后,使得教师在执教理念、教学方法、与学生的交流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亟须解决。
问题一:自主学习、合作,导致老师的教学进度过于缓慢。
从表明上看,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会使得老师的教学进度有所减慢。但从实际效果上看,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语文教材,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去更好地感悟其中的内涵。除此之外,在理解了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其具备主动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教学进度计划,但是并没有保证学生能够切实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在实施了语文课程改革之后,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过去的被动的、消极的学习到现在主动的、积极的学习。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都有所提升,虽然新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很难像过去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内容设立一个弹性伸缩时间之后,整体课程教学时间还是可以有效的进行把控。语文老师在进行课程准备时,应将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作出详细的安排和应对预案,有了充足的课程准备之后,教师在课程的整体把控和时间的控制就更加有保障。由于传统的由老师进行填鸭式教学的时间很长,因此很多学生可能很难改变学习方式,必须要不断鼓励学生放开思维,深入进行语文教材的学习,在课堂上与老师进行互动。
问题二:如何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静下心阅读。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探究、合作以及自主有着重强调,而实施语文课改之后的教学课堂上,学生的讨论十分积极、主动。学生之间的讨论一方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但是在积极讨论的基础之上,学生也必须具备静下心阅读教材的能力。在课堂实际教学之中,并非课堂讨论越热烈效果就越好。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保证学生已经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课本知识,只有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才应进行课堂讨论。
问题三:是老师主动讲解可能出现的问题还是由学生提出问题。
语文教学中存在大量老师都是在教学之前将可能出现的问题设计好,然后针对这些设计好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知识,但是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并不提倡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应培养其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来得更加可贵。如果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解决已知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会使得学生丧失了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问题四:如何合理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和观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体验,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因为学生理解问题出现错误和偏差就加以指责。为了更好地保证学生自身的独特体验,就应对过去那种将老师理解视为唯一正确的观念加以改变,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在于学生理解的正确与否,重点是为了鼓励学生对语文教材的领悟和感知。每一个学生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一篇文章和一个问题都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作为老师不能苛求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课改之后的语文教学也需要对学生的创意阅读和多视角阅读加以鼓励。
问题五:学生说与写的存在差异,考试成绩无法体现其自身能力。
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和写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语文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将学生口头表述的内容合理转化为书面语言。学生口才犀利、清晰,是通过长期的口语熏陶而得到的结果。而对于书面表达能力同样也是需要长久的培养和熏陶。但是对于中国的语文教学而言,往往都是花费了大量的時间用来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学生很难有充足的时间用来感悟课本中蕴含的知识。现在升学竞争压力依然十分严峻,学生在面对如此繁重的课程压力时很难有时间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学生要想有效提高其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自然显得十分困难。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此类问题有所强调:“应该让学生多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多接触语文材料”需要学生更多的去背书、去读书,只有通过不断背书和读书才能进一步培养自己的语感,学会书面语言中的遣词造句。很多文学大师和科研巨擘在说道自己扎实的语言功底之时,无一不感谢自己曾经的刻苦读书和背书的经历。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自己口头所言清晰的表达为文字语言,必须要在平时不断读书、背书和写作。
对于语文考试而言,成绩的高低很难完全反应学生的真实能力。因此,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所提倡:“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方式之一。”根据新的课改精神,必须要切实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真实能力。
问题六: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胡乱发问如何看待。
对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乱发问,老师应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当一个学生不假思索地提出一个问题时,从某种程度而言说明这个学生确实有了自己的思索,并且敢于将自己的想法提出来。另外,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水平较低,说明学生还没有很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不能切中知识要点,老师正好可以以此判断学生哪些地方还存在知识盲点,并且及时予以辅导。而一旦老师对于学生的乱提问予以批评,则会很大程度上伤害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之上提出任何问题时,作为老师都必须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必要的关注,保护好学生积极学习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龙跃君.高校研究性教学的价值反思与内涵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