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线条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论述了线条的“古意”“今解”这两种态度的文化融合。指出“线条”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载体,在此基础上,今天能给予我们艺术和设计怎样的启示,同时是将本土设计推向国际舞台的切入点和跨界性定位,将这具有普世性的东方情韵通过设计承载出来。
关键词:线条思维;本土化设计;东方情韵;启示
艺术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基因库的重要部分,有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性。在中国,人们在生活中习惯运用大量线条语言来进行藝术创作,其中包括器物纹样、书法、绘画、剪纸、印章、中国结等,组成一个庞大的艺术体,中国艺术是一种线条艺术。与此同时,线条语言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含有特殊情感内涵。本文从线条最初代表的精神性出发,探究发展历程继而延展到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领域,对扩大东方设计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线条”在中国语言中等同于“纹”,“纹”又同“文”,因此所谓“文化”可理解为“纹化”或“线条化”。作为劳动产物的“线”已经逐渐被生活化和人文化,其实线条已经优于人类出现而存在,作为一种表达符号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地被使用。
由“点线面”构成而言,线是联接点和面的中介,自身有着强大的优越性。几乎所有事物都可由“线”勾勒出外形,是最直接的感情植入。例如早期山石上的图画是先民最直白的感情表达。作为一种传承符号已深深烙印在东方人的意识情结里,进而不假思索地运用线“说话”,并且这种技能是不需要之前训练的,学龄前儿童在纸上多数采用线来表达情感,实属一种潜在能力,殊不知这与早期人类创作有如此渊源。
中国艺术表现绝大部分都对线条情有独钟,文字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跨入新时代。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字本身的差异性已对今后发展态势起决定性的影响,唯独中国先前文字“甲骨文”传承演变至今,这种线性语言的表达,时至今日对中国文明有着巨大影响力。一种符号的出现经由人类意识附加情感化后,对本身和之外事物都有着深远的渗透力。中国文字经由之后的演变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然而不同书体形式的演变,给予怎样的思考价值?实质揭露了不同阶段古人对“线”的控制和运用,此称之为技法。
通过研究传统艺术中对线条文化的理解,发现线条具有一种概括性、抽象化和意念性的特性,姑且称之为“线条思维”,这种思维贯穿于整个东方艺术的始终。书画同源的国画其中包含以线条为载体的景象描绘,体现出高度概括性和意念性,这有别于西方写实性注重“块面结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线条的抽象化可从陶器和青铜器纹样中得出。有趣的是当时就已体现出运用简单线条来涵盖事物性,从而逐渐形成群体意识积攒至今。我们对线条的感情由始至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编织品,如工艺复杂的竹编扇“龚扇”就是利用薄如发丝的竹丝编制而成。东方这种线性思维还体现在建筑上,从整体构造到细微布局将这一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相比西方运用石头和砖块建筑形式截然不同的是大量采用木材,构造结构也是线型搭接如“斗拱”;建筑纹样上更是体现了这一特性,中式园林艺术是人类史上的一朵奇葩。
扎根于东方美学和艺术情结的线条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本身含有时代性和包容性,有利于现代设计的借鉴,对其规律研究不单是历史和理论性,更需从具体的“器”和手艺技法上着实掌握。笔者总结了以下线条思维的特点:①具有历史符号传承的线性图形和意义。如古器物的纹样和其所象征的感情因素。②生态环境和追溯道法自然的向往。园艺内的亭台楼榭和器物编制塑造。③符合本土居民长期生活习性。例如筷子和蓑衣的制作。④美感心理化和极易可塑性。对于不同线条类型产生的心理感受不一样,而线条带有无可比拟的随变性,能兼容于点与面之间恰当地表达。⑤生命展现的直接形式。基于人体本身的线条化,把握生命的最直接表达就是线条。
针对上述,就此为现代设计表现东方特色给予一些指导思考。可否重新审视一番传统线条的意义,尝试着在其“意”不变而“技”无穷多方面地开辟一条从传统开往现代及未来之路。可视线条“意”为一首纯音乐,后世对其规律性的把握为基础将现代符号作为“歌词”谱写在曲目上。然而要达到“歌曲”的和谐需要一段时期的推敲,需要创造性的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关键词:线条思维;本土化设计;东方情韵;启示
艺术作为华夏民族文明基因库的重要部分,有其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域特性。在中国,人们在生活中习惯运用大量线条语言来进行藝术创作,其中包括器物纹样、书法、绘画、剪纸、印章、中国结等,组成一个庞大的艺术体,中国艺术是一种线条艺术。与此同时,线条语言在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含有特殊情感内涵。本文从线条最初代表的精神性出发,探究发展历程继而延展到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设计领域,对扩大东方设计艺术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线条”在中国语言中等同于“纹”,“纹”又同“文”,因此所谓“文化”可理解为“纹化”或“线条化”。作为劳动产物的“线”已经逐渐被生活化和人文化,其实线条已经优于人类出现而存在,作为一种表达符号在人类社会中广泛地被使用。
由“点线面”构成而言,线是联接点和面的中介,自身有着强大的优越性。几乎所有事物都可由“线”勾勒出外形,是最直接的感情植入。例如早期山石上的图画是先民最直白的感情表达。作为一种传承符号已深深烙印在东方人的意识情结里,进而不假思索地运用线“说话”,并且这种技能是不需要之前训练的,学龄前儿童在纸上多数采用线来表达情感,实属一种潜在能力,殊不知这与早期人类创作有如此渊源。
中国艺术表现绝大部分都对线条情有独钟,文字的发明推动人类社会跨入新时代。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字本身的差异性已对今后发展态势起决定性的影响,唯独中国先前文字“甲骨文”传承演变至今,这种线性语言的表达,时至今日对中国文明有着巨大影响力。一种符号的出现经由人类意识附加情感化后,对本身和之外事物都有着深远的渗透力。中国文字经由之后的演变逐渐成为一门艺术“书法”,然而不同书体形式的演变,给予怎样的思考价值?实质揭露了不同阶段古人对“线”的控制和运用,此称之为技法。
通过研究传统艺术中对线条文化的理解,发现线条具有一种概括性、抽象化和意念性的特性,姑且称之为“线条思维”,这种思维贯穿于整个东方艺术的始终。书画同源的国画其中包含以线条为载体的景象描绘,体现出高度概括性和意念性,这有别于西方写实性注重“块面结构”的艺术表现手法。线条的抽象化可从陶器和青铜器纹样中得出。有趣的是当时就已体现出运用简单线条来涵盖事物性,从而逐渐形成群体意识积攒至今。我们对线条的感情由始至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编织品,如工艺复杂的竹编扇“龚扇”就是利用薄如发丝的竹丝编制而成。东方这种线性思维还体现在建筑上,从整体构造到细微布局将这一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相比西方运用石头和砖块建筑形式截然不同的是大量采用木材,构造结构也是线型搭接如“斗拱”;建筑纹样上更是体现了这一特性,中式园林艺术是人类史上的一朵奇葩。
扎根于东方美学和艺术情结的线条更多注重精神层面的沟通,本身含有时代性和包容性,有利于现代设计的借鉴,对其规律研究不单是历史和理论性,更需从具体的“器”和手艺技法上着实掌握。笔者总结了以下线条思维的特点:①具有历史符号传承的线性图形和意义。如古器物的纹样和其所象征的感情因素。②生态环境和追溯道法自然的向往。园艺内的亭台楼榭和器物编制塑造。③符合本土居民长期生活习性。例如筷子和蓑衣的制作。④美感心理化和极易可塑性。对于不同线条类型产生的心理感受不一样,而线条带有无可比拟的随变性,能兼容于点与面之间恰当地表达。⑤生命展现的直接形式。基于人体本身的线条化,把握生命的最直接表达就是线条。
针对上述,就此为现代设计表现东方特色给予一些指导思考。可否重新审视一番传统线条的意义,尝试着在其“意”不变而“技”无穷多方面地开辟一条从传统开往现代及未来之路。可视线条“意”为一首纯音乐,后世对其规律性的把握为基础将现代符号作为“歌词”谱写在曲目上。然而要达到“歌曲”的和谐需要一段时期的推敲,需要创造性的继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