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门极其严肃的科学,数学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的难点。初中数学是学生奠定良好、扎实的数学基础的关键时期。那么,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呢?显然,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关键。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讲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教学困难,并提供一些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期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些许启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学习效率;兴趣
一、初中數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淡薄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去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相反,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那他在这门课程上就很难取得突破。学习兴趣的强弱与学习效果的好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着学生是否处在一种积极的、自主的、有建设性的学习状态之中,同时,这种关系还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监管。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学好数学的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反映数学学习乏味、枯燥,数学学习兴趣低落也一直是各学校面临的严重问题。笔者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学习语文、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由于语言类课程更具体和形象,更容易理解,以及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所以,学生在这类课程上的兴趣较为浓厚。相比较而言,数学课程往往抽象难懂,严密的逻辑更成为大多数初中生的硬伤,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即难学好,又无趣的学科。加之,以往数学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多为灌输式,即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制定合适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最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寥寥。
(二)教师的观察能力不足
观察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也是一种系统、持久,受思维模式影响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之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观察,对同行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学习其他老师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学经验,从而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设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学生的想象能力不足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还是在解答题目的过程当中,都涉及到繁多的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这句话是对数学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恰当解释,同时,也点明了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且实用的学习方法——数形结合。所谓数形结合,其实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直观形象的的数学图形呈现出来,其实也是代数与几何的相互转化。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那么,他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常常能够感到得心应手、顺心自如。相反,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就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如果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时常不能获得满足和成就,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随之减退,最终不利于他们学习数学。
二、解决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策略和成绩、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一种估计和判断,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学习产生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及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熟练地运用学习策略,也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坚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这些最终影响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体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直接关系未来在这一学科上所获得的成就。所以,培养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设置有效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参与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归属感,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交流和互动可以增加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探究数学学科中更为深入的奥秘,从而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妙,进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应该制定一套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优等生需要赞扬,对差等生同样需要鼓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最初的建立往往是在自信心建立的基础之上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能让他们在学生中获得更多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需要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毫无疑问是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和其他老师有较为细致的观察。例如,教师对学生观察细致之后,就能准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各自面临的学习问题。同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教师还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些与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都是息息相关的,准确掌握学生的这些数据,才能我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当然,对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观察也必不可少。圣人训“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总是有限的,多多地观察别的老师教学,在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一些更好的方式方法,从而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往往能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结晶,是浓缩的知识,也是数学的基本元素,是进行数学学习、推理、判断和研究的依据,反映了事物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是模糊的,而几何图形恰恰是直观的和直接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对于抽象、模糊的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呈现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也应该尽力去描绘一个几何图形,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在数量和空间上的认识,从而建构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学习效率;兴趣
一、初中數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淡薄
常言道,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就会主动去解决遇到的学习问题。相反,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那他在这门课程上就很难取得突破。学习兴趣的强弱与学习效果的好坏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反映着学生是否处在一种积极的、自主的、有建设性的学习状态之中,同时,这种关系还影响着教师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设定和监管。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学好数学的过程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有学生反映数学学习乏味、枯燥,数学学习兴趣低落也一直是各学校面临的严重问题。笔者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也发现,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倾向于学习语文、英语这种语言类课程。由于语言类课程更具体和形象,更容易理解,以及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所以,学生在这类课程上的兴趣较为浓厚。相比较而言,数学课程往往抽象难懂,严密的逻辑更成为大多数初中生的硬伤,所以,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即难学好,又无趣的学科。加之,以往数学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多为灌输式,即整个班级的学生都必须接受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制定合适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最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寥寥。
(二)教师的观察能力不足
观察能力是一种高级的知觉形式,也是一种系统、持久,受思维模式影响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之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使人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视,受到学校的广泛关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上课表现进行观察,对同行老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观察。在观察中,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同时学习其他老师教学过程中总结的教学经验,从而帮助自己提高教学水平,为学生设定适宜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三)学生的想象能力不足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当中,还是在解答题目的过程当中,都涉及到繁多的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数缺形,少直观;形缺数,难入微”。这句话是对数学学习中所面临的问题的恰当解释,同时,也点明了数学教学中一种常用且实用的学习方法——数形结合。所谓数形结合,其实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用直观形象的的数学图形呈现出来,其实也是代数与几何的相互转化。数形结合不仅是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一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那么,他们在解决数学难题时,常常能够感到得心应手、顺心自如。相反,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就容易感到吃力。久而久之,如果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时常不能获得满足和成就,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就会随之减退,最终不利于他们学习数学。
二、解决数学教学中问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与学习策略和成绩、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自我效能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一种估计和判断,也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状态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对学生学习产生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及影响着学生是否能熟练地运用学习策略,也影响着学生是否能坚持努力学习、克服困难。这些最终影响的是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体验。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否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直接关系未来在这一学科上所获得的成就。所以,培养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初中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呢?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设置有效的互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参与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归属感,也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积极主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交流和互动可以增加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探究数学学科中更为深入的奥秘,从而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美妙,进而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最后,教师应该制定一套更为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优等生需要赞扬,对差等生同样需要鼓励,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最初的建立往往是在自信心建立的基础之上的,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能让他们在学生中获得更多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需要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毫无疑问是主体,但教师的作用也非常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教师根据自身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计划,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对班级学生和其他老师有较为细致的观察。例如,教师对学生观察细致之后,就能准确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真实水平,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各自面临的学习问题。同时,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教师还能掌握学生的学习习惯。这些与教师在教学中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都是息息相关的,准确掌握学生的这些数据,才能我学生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当然,对其他老师的教学方法的观察也必不可少。圣人训“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个老师的教学方式总是有限的,多多地观察别的老师教学,在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中,发现一些更好的方式方法,从而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这种方式往往能收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有效运用
数学概念是思维的结晶,是浓缩的知识,也是数学的基本元素,是进行数学学习、推理、判断和研究的依据,反映了事物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上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是模糊的,而几何图形恰恰是直观的和直接的。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他们对于抽象、模糊的概念的理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呈现一个数学概念的时候,也应该尽力去描绘一个几何图形,用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对数学概念在数量和空间上的认识,从而建构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