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生数学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形象的诗句道出了数学直觉思维的特点:思考过程是复杂的,解决问题是美好的。纵观中外科教史,阿基米德原理、高斯定理、牛顿的万有引力等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直觉思维。徐利治、周玉仁等教授也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呢?
  
  一、整体分析。直觉判别
  
  直觉思维是一种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实质的思维活动,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就必须教会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从宏观上进行整体分析,抓住问题的本质,从思维策略的角度确定解题的人手方向或总体思路。在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大步骤”思维,培养迅速作出直觉判别的能力。例如:
  1 两地相距60千米,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明行3.5千米,乙每小时行2.5千米。甲带了一只狗同时出发,狗以每小时6千米的速度向乙奔去,遇到乙立即回头向甲奔去,遇到甲又回头向乙奔去,直到甲、乙两人相遇时狗才停住。在这段时间内,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2 东风小学五(2)班有学生56人,星期天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进万家”活动。有一半男生每人动员3个大人,另一半男生每人动员5个大人;有一半女生每人动员2个大人,另一半女生每人动员6个大人。问全班学生共动员了多少个大人参与文明行动?
  很多学生在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下,用一般思路去分析题1中的“人、狗、速度、路程”和题2中的男生和女生人数。由于从题中无法直接推导出解答所需条件,使思路难以展开。如果拓宽思路,从整体来考虑,就会产生直觉的把握。分析题1时,如果抓住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来思考,就能求出狗跑的路程。即只要知道狗跑的时间(两人相遇的时间)和速度(每小时6千米),就可解决。题2只要考虑学生平均每人动员大人数和班级学生数,那么并不需要知道男女生的人数也能解答出来。因为有一半男生每人动员3个大人,另一半男生每人动员5个大人,所以平均每个男生动员了4个大人;同样,一半女生每人动员2个大人,另一半女生每人动员6个大人,所以平均每个女生也动员了4个大人。这样,全班学生平均每人动员-r4个大人,所以参与文明行动大人的总数:56×4=224(个)。
  
  二、提高判断力,合理选择信息
  
  有意义的问题通常给我们呈现大量的信息,但其中只有部分信息与要解决的问题有关。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作出错误判断,或者根本无法判断,许多数学问题能说明这一点。
  如,有这样一道题:6个少先队员分成2组参加义务劳动,两个组共8次搬砖2400块,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 大部分学生读题后思维混乱,所列算式五花八门:2400+8+6 2400÷8÷2 2400÷2÷6 2400÷8÷2÷6……只有少部分学生列出正确算式:2400+6=400(块)。
  究其原因,主要是题目中的无关信息干扰了学生的思维,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还缺乏判断。题中的“2组、8次”都与解决问题无关,与问题的实质“平均每人搬砖多少块”有关的信息只有“总数2400块”、“人数6人”。所以,两数相除就可以了。
  当然,我们也要防止把数学问题中的有关信息错当成无关信息,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化。如:
  某人以70美元买进了某公司的一只股票,以80美元卖出,又以90美元买回来,再以100美元卖掉。此人赚了多少钱?
  许多学生这样做:100-70=30(美元)。理由是第一次买进股票价为70美元,最后卖掉价为100美元,略去中间过程,赚了30美元。也有学生这样想:第一次卖掉赚了10美元,又以90美元买回来,心理产生一种被别人赚去了lO美元的错误意识,又以100美元卖掉,得出最后赚了10美元的答案。
  实际上,这道题中所有的数字信息对解决问题都是有用信息,关键是如何整合这些信息。有两种解法可以得到答案:第一种是把两次买进——卖出过程的获利相加,即:(80-70)+(100-90)=20(美元);另一种是把卖股票的钱相加后减去股票的钱,(80+100)-(70+90)=20(美元)。
  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充实类似问题,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这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三、借助图表。诱发数学直觉
  
  对直觉的把握往往是借助于不受语言束缚的“心理图像”进行的。因此,利用数学形象直感和想象是诱发数学直觉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小明说:我家上面有2层,下面有3层。小红说:我家在他家的下面一层。小明住在第几层?小红住在第几层?这幢楼共有几层?
  我在教学时没有让(一年级)学生去啃那些还不太认识的文字,而是鼓励学生画一画,用图来表示。结果,大部分学生都画出了与上边类似的图,并得出了结果:小明住在第4层,小红住在第3层,这幢楼一共有6层。
  又如,大家熟悉的明代数学趣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个?题意为:有100个馒头和100个和尚,大和尚每人吃3个,三个小和尚分1个。问大、小和尚各有几人?我们知道,本题可以用方程、假设法等来解决,可是对于三年级的小朋友理解起来有困难。这时我提醒学生,用图画的办法来解决。其中,有一组学生画了如右边这样一个图表,还说明:1个大和尚吃3个馒头,3个小和尚吃1个馒头,这样,我可以把1个大和尚和3个小和尚4个人看成一组,100个和尚共分成100/4=25(组)。因为一组有1个大和尚、3个小和尚,因此25组里有:25x1=25(个)大和尚,25*3=75(个)小和尚。
  由此可以看出,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脑子里构思出有关的图形并进行大胆想象,也是诱发直觉思维的重要环节。
  
  四、善待“错误”。优化思维环境
  
  由于直觉思维的过程具有跳跃性,因而,由直觉思维得出的正确结果往往难以用语言(尤其是小学生)进行符合逻辑的表述;又由于直觉思维的结果具有或然性,因而由直觉导致错误是难免的。试想,如果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总是批评学生“不要瞎猜”!那么,学生还敢凭直觉去猜想吗?因此,直觉的产生还需要有宽松的教学环境和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我在教学“骰子的秘密”时,由于学生已经探知了骰子点数的规律:相对两个面的点子数相加的和是7,要求学生利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如图求出另外三个面点子数的总和。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方法是:先找出相对面的点子数,再相加。也有一部分学生是用点子数总和21减已知点子数的和。我立即表扬了用这两种方法解答的同学。这时,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般的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鼓励他:“你来试试吧!”只见他走到黑板前写出1、2、3、4、5、6六个数字。许多同学忍不住“哧哧”地笑,有的还嘀咕:“这回老师又该批评他了。”没想到这名学生接下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去了1、2、4三个数字,并解释说:“剩下的数相加,就是未知点数的总和。”他的算法真是出人意料,大家都由衷地称赞。
  看来,我们必须承认一个现实:学生虽然没有教师那样成熟,但可能比教师更有天赋。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待学生思维的“错误”,这样,才能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其他文献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减负”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焦点。如何做到减负提质?我认为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阅读教学要精讲多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做到精讲多读。  例如,我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就采取让学生反复读阿炳两次听泉声的句子、段落,体会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第一课时),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教学,课堂里学生思维活跃,有认知的冲突,智慧的碰撞,激活了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教学片段: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位客人(老师),他想认识你们,跟大家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齐)愿意。  师:谁来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  生:我叫×××。  师:你今年几岁啦?有什么爱
期刊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导”不是烦琐零散的“问”,而是一种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内容,明确教学重点、难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有层次地阅读,然后让学生自由地说,充分地说,说出自己的理解,说出自己的体会。    一、提出三问。设计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都离不开“事”。因此,在教学中要抓住文章中“谁干了什么”这个主要内容来引导学
期刊
多年前在某小学里,如果有学生当众放一个屁,就要被罚款5元。这个规定明确写在校园内的黑板上,与“乱扔垃圾罚款0.5元”等规定并列。乱扔垃圾才罚款0.5元,当众放屁却要罚款5元,从高出10倍的罚款来看,该校真是把当众放屁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的。问题是,如何认定哪位同学当众放屁了呢?靠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也就是要小学生们相互揭发。我想,还有一点让老师为难的是,虽然有人放屁的人证是有了,但物证又该怎么呈现?
期刊
“文眼”,通常是文章中最能点明主旨、起着提纲挈领作用的关键词句。在一篇篇课文中,文眼出现于什么地方并不是固定的,有的显而易见,有的则深藏不露,需要教师潜心研读文本才能发现它、找到它。怎样才能使阅读教学走出耗时费力的低谷,做到“简约而不简单”呢?我认为,找准文眼,据“眼”导读是一条捷径。    一、课题“揭”眼。统率全文    课题是作者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有的课题就是文眼,统率着全文,让人一读就能猜
期刊
一、举象,让标点背后的画面丰富起来    “象”就是形象、印象、意象。没有“象”,文字就没有心跳,没有脉搏,没有呼吸,只是机械的符号。  举象,就是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意象,让读者从字里行间清晰地看到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  标点也有“象”。  案例1:《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课中写彭德怀为了给战士们充饥,让更多的战士走出草地,他三次下令杀死心爱的大黑骡子,
期刊
从语文的本质上来讲,语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语言现象,掌握语言规律,学会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上。课堂上阅读能力的训练严重挤占了语言表达训练的时间与空间,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训练实际上被边缘化了。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表达训练呢?  1 关注特殊的语言范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儿童诗或语段都蕴含着一定的语言规律和特殊的语言范式。在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由此看出,“解决问题”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关注问题情境辨析,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实验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比较丰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复习也应注重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淡化考试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的课改理念下,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巩固知识,系统梳理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复习目标的设置与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毕业学生的“双基”要求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期刊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法。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这把金钥匙,就会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摄取。因此,改进课堂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会学”。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我要学”的主人翁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先导,是构成小学生学习动机最活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