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川茶

来源 :天下美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w1314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峨眉山巅
  四川人爱喝绿茶,就像福建人爱喝乌龙茶,云南人爱喝普洱茶,透着对家乡无限的热爱和对家乡生活习惯的认可。落笔前,和四川朋友聊天,提到四川人最引以为傲的“竹叶青”,自唐起,由宋盛。而“竹叶青”的名号,则是陈毅将军送的。
  1964年陈毅途径四川,在峨眉山腰的万年寺小憩。有僧人泡了杯新茶递上,陈毅饮罢觉得馨香四溢,遂问茶名。不料竟把僧人问住了——几百年来,四川人只是喝茶,除了陆游、苏东坡这些文人在诗词中提到过峨眉有白芽、雪芽之外,谁想到要起名呢?聪明的僧人马上要求陈毅给起一个名字。陈毅遇到好茶,当然也不客气,当即表示这茶“茶形似竹叶,青秀悦目”,不如就叫“竹叶青”吧。于是,便有了这美得教人欲罢不能的名字。
  竹叶青茶生长在海拔800~1500米的峨眉高山生态茶区,这里终年云雾缭绕,一年323.4天被云雾笼罩,每年日照不足950个小时。冬季,长期被积雪覆盖的茶树会催生出更加丰富的有机物质。这里被联合国专家称为世界上同纬度生物、植被保护最好的地区,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茶树的生长,在这里生长的茶树所含的氨基酸、叶绿素等营养物质非常丰富。
  心存高远,意守平常
  对绿茶而言,夏茶完全是大路货,绝对不能和春茶相提并论。于是中国茶业最盛之事莫过于每年的春茶上市。峨眉山竹叶青的春茶采摘季在每年清明前,一般从2月底到3月底就结束了。采茶时,茶农背一个小背篓在背上,采下的鲜叶就放在背篓里。采茶那些天,茶农的手指会一直是黑黑的,那并不是脏,而是茶树树浆接触空气以后氧化造成的。一个茶农每天大约能采茶2斤左右,人工是200~300元。而峨眉山地区的茶叶收购价却一天一个价,即使在同一天,不同品质的茶叶收购价格也不一样。大批茶叶在收茶季的前期,会被四川本地茶企,及浙江、湖南、等地较有实力的茶企收走。余下的部分,则会流入当地市场。茶叶上市的时候,每天早上,山上的茶农会将自家加工好的茶叶带到市场来卖。
  对于峨眉山的茶农,春茶是一年收入的主要来源。收茶的时候,是他们最辛苦、也是最开心的时候。近年来,峨眉山的旅游业也为茶农采茶季之外的生活带来了可观的收益。茶农们满足于这样稳定、祥和的生活,在峨眉山巅与碧绿的茶叶打交道,可谓心存高远,意守平常,让人心旷神怡。
  


  川茶出自川人手,自然少不了川人的独特气质——巴适。
  找一个巴适的地方、抓一个巴适的朋友、泡一杯巴适的竹叶青、聊一聊巴适的天,这样一个平常又简单的下午,是最能让四川人有归属感、有幸福感的下午。而这杯巴适的茶,在这样一个巴适的下午,便显得如此弥足珍贵。
  常喝绿茶的人都知道,峨眉竹叶青散发出的是茶香,而非高海拔产区的竹叶青茶散发出的多是草香。如果有幸遇到上等的竹叶青,仔细观察刚入水的茶叶,她们拥挤在水面,好像要和杯口的水汽一起跃出。茶香会随着腾起的茶雾钻到鼻子里,直逼天灵盖,然后顺着往后背窜,直窜得人后肩胛骨麻酥酥的。随着浸泡时间的延长,那些饱满的芽头开始缓缓下沉,在杯底形成一层颗颗直立、缓缓摇摆的绿浪。茶汤入口,清冽甘甜,迅速的回甘让人忍不住在内心发一声长长的感叹。这种神奇又丰富的感官体验,包容了巴蜀人文风气的各种闲适惬意。
  一溪云,一杯茶
  与西湖龙井和碧螺春相比,竹叶青茶最大的特点在于外形——它只采用单一的茶芽,使得茶叶在外形上既显得漂亮,又很容易和传统的名茶相区别。竹叶青可以说是最漂亮的绿茶之一,竹叶青在工艺上去掉了碧螺春所标榜的茶毫,使得侵泡后的茶汤清澈透明,根根直立,摇曳于杯底,草长莺飞似乎都浓缩到这一杯中。非常符合中国人对于传统高档绿茶的审美期待。既然如此美妙,泡制竹叶青,自然成了一件非常享受的事。
   1 选具:大凡高档细嫩名竹叶青茶,一般选用玻璃杯,而且无须用盖,这样一则增加透明度,便于人们赏茶观姿;二则以防嫩茶泡熟,失去鲜嫩色泽和清鲜滋味。
  2 观茶:对细嫩名优竹叶青茶,在泡饮之前,通常要进行观茶。先欣赏干茶的色、形,再闻一下香,充分领略名优竹叶青茶的天然风韵。
  3 洁具+温杯:先清洁茶杯,再用开水将茶杯烫洗一遍,提高杯温,利于竹叶青茶冲泡。
  4 置茶:冲泡竹叶青茶的茶杯一般容量为150毫升,用茶量在3克左右(置放相对于容器五份之一的茶量)。
  5 上投法浸润泡:将摄氏85~90℃的沸水冲入杯中,然后取精品茶叶投入,叶片会徐徐下沉。约30秒后开始冲泡。
  6 冲泡:冲泡次数:约三次,用“凤凰三点头”法,冲水入杯内至总容量的七成左右,意为“七分茶、三分情”。经过三次“高冲”,使杯内竹叶青茶上下翻动,杯中上下茶汤浓度均匀。冲泡要求水壶高悬,使水流有冲击力,并有曲线的美感。
  7 赏茶:在冲泡茶的过程中,品饮者可以看茶的展姿、茶汤的变化、茶烟的弥散,以及最终茶与汤的成象,以领略茶的天然风姿。
  8 品饮:冲泡后尽快品饮。一般多以闻香为先导,再品茶啜味。竹叶青茶冲泡,一般以2~3次为宜。
  好茶推荐北京论道馆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十条瑞士公寓底商010-6551 6115
  


  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饮渚春。
  旋置风炉清樾下,他年奇事记三人。
  ——陆游《同蔡肩吾何元立至叮咚院汲泉煮茶》
其他文献
酒吧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产物,成都虽然是座内陆城市,但一向得风气之先,最早的酒吧大约是“蓝吧”,开在城中心的人民公园那里。开业之初,在市民之间和媒体上,都引起过一阵争论。现在看来,那些争论都非常可笑,但蓝吧开风气之先,值得提一笔。  后来,人民公园拆除围墙,蓝吧的主人早就出国,据说响应号召,干脆宣布退出,也就悄无声息了。  接下来是回归和零点这些大型酒吧的天下,礼堂那么大的场子,人山人海,多少老哥和小
期刊
从子夜到凌晨这段时间的饭局,成都话叫“鬼饮食”:给昼伏夜出过鬼日子的人们提供昏暗的抚慰,鬼饮食都是热汤热面,因为“鬼”最需要的是温暖。成都人喜欢鬼饮食,算得上是一种夜宵文化。三五朋友围坐在街头院坝,点两瓶冰啤酒,啃点卤翅膀兔头,再来两盘毛豆和花生,慢慢剥来吃。可以喝碗清稀饭,也能撩起膀子吹几瓶“雪花”,这是成都人享受生活的一种方式。  夜游神,冷啖杯  对于一个常年在北上广工作的苦逼有为青年来说,
期刊
有人说,成都人是吃饱了、吃安逸了才睡的。到过成都来,几乎没有人不为它的夜食而流连忘返的。因为,浸润在成都美食生活中的,不仅是一种美食滋味的浪漫主义享受,更是成都人对于人生在世的痴迷,是成都人与生活的心心相印,是成都人在现实与梦想之间,为至今仍然在生存意义面前迷惘的世界,诠释着热爱、美丽、快乐和诗意。  这成都夜食里,火锅自然不能略过。成都人爱火锅,一年四季常吃不厌,隔个三五天没吃火锅,便会浑身不舒
期刊
高速发展的大城市模样越趋相同,只有街头餐馆巷尾厨房飘出来的阵阵饭菜之香,在提醒着我们何处是故乡。  代表成都的味道有哪些呢?是弥漫于空气中的麻辣火锅香味,还是厨房里飘散出来的回锅肉香?博大精深的川菜,又岂是一两个菜能代表。  万福桥头陈兴盛饭铺的熊熊炉火前,映红了陈氏那有几颗大麻子的脸。她正用挑油脚夫油篓底倒出的菜油烹制豆腐,一碗碗红亮的豆腐端在挑夫们面前,那麻辣鲜香烫的味道让他们大呼过瘾。陈氏和
期刊
每到入夜,大部分成都人就不知如何是好,不知道去哪里吃饭,不是选择太少,而是选择太多。没有串串香的夜晚总觉得不完整,没有红油兔丁、麻辣兔头的夜晚也有欠缺,没有吆三喝四没有摆龙门阵吃烧烤喝啤酒的晚上,更是遗憾。迟疑着,天色愈晚,只能随处找一处苍蝇馆坐下,先吃一顿串串再说。好在成都的串串就像成都的粉子一样多。  玉林一带,是成都平民美食的集中地,总免不了去一次玉林串串香。事实上,串串香的起源地是在重庆,
期刊
玉林是苦的  要说明的是,玉林不是一条街,不是一个地图上分化明确的行政区,它北起一环路,南临桐梓林,西靠永丰路,东抵人民南路,是一块相当成熟的居民社区,它不仅反应出了成都独有的安然的生活态度,还蕴含了整个城市的酸甜苦辣咸。  如果要选五味之一来形容玉林,应该是“苦”。  “饭趄(成都方言,“去”的意思)哪儿吃?”  “玉林嘛。”  “吃撒子(成都方言:吃什么)?”“趄了再说。”  玉林吃饭选择的苦
期刊
瓷器的制造者分为两类人,一种是匠人,一种是艺术家,前者为世人批量打造实用的瓷器,后者则拥有更广阔的想象力,而在技术上,两者中的高人则不相上下。  在中国古代,因为瓷器的价值昂贵,所以匠人和艺术家是合二为一的,他们做出来的每一件东西都非常精美。但是后来随着市场的需要,使得瓷器开始了大规模生产,各类做工粗糙的旅游纪念品和简单的餐具茶具成了最主要的产品,这时候就产生了专门从事瓷器工业化生产的匠人。  随
期刊
设计厨师:付洋  藕带是餐厅厨师长付洋先生在旅途中发现的一种食材,它是藕的初生物,口感细脆无筋,比成藕脆嫩,清香,像最脆的芦笋,也像最嫩的竹笋。味道酸甜可口,特别适合炎热的夏季食用。  在哪里能吃到:  有璟阁  68元/例  010-6551 5155  朝阳区工人体育场南路工人体育场内12号看台对面  御府一品蛙  设计厨师:卢大华  这道菜一端上桌就闻到一股霸气扑鼻的香辣味。由5只6-8两的
期刊
从“扫街嘴”到“食评家”  媒体称其为“美食雷达”,陈晓卿赶忙摆手“别别别,其实我就是对吃更有耐心点,更愿意把吃的记下来,别人问到时我会多一些耐心分享出来”。他更爱朋友们称呼其为“扫街嘴”,一张不分档次,只凭味道给出判断的嘴巴,扫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餐厅,更确切说是吃尽了特色馆子、路边的小门脸,并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觅食心得。  当被问起什么样的馆子会吸引他进去时,陈晓卿说,首先是看它门前有没有排队,“
期刊
美食中各种在舌尖上绽放开的滋味,无不来自各种佐料和食材在水火之力共同作用之下的那一番悱恻缠绵。一方水土,育一方饮食,养一方百姓。地域性特色的菜肴中,那种令外地的游子魂牵梦绕的家乡味,离不开产自本地域的各种食材和佐料。而这正是造成各种地方菜肴不可轻易在外地复制的原因。  四川菜的风格,虽然随着历史上的几番刀兵变乱而屡有变迁,自三国时代的“蜀人作食,喜著饴蜜,以助味也”(魏文帝曹丕《诏群臣》)的爱甜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