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模式比较及机制构建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2000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合作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是实施供给侧改革,扩展企业和职业院校发展空间的有利举措。本文对自发培训、政府主导、企业主导、院校主导、校企合作等涉及不同培训主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模式进行比较,基于校企合作模式角度,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长效机制总体框架,包括校企合作下职教培训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及反馈机制等五个维度。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模式比较;机制;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10-04
  新生代农民工是在经济面临转型、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新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新生代农民工是以人群的社会属性“代”为划分依据,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工亚群体。中国较早谈及农民工教育问题的是社会学家费孝通(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王春光(2001)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并随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提法后研究逐渐增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政策文件,包括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教培训,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做好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报告还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任务。《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造更大的人才红利,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15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提出:“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等。基于校企合作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及机制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研究综述
  对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要从农民工培训政策实践、培训需求、培训模式、均衡机制、目标导向、培训供给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有:康红梅(2011)[1]从培训手段、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及培训途径等方面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网络模式,认为此模式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培训机构为核心、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体;秦小菲(2012)[2]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应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主导作用,加强合作机制及完善保障机制;刘斯漾(2013)[3]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模式的选择应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培训内容应符合企业用工需求;李婷(2013)[4]提出应构建满足生存及发展需要,促进城镇融入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模式;郭金耀(2013)[5]认为传统职教模式较死板,应探寻科学、多元化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张园园(2016)[6]提出建筑业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协作主体培训模式,并从多元协助主体构成、职能定位、培训流程等角度做进一步研究;吴旗(2016)[7]认为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主要模式为校企合作模式等;向丽丽(2017)[8]认为应该对现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供给模式进行改革,构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公共供给模式。
  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制的研究有:王学红(2012)[9]認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制应由政府主导、培训机构和用工单位共同参与;肖晓(2012)[10]研究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保障机制;肖子蕾(2013)[11]以湖南省为例,从立法、投资、评价和运行等方面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胡海侠(2016)[12]从城镇化视角,对苏州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协作化运行机制进行研究;皮江红(2018)[13]从共治角度,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要强化政府主导机制、健全新生代农民工响应机制、深化企业合作机制、提升职业院校互动机制;杨光(2018)[14]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从职业培训的投入、引导、多元供给互补等机制进行分析。
  已有研究成果对于全面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机制、理论、政策和实践体系及有针对性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实施现状提供了有益借鉴。第一,职业教育培训对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中外国情不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也不同;由于关注角度和研究对象及时空特征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和简单地生搬硬套;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选择及机制的构建,需结合具体情况,立足实践,从而使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市场需求,促使其在城市社会全面融入;第三,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研究视角有待拓展,校企合作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更需要用立体的视角来深入研究,如投入、目标定位、监管政策、绩效评估、培训手段、培训质量等问题。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比较
  西方各国职业教育培训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适应各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对国外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分析比较,职教培训取得成功经验的国家都强调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及相互合作,注重实践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提升职业技能为核心,且政府会制定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提供职教培训经费等保障职教培训工作的开展。对于提高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质量及效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多年探索,涌现出很多较具代表性的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如浦东新区的整体转移模式、安徽农科教统筹模式、湖南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工学交替”学历教育模式及山东宁阳县职教中心网络模式等。   按培训主体划分,国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各有其特点,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是自发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较分散,缺乏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等,较适用于自发学习意识强的新生代农民工,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政府主导模式。主要是为一定地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较为大众化的职业培训,培训费用由政府承担,使其掌握基本谋生技能,为其就业提供保障。三是企业主导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企业非常清楚自身的用工需求,培训会较明确,但也容易受到负责培训的管理层领导的主观想法的制约。四是院校主导模式。职业院校根据市场调研情况或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制定相应培训计划与方案,进行面向就业岗位本身、自主创业的相关职教培训,培训经费由政府、企业及新生代农民工分担,培训效果由职业院校或用工企业评价。院校主导模式与自发培训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及企业主导模式相比,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更正规更强大,更符合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需求,但如果和用工企业沟通不善,不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则可能导致培训效果不甚理想。校企合作模式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职业院校根据用工企业要求及新生代农民工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引入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优秀师资,设置相应课程体系及职业资格标准。
  对比国内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自发培训模式成本较低,政府主导模式组织程度较高,针对性较强的为企业主导模式,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是院校主导模式,而校企合作模式寻求职业院校与企业等利益主体的有效合作,但就现阶段职教培训情况而言,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实质性培训较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应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以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系统性与全面化。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机制构建
  职业院校和企业进行强强联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可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培训新生代农民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动力不足、执行乏力、缺乏沟通协调及供给滞后等相关问题。基于校企合作中各方利益最大化的战略需求,构建校企合作下的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机制总体框架,包括校企合作下职教培训的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及反馈机制等五个维度。
  (一)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支点和动力就是为了实现校企的互利共赢,包括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动力机制。其中,内部动力机制是指用工企业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及自身发展需要参与校企合作,而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育人与服务社会。外部动力机制是指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校企合作,从而校企共同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人才。如2019年全国“两会”提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将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职业院校将大规模扩招,全面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职业教育培训,以助力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提高。
  (二)约束机制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校企合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合作的相关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如政校行企的相关职能、权利及义务等;出台校企合作的指导性文件,对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的方式、课程设置及实施过程中的奖惩措施等问题进行详细规范。地方政府可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及地理优势,对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合作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型人才进行指导。完善职教培训经费保障及质量监督机制,拓宽培训资金来源渠道,监督经费使用。
  (三)协调机制
  职业院校与用工企业双方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合作培訓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合作目标的实现,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并用交流沟通的信息协调在此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及分歧,合理协调双方利益分配,从而使校企合作方案有效执行,减少校企合作交易成本。要具有满足模块化教学需要的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职业院校需具备相关证书培训的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如果硬件条件有限的,可租用相应企业、实训基地的设施设备,校企合作合理共享。
  (四)评价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需要建立一套多元参与、科学合理的效果评价机制,及时对校企合作职教培训效果进行评价,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质量,以使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地向前推进。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条件及利用评价等内容,实现产教融通、书证融通、课程融通,实行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相互贯通。如新生代农民工学历职业教育培训采取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即1 X证书,也就是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多证书模式。1 X证书培养模式要求国家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职业院校等多方参与。各证书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对院校实施培训的有关条件要求由相关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提出等。
  (五)反馈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能否实现长期合作并达到最大的效益,取决于校企合作双方长期地、逐步地尝试、探索和建立反馈机制,这样有助于校企双方及时了解和掌握校企合作的进程和阶段性成果,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学校要根据用工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变化组建信息反馈渠道,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反馈渠道多样,可通过教学督导、学生教学信息联系员、企业代表等反馈职教培训情况,从而进一步规范职教培训管理,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质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同于其他,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外部性的准公共产品,具有消费上的非排他性。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创新涵盖动力机制、约束机制、协调机制、评价机制及反馈机制等。需要建立政府、行业、用工企业及新生代农民等多主体广泛参与,适应新生代农民工职教培训需求特点,满足用工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职教培训体制机制。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參考文献:
   [1]康红梅,杨文健.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网络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1(11).
   [2]秦小菲.校企合作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刘斯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需求及其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3(10).
   [4]李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3.
   [5]郭金耀,王高峰.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探索[J].成人教育,2013(1).
   [6]张园园.新生代建筑业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6.
   [7]吴旗,俞亚珍,吴鼎.高职院校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6(9).
   [8]向丽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供给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
   [9]王学红.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2(6).
   [10]肖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11]肖子蕾,陈云梅.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以湖南省为例[J].中国证券期货,2013(8).
   [12]胡海侠.城镇化视角下苏州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6(1).
   [13]皮江红.“共治”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机制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14]杨光,印建兵.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农业培训供给机制探索[J].成人教育,2018(9).
  责任编辑:王新国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new gener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路径,也是推动“三教”改革的基本动力,需要在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这一微观层面落地。课程融合代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方向,是中职学校深化“三教”改革的着力点,能够有效整合教师、教材、教法,推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中职学校以产教融合为基本语境,聚焦“三教”改革整体推进,打造融合教师团队,开发融合课程教材,探索融合教法学法,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实践指引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线教师为解决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进行的行动研究。对微型课题研究代表性研究文献的分析、归纳发现,教师个人“可操持”是微型课题研究的重要特性,在微型课题的内涵、价值、特征、方法、过程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关键词:可操持;微型课题研究;中小学教育科研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5B-0051-04  微型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文言文的教学更是实现课程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文言文却并没有因为其在《课标》中的重要地位而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把文言文只当成“语言文字”来教,单纯强调其工具性。学生把文言文只当成“考试内
摘要:小学古典名著阅读指导立足于统编教材编写特点,遵循“精读—略读—课外阅读”的学习路径,其单元教学的主要程序包括意义发掘、背景铺垫、内涵探讨、感悟提升、阅读拓宽。在持续性阅读指导中,应重视对古典名著阅读的支持与对话、对第一回(章节)的导读、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强调阅读的合理顺序。  关键词:统编教材;古典名著;阅读教学;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发展水平,贯穿思维能力训练,可以凸显“语言内核”的功用。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精准的问题设计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具体化能力、比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进行思维能力的专项训练,有利于学生逐步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提升其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维能力;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
摘要:预测阅读法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提升学生识字、认读、自主思考和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以部编教材三上课外阅读指导课为例,教师可以借助课本信息,引入预测阅读,让学生通过听读故事,加强对预测阅读的掌握,在拓展阅读环节,深化预测阅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地学会自主阅读。  关键词:预测策略;阅读教学;部编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摘要:在网络时代,数学文化类微课程成为传播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新途径。它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情趣性、适合性、多元性原则,基于教材、历史名题、数学史料、生活应用开发教学内容,形成“精选内容、收集素材、设计讲稿、录制微课、发布微课、自主观看、反馈评价”的教学流程。  关键词:数学文化;微课程;课程开发;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
摘要:教育治理现代化要求区级教育科研机构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向地方教育智库转型,区级教育科研机构在职能定位上也应主动承担起地方教育智库的使命。然而,从广州区级教育科研机构现状来看,存在诸多问题:各教育科研机构实现了部门“整合”但在功能上并未真正“融合”;业务开展“重教研,轻科研”;教研、科研、培训、教育信息化“四位一体”功能尚未凸显。区级教育科研机构应转型为地方教育智库,整合机构,由“整合”走向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基于核心素养教学改革的当前,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实践性研究,应该以课程性质与任务的视野理解为什么教,从课程核心素养层面把握教什么,通过研究指导教学实践,从经验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语文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1C-0013-03  语文课程因其人文学科、母语课程的性
摘要:进入中职的学生大多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通过实施契约式管理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个人责任感。实施契约式管理,对于学生而言,有助于自我监控,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的自主型复合人才奠定基础;对于班主任而言,有助于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转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理念,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  关键词:中职;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