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统筹 协同育人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nkfe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府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要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1]同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劳动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作为“新劳动教育”理念的原创地,劳动教育工作起步早、起点高,不仅在国内率先提出“新劳动教育”理念,还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劳动教育发展历程,探索了一系列加强劳动教育的新模式、新经验,建构了一整套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新机制、新举措。
  一、全面统筹,建立劳动教育体系
  富阳区教育局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营造了全区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良好氛围。
  1.先行示范树品牌,打造发展样本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在教育目标、内容、方式、评价上进行新的探索,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涵定位,建构一套体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教育体系。区域内全面推进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拟定目标体系、内容架构以及政策机制。而在学校层面落实劳动教育,则要建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明确各年段教育目标,让“教什么”“怎么实踐”等都有据可依,有样本可学。
  2009年,富春七小创办后,利用学校周边20亩荒地建设“开心农场”,分成若干区块由各班级负责日常管理和养护,以此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系统探索“农场劳动”课程群。学校经过十年探索,七个省级课题引领,三次升级,形成了由农场劳动、创意劳动、美好生活劳动组成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促进了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学校首创“新劳动教育”理念,从实践探索中总结出从课堂到生活、从书本到生活、从认知到实践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获评“全国十大美好课程”“全国德育典型案例”,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单位,多次受到教育部表彰。
  为此,近年来,富阳区以富春第七小学这一先行学校在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形成的课程、获得的经验作为区域发展的样本,逐步推进,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了全区各校的劳动教育开展。
  2.全域跟进组联盟,探索区域经验
  从点到面的推进让全域劳动教育落到了实处。在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成立以 33 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为首批成员单位的富阳区劳动教育联盟,带动全区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各校依托本土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实施劳动教育。
  里山镇小在校园的山坡上开辟一片茶园,依托当地“安顶云雾茶”相关资源,组织全体学生在“知茶、事茶、悟茶”的茶文化课程中开展劳动教育,学生不仅学习种茶、采茶,还尝试制茶、卖茶、泡茶……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结合,让学生在茶艺传承中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艰辛。
  新登镇小统筹推进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序列化、特色化发展,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框架,努力做到学校劳动教育精细化,家庭劳动教育具体化,社会劳动教育公益化,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及吃苦耐劳品质。
  场口镇中心小学以 “农耕民俗文化进校园” 为主题实施劳动教育。通过一系列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如收割小麦、油菜、番薯等作物,蚕豆作画,民俗文化节等,对新时期劳动教育模式等进行了有益的摸索。
  新登镇中学立足服务性劳动开展了“小愿士”主题劳动实践教育。学校组织学生到附近医院参加导医等志愿服务劳动。几年来,学生志愿者服务总达八百多人次,服务时数达两千多小时,且志愿者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志愿者联盟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同学、家长及学校的大力支持。
  劳动教育联盟成立以来,各校挖掘本土特色资源,开发了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劳动教育典型学校,实现了劳动教育从“一枝独秀” 到“百花齐放”的转变。
  二、基地构筑,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劳动教育必须动手实践,出力流汗。而实践基地是进行劳动实践的必要条件。根据当地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搭建丰富的基地平台,有助于开展劳动实践,保证学生都能在真实劳动实践中经历成长。[2]
  1.挖掘资源,编织基地网络
  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基地,满足了各年龄段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需求。近年来,富阳区教育局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积极筹建各类劳动教育基地,为校内外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实践场所,满足各类学生劳动实践需要。
  富阳区政府统筹规划,配置资源,逐步完善校内外劳动实践基地建设。全区共建设49个各具特色的校内劳动实践基地,为本校学生在校内开展劳动实践提供了场地与劳动载体。同时,全区优化资源管理,在各乡镇街道积极配合下,充分利用农田、山林、湖塘等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城区则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基地,逐步构建起区域劳动基地网络。
  校内基地是学校为实施劳动教育配置的场所,富阳区每个学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室和劳动教育基地,如开心农场农具陈列馆、木工教室、中草药种植园、阳光绿谷现代农业园、厨余垃圾处理中心等。学生在“阳光绿谷”种植瓜果蔬菜,在“智能大棚”尝试无土栽培,种植“空中番茄”“水中菠菜”等。
  校外的安顶山茶文化体验基地、渔山稻乡基地等,充分发挥了社会资源作用。多样化的劳动实践课程为学生走出校园,推动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提供了资源保障和更大的实践体验平台。
  此外,富阳区在2019年发布《杭州市富阳区中小学生“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方案(试行)》,组织全区3-8年级学生到“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参加劳动实践。目前,已经建立洞桥·贤德、永昌·唐昌、匠艺空间、花鹿原等24个基地。同时,全区正在打造100个各具特色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精品村;培育1000个接待规范和教育有效的“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示范农户,建立“企业 ”“农户 ”“村镇 ”“工厂 ”等模式的新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着力打造具有住宿功能的大规模劳动教育基地,为更多学校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3]   2.依据意见,形成系列课程
  全区基地根据《意见》精神,针对劳动育人的目标,结合各年段学生特点,结合当地生产劳动特色进行劳动实践课程设置,形成了突出实践性、教育性和趣味性,体现生活性、生产性和科技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从劳动知识、技能、情感、习惯的培养入手,发挥劳动教育综合育人功能。
  如全区立足新时代劳动教育要求,结合乡村文化特色,开发了农耕课堂、农户课堂及手艺课堂。在三大类别课程下又设立了垃圾分类、酵素制作、豆腐制作、灰汤粽的制作、茶文化与现代茶饮调制、麻糍与麻糍的制作、现代农业与农植培育、草编文化与草编制作、竹文化与竹鸟的制作、米制品文化与米粿制作等课程。再如利用企业资源开发的企业 、文创 、科技 等模式的课程,如衍纸创意、昆虫标本制作、印刷技术、生态造纸及再生纸制作等。“新劳动教育”基地课程以劳动实践为核心,内容结合传统与现代劳动,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获得劳动体验。学生在基地课程的学习中了解了生产劳动的各种形态,深入体验了各种生产劳动的艰辛,对劳动的价值有了更真实的理解和感悟。
  三、内外协同,编织劳动教育网络
  为了实现学校教育课程化、家庭劳动生活化、实践基地规范化,富阳区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力求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的一体化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之中,还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4]
  1.勞动清单打通家校合作通道
  劳动习惯的养成不能仅靠学校劳动教育。家庭是落实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家长是培养劳动习惯的主导者,学校和家庭需联手推进劳动实践教育,提升孩子劳动素养。为落实日常劳动教育,2019年4月,富阳区推出《富阳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导建议》,由妇联协助组织,家校合作落实到各年段,让孩子们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建议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农场劳动、公益劳动四方面提出小学生劳动教育四大类别实践清单(见下表),指导家庭、学校和社会有计划地开展劳动实践。
  目标明确、要求清晰的劳动清单解决了家长不知道教什么的问题,让劳动教育融入生活,学生在生活中获得劳动素养提升。
  2.实践网点建构社会劳动网络
  为更好发挥社会资源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富阳区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区教育局与共青团合作,建立一系列社会服务基地,为学生提供志愿劳动场所;开展全区学生参与医院导医、福利院公益劳动、社会职业体验等志愿服务劳动实践。学校通过工会,邀请工匠大家、技能大师和非遗传承人担任劳动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劳动知识的介绍和指导。比如,“劳模课堂”不仅让学生学习了劳动技能,更感受了劳模精神,对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产生了积极影响。[5]又如新登中学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融入劳动教育的“学科 ”行动,全面提升了学生素质,收到了显著效果。
  四、全域推进,形成劳动教育机制
  为将劳动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体验,富阳区力争通过2-3年时间,建立健全区域劳动教育实施机制。
  1.高度重视,提供保障机制
  劳动教育不仅要在学校里开展,还必须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真实情境中发生。劳动教育须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劳动教育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劳动教育全面落实的重要保障。
  为此,富阳区委、区政府切实加强对劳动教育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检查,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责任部门,支持劳动教育工作开展。2018年,出台《关于区域推进富阳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从区域层面对劳动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基本原则、实施策略和保障机制提出了全面而明确的要求;还制定了《关于深入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劳动教育推进的目标与步骤等。通过多项举措,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目标,营造了全区重视劳动实践教育的良好氛围。区委、区政府还主办了“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峰论坛”,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深入研讨、集思广益。出台《“新劳动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方案》,组织全区中小学生到校外劳动教育基地进行实践体验等。
  2.部门联动,优化资源配置
  为了实现劳动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由区域联动,形成各部门协同育人的氛围,区委区政府要求全区各乡镇统筹资源,全域推进。通过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加强劳动教育的职责,为合力推进劳动教育提供了保障。区委区政府成立了推进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区委副书记担任组长,各部门全面参与工作,在资源供给、人员保障、经费支持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保障,有效推动了劳动教育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总结过去,富阳区新劳动教育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需巩固落实、拓展推进。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富阳区仍将砥砺前行,默默耕耘,在劳动教育中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0-09-16].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03/27/c_138922674.htm.
  [2]柳夕浪.建构完整体系 解决突出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解读[M].中国德育,2020(7):6-9.
  [3]吴宏林,余云全,章振乐.用"新劳动教育"树时代新人[N].中国改革报.2020-05-25.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
  [5]章振乐.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4):63-64.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2006年第五届全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研讨会在深圳落下帷幕。连续三个上午在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的52个音乐教育观摩活动,无疑是本届研讨会最靓丽的风景。这次观摩活动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选材多样    在52个观摩活动中,音乐材料带有我国少数民族风味、民间特色的活动占22个,从西北的花儿、安徽的黄梅戏、湖南的花鼓戏到闽西山歌、广东童谣,从新疆的纳尔孜库姆舞、广西的蚂拐舞到云南的迎客舞、霸王鞭,都充
摘 要 儿童生活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宝贵资源,课堂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教师以儿童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建构时间性、空间性和日常性生活时间,创设不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到身边的生活,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生活,“学会”生活,养成公共生活意识,不断提升生活智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生活事件建构;儿童生活;课堂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
随着统编教材的全面使用,从低中段规则意识教育或“前法律教育”到法治专册教学,老师们对法治教育的认识逐步加深。课堂实践表明,学生已然形成了基本的文明素养、行为规范和道德基础,然而,“法”的概念对其而言依然比较抽象。尤其在六年级法治专册学习中,学生由于较少接触法律知识,出现了兴趣不足、主体意识不强等问题。基于此,老师们尝试从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入手,以“德”与“法”融合,深化“前法律教育”;借用“抛
摘 要  为贯彻落实国家立德树人教育战略,深化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改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基于对师范生德育身份转型的认识,探讨将“研究”作为一种德育方式的可能性。以“三下乡”项目为依托,在理解其所蕴含的德育价值前提下,基于德育理念的框架设计,对该项目在目标、过程和评价方面,展开研究型德育实践探索。  关 键 词  师德建设;师范生;研究型德育;三下乡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摘 要  道德与法治家庭生活主题内容的教学如果忽视家庭差异,易对单亲、再组、留守等特殊家庭学生造成隐性伤害,为此,应开辟多种交流渠道进行开放性调查,切实把握学生的特殊成长问题和错误认知,从中开发教学资源,以积极性情感和价值引领学生走出误区,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实现“隐形关照”。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学情调查分析;特殊家庭学生;隐形关照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谈及国家认同教育,香港修例风波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利用过渡期“一国两制”的法治漏洞,一些境外敌对势力插手中国香港事务,煽动对特区政府的对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这种干预会愈加激烈,甚至某些敌对势力会变得更疯狂。但我们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解决,也一定能够解决。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是比较的视角。众所周知,作为发达经济体的新加坡国民以华人为主,崇尚儒家文化,经济自由且高度
摘 要当前,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形式主义严重,存在诸多弊端。要让特色建设服务学生的个性发展,就应认真研究特色学校建设的科学路径,准确定位元目标与特色目标的关系,努力推动特色课程从“工具”到“产品”的演进。  关 键 词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元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獻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7)04-000-03  对于中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业界有两
摘 要依托“道德两难问题”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相关案例的引用和开发可以为德育提供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兴趣的载体。在“道德两难”情境中展开德育,引导学生经历一场思辨之旅,在思辨的“旅行中”提高思辨能力、行动抉择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在“道德兩难问题”的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案例、引导思辨、引领价值选择。  高中思想政治;道德两难问题;案例教学;思辨  关 键 词  中图分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529名受访者(其中今年高考生740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7%的受访高考生对这个暑假已有规划。具体说来,包括打工体验生活(57.3%)、拓展兴趣(46.4%)、陪伴家人(45.0%)等。93.1%的受访高考生会在这个暑假集中完成一些青少年时代该做未做的事。98.8%的受访高考生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做一个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人。  关于高考生们对暑假的
摘 要  送研调查发现,县级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缺乏专任教师,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专业素养堪忧;课堂教学存在教材理解不到位、目标意识不强等问题。为此,要以专任教师为主,配齐品德课教师;结合县域实际,拓展培训教研形式,帮助教师形成课程意识,促进品德课程校本化实施。  关 键 词小学品德学科;县级学校;学科建设;课程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