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解析·再造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cihai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冯崇利是2000年之后崭露头角的新代雕塑家。这个时期,雕塑界的创作背景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相比,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对而言,经过了大规模外来文化的引进,经历了“中西之争” “传统和现代之争”的种种论战,2∞O年以后的雕塑界,面对越来越丰富的国际艺术资讯,反而能够以比较清醒、理智、有选择的态度来加以对待;同时,开放初期所出现的那种对待传统文化的简单、浮躁、片面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改观。
  在新世纪,越来越多的雕塑家有了这样的共识:身处个全球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工作之一,并不是加速文化的同质化,而是发现差异,彰显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强调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当然,对待传统的态度也很重要。继承传统不是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而传统的价值恰好就是它的那种生长性,它能够面向未来,面向当下进行新的转化和生成,使传统成为活的,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
  冯崇利正是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开始他的雕塑创作的。
  如何解读冯崇利的雕塑呢?纵观他的雕塑创作过程,我们发现,探究、解析、重构是其中三个重要环节,他正是通过这三个环节,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形成了个人的语言面貌,使他的作品成为从传统面向现代进行转化的成功个案。
  所谓探究,指的是冯崇利的知识状态,它既包括了对学院雕塑体系的学习和领会,更是于在他基于创作的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会。
  冯崇利开始从事雕塑创作的时候,正好处在
  个开放,多元的知识平台上。他所面对的资源有:中国现代雕塑的资源;中国古代雕塑的资源;当代中国和西方的雕塑资源……这种知识背景决定了他可以有相对多的选择,他的创作视野也相对开阔。
  从冯崇利的作品看,其形式语言的来源显然不是单的:它们有来自学院泥塑造型训练的那种“泥性”的成分;也有来自现代艺术中的抽象造型的成分;还有来自中国古代书法、绘画中的“线性”“书写性”和“写意性”的成分;还有来自中国古代造型艺术中的那种气势、韵味和意境的成分……所以,它们的来源是多样的,是不拘格的。
  对众多关注传统文化,希望借古开今,从对传统的继承中走出条新路的雕塑家而言,冯崇利的雕塑实践最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从来不仅仅是就雕塑论雕塑,而是把雕塑创作放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所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给了他博采众家的动力。他所涉猎的领域除了中国古代传统雕塑外,还有古代建筑、古代绘画、古代书法、古代工艺美术,包括玉器、陶瓷、家具、服饰等等,这种兼收并蓄,全面吸取的态度,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这种深入的学术探究,是他创作的基础,也是个研究型的雕塑家所必备的功课。
  所谓解析,是指冯崇利面对众多的雕塑资源,如何分析、判断;如何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将它们从原来的形态中抽离出来,成为新的创作资源的过程。
  有艺术史家认为,历代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都将面临“所见和所知”的纠缠。所见,指的是艺术家侧重于按照他们所看到的实际事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所知,指的是艺术家侧重于按照已有的视觉艺术规则和知识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尽管在二者之间,很难截然加以区别,但是比较而言,现实主义的艺术、印象派的艺术,更侧重于“他们所看见的”来进行创作;古埃及艺术、中世纪艺术、中国文人画则更侧重于表现“他们所知道的”的东西。
  就像写实绘画更注重写生样,中国文人绘画更强调写心,例如画竹,文人画家更强调“胸有成竹”,画心中之竹。冯崇利也是如此,他在面对各方资源的时候,他更强调“走心”,他通过对传统的解析,走的是更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所知”之路。
  冯崇利研究了大量传统艺术的造型语言,建筑、雕塑、器物等等,他酷爱中国文人所画的竹,尽管他在具体创作的时候可能是激情的,感性的;但是,这些作品造型因素作为知识来源,它们是经过了理性分析的,是经过了抽离和提取过程的。从形态来讲,冯崇利的雕塑不是“所见”类型的作品,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无法找到它们的具体对应物;但是,他作品中具体的造型元素在历史中又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存在于各种不同艺术门类的造型语言之中。正是因为解析而形成的新的综合和整体性的知识,冯崇利知道了,古人是根据什么来创作的,他们在语言上的优势和感染力在哪里?这就是解析的作用。冯崇利就是在这种“所知”的基础上,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转化和创造。
  所谓再造,是指冯崇利在雕塑上的新贡献,是他的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个人形式和语言形态。
  冯崇利在雕塑上走尊崇传统的路线,但是,他有个重要的特点,这就是始终围绕雕塑的语言转化做文章,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泥古不化,才能推陈出新。这点在当前尤其具有针对性。我们看到,也有不少雕塑家强调继承传统,发掘传统资源,但是,有的人只是停留在表态上,停留在口号上,如果不从语言入手,不进行语言上的创新和再造,传统依旧还只是传统,它仍然没有被激活。
  还有的雕塑家片面地理解传统,认为继承传统只是在题材上模仿古人的东西,把古人做过的东西稍稍变化下重新再做遍,在作品中直接模仿古人的形体、色彩、线条,以为这样就是尊重传统。其实这是对传统片面地、简单化的理解。
  冯崇利能够创造性地面对传统,他把传统文化的精髓落实在作品的形体、空间和语言上,使它成为种新的雕塑形态,这就是再造,也是他的贡献。
  如果对冯崇利的雕塑进行形式分析,大致可以归纳出五种方式:
  线条和平面。他的作品大量运用线,锐利、笔直的线条;大面积地运用面,光洁的、平整的面。这是中西合璧的用法,其中的形式感、比例和角度,都是非常精微的,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冯崇利第十二届美展的铜奖作品《熔铸·竹风》、他的《竹痕》《风化系列》就是典型的例子,这种对比性很强的线和面的组合,使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气势和力度。
  正形和负形。这是冯崇利作品在语言上的大特点。他作品的正形是方正、规整的形体或者三角几何体,但作品的细节和蕴含,则是通过负形,即负空间呈现出来的。和般雕塑强调凸出、扩张的体积相反,他的作品部分空间是向内开掘的,呈现出泥塑形态的空间负形。例如他的《墨的泥痕·梅兰竹菊》,就是通过不同的泥塑负形,展现古代“四君子”的姿态,还有《墨的泥痕·风竹系列》等作品也是如此。
  闭合和开放。这是就冯崇利作品的视觉效果而言的。由于
  部分内向的负形空间,他的作品一方面呈现出一种闭合的状态,但是,作品在整体上所出现的残缺和断面,与作品整体大形形成了一种冲突,这使他的作品从另一方面产生了一种强烈地从内向外运动感和爆发感,从而打破闭合,呈现出开放的状态。这对闭合和开放的矛盾,增强了冯崇利雕塑的内在的张力,最典型的例如《风化系列》《风竹系列》,就非常明显地产生出这种效果。
  多样性和同性。冯崇利作品的基本外型是简洁、整体、抽象的,这是它的同性,由于负空间的参与,它的作品在整体的基础上又出现的多样性的局部和细节,这样不仅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也使作品在空间形体上出现了多样性的,带有偶发意味的丰富变化。
  明晰和朦胧。一般来说,具象雕塑常常是准确、明晰;抽象雕塑常常也是简约,明晰的。冯崇利的雕塑不同,它在明晰和朦胧之间,而在这二者之间生发的来的那种韵味和情致,恰好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种境界。冯崇利喜欢用水墨来比附雕塑,而水墨艺术的那种氤氲化生、水晕墨章的效果,正好也是具有种朦胧的效果。冯崇利作品中所表现的梅、兰,竹、菊,就有类似水墨的那种朦胧的效果,它们有泥痕、塑痕;也有水痕、墨痕。中国传统以水墨艺术为代表的那种意象性,那种写意的挥洒,常常就是在朦胧的,不确定的、似与非似的、晃兮忽兮的表现中呈现出来的。冯崇利在雕塑中把这种感觉和趣味捕捉到了。
  探究、解析、再造是个完整的过程,冯崇利在这个过程中用他自己的方法,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而探究,解析、再造的路没有尽头,冯崇利在他创作的路上还会遇到新问题,他也会采用新的方法,而我们,则是期待他新的作品的问世。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从“养不教,父之过 ”引出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家庭教育中父性教育的必然性和特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家庭教育父性教育必然性特点    中国作为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无数的文化教育典籍,有着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教育经验,但长期以来受传统农耕文化“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子女的重任完全落在了母性的肩上。南宋至今流传了700多年的《三字
摘 要:“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早期认识,随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关系”,超越了西方传统的人学思想,最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的人学理论体系。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综合考察《
第十二届“王子云艺术奖”于2020年11月25日在西安美术学院评选完成,并于近日举办线上获奖作品展览。本届“王子云艺术奖”面向全国高等艺术院校2020年雕塑艺术方向的应届毕业生,参评项目为雕塑专业毕业创作及美术学雕塑艺术研究方向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设立奖项为“王子云艺术奖”“王子云艺术奖”优秀奖与“王子云艺术奖”入围奖三个层面。采取专家推荐入围与评委会终评入选相结合的方式,分为作品组与论文组进行
在艺术家吕绍藩的雕塑作品中,我们能够通过他的作品深深地感受到岁月时光对作品形式无声无息的启发作用,其作品也深刻地表达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  随着时间的沉淀,他的这些题材和想法慢慢转变成为艺术理念,然后经过提炼而形成具体的作品形式,使得作品更雄伟壮观和富有神圣意味。  这件大型的雕塑作品,犹如健硕有力的结构根植于地面,而后拔地而起,冲向天空,向空中发出一道极亮的光芒。观赏者就像在攀登圣山一般。由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赤子之心——司徒乔、司徒杰艺术展”于2016年3月16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该展是“2016年中国美术馆捐赠与收藏系列展”之一,也是呈现司徒乔(1902-1958),司徒杰(1920-2005)两位先生人生追求与艺术成就的大型回顾展览。  展览分为司徒乔绘画艺术展和司徒杰雕塑艺术展两部分,以绘画的平面性和雕塑的立体性构成视觉的空间互补,构成兄弟问相同的生命、血缘和共同的文化理想下
摘要: 《马丁·伊登》与《觉醒》是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两部最具影响力的悲剧小说,书中的两位主人公的极其相似而充满悲剧性的命运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平凡人在与社会进行抗争时的渺小且具有超越生命悲剧的勇敢无惧。马丁与埃德娜在与命运做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地成就自我,做出生命的抉择,最终寻求到心灵中最无畏、最自由的那份净土。二人的命运结局并不是悲剧的独奏而是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悲剧命运超越的勇敢者之歌,尽管这的确
摘要: 本文以四川省公务员考试为例,针对《申论》考试中概括题、分析命题出题原则和答题逻辑,提出了简便易行的“贴标签”应试方法。  关键词:《申论》 概括题 标签    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现今选拔公务员人才的一种基本方式,随着逐年公务员考试人数的增多,作为公务员考试的必考科目《申论》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作为《申论》的一道基本题型——概括题,则难倒无数考生。《申论》的考试材料一般在三千字左右,有
人们都说,2020年是一个极不寻常的年份,对第八届明天雕塑奖来说,尽管比往年要晚一些,但它还是来了。  当然,疫情的影响还是存在。明天雕塑奖主办单位之一,四川明天文化艺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向理先生作为五位终评评委之一,因“特殊原因”没有达到现场,但仍然通过网络,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作为明天雕塑奖的推手之一,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向理先生从第一届起就担任终评评委,一直到第八届;在所有终评评委中,他是担任
江苏襟江书院始建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坐落在江苏泰兴市区中心,由时任知县的金以诚(后改任镇江知府)创办,这是泰兴在延令书院之后创办的高级书院。至今在书院走廊的墙壁上仍镶嵌有金以诚撰文、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所书“泰兴襟江书院记”碑刻,全文563个字。戊戌变法后废科举新兴学堂的1902年,泰兴最后一位知县龙璋推崇新学,将襟江书院改设为“泰兴高级学堂”,并亲自担任校长,添置学具、开设外语课程、聘请
随着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与发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恰当运用,无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可是,当我们反思自己乃至身边的教学实际时不难发现,并非所有的合作与探究都是有必要、有意义、有价值的,有的甚至可能是低效的、无效的。  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以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相对于具体的教学场合、条件来说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