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ulul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普萘洛尔对增殖期血管瘤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婴幼儿增殖期血管瘤新鲜组织块移植于裸鼠皮下,建立血管瘤动物模型;在移植后的第45天,将移植瘤组织均成活的40只实验裸鼠随机分为2组:普萘洛尔治疗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0只,分别灌注普萘洛尔溶液和生理盐水治疗.每7d观察一次移植瘤的生长情况和测量肿瘤体积.在首次药物干预后的第7、14、21、28天,每组分别随机处死5只裸鼠,切取移植的瘤体组织各10个.病理组织切片观测肿瘤的病理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祖细胞标志物CD133及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PCR检测瘤体组织中CD133和CD31表达水平.结果 药物干预后14d开始,普萘洛尔组瘤体体积小于生理盐水组(70.6±4.5比93.4±6.3)mm3 (P<0.05).免疫组化检测第28天时普萘洛尔组瘤体的CD133和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明显低于第七天时(35.6±1.8比65.4±4.5;8.8±0.7比45.4±6.1)(P<0.01).PCR检测普萘洛尔组的CD133水平逐渐降低,CD31水平逐渐升高(0.59±0.05,0.20±0.02;0.30±0.03,1.25±0.02).而生理盐水组免疫组化CD133、Ki-67阳性细胞百分率(65.4±5.1,45.4±6.4)及CD133、CD31PCR检测值(0.59±0.05,0.30±0.03)均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本实验显示普萘洛尔对血管瘤移植模型中的增殖期血管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早期细胞机制与促进瘤体中内皮祖细胞向成熟内皮细胞转化有关。

其他文献
线粒体是心肌保护的重要靶器官。随着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的深入,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和线粒体通透性转化孔的关闭被认为是治疗缺血再灌注损伤最有前途的靶位
糖尿病母亲婴儿(infant of a diabetic mother,IDM)面临巨大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综合征、红细胞增多症、高胆红素血症、死胎、心肌病和先天异常的危险。孕前及孕期严格控制
对于心脏血流循环,人们多关注冠状动脉系统,近年来伴随着射频消融术及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冠状静脉窦系统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但冠状静脉窦系统解剖变异较大,因此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meconium aspiration syndrome,MAS)时发生的缺氧、气道阻塞和肺动脉高压是导致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综述MAS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一、MAS的
目的 了解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食品中的蛋白质、镉的检测能力,确保监测数据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方法 组织重庆市39个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参加食品中的蛋白
目的 总结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6例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年龄、临床表现、影像检查、病理、治疗和预后.结果 6例患儿,男4例,女2例,年龄4个月至3岁5个月,平均18个月,左侧2例,右侧3例,双侧1例.腹部包块5例,B型超声检查偶然发现1例,术前均行B型超声和增强CT检查.2例3侧行肿瘤剜除术,4例行瘤肾切除术.均经
达比加群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近年已被众多指南推荐为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或心房颤动且具有脑卒中风险的一线药物。相对于华法林,达比加群在临床疗效、患者依从性及安全性等方面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示踪技术(DTT)技术评估脑干肿瘤皮质脊髓束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脑干肿瘤患儿,所有肿瘤均对脑干皮质脊髓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男6例,女2例,年龄4~17岁,平均9岁;另收集与患儿性别及年龄基本匹配的8例正常对照儿童,年龄6~18岁,平均1 1岁,所有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均行DTI扫描.结果 DTI及DTT技术能用于脑干肿瘤皮质脊髓束的损
冠状动脉内斑块破裂或侵蚀所致的急性腔内血栓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防止急性血栓形成成为了降低冠心病病死率的唯一有效策略。斑块易破裂的冠状动脉病变与稳定斑块相
脑血管病是我国首位死亡原因。我国脑卒中年死亡人数200多万,在导致脑卒中发生的可控因素中,高血压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位居前列,二者在导致脑卒中的发生上具有协同作用,而缺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