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探讨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onso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管理学科的发展主要体现为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通过分析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探讨“管工融合”导向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为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提供一种创新实践范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管工融合;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F0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42-03
  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一直未能得到改变。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除了与“应试教育”存在共性之外,还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参与;重学校教育、轻社会实训等弊端,造成学生难以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而从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设置往往是在工科专业之后,其工科专业往往具有更长的办学历史以及更强的优势。因此,有意识地推动工科专业,反哺后设立的管理类专业,并加强管理类专业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对于有效扭转该种局面有其重要意义。
  1 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
  1.1 教学内容划分过细
  在教学内容的划分上,工科院校管理类教学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较少跨学科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注重现成知识的传授,忽视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
  1.2 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
  工科院校普遍采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培养计划,而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单一化,没有融合一定工科知识,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1]。同时,统一的课程计划、统一学制、统一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容易使个体之间的差异被忽视,个体的创造热情也极易被窒息[2]。
  1.3 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上,理工专业的实验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一般都是综合性质的实验,并需要辅以一定性能与数量的实验设备。然而,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会由于不同专业方向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分学科部门设置不同的管理系统与管理平台。可是,如此分学科部门地独立性设置容易造成重视专业内容,弱化学科综合知识运用等问题。如此一来,难以融合管理类与工科学科知识,是实践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根源。
  1.4 校企联系过于薄弱
  对于多数院校而言,“校企合作”已成为高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案。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由于工科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对于某些企业提供的岗位而言,比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操作性强,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帮助,因此,相对工科院校中的工科专业而言,管理类专业所在学院或部门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相对较难。概括而言,工科院校的管理类专业难以实现校企合作“无缝”对接,主要是管理类教学的单面性,难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与不同的实习岗位相匹配。
  2 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
  管工融合,是指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相互迁移与互补共进,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的管理要求。
  在日趋完善的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下,工科院校可通过构建与优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体系,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结合项目实施教学,建立“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和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克服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以此进一步提升以下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内涵。
  2.1 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即把管理与工科知识渗透交融,合成一种综合知识,或把一种知识拆分成几部分,然后以新的形式将其重新联合起来,成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内容的知识的能力。
  工科院校通过“管工融合”教育理念,将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的创新教学氛围和实践教学体系有助于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同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综合学习有益于学生培养良好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
  2.2 培养扎实的综合理论应用能力
  管工融合导向下的教学体系,既使得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获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交叉学科知识的广泛学习,又使得学生提升了综合知识学习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从知识结构上看,管工融合教学体系在工科院校的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使得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坚实的管理基础,又具有一定的工科知识;既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2.3 培养突出的综合职业素养
  为企业培养各级管理人才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但行业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此前单纯的管理类知识的学习,使得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往往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如管理类中工商管理类的毕业生会因技术背景和管理经验不足受到就业竞争冲击[3]。“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要求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仅要完成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任务,还要具备有一定的工科知识,并需在校期间参与企业实践。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使得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了培育,职业技能得到了提升,职业行为得到了规范化与标准化,职业意识得到了强化,实现了就业的“高位对接”。
  3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   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应强调依托工科院校原有的工科优势,实现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交叉渗透与融合,进一步提升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要求。同时,综合运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实践教学平台,突出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内涵,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与渗透。
  由上述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弊端可知,工科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突破点在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校企联合等方面的改革。因此,构建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首先应以“能力链接”为导向,即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为导向,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培养方案的“四化”——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体系设计融合化、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校企联合方式多样化。
  通过培养方案的“四化”,可淡化学科本位意识,强调管工学科交叉、渗透的关系,注重引导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各学科知识、技能相互迁移,互成体系,最终形成“能力链接”与“知识树”的整体网络。
  4 创新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方案设计
  遵循上述创新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教学体系的思路及“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今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特点,工科院校应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校企联合方式四方面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教学方案可设计如下。
  4.1 教学内容方案设计
  4.1.1 改革“3+1”人才培养模式
  在构建“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方向教育”三段梯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实行一、二年级“按学科类培养”,三、四年级“按需分流、方向选择”的基础上,尝试“3+1”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以本科教育水平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兼顾行业实际,在实验区完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工程技术课的学习。第四年的教学设计根据培养目标中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充分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制造业环境中学习做人、做事、做学问。
  4.1.2 建设四模块教学内容
  基于“三位一体”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和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其中,基础课程模块含科学人文与基本技能工具性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相邻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含专业核心主干理论课程,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计;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围绕先进制造业相关工程技术知识设置;应用性专业课程模块含实务操作内容较多的专业课程,以管理体验和实践为基本特色,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1.3 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
  在基于RFID的综合实训平台的基础上,融合管理类学科知识,开发“管工融合”综合实训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管理、生产运作管理、物料管理等为一体,实现物流管理、生产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技能的训练。
  4.2 课程体系方案设计
  4.2.1 设置“三位一体”课程体系
  在“管工融合”导向下,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应打破原有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在课程设置和训练方法上通过与工科知识的结合,构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设计下图所示。
  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的基础科学,围绕专业课程展开教学。专业基础课是连接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群的纽带,专业基础课要注重综合设计实验的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做前期预备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课程设计中所学到的知识来参加各类创新大赛,以此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课程群的教学要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真正让“做中学”贯穿整个专业课程群的教学之中,将多门课程关联起来做课程设计。工程技术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先进制造业工程技术知识,结合工程技术实训,分组做综合设计项目,培养专业知识运用和团队工作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创新实践能力。校企合一实践则为最终的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4.2.2 构建四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充分体现“做中学”的方法,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并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管理知识与工科知识融合,由简到繁,逐步形成一套“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实训—实验—实习—创新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实习中应该不同程度地安排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工具软件的教学,例如Excel、Mindmanager、SPSS等在管理中应用的内容,以及团队管理软件、工作计划安排软件等的使用[4]。
  4.3 教学效果评价方案设计
  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通过有效的方式进行评价。传统上的管理类专业教学重视基本管理理论的掌握,因此通常评价方式为考试、考查方式。在“管工融合”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当结合管理类各专业的特点,除却考试与考查外,还要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测量水平、制图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将考试、考查与实践、实验等多种评价方式结合起来,使得教学效果评价多维化,更有利于充分、合理、科学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变化。
  4.4 校企联合方案设计
  4.4.1 结合企业项目实施教学
  有目的地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将理论教学渗入实践教学,可使得行业较强的实践性弥补单纯的管理类知识学习的不足,使得学生的职业技能得以提升,职业行为得到规范化与标准化,综合职业素养得以形成。
  4.4.2 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依托产业发展,整合学校和企业两大教育资源,强化学校与企业的融合,打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快速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零距离”实践教学,与市场“零距离”接轨。
  5 结 论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工融合”导向下的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适应时代要求,是区别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该创新教学体系突出管理知识、方法、能力与工科知识的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能力、综合理论运用能力及综合职业素养,不可一蹴而就,需院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机制等保障,也需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磨玉峰,王文辉.工科院校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224-225.
  [2]万文海.工商管理类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33(2):135-137.
  [3]唐俊,蔡翔.“技术+管理”特色导向的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 (6):162-164.
  [4]曾德高,关方方.“两化”背景下工科院校经管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126-127.
其他文献
[摘 要]顺应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为实现经济转型,改变市场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一定的营销理论的支持和市场策略建议。从消费出发,以微观的角度,探究城市居民的绿色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消费者作为理性行为人在权衡绿色消费的利弊后,绿色消费心理活动过程和绿色行为的选择。本文采用实地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法,进行实地研究。对调查对象进行有效地分层测量
期刊
[摘 要]山东省临朐县在经济发展方面以工业和文化产业为主,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上存在着能耗基数低、高能耗项目多等不合理的现象。对于临朐县,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科学技术、建设低碳文化产业等,从而促进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关键词]临朐县;低碳经济;产业结构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62-02 
期刊
[摘要]The study fou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culture dimensions of Confucian work dynamism,human-heartedness and moral discipline and the brand image dimensions of online search engines.It
期刊
[摘 要]我国地震、洪涝、泥石流等重、特大灾害频发,灾后餐饮业应急体系建设尤为重要。从民生维护视角出发,需要对餐饮业建立科学完善的防灾、减灾、备灾应急体系。  [关键词]重大灾害;餐饮产业;民生维护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075-02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条件复杂,地质与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繁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冰雹
期刊
[摘要]卷烟消费的快速性、特殊性等特点,不仅决定了卷烟消费动机的多样性,也使得影响卷烟购买决策的不确定因素众多。课题研究组采取问卷调研、深层访谈等方式,对邵阳地区卷烟消费行为特征、消费动机心理和消费服务需求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提出规范市场秩序、合理布局网点、稳定价格体系、加强终端培训、引导消费结构、创新促销方式、构建消费服务体系等一系列营销建议。  [关键词]卷烟消费;消费行为;营销策略  [中图
期刊
[摘 要]我国廉租房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镇最低收入者的住房紧张,改善了城镇最低收入者的住房环境。然而,较之廉租房制度带来的福利,其问题也极为显然。其中,骗租是廉租房制度中较为严重且普遍的问题。以信息为视角,深入剖析骗租问题的原因,探寻信息工具在解决骗租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是必要的。应该扩大政府与配租对象之间信息传递渠道,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系统建设,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从而尽最大可能减少骗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上海市199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ADF平稳性检验,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以及多元回归模型从文化的视角对FDI的股权模式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文化的差异的确会影响FDI的股权选择,文化差异越小外商越偏向选择独资经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缩小了中外文化的差距,也造就了外商在华的独资化趋势。外商的“知识累积”效应对于外商独资化趋势也有显著的影响,知识累积越多越偏向
期刊
[摘 要]“入世”并非脱离政府干预,而是建立科学完善的政府干预机制。在“入世”十年之后,有必要对政府干预市场的措施、途径、效果进行一番回顾与反思,本文在回顾我国三大产业政府干预的措施和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政府干预中出现的问题,以期为我国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入世;市场经济;政府干预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
期刊
[摘 要]国家的环境保护行为与一国的贸易地位存在着间接联系,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国内发展的环境破坏和国际市场上贸易条件恶化的双重压力,不利的贸易条件直接导致国家的财政资金增长缓慢,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贸易不利地位的努力又直接导致其用于环境支出的资金仅占总资金的极少比例,因而能否将发展的环境成本纳入国民收入的考量将直接影响一国的环境投入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贸易条件恶化;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
期刊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Web2.0时代的到来,微博应运而生,不仅为广大网络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社交方式,还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在这个背景下,展开微博广告价值维度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尤为重要。  [关键词]企业微博;微博广告;购买意愿;价值维度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022-04  1 引 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