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识字写字是阅读、作文和综合性学习的基础,是学习思维、发展智力和非智力的基础,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素养之一。识字教学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要想攻克难关,必须掌握汉字的造字原理,顺应汉字学习的规律,将其正确的运用到识字教学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 规律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我国自有文字便有了识字教学。自古以来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界学汉语汉字热潮的到来,识字教学倍受各界关注。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
一、当前我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综观我国识字教学的现状,从全局看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识字教学进程缓慢,使读写训练起步迟,质量受到影响。
针对识字教学“少、慢、差”的现象,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吸收改革实验取得的成果,突出了识字教学的基础地位,提出了科学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来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要求。
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目前采用的识字方法,各有千秋,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汉字构造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但是人们在探索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识字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识字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尚有距离。
二、汉字字形结构规律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汉字的结构认知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独体字主要是通过“象形”和“指事”方式构成的,而合体字大多是由“会意”和“形声”方式构成的。张大成和伍新春据此认为,对于独体字的教学,应依据其象形性、指事性的特点进行形义结合的分析,此时的字词学习主要属言语符号水平,重在建立形与义的联系基础。而对合体字的教学,则应利用其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运用语言知识的掌握规律,使学生掌握理性的字词结构知识,尤其是对于约占汉字80%的形声字的构成规律,更应注意在充分直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觉概括出形声字的“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的构成规则,然后引导学生去灵活运用、广泛迁移,使学生建立关于汉字的牢固的形义连结系统。其教学过程可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步,直观:让学生感知和识记一定数量的基本字和偏旁部首
1.学习和识记基本字
如水(河水)、心(心里)、言(说话)、日(太阳)、目(眼睛)、表(表色)等。
2.学习和识记合体字
如“水+青=清”、“心+青=情”、“目+青=睛”、“言+青=请”等。
第二步,概括:让学生对直观的字词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综合与比较,抽象概括出汉字的构成规则
如“清、情、请、晴、睛”等都包含“青”。但它们各自的偏旁部首不一样,分别是:水、心、言、日、目据此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的共同点是:都包含一个“青”,“青”是基本字,它表明各个字的基本读音,即“qing”。这些字的不同点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各自的偏旁或部首分别表示字的意义范围。由此可概括出构字规则:“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第三步,具体化:让学生广泛应用上述概括了的汉字构成规则
如呈现“跳、挑、眺”或“菜、踩、睬、彩”等,各组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字(表音)和不同的偏旁或部首(表义),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并巩固所习得的汉字结构规则,即“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二)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字形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利用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采用以旧带新,即“在熟字基础上学新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是指通过已掌握的字词经验结构的重新组合,在原有字词经验结构的基础上内在地构建尚未学习过的字词的新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已有字词经验结构的能动性和固着点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其具体操作如下:
1.“加”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加”笔画或偏旁成新字。
2.“减”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减”笔画或偏旁成新字。如“公”减一捺成为“么”;“何”减一偏旁成为“可”。
3.“并”操作:将两个或几个熟悉的汉字相并列构成新字,如“人”与“人”相并列成为“从”“日”与“月”相并成为“明”。
4.“叠”操作:将两个或几个熟悉的笔画、部件或汉字相重叠成为新字,如“口”与“贝”相重叠成为“员”。
5.“变”操作:在熟字基础上通过变化字形结构(主要改笔画)成为新字如“井”变成“开”……
结构重组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每一个字词都从头学起,克服了单纯依靠反复感知加深记忆痕迹的做法。由于利用结构重组规律减少了要识记的新部件,甚至不需要识记新部件,简化了记忆程序,缩小了记忆单位的数量,扩大了记忆组块的容量,因此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三)汉字的结构对称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绝大多数的汉字或是全部或是部分是对称的。从广义的对称而言,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两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亚”、“卒”、“申”等。
1.了解汉字的字形及其结构对称特点
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
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要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根据对称的种类及层次,结构对称汉字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上下部件结构对称:如吕、昌等。
(2)左右部件结构对称:如比、林、非等。
(3)内外部件结构对称:如回等。
(4)部分部件结构对称:如以中间部件为轴对称:如辩、斑等;字形下部的部件结构对称:如丽、翁等;字形上部的部件结构对称:如丛、琶等;字形左边的部件结构对称:如彬等;字形右边的部件结构对称:如琳等。
(5)部件多层重叠的结构对称:如矗、鑫等。
(6)独体字中的结构对称:如田、中等。
据初步统计,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收集的7000个通用的汉字中,上述各类结构对称的汉字达612个,占通用汉字总数的8.74%。
2.字形对称识字法的教学步骤
字形对称识字法是基于汉字的字形及其结构对称特点,在笔画偏旁教学的基础上,依据结构对称字识别快于非结构对称字的认知原理,把具有各种对称特点的汉字进行归类,指导学生在识字时分析同一组字的共同点,概括出这一组字的字形规律进行识字,以达到识字快、记得牢的目的。其教学过程及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形象地揭示自然界的对称规律。
大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着对称现象。因此,可采用实物、图片、幻灯以及录象等各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所表现的种种对称性。如雕塑、建筑、植物、动物中的对称。然后让学生到自已的周围去找各种对称的事物。如自己的身体,双耳、双眼、双鼻孔、双手、双脚的对称,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并迁移到汉字字形结构对称的感知中来。
第二阶段:直观地识别对称的基本独体字
汉字的字形形象而多变,但大都具有结构对称的特点。教学时,可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对称的美。由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具展示实物或景象,展示古时的汉字,展示演变至今的对称汉字,揭示其对称的规律。如教左右对称的独体字“雨”,可首先展示雨景,让学生观察雨点方向,继而展示一个古时的“雨”字,最后展示演变至今的“雨”,引导学生了解从图到字中发现四点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如果四点的方向不一,这个字的整体对称美就不能表达出来。实际上,学生在观察和描述中已感受到这种对称美,只不过无法用“对稱”这个词表达出来。
有的上下左右都对称的独体字如“田、日”等除了采用以上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来体会这种对称的规律。把纸对折再对折,画一个空心“口”字,再用剪刀剪出这个字,把这个“口”字打开来,就是“田”字。
第三阶段:分类地识别各种结构对称的合体字。
当学生初步感知对称这一概念,学会了对称的独体字后,可传授各种适合这类对称汉字的识字方法,归类识别各种对称的合体字,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别各类对称汉字的能力。
(1)字谜法
适用于上下、左右、内外以及多层重叠对称的合体字。学生对这类字很感兴趣,可让学生编字谜,师生互猜字谜来识别。如“三火是焱,三金是鑫”等等。
(2)颜色标注法
适用于部分部件对称的汉字。可用彩色粉笔标出合体中的对称部分,如下部对称的“翁”字中的“羽”,右边对称的“琳”字中的“林”等等,对于以中间部件为轴对称的字,如班,可用色标标出其中间部分。
(3)儿歌分解法
同样适用于部分件对称的汉字。如“丛”——左右两人走钢丝。
另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后,还可鼓励学生新创各种合适的方法来识别各种对称的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识字教学历来就是一个难点,识字效能的低下制约着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背负着沉重的普及文化的包袱,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今天,当我们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时,我们仍需特别关注识字教学。因为,识字教学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子介.我对汉字发展的看法[A].香港:香港瑞福有限公司1992.1-30
[2]张大成,伍新春.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汉字识字教学的实质及其规律[J].语言文字应用,1999(4):52-55.
[3]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
[关键词]识字教学 汉字 规律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承载中华文化的重要工具。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我国自有文字便有了识字教学。自古以来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世界学汉语汉字热潮的到来,识字教学倍受各界关注。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与人的发展关系之重大,由此可见一斑。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发展的基础。
一、当前我國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
识字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也是阅读和作文的基础,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工具。这种基本工具及早掌握,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识字的多少快慢,直接关系到读写,特别是阅读开始的早晚和阅读能力的强弱。21世纪是信息社会,一个人获取信息的快慢多寡,与个人与社会至关重要。获取信息最重要的途径是阅读,用汉字阅读必须识字。综观我国识字教学的现状,从全局看存在高耗低效的现状,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整个语文教学的效率。识字教学进程缓慢,使读写训练起步迟,质量受到影响。
针对识字教学“少、慢、差”的现象, 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吸收改革实验取得的成果,突出了识字教学的基础地位,提出了科学的目标: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能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的3000个字,而且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主动识字的习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由原来的1250个增加到1600-1800个,恢复到建国以来低年级最高的识字量,以这样的量来满足学龄初期儿童阅读的要求。
我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目前采用的识字方法,各有千秋,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汉字构造的规律和儿童的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但是人们在探索科学、有效的识字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仍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识字教学中忽视学生自主识字的问题,没有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识字,这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尚有距离。
二、汉字字形结构规律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汉字的结构认知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一般而言,独体字主要是通过“象形”和“指事”方式构成的,而合体字大多是由“会意”和“形声”方式构成的。张大成和伍新春据此认为,对于独体字的教学,应依据其象形性、指事性的特点进行形义结合的分析,此时的字词学习主要属言语符号水平,重在建立形与义的联系基础。而对合体字的教学,则应利用其会意和形声的特点,运用语言知识的掌握规律,使学生掌握理性的字词结构知识,尤其是对于约占汉字80%的形声字的构成规律,更应注意在充分直观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自觉概括出形声字的“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的构成规则,然后引导学生去灵活运用、广泛迁移,使学生建立关于汉字的牢固的形义连结系统。其教学过程可举例说明如下:
第一步,直观:让学生感知和识记一定数量的基本字和偏旁部首
1.学习和识记基本字
如水(河水)、心(心里)、言(说话)、日(太阳)、目(眼睛)、表(表色)等。
2.学习和识记合体字
如“水+青=清”、“心+青=情”、“目+青=睛”、“言+青=请”等。
第二步,概括:让学生对直观的字词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综合与比较,抽象概括出汉字的构成规则
如“清、情、请、晴、睛”等都包含“青”。但它们各自的偏旁部首不一样,分别是:水、心、言、日、目据此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字的共同点是:都包含一个“青”,“青”是基本字,它表明各个字的基本读音,即“qing”。这些字的不同点是:它们具有不同的偏旁或部首,各自的偏旁或部首分别表示字的意义范围。由此可概括出构字规则:“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第三步,具体化:让学生广泛应用上述概括了的汉字构成规则
如呈现“跳、挑、眺”或“菜、踩、睬、彩”等,各组字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字(表音)和不同的偏旁或部首(表义),从而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并巩固所习得的汉字结构规则,即“偏旁部首表义、基本字表音”。
(二)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字形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应利用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采用以旧带新,即“在熟字基础上学新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汉字的结构重组规律,是指通过已掌握的字词经验结构的重新组合,在原有字词经验结构的基础上内在地构建尚未学习过的字词的新的心理结构,充分发挥已有字词经验结构的能动性和固着点的作用。在识字教学中,其具体操作如下:
1.“加”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加”笔画或偏旁成新字。
2.“减”操作:在熟字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减”笔画或偏旁成新字。如“公”减一捺成为“么”;“何”减一偏旁成为“可”。
3.“并”操作:将两个或几个熟悉的汉字相并列构成新字,如“人”与“人”相并列成为“从”“日”与“月”相并成为“明”。
4.“叠”操作:将两个或几个熟悉的笔画、部件或汉字相重叠成为新字,如“口”与“贝”相重叠成为“员”。
5.“变”操作:在熟字基础上通过变化字形结构(主要改笔画)成为新字如“井”变成“开”……
结构重组的最大优点在于避免了每一个字词都从头学起,克服了单纯依靠反复感知加深记忆痕迹的做法。由于利用结构重组规律减少了要识记的新部件,甚至不需要识记新部件,简化了记忆程序,缩小了记忆单位的数量,扩大了记忆组块的容量,因此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
(三)汉字的结构对称规律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对称性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它同样存在于汉字的字形结构之中。绝大多数的汉字或是全部或是部分是对称的。从广义的对称而言,包括了汉字结构上平衡对称和局部对称,如黄、杜等字。据统计,在特别常用的42个汉字中,有11个是属于两边对称的。高尚仁指出:对称性是最常见的视空知觉的基本现象,这类特征出现在汉字中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亚”、“卒”、“申”等。
1.了解汉字的字形及其结构对称特点
汉字的字形包括3个层次:一是基本要素,即组成偏旁部首与独体字的笔画。基本笔画有5种,常见笔画有28种。二是构字部件,即组成合体字的偏旁部首和独体字。常用偏旁有140个,新华词典中的偏旁部首有189个,独体字有数百个。三是结构方式,即基本要素和构字部件组成汉字的结构整体及其组成汉字的结构顺序。结构对称性是汉字的字形结构方式之一,具有特殊性。
所谓汉字的结构对称特点,主要是指汉字的字形结构具有几何学上的对称意义,它的构形笔画或几部件以某个线(面)为轴相互折叠后或平移后可以左右或上下重叠(完全重叠或部分重叠),具有冗余信息或重复的视觉信息,因此而区别于其它非结构对称汉字。根据对称的种类及层次,结构对称汉字具体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上下部件结构对称:如吕、昌等。
(2)左右部件结构对称:如比、林、非等。
(3)内外部件结构对称:如回等。
(4)部分部件结构对称:如以中间部件为轴对称:如辩、斑等;字形下部的部件结构对称:如丽、翁等;字形上部的部件结构对称:如丛、琶等;字形左边的部件结构对称:如彬等;字形右边的部件结构对称:如琳等。
(5)部件多层重叠的结构对称:如矗、鑫等。
(6)独体字中的结构对称:如田、中等。
据初步统计,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处编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收集的7000个通用的汉字中,上述各类结构对称的汉字达612个,占通用汉字总数的8.74%。
2.字形对称识字法的教学步骤
字形对称识字法是基于汉字的字形及其结构对称特点,在笔画偏旁教学的基础上,依据结构对称字识别快于非结构对称字的认知原理,把具有各种对称特点的汉字进行归类,指导学生在识字时分析同一组字的共同点,概括出这一组字的字形规律进行识字,以达到识字快、记得牢的目的。其教学过程及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形象地揭示自然界的对称规律。
大自然中无处不存在着对称现象。因此,可采用实物、图片、幻灯以及录象等各种形象的手段,让学生了解大自然所表现的种种对称性。如雕塑、建筑、植物、动物中的对称。然后让学生到自已的周围去找各种对称的事物。如自己的身体,双耳、双眼、双鼻孔、双手、双脚的对称,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并迁移到汉字字形结构对称的感知中来。
第二阶段:直观地识别对称的基本独体字
汉字的字形形象而多变,但大都具有结构对称的特点。教学时,可采用直观形象的图画让学生体会汉字的结构对称的美。由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具展示实物或景象,展示古时的汉字,展示演变至今的对称汉字,揭示其对称的规律。如教左右对称的独体字“雨”,可首先展示雨景,让学生观察雨点方向,继而展示一个古时的“雨”字,最后展示演变至今的“雨”,引导学生了解从图到字中发现四点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如果四点的方向不一,这个字的整体对称美就不能表达出来。实际上,学生在观察和描述中已感受到这种对称美,只不过无法用“对稱”这个词表达出来。
有的上下左右都对称的独体字如“田、日”等除了采用以上方法,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的方法来体会这种对称的规律。把纸对折再对折,画一个空心“口”字,再用剪刀剪出这个字,把这个“口”字打开来,就是“田”字。
第三阶段:分类地识别各种结构对称的合体字。
当学生初步感知对称这一概念,学会了对称的独体字后,可传授各种适合这类对称汉字的识字方法,归类识别各种对称的合体字,并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别各类对称汉字的能力。
(1)字谜法
适用于上下、左右、内外以及多层重叠对称的合体字。学生对这类字很感兴趣,可让学生编字谜,师生互猜字谜来识别。如“三火是焱,三金是鑫”等等。
(2)颜色标注法
适用于部分部件对称的汉字。可用彩色粉笔标出合体中的对称部分,如下部对称的“翁”字中的“羽”,右边对称的“琳”字中的“林”等等,对于以中间部件为轴对称的字,如班,可用色标标出其中间部分。
(3)儿歌分解法
同样适用于部分件对称的汉字。如“丛”——左右两人走钢丝。
另外,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后,还可鼓励学生新创各种合适的方法来识别各种对称的生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综上所述,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 可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然而识字教学历来就是一个难点,识字效能的低下制约着学生语文水平和能力的提高。识字教学背负着沉重的普及文化的包袱,走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今天,当我们关注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时,我们仍需特别关注识字教学。因为,识字教学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安子介.我对汉字发展的看法[A].香港:香港瑞福有限公司1992.1-30
[2]张大成,伍新春.语言文字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汉字识字教学的实质及其规律[J].语言文字应用,1999(4):52-55.
[3]王宁.汉字学概要[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 内蒙古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