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玲玉》在《苏州河》上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taostd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阮玲玉》和《苏州河》两部影片中,导演关锦鹏和娄烨都渲染了故事中的死亡,通过死亡来表现对罪与丑的控诉,对金钱、爱情等所谓价值的消解,以及对故事或现实的一种预言,体现了各自对于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 死亡 控诉 消解 预言
  
  《阮玲玉》剧终,名伶的绝笔依旧不绝于耳。犹如《苏州河》里,三个递进式的问句加上一个“你撒谎”的结论——美美说完之后离开了,阮玲玉留下绝笔之后自杀了。“离开”与“死亡”只不过一种本质的两种艺术表现手法而已。名伶的传奇结束,上海仍然流光溢彩,苏州河上依旧浮生若梦……
  《阮玲玉》与《苏州河》中,香港导演关锦鹏和大陆导演娄烨都选择了上海这座城市。一个是流光溢彩、名流汇集的旧上海,一个是颓唐庸俗、喧闹骚动的新都市。截然不同的镜像中。却都大肆渲染了“死亡”:无论是《阮玲玉》中“为了告别的聚会”。立遗嘱的久久酝酿,鲜花与默哀之中的遗容:又或是《苏州河》中触目惊心的湿漉漉的安然。似乎只是两个孩子的沉睡,宁静、安详得与周围的混沌世俗格格不入。无论是质朴或者光鲜,导演对于“死亡”的理解和运用是有共通之处的。
  
  一、死亡是一种控诉
  
  《阮玲玉》中,“戏中戏”的“新女性”艾霞声称要报复三十年代那个充满自私、狭隘与伪善的旧社会,但她还没有能够站起来反抗,便沦为了被压垮的“旧女性”。艾霞之死无疑充满了控诉的意味。
  阮玲玉之死更是如此,虽然曾代言呼喊“我要活!我要活!”却还是放弃了生命。其实,阮玲玉并非懦弱之辈,她曾为争取角色据理力争,最终使导演妥协。尽管如此,她还是被吞没了,被窥视的眼神。被琐屑的流言吞没了。社会舆论压强可怕,阮玲玉实在难以逃脱其强劲吸盘。遗嘱无疑是最后的声讨书,“人言可畏”犹如警钟长鸣,字字入耳,声声入心,在控诉社会历史的同时,又似指涉影视圈的现实。
  《苏州河》中,摄影机的推拉、横移、斜拍、闪回,以及快速的切换中晃动的是一些关于上海的边缘化意象:“破旧的矮房、驳杂的小街、低黑的桥洞、灰暗的诱惑”和危机四伏的人群:不断更换女友的牡丹的爸爸,萧红、老B、俗艳的美美,甚至不动声色的“我”……而纯真善良的马达和牡丹是影片中的弱势群体:一个跳河了,一个被捕了。后来出狱了,据说疯了,重聚后却又意外的死了。社会的整体意象呈现出意义价值的缺失,人们在其中流离失所,迷途难返。马达和牡丹没有随流。而是用死亡揭示社会的罪与丑。片中的叙述者“我”永远是不动声色的,蕴涵了无法摆脱的无奈和深深的悲哀。
  
  二、死亡是一种消解
  
  《苏州河》中。马达、萧红、老B三人为钱绑架牡丹,马达被捕入狱,出来后。萧红已经死了,被老B杀了,因为钱:老B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从四楼跳下去,也摔死了。几个人物从未出场就——被处以极刑。进入九十年代后,伴随市场经济发展而来的精神信仰的堕落,“惟币是图”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泛滥于城市的车水马龙。对此,娄烨并未试图给出解决方案,而是用死亡将人们奋不顾身去追求的所谓价值推翻:追逐钱财的人最后都成了钱财的陪葬品,所谓的价值究竟何在?
  《阮玲玉》中,张达民为贪一点儿财的卑劣。阿阮为贪一点儿爱的纵容,阿阮拿爱情当筹码,却输得彻头彻尾——张达民在面对悲愤交集的阿阮之时,将首饰扔出去又贪婪地捡了回来。而蔡楚生对阿阮看似温情脉脉,却在“危情时刻”给予致命一击。当阿阮真正“蹲下来”向蔡楚生求助,却发现最后的救命稻草也只堪付之一炬。如果说流言是一种外在压力,真正让阿阮放弃生命的是所谓的爱情——被她视为生命支柱的爱情白塔坍塌了。“哀莫大于心死”。心已安葬,何惜此生!阿阮的死亡正是从这一层面上表现出对于爱情的消解。一切都是虚无,一切也都将成为虚无,在这一消解中,暴露出的其实是永恒的人性——自私、冷漠、贪婪。
  而在《苏州河》中,马达最终找到了牡丹,大团圆的结局势在必然,导演却刻意安排了一场死亡。“死亡”将混淆的牡丹与美美分离,证实了美丽的童话,但同时也宣告了童话的终结。爱情,如果走下去会是什么?在娄烨看来,一切都不会永远,爱情注定要破灭,不如就让它在最完美的瞬间终结。    三、死亡是一种预言
  
  《阮玲玉》中。艾霞的死对于阿阮之死似乎是一个导演精心设置的预言,人物在交替变换,命运却终究难逃枷锁。艾霞对于阿阮是一种预言,那么阿阮对于张曼玉又如何呢?我们不得而知。而导演有意在影片开头安排了对张曼玉的访谈,五十年后云云。这种安排是导演对于观众思绪有意的牵引。
  在《苏州河》中,两具尸体的呈现让美美相信了近乎歇斯底里的执着和真诚的存在,她开始质疑她的爱情。于是她问“我”:“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会一直找吗?…会一直找到死吗?…我”依旧不动声色的回答让美美宣判了这段爱情的死刑。马达和牡丹的死亡是一种美好的见证,亦成为一种衡量的标准,它给美美带来了一种心灵上的冲击波,它对美美和“我”的分裂是一种反面暗示性的预言。而美美的出走又是对于“我”“闭上双眼等待的下一次的爱情”的一个预言——下一次的爱情依旧浮躁无心。
  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阐述:“小说家分三个层次:一是讲述一个故事,二是描写一个故事,三是思考一个故事。”21电影制作亦然。《阮玲玉》、《苏州河》故事本身都平淡无奇,但关锦鹏、娄烨两位导演通过“死亡”折射出的思考,却正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其他文献
这些年来,无论是业内高手还是局外人,最不情愿看到那些似曾相识的“老面孔”,那些拍得像明信片一般的“糖水片”,那些让“师爷”们称作有明显的S线条、有黄金分割的构图画面、有千奇百怪的光影、有夸张的肢体等的“经典”大作,如此厌倦的根本原因就是艺术作品必须创新。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著名文学家刘半农先生论写作时说:“我做文章只是努力把我口里所要说的话译成文字,什么‘结构一章法’,‘抑、扬、顿、挫一起、
鸟儿志在蓝天,拍鸟爱好者志在鸟儿展翅奔向蓝天的华丽瞬间。在鸟类摄影队伍中,阮宜平背着“长枪短炮”,转战江河,风餐露宿,为的就是捕捉那或自由翱翔,或伫立水中的卓越身姿,记录那或翘首相望,或辛勤哺育的款款深情。阮宜平的鸟类摄影真实记录了许多鸟类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同时也在用镜头呼吁人们关爱鸟类,对它们少一份惊扰,多一份呵护。小妈妈 阮宜平 摄尼康D850,600mm镜头,光圈F4,速度1/2500秒
如果說“春”只是一些现象的合集,  那么,塑造春之图景的动力  来自哪里,  又是如何运作的呢?  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  以使志生——《黄帝内纤》  北京的春雪落下之际,我们开始制作这期和“春”有关的专题。首先采用问卷的方式,请一些创作者谈了谈他们心中的春天,体会他们作品中的春意。同时,我们从触手可及的材料——旧日的《大众摄影》杂志中撷取一些“春意”,并制成图集借杂志版面来展示。希望
[摘要]武侠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其规模之大,参与者之众,产量之多,形态趣味之丰富,几乎都超过了其他故事片类型。本文分析了20世纪中国武侠电影的新特点与21世纪呈现出的新走向。  [关键词]中国武侠电影 90年代 21世纪 新特点 新走向    武侠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其规模之大,参与者之众,产量之多,形态趣味之丰富,几乎都超过了其他故事片类型。中国武侠电影从20世纪20年代下半期发轫并掀起第一个浪潮起
您相信嗎,基本上任何一个人物,都有动人的瞬间。无论美丑,无论老幼。只不过摄影师不一定能拍到。那怎么能拍到人物动人的瞬间呢?三个方法,一是“等”,二是“遇”,三是“遇中有等”。有时等上一整天,也拍不到好瞬间。这也是摄影的难度所在。第二个方法“遇”,遇到动人的瞬间,也不容易,有很多运气的成分。第三个方法“遇中有等”。多观察、多走动中遇到一个场景,可能当时不太完美,但通过分析,很有“潜力”,值得等待,那
[摘要]本文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声乐教学和声乐技能训练的实践,阐述了学生声乐训练中导致恐惧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根据学生的一般生理和心理规律,提出了克服恐惧心理的方法和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声乐教育 技能训练 恐惧心理    歌唱是由人的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发声器官等共同参与下的多动作的组合,但是,所有这些运动都是受人的意识控制并将它们协调起来的。这种整体协调的配合,主要是通过大脑皮质对歌唱
灵山 徐晓刚 摄 超焦点距离对焦法,从最近到最远处,都清晰。一、超焦点距离对焦法  超焦点距离,是指当镜头聚焦在无穷远时,景深近界限到镜头的距离。把对焦点放在超焦距点上,也就是上述景深近界限所处的平面上,会获得更大的前景深,同时不损失后景深。这就是超焦距对焦。超焦距对焦能一次性拍摄出你所选用的镜头能达到的最大的景深。  实际操作中,超焦距计算起来比较麻烦。我们利用前景深小于后景深的原理,把焦平面放
焊工师傅在自动升降机上,全神贯注对立交桥钢梁进行精准焊接。 李军 摄  庚子鼠年,全国各地弥漫着一场看不见的硝烟。在全国人民抗击疫情出现成效的情况下,摄影人李军密切关注着西安市某立交橋施工现场,并于3月开始,随着工地农民工复工的节奏拍摄了工人们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疫情耽误的时间争分夺秒抢夺回来的精神面貌。李军热衷于工业题材的拍摄,尤其对于瞬间的捕捉与细节的刻画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复工抗疫两
[摘要]本文从探讨《呼啸山庄》中人物性格入手,分析了他们内心善与恶的抗争以及性格的多面性,突出了小说中圆形人物性格上的对称美和真实性。  [关键词]对称美 真实性 圆形人物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十九世纪的著名诗人和小说家。在短暂的一生中,她写过不少抒情诗,还有一部小说,即《呼啸山庄》,正是这部小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作家辈出,如狄更斯、萨
威尔·伯拉德·卢卡斯(Will Burrard Lucas)是一名来自英国的职业野生动物摄影师,多年来他在全球各地拍摄野生动物,但非洲是他最热爱的拍摄地。他的童年曾经在坦桑尼亚度过一段时间,留下了对野生动物的最初印象,后来不断激发着他的拍摄激情。十年前,他在赞比亚居住了一年,探索了卢安瓜峡谷,那是非洲动物种类最丰富地区之一,有成群的野象、野牛、斑马、角马、长颈鹿以及无数鸟类。当时他想,野生动物的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