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及机制研究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as_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园文化是熏陶学生综合素质最直接有效的因素。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企业一线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适应能力,尽早与职业对接,通过校企合作,把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明晰校企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及机制,促进校企发展,实现互利双赢,真正实现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 理论 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06-03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校企合作,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在理论基础及机制方面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这种形势下,)本文立足于当今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角度,试图认知与分析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及机制的问题。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
  1.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在《辞海》中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民族性、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
  校园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通常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既包括了校园的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文化形式,也包括了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学校规章制度及行为准则和学校成员所进行的一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通常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构成,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不同类别的的高校应该具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正如军事院校充满了军旅文化一样,高职院校的功能主要是面向企业第一线的人才培养,其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在一般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又更多地渗入了企业文化的因素。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大气环境、营养剂和温床,没有适宜的校园文化,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校园文化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校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文化,即为了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受教育过程,学校和教师对进入学校领域的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精心取舍、重新组织,建立适宜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这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这方面也形成了校园文化的核心。
  2.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日本经济崛起的探讨,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与经济结合的产物,又称为公司文化、管理文化和组织文化等。企业文化现在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也有了比较理性的认识。
  关于企业文化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认识和表达。有人这样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经营作风、企业精神、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发展目标的总和。包括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它是企业众多文化中的主导文化,是企业进行文化管理的结果。
  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中各个部门,至少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们所共同拥有的那些企业价值观念和经营实践。它是指企业中一个分部的各个职能部门或地处不同地理环境的部门所拥有的那种共同的文化现象。
  余世维博士认为,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基本价值观,是一种企业内部共同遵守的原则、共有的认识,是企业的全体成员共同遵守和信仰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
  作为一个企业员工,都必须在价值观念、经营作风、精神追求、形象展示、道德和行為上都植入该企业的共同的元素,形成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竞争优势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使该企业的文化既内化为精神又展现为形象。
  具体来说,企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可以体现在四个层面上,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二、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
  1.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就是对接企业,培养造就未来的企业合格员工,提高学生适应企业的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不平衡不乐观,就业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培养时间较短、培养规格较低、社会认知度不够高等客观问题,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成为当前高职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笔者在多年一线的高职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就业形势严峻,企业普遍反映应届毕业生的技术水平低、工作经验不足、工作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综合职业素质低。而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也普遍反映刚进入企业时感到环境十分陌生。这种陌生感不仅是因为对岗位技能的不熟悉或缺乏工作经验,更主要是因为无法适应企业文化,即工作环境、规章制度、人际关系等。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对于招聘的应届毕业生通常要进行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职业培训,其主要内容是使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并进行有关职业素质的学习和拓展训练。企业不但要使新进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工艺环境和规章,还要对学生重塑企业精神和文化,学生进入企业有较长时间的适应期。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和进入企业的心理准备不够,突然严格要求的上岗使学生感觉突兀。在当代青年学生追求个性张扬的时代,学生心理与企业文化对接不好发生错位。笔者认为,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应该是高职教育的本职工作,这种由企业、或是社会培训机构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及企业文化的“回炉”是一种时空的浪费,可以说是高职教育职能的缺失。我们认为高职毕业生对于工作岗位、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主要是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工作,并没有真正与相关的企业文化接轨,应当让学生尽早、尽快适应相关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进校园,使企业文化融入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之中。   2.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亟待加强
  笔者发现,当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注重知识的传授、岗位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训练。虽然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是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少以及重视程度不够等诸多原因,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本科院校相比,显得较为滞后,校园文化在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中所应发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认为,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对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对校园文化建设缺少目标、规划,专门机构、专门经费及专人进行研究与建设。
  2)特色不够鲜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间短,既缺乏理论指导,又缺乏实践经验,而且校园环境还缺乏职业氛围,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与企业实际严重脱钩。高职教育没有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办学缺乏特色。
  3)没能认真研究并引进相关职业的企业文化。高职教育开展校企合作中请进企业专家兼职授课,学生走进企业实习实训等过程中,关注学生技能形成较多,关注学生形成企业人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形成相关行业企业的文化特色不够。日常的培养教育更显远离相关企业,着有传统高校象牙塔生存的痕迹。
  4)形式化、表面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需要管理者认真规划、部署,全体师生积极参、落实,不仅要有丰富多样的形式,更要有深厚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并非是形式上贴几条标语,表面上搞几次文体活动。
  5)未能充分发挥教职工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不仅是学生,更应是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移默化和育人功能,而并非只是团委或学生社团的事。
  三、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
  校企联合,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从研究资料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理论:
  一是威斯康星思想。它强调大学要为当地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要走出象牙塔。
  二是建构主义理论。其重要理念是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即由于个人对世界的经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也必然各不相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与情景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强调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知识本身的传授。
  三是实用主义教育论。这种理论把教育或者知识看成一种达到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工具。认为教育不仅应与社会生产相结合,还必须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应该注重实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受教育者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应该与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四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党教育方针的重要组织部分。
  五是终身教育思想。它提出打破学习与工作的时间界限。学习成了每个人终身连续的事情,教育正逐渐在时间和空间上扩展到整个人的各个方面。根据每个人的生涯发展,设计与之相适应的适合社会需求的终身持续合作系统,成为了社会的新需求。
  六是效能原理。它是指现代科学管理要最大限度地放大管理系统的功能,科学管理所追求的目标是小投入,低成本,大价值,高效益,为社会多做贡献,而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运用,正是该理论的体现。
  七是系统原理。校企联合办学,把校企业资源环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这样产生的功能大大超过单一校园环境和单一企业环境的功能。校企合作突破传统的单一校园环境办学模式,与企业联合,使学校与企业实行有序的对接与文流,达到互动互惠双赢的目的等等,这些内容是系统原理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体现。
  此外,不少学者还提出了教育价值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人本理论等等,这些都是可能作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有共性的理论基础。
  2.政策法规
  企业文化进校园的理论基础是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有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文件作为研究的政策法规依据的。
  3.校企文化在很多方面的相同相似点也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重要理论依据
  校企文化虽然有着不同的内容、特点、形式、作用、领域、群体,但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看,都属于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二者都是群体文化,它对本区域人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以学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在教学、管理、科研、学习等各种活动过程中所创造和形成的财富、文化活动氛围以及它们承载的形式和物质形态,它是学校办学理念、个性风格、人文精神的综合外现,是一个学校历史积淀和底蕴,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以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它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并在经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它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灵魂、文化氛围和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的高层次上,校企文化都代表着它们自己最具特色和最核心的东西。其次,校企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为促进自身发展都在不断吸收和融合其它形式的社会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构建,是通过信息传递,吸收和整合政治、科技、经济、民俗、娱乐和企业等各种文化,使其成为以先进文化为主导、以时代精神为核心、以科技文化为特色、以政治和伦理文化为保证的统一的文化系统。因为企业与大学建立了长期的紧密联系,所以企业文化,尤其是一些高科技新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深受大学文化的熏陶,呈现出大学文化的独特性格;这些宽厚博大的文化底蕴,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校企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种基本形态,其中精神文化是各自文化的核心内容;校企文化均以实现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這种终极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为校企文化的互融互动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依据。   四、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机制
  依据上述理论,校企双方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1.构建“三方联动”运行机制
  “三方联动”运行机制就是密切政府、企业、学校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一是政府要从高职教育为全民族培养高水平职业人才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企业合作,制定相关政策大力鼓励和推进校企合作,参与评价宣传优秀的企业文化,宣传弘扬优秀的校园文化,促进职业院校中企业文化进校园。二是建立在政府推进下的校企共赢机制下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以人才需求专业对口为切入点,企业要承担高职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社会义务,与若干高职院校深度合作为企业运行的要件。高职院校树立全力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办学方针,所有高职专业都要有与若干相关企业深度合作为办学依托。三是企业以设备、产品、资金等方式入股共建集“经营、教学、培训、研发”于一体的生产性校内外实训基地,打造校企文化融合的平台。
  2.构建校企业合作的评价机制
  一是要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条例、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及实施细则等,明确教职员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具体要求,引导其自觉履行;二是建立校园文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将其量化,通过自我、企业、学生等不同权重打分,实行自评、互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分析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最后给予综合评价,使校园文化建设与部门工作、与教职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校企文化对接的目标。
  3.构建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
  一是,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如为企业培养特殊命名的班,用企业文化的特殊要求进行全面培养;二是,实行弹性学制,根据企业用人需要适时调整实践教学计划。比如,在五一、十一、春节长假期间是商品销售旺季,企业迫切需要增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人员,此时组织营销专业的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三是,给予合作企业最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力,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结构;四是,教学资源要与企业共享,为企业员工提升学历和职称服务,为企业员工在岗、转岗培训服务,有效解决兼职教师“聘请难”的问题。
  4.构建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激励机制
  一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行业专家可兼任学院的客座教授或专业建设指导专家,以发放聘书的方式明确行业专家在校的身份并享受相应待遇;专业教师可在企业的相关部门兼任职务,接受企业管理,享受企业同岗位人员的同等待遇;二是,校企共建研发团队。将校方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的实践经验有机结合,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确保企业可持性发展;三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双方共出人力资源进行共同管理,按投资入股的比例合理分配经营成果,确保双方既得利益;四是,在校方、企业、员工三方同意的情况下,将优秀员工调入学院从事高职教育事业,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
  5.构建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
  一要建立并签订校企互动的制度和协议,规定校企双方的责、权、利,比如,制定校企双方相互监督制度、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特聘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等;二是要明确校企互动的目的,即以市场为主体,就业为导向,双元为基础,服务为宗旨,实现专业岗位与市场对接,人文素质与企业融合,共建和谐职教,共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三是把握校企互动的内容,包括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基地的建设、课程建设、队伍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开发、企业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形成文化生活互动、企业人员互动、资源技术互动、利益情感互动,最终达到互利双赢的目标。
  6.构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建立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制度,把校园文化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宣传教育活动,贯穿院校各项工作中;二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宣传活动,如校园文化建设论坛、演讲、征文和专家讲座等活动,以及职业技能比赛、班级文化、体育科技文化、节庆文化、宿舍文化等活动,使教职工在各种活动中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局面;三要利用校报、广播、展板、网络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中生动、鲜活、可信、可学的典型事件、案例,加强师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心和荣誉感。
  7.构建校企合作的情感机制
  在校企合作中要重视双方的情感需求。一是,构建校企信息的交流平台,随时发布校方动态、关注企业的需求;二是,通过走访、慰问、联欢的方式让企业员工感受到校方的温暖;三是,不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应用头脑风暴法解决合作办学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尊重合作企业的实践教学成果,可申报教学成果奖,实践教学效果好的方式方法可在校方大力推广;五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要特别表彰行业专家、企业实践指导教师,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一员。
  8.高职院校主动做好与相关优秀企业文化对接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要将最优秀的与相关专业对口的企业文化引入教学计划之中,用相关企业的优秀员工标准来培养学生,进行考核与素质提升。使学生一入高职院校就找到自己发展提升的目标,找到修养成长的尺度。
  参考文献:
  [1]约翰.P.科特,詹姆斯.L.赫斯克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艳英,李柏枕企业文化修炼案例[M].蓝天出版社,2003,(45).
  [3]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田全球教育展望,199 9,(l) .
  [4]陈德峰.论校企文化互动的教育价值[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8).
  [5]雷体翠.论校企合作中的资源交换[J].石油教育,2006,(1).
  [6]姜汉荣. 校园文化企业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J].职业技术教育,2006,( 20).
  作者简介:
  邱清亮,男,1956年生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王艷萍,女,1967年生人,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摘要】引领式学习是中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本文将引领式学习引入开放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专题(2)”课程,从教师引领实践教学,教学设计的思路和方案,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实施效果四个方面,提出了引领式学习对培养远程开放教育成人在职学习者的研讨、合作、探究的能力有积极的意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开放教育 引领式学习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课程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
期刊
【摘要】在高职院校中酒店管理专业要办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载体。本文结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特色,阐述了基于TAFE的酒店管理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TAFE 人才培养模式 酒店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39-01  酒店业被誉为“朝阳产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举上海一例,2
期刊
【摘要】PBL教学法主要用于医学教学,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新兴学科运用。在《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中使用PBL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高校全面教育的新路径。在课堂中划分学习小组,实施“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总结反思”的四段式PBL教学法,学生总体反映该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得出,并非所有的课程内容适用PBL教学法,构建的“问
期刊
【摘要】加强高校安全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加强自我保护的重要措施。在维护校园稳定、促进学校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对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 安全教育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5-01  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大众化,高校招生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长期以来农学专业专业课教学“一言堂”式的缺乏互动交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的教学方式,以农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为对象,进行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创建了“校外基地授课、田间地头讲解、现场操作演示、典型调查分析、课堂集中讨论、分组演讲辩论、撰写读书报告”的开放式课程教学模式。使“一言堂”变为“大家談”,使“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使
期刊
【摘要】本文对立体视频技术在提高药理学双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探讨,阐明了立体视频技术在双语教学中的优势,分析了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药理学 双语教学 立体视频技术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药学特色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期刊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21-02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校企合作”的企业顶岗实习(以下简称:顶岗实习)是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是以培养学生为目标、由学院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活动。顶岗实习要求“真实的工作环境”,而不是模拟或虚设的工作
期刊
【摘要】论文从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计划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实践能力的要求、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师资力量和师资队伍培养、工程实践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介绍了西南交通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实践教学 环境工程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14-02  “卓越工程师
期刊
【摘要】人物形象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所属的类别是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质很强的科目。最近这些年,这门科目的发展势头十分迅速,在国内,这门科目受到了各个阶层人士的欢迎。无论是在政治界、商业界、时尚界,还是平常的白领等普通人,每个人都希望在别人面前展示出最好的自己。因此,形象设计师这门课程逐渐升温,在社会上所能造成的影响也逐渐变热。但是当前社会上与形象设计这门专业逐渐升温的情况不同的是,相对应的人才十
期刊
【摘要】以多元文化教育的视角审视民汉师范高校中的通识课程——公共心理学。面对新课改趋势,公共心理学课程应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模式和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以保证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民汉合校 公共心理学 多元文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247-02  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的手段,它是经过选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