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这个问题呢?
王晓青:我个人不提倡、也不反对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我觉得学生是否可以携带手机到学校取决于他的自制力,这一点不难理解,我就不展开说了。其次要看家长跟孩子沟通的需求,如果孩子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或者是孩子本身有健康问题等需要照顾,应该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所以我主张也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拿主意。
《中国教师》: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王晓青: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带手机的同学多了,难免会有同学忘记调成振动或静音,手机铃声难免会影响课堂秩序。其次,教师上课时,有的同学由于好奇心或是贪玩的欲望,不能自我控制,会偷偷用手机。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有时教师在办公室通过飞信或QQ就能看到正在上课的学生上线了。再次,在课间,有的学生也会玩得忘记其他该处理的事,比如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具等,甚至上课了心思也不能及时收回来。
《中国教师》:从家长角度来说,让孩子佩带手机主要还是考虑孩子的安全,为了能够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系。学校又该如何与家长达成共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王晓青:非常理解家长。由于交通拥堵以及孩子放学的时间可能会临时有变化等原因,家长无不希望能随时跟自己的孩子取得联系。我们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大多数学生会响应学校的号召,不带手机上学,所以我时常会在放学后接到家长询问孩子是否放学、几点离校等诸如此类的电话,家长打给我的时候往往已经比较着急、比较担心了。早上学生也常有因为堵车等原因不能及时到校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我也会很着急,担心孩子在路上有交通安全问题。一旦联系不到学生,就只好给家长打电话联系,但这时家长往往会更着急。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带手机上学还是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特别是离家比较远的学生带上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我们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带,而是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对其进行约束。在跟家长亮明态度、讲清要求的前提下,只要家长同意孩子带手机,孩子表示愿意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手机的规定,就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按照我们的规定,学生的手机在校内必须是关机状态。但事实上,很多携带手机上学的学生做不到。就这问题,我们自己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教师就说,如果不让学生带手机,学生路上有意外,没能够及时和家长联系或及时处理,出了问题算谁的?所以为了不过度担忧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由此可以看出,在考虑到安全问题时,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学生带手机上学的。
《中国教师》:面对学生携带手机上学这一问题,学校是为了便于管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完全禁止呢,还是顺应时代要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呢?
王晓青:当然应该疏,应该引导,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您也许会问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校倾向于不允许甚至是完全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呢?我想这些学校一定是遇到困难,比如由于学生滥用手机造成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或者因为手机引起了其他较坏的影响。我们学校出台手机使用规定和手机使用协议,就是因为曾经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互相传看涉黄的网络视频,还有在考试中利用手机作弊等不良行为,于是经过综合考虑,制定了关于手机使用规定。
《中国教师》:自打手机越来越普遍,学校这些年多是采用了抵制手机在校园出现的态度,但是堵的后果似乎是偷带的学生不减反而多,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晓青: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这可能是激发了学生心底的某种情绪,如叛逆、充满好奇等,如同学生早恋问题一样,越堵越严重,越堵越出事儿。手机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想将其堵在校门之外,必然是徒劳的。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看上去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存在“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的问题。
《中国教师》:堵的话,除了像广西平南实验中学那样严格校规、开除学生之外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王晓青:我们的学校所采取的方式是半堵半疏,当然更倾向于堵。从近年的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一刀切”禁止带手机上学,而是给了学生和家长选择的自由,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配合。我看了关于广西平南实验中学开除学生的报道,我觉得严格校规是学校的权利,但学校毕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每一项校规的制定都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正当需求。如果不得不制定这样严格的校规,最好在学生入学前以及学校的对外宣传中能够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以便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中国教师》:佛山市一中是给学生固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值不值得向其他学校推广呢?
王晓青: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疏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其目的还是为了堵,为了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堵住手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了疏,堵就变得更加理直气壮,有了疏,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必要时的堵。就像幼儿园固定家长探视孩子的时间一样,时间长了,孩子就能适应,也就不会为此分心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推广。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自制力差,学校该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王晓青:首先当然是让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就是要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再次,学生在学校里是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学生自制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引导集体舆论,培育集体共识,通过班级文化的力量来约束这些学生。一旦确立了硬性的约束制度,再配有舆论导向、价值认同等软环境的营造,往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教师》:面对微博、博客、交友网等网络新生事物的盛行,阻止孩子们接触似乎很难,学校是否该利用这些平台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呢?
王晓青:其实学生在校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玩手机纯粹是好奇心引发的。我觉得应该考虑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QQ等网络新生事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实际上,现在很多教师都在尝试,有的建立班级博客,有的建立班级网站,也有的教师与学生建立飞信联系。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的自由和无限还是充满魅力,永远不可能把学生控制起来。封闭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进行教育。
教师简介:王晓青,女,北京二十中学教师,中教高级,2010年被评为海淀区师德先进个人并荣获“十佳创新班主任”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孙立人)
王晓青:我个人不提倡、也不反对学生携带手机到学校。我觉得学生是否可以携带手机到学校取决于他的自制力,这一点不难理解,我就不展开说了。其次要看家长跟孩子沟通的需求,如果孩子家庭情况比较复杂,或者是孩子本身有健康问题等需要照顾,应该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所以我主张也要跟家长沟通,让家长拿主意。
《中国教师》: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王晓青: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带手机的同学多了,难免会有同学忘记调成振动或静音,手机铃声难免会影响课堂秩序。其次,教师上课时,有的同学由于好奇心或是贪玩的欲望,不能自我控制,会偷偷用手机。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有时教师在办公室通过飞信或QQ就能看到正在上课的学生上线了。再次,在课间,有的学生也会玩得忘记其他该处理的事,比如上厕所、准备学习用具等,甚至上课了心思也不能及时收回来。
《中国教师》:从家长角度来说,让孩子佩带手机主要还是考虑孩子的安全,为了能够及时与孩子取得联系。学校又该如何与家长达成共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王晓青:非常理解家长。由于交通拥堵以及孩子放学的时间可能会临时有变化等原因,家长无不希望能随时跟自己的孩子取得联系。我们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到学校,大多数学生会响应学校的号召,不带手机上学,所以我时常会在放学后接到家长询问孩子是否放学、几点离校等诸如此类的电话,家长打给我的时候往往已经比较着急、比较担心了。早上学生也常有因为堵车等原因不能及时到校的情况。每到这个时候我也会很着急,担心孩子在路上有交通安全问题。一旦联系不到学生,就只好给家长打电话联系,但这时家长往往会更着急。从这个角度看学生带手机上学还是有利于信息的及时沟通,特别是离家比较远的学生带上手机还是有必要的。我们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是“一刀切”地不允许带,而是以签订协议的方式对其进行约束。在跟家长亮明态度、讲清要求的前提下,只要家长同意孩子带手机,孩子表示愿意遵守学校关于使用手机的规定,就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按照我们的规定,学生的手机在校内必须是关机状态。但事实上,很多携带手机上学的学生做不到。就这问题,我们自己的态度也不一致,有的教师就说,如果不让学生带手机,学生路上有意外,没能够及时和家长联系或及时处理,出了问题算谁的?所以为了不过度担忧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应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由此可以看出,在考虑到安全问题时,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学生带手机上学的。
《中国教师》:面对学生携带手机上学这一问题,学校是为了便于管理而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完全禁止呢,还是顺应时代要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呢?
王晓青:当然应该疏,应该引导,而不是逆时代潮流而动。您也许会问那为什么那么多的学校倾向于不允许甚至是完全禁止学生带手机上学呢?我想这些学校一定是遇到困难,比如由于学生滥用手机造成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干扰,或者因为手机引起了其他较坏的影响。我们学校出台手机使用规定和手机使用协议,就是因为曾经有为数不少的学生互相传看涉黄的网络视频,还有在考试中利用手机作弊等不良行为,于是经过综合考虑,制定了关于手机使用规定。
《中国教师》:自打手机越来越普遍,学校这些年多是采用了抵制手机在校园出现的态度,但是堵的后果似乎是偷带的学生不减反而多,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王晓青: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这可能是激发了学生心底的某种情绪,如叛逆、充满好奇等,如同学生早恋问题一样,越堵越严重,越堵越出事儿。手机的普及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想将其堵在校门之外,必然是徒劳的。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看上去是最简单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存在“把洗澡水和婴儿一起泼掉”的问题。
《中国教师》:堵的话,除了像广西平南实验中学那样严格校规、开除学生之外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王晓青:我们的学校所采取的方式是半堵半疏,当然更倾向于堵。从近年的政策实施效果来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引导方式。这种方式不是“一刀切”禁止带手机上学,而是给了学生和家长选择的自由,学生和家长都比较配合。我看了关于广西平南实验中学开除学生的报道,我觉得严格校规是学校的权利,但学校毕竟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每一项校规的制定都应该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和家长的正当需求。如果不得不制定这样严格的校规,最好在学生入学前以及学校的对外宣传中能够让学生和家长了解,以便他们有选择的自由。
《中国教师》:佛山市一中是给学生固定使用手机的时间,这种方式是否可行?值不值得向其他学校推广呢?
王晓青:我觉得这也是一种疏的方式,但是我觉得其目的还是为了堵,为了在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堵住手机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有了疏,堵就变得更加理直气壮,有了疏,学生也就更容易接受必要时的堵。就像幼儿园固定家长探视孩子的时间一样,时间长了,孩子就能适应,也就不会为此分心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方式可以推广。
《中国教师》:有的学生自制力差,学校该如何正确引导,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王晓青:首先当然是让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就是要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再次,学生在学校里是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培养学生自制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引导集体舆论,培育集体共识,通过班级文化的力量来约束这些学生。一旦确立了硬性的约束制度,再配有舆论导向、价值认同等软环境的营造,往往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中国教师》:面对微博、博客、交友网等网络新生事物的盛行,阻止孩子们接触似乎很难,学校是否该利用这些平台将学生的业余时间利用起来呢?
王晓青:其实学生在校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更有繁重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太多的业余时间,一些学生玩手机纯粹是好奇心引发的。我觉得应该考虑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如何利用微博、博客、人人网、QQ等网络新生事物对学生进行教育,变被动为主动。实际上,现在很多教师都在尝试,有的建立班级博客,有的建立班级网站,也有的教师与学生建立飞信联系。可以肯定的是,网络的自由和无限还是充满魅力,永远不可能把学生控制起来。封闭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基于这样的事实进行教育。
教师简介:王晓青,女,北京二十中学教师,中教高级,2010年被评为海淀区师德先进个人并荣获“十佳创新班主任”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孙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