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华社北京9月10日电)3年间,他跑遍了全国所有省份,有的省甚至去了七、八次。
节假日,他会经常去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他家附近的超市转转,看一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一位农业科技专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作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掌门人”,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未来又会面临哪些新的考验?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就这些问题在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
9月,收获的季节
已经是秋天了,窗外吹来些许凉意。
农业部座落于北京城的东三环长虹桥附近,毗邻繁华的CBD(中央商务区)。就在这片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区域,以孙政才为首的农业部官员、干部们却一心向“农”,把目光投在城市之外的广阔乡村。
“田野里的秋天,才算是真正的秋天。”孙政才不无兴奋地说,“9月本就是个收获的季节嘛。”
的确,秋天的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前不久,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农业部随即紧急启动应急响应,严密部署各项抗旱措施。
“虽然干旱对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总的看,如果后期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全国秋粮仍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孙政才根据当前秋粮生产情况作出了如此判断。
就在不到3个月前,他站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一块麦地里,拈着几穗饱满的麦穗宣布了全国夏粮再获丰收的好消息。而这一次,已经是连续第6年夏粮丰收,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这位学者型的农业官员深知: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依靠。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供给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金融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年的成绩可以选择农业发展中最耀眼的一个点,而60年呢?从一个满目疮痍、食不裹腹的旧社会,到国家仓廪殷实、百姓安居乐业,60年来农业发展历程该如何总结?
回顾历史,孙政才感受颇深:“我国自古以来就讲,‘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一代又一代的忧国忧民之士期盼‘但愿苍生俱饱暖’。对于中国的粮食和农业问题,国人关心,国际社会也极其关注,有的人还充满怀疑。”
孙政才举了4个外国人的说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将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1994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
——2008年,一位叫吉姆?蓝的美国人提出“中国人吃肉增加才是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是对我们能不能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怀疑。”孙政才说,“但这些说法,也都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粮食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奇迹:1949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52871万吨。棉花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749万吨;油料产量由256万吨增加到2953万吨;肉类产量由221万吨增加到7280万吨;水产品产量由45万吨增加到4896万吨……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接近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如今,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孙政才说,“所以从2006年起,世界粮食计划署依据相关规定,并商我国政府同意,不再向我国提供无偿粮食援助,我国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
“60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我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政才回答。
高度凝炼的表述颇显其理论功底和战略视角。厚厚的镜片之后,是一双深邃的眼睛。农学博士,加上在地方的工作经历,让这位学者型官员思考问题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基层最能感受“三农”巨变
农业部长关心的并不只是粮食收成和农民收入,城里人的事一样是孙政才考虑的重点。有两件事是他一支坚持亲自去做的:一则是随时关注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情况。二则是定期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家附近的超市看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跟你说,上个周末我家附近的‘超市发’最近每天能供应蔬菜82种,水果50多种,全年累计销售蔬菜200多种,还有肉类水产、粮油,等等。确实是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他如数家珍般说道:“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农副产品供应品种最多的国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自北京市调入农业部后,孙政才已经在这里干了4个年头。其间,记者跟随他到过中原大地、滨海渔村、无垠草原。有一次随他在山区考察时,坐在中巴车里正和持续的颠簸做斗争之际,我突然感觉,孙政才的办公室就在这片地里、水里、道路上……
“这几年,经常去基层调研,全国所有的省(区、市)都去过了,有的省去了七八次。”孙政才坦言,在基层最能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农民创造的许多新鲜经验。
这些巨大变化,孙政才归纳为6个历史性跨越:
在农产品供给能力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在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
此外,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就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来说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快速发展、农业抗灾能力、物质装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孙政才介绍说,目前,我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8.5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效解决了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
而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广泛的影响。目前,全国有2.25亿农民务工经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孙政才回顾到,“近些年来,小城镇蓬勃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非农就业比重迅速提高。”
节假日,他会经常去农产品批发市场或者他家附近的超市转转,看一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一位农业科技专家出身的政府官员,作为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掌门人”,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伟大成就?未来又会面临哪些新的考验?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日前就这些问题在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
9月,收获的季节
已经是秋天了,窗外吹来些许凉意。
农业部座落于北京城的东三环长虹桥附近,毗邻繁华的CBD(中央商务区)。就在这片高楼林立、霓虹闪烁、车水马龙的区域,以孙政才为首的农业部官员、干部们却一心向“农”,把目光投在城市之外的广阔乡村。
“田野里的秋天,才算是真正的秋天。”孙政才不无兴奋地说,“9月本就是个收获的季节嘛。”
的确,秋天的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前不久,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情。农业部随即紧急启动应急响应,严密部署各项抗旱措施。
“虽然干旱对部分地区的秋粮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总的看,如果后期不发生重大自然灾害,全国秋粮仍有望获得较好收成。”孙政才根据当前秋粮生产情况作出了如此判断。
就在不到3个月前,他站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一块麦地里,拈着几穗饱满的麦穗宣布了全国夏粮再获丰收的好消息。而这一次,已经是连续第6年夏粮丰收,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
这位学者型的农业官员深知:农业是稳民心、安天下的战略产业,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依靠。从近年来的实践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发展,供给充足、价格基本稳定,为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金融危机奠定了物质基础。
一年的成绩可以选择农业发展中最耀眼的一个点,而60年呢?从一个满目疮痍、食不裹腹的旧社会,到国家仓廪殷实、百姓安居乐业,60年来农业发展历程该如何总结?
回顾历史,孙政才感受颇深:“我国自古以来就讲,‘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一代又一代的忧国忧民之士期盼‘但愿苍生俱饱暖’。对于中国的粮食和农业问题,国人关心,国际社会也极其关注,有的人还充满怀疑。”
孙政才举了4个外国人的说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断言,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将碰到的第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上世纪70年代,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说: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
——1994年,美国人莱斯特?布朗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人”的疑问。
——2008年,一位叫吉姆?蓝的美国人提出“中国人吃肉增加才是粮食紧张的主要原因”。
“这些是对我们能不能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的怀疑。”孙政才说,“但这些说法,也都从侧面反映了农业、粮食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奇迹:1949年到2008年,我国粮食产量由11318万吨增加到52871万吨。棉花产量由44.4万吨增加到749万吨;油料产量由256万吨增加到2953万吨;肉类产量由221万吨增加到7280万吨;水产品产量由45万吨增加到4896万吨……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用世界不足9%的耕地成功解决了接近世界21%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蔬菜、水果、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如今,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孙政才说,“所以从2006年起,世界粮食计划署依据相关规定,并商我国政府同意,不再向我国提供无偿粮食援助,我国已逐步成为重要的粮食援助捐赠国。”
“60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您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我问。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加快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民生活显著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孙政才回答。
高度凝炼的表述颇显其理论功底和战略视角。厚厚的镜片之后,是一双深邃的眼睛。农学博士,加上在地方的工作经历,让这位学者型官员思考问题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基层最能感受“三农”巨变
农业部长关心的并不只是粮食收成和农民收入,城里人的事一样是孙政才考虑的重点。有两件事是他一支坚持亲自去做的:一则是随时关注国内外农产品供求和价格情况。二则是定期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家附近的超市看看农产品供应情况。
“跟你说,上个周末我家附近的‘超市发’最近每天能供应蔬菜82种,水果50多种,全年累计销售蔬菜200多种,还有肉类水产、粮油,等等。确实是品种丰富,供应充足。”
他如数家珍般说道:“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农副产品供应品种最多的国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自北京市调入农业部后,孙政才已经在这里干了4个年头。其间,记者跟随他到过中原大地、滨海渔村、无垠草原。有一次随他在山区考察时,坐在中巴车里正和持续的颠簸做斗争之际,我突然感觉,孙政才的办公室就在这片地里、水里、道路上……
“这几年,经常去基层调研,全国所有的省(区、市)都去过了,有的省去了七八次。”孙政才坦言,在基层最能深切感受到农业农民作出的巨大贡献,农业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农民对党的政策衷心拥护,农民创造的许多新鲜经验。
这些巨大变化,孙政才归纳为6个历史性跨越:
在农产品供给能力方面,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实现了农业发展由粗放生产向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经济结构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由第一产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民收入方面,实现了农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在农村体制机制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制度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在城乡关系方面,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由二元结构向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历史性跨越。
此外,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
“就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来说吧。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等快速发展、农业抗灾能力、物质装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孙政才介绍说,目前,我国农机总动力已达到8.5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8%,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以跨区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发展道路,有效解决了家庭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幅度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
而农村经济结构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则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更广泛的影响。目前,全国有2.25亿农民务工经商,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孙政才回顾到,“近些年来,小城镇蓬勃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农民非农就业比重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