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科学课中,我们经常听到“玩”这个词。有的教师甚至把“玩”当成是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一节课总要玩几次。并把观察、实验也全部叫做“玩”。“玩中学”希望把孩子从沉闷的书本中解放出来,认为孩子只要通过玩就会学得更好。科学课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过程。课堂上学生人声鼎沸,忙得不可开交,气氛很热烈,学生的动手机会明显增多,呈现出一幅如火如荼的活动场景。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是不是有效的科学探究?因此我觉得要在科学课中引领学生做好科学探究,应该尝试以下几点。
一、落实学生实验
1.明确实验目标
实验目标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題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理解课题就是让学生明确所研究的内容。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如果一味地去复习知识去做铺垫,那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会消弱问题的本身挑战性,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激情。教师应该把复习铺垫变为一些开放式的导入。变原来教学中的问答模式变为大问题主线的呈现。也就是教师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思考价值。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细就会使问题失去了思考价值,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 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力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有必要先让他们“跳一跳”,当他们实在无法摘到“桃子”时, 老师再设法帮助他们搭一铺垫, 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 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已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如::《光与热》一课中,首先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书上的实验是:先观察用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的强弱,让学生从书上的例子明确,可以用温度计测出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强弱不同的光的温度。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二、重视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1.引领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见度要高。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热胀冷缩”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实验操作的顺序及方法,实验现象如何变化?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老师的手捂住玻璃瓶,玻璃瓶上面的气球就鼓起来了?气球鼓起来与瓶中的空气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2.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但时间不是衡量学生是否积极、自主探究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孩子融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立足实验教学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让他们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
一、落实学生实验
1.明确实验目标
实验目标总是与所研究的问題相联系的。学生只有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确定实验目的。理解课题就是让学生明确所研究的内容。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教师在提出问题前,如果一味地去复习知识去做铺垫,那样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会消弱问题的本身挑战性,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激情。教师应该把复习铺垫变为一些开放式的导入。变原来教学中的问答模式变为大问题主线的呈现。也就是教师提出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思考价值。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过细就会使问题失去了思考价值,大大地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同时, 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力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即使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也有必要先让他们“跳一跳”,当他们实在无法摘到“桃子”时, 老师再设法帮助他们搭一铺垫, 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实践表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 才能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理解课题,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了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一个问题相关的因素有很多,假设也可以有几种,实验目的也可以多样,教学中没必要规定一种实验目的和方法,要给学生自已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的机会。通过讨论筛选出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方案,如::《光与热》一课中,首先确定研究的问题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书上的实验是:先观察用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光的强弱,让学生从书上的例子明确,可以用温度计测出一面镜子或多面镜子反射的强弱不同的光的温度。也就是说实验的目的是::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是什么关系?这样的实验,学生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分析相关因素,做出假设,确定实验目的和方法。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到探索科学规律的活动中来,经历了探究的过程,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目标自主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指正式进行实验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原理,对研究方法和步骤的预先制定。实验设计的意义在于能够用比较经济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科学的结果。
科学课中安排的实验内容有两类:一类是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一种现象,这种实验比较难,所以只要求学生在实验中按照实验方法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另一类实验属于研究性的,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个人研究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方案。这样进行的实验效果很好,因为学生已经不是被动的听老师安排,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的基础上自主的设计,操作实验了。
二、重视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科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1.引领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
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见度要高。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热胀冷缩”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实验操作的顺序及方法,实验现象如何变化?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老师的手捂住玻璃瓶,玻璃瓶上面的气球就鼓起来了?气球鼓起来与瓶中的空气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2.起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新课程倡导留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但时间不是衡量学生是否积极、自主探究的唯一标准。我们要让孩子融入科学探究的情境之中,立足实验教学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让他们去感受科学学习的魅力,真正与科学学习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