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四步法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llen52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项目标,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难度,笔者结合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诗歌鉴赏的四步法,希望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诗歌鉴赏;物象;意象;意境
  
  高考语文往往都有诗歌鉴赏题,虽然只是考查学生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难度不是很大,鉴赏的范围也不是很宽泛,但学生普遍反映这个考点难以把握。近几年高考这类题目的得分率也不理想。对此,笔者将摸索多年的、行之有效的一套方法介绍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需要了解诗歌鉴赏的原理。诗歌鉴赏是一种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鉴赏两个方面。创作是诗人由内(内心)向外(作品)的创造,鉴赏则是读者由外(作品)而内(内心)的再创造,二者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姜夔的《白石诗说》中“以心会心”,都是说的这个道理,先是作者“得于心”,创造出作品来,然后是读者“会以意”,将作品进行二度创作,读者与作者两“心”交融会意,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艺术活动。简言之,鉴赏诗歌必须紧紧抓住作品中所描绘的对象、营造的意境,来体会作品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其次,需要一定的鉴赏力。读者的二度创作决定于其鉴赏力,这种能力并非每个人都具备,它只是赋予那些认真体验生活又具备一定鉴赏知识的人。
  其三,需要了解一些诗歌鉴赏的知识,这里需要了解用来解读诗歌的几个名词。
  1、物象:客观存在的事物。
  2、意象:融入了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3、意境,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4、风格,意象一定程度上反映诗人的风格。比如屈原常常利用“香草”、“美人”之类的意象,形成浪漫、绚丽的诗风;李白诗中频繁出现的是“黄河”、“明月”等意象,表现其豪放飘逸的诗风。
  做好了上述准备,就可以进入鉴赏的四个步骤:
  1、看诗题,知背景。
  题目往往起到统率全詩的作用。有的点明写作的季节或时令特征,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的直接点明作品的内容,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的直接点明作者的情感基调,如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等等,通过题目以及所给的注释,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的背景资料,它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内涵。
  2、抓物象,明内容。
  物象就是诗歌中呈显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物象,它们组合成一(几)幅什么样的画面,然后依据这些物象的特征感知诗歌的内容,为下一步把握诗歌主旨打下基础。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通过“鹂”、“柳”、“鹭”、“天”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图景,营造出一种美丽清新的氛围。
  3、体意象,晓情感。
  在物象的前面往往有起修饰作用的词语,这些词语往往寄托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就上例来说,物象前面分别着以“黄”、“翠”、“白”、“青”,色彩明丽,富有生气,传达出诗人轻松愉悦的心情。
  4、看手法,辨技巧。
  诗歌表达思想情感需要借助某种方式,就是所谓的表现手法,它大致包括三类:第一类是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如李白的《塞下曲》中“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报国的决心。间接抒情包括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咏物寓情、融理于景等,也就是说诗人的感情是通过景或物间接表现出来的。第二类是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通感、对偶、借代、反衬等等。第三类是描写景物的技巧,如绘形、绘色、绘声(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动静结合(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等等。
  下面就2006年高考湖北卷为例说说如何具体操作。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摇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摇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这是一道比较鉴赏题,通过比较,体会两首诗在形象的意义、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
  鉴赏步骤:
  第一步,看诗题,都有一个“送”字,点明了作品内容涉及的主体——“送别”。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古人比较看重送别,离别带给人们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沉重的,但具体表现什么感情还要看诗歌的内容。
  第二步,抓物象,明内容。两首诗歌中都出现了“水”这一物象,“水”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它的含义比较广泛,如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比喻广阔、绵长、深重的愁绪,毛泽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中的水则是时光易逝的象征等等。这里要求考生对两首诗中出现的“水”的物象进行比较分析,体会同一物象在不同情景中承载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下一步的事情了。
  第三步,体意象,晓情感。严诗描绘诗人日暮时分在丹阳城外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诗人伫立在长江边,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引人愁思,然而,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也飞尽了,惟有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水悠悠”象征此时此地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韩诗中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一幅色彩暗淡、低沉感伤的画面,将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思,以及壮志未酬之感(古今情)融入其中,借流尽年光的“宫前水”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沧桑变化的感慨。
  第四步,看手法,辨技巧。从抒情方式看,两首诗都是融情于景;从修辞手法看,严诗中“一别心知两地秋”巧妙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从描写技法上看,韩诗一二句名词叠用,组成一幅色彩暗淡的画面,意蕴深长。
  【作者简介】岳孝华,湖北省汉川市二中教师。
其他文献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中,消费需求消费需求是最重要的增长动力,长期来看,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而扩大消费需求,可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证经济快速增长。扩大消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炉碳纤维电热转换器,它有通管,通管的外壁周围连接介质容器,通管内安装过水器,彼此之间有间隔,过水器两端分别有彼此相通的通水口,碳纤维加热器设置在通管与过
西班牙COFME电气集团成立于1998年12月,是目前西班牙本土最大的一家从事电气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市场开发、售后服务等业务的新型集团。它在整合了数十家西班牙电气产品制
在现代社区治理中,要以公民的适度参与为目标,重塑社区的社会资本。当面临公民参与不足时,要培育社区公民的公共精神,培养良性互动的社区关系,构建广泛、密集的居民参与网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当前,我国政府正积极准备京杭大运河的申遗工作。为落实好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各项工作,杭州市政府对京杭运河杭州段进行了综合整治。本文采用
随着IT产业的发展,网络像一张不断生长的蜘蛛网,悄悄地蔓延到人类现实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的信息之多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它可使全球信息资源得以共享,即全球的知识信息任意浏览吸收。所以上网人群的激增如同人口大爆炸一般。据2001年发表的《谁在用互联网》一文资料显示,42.6%的网民是在校学生,约有850万之多且不断上升,成为我国网民世界的主体。社会、学校、家庭对此众说纷纭。中学生的上网教育已不容忽
【摘要】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和基础。本文以两首诗为例,就语言和形象两方面来作示例鉴赏。  【关键词】鉴赏 语言 形象 古典诗歌    古代诗歌鉴赏已经考了整整11年,2002年以来的主要变化是题型的变化,即过去用选择题,放在第Ⅰ卷;现在用简答题,置于第Ⅱ卷。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基本特点是:(1)选择“浅易”的古代诗歌作为鉴赏材料。(2)注重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分析近几年的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纤维/碳纳米管/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混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将纯化的碳纳米管和干燥的碳纤维经过表面羧基化和酰氯化后,再在其上
摘要:我国英语教育注重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活学活用,更忽视了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想学生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语文教学”。笔者将高中英语教学中经常涉及的和文化习俗相关的内容进行了简单梳理,希望能给同行一些借鉴。  关键词:英语 语言 文化 “语文教学”    作为学习了多年英语的高中生而言,他们更多只是熟悉英语的语法和单词造句
【摘要】本文以“收藏”为话题,通过四篇下水作文片段说明学生写作应“立意存高远,选材须巧思”,这样才能让作文光彩夺目,成为真正的“收藏品”。  【关键词】立意;选材;下水作文    苏锡常镇四市一模联考作文命题是以“收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同学的笔下都是写自己收藏的几张照片,再通过收藏照片引申到父母、同学、朋友,其间融入的是亲情和友情;题材大体雷同,记叙平铺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