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好课的寻常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u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郑桂华老师的课有着淡淡的家常味,寻常平实又营养丰富。
  一、《安塞腰鼓》案例简述及评析
  (一)《安塞腰鼓》案例简述(教学详细过程略)
  导入:
  1.互动,了解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程度。
  2.看《安塞腰鼓》录像(2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初步感知。
  初探文本:
  1.学生自由朗读文本,教师通过问答启发诱导,层层深入,学生初步感知。
  2.启发学生从文本出发,学生自己感受句子。
  3.学生朗读,交流感受深的语句,教师启发引导。
  探究合作:
  1.分小组探知文本,派代表发言,同学讨论交流。
  2.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细化、深入的感知文本。
  结课:
  1.总结安塞腰鼓的特点。
  2.从文本引到作者,引导学生意识到语言是精神情感的表达。
  (二)王荣生老师的评析
  “郑老师的课有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真实、真切,让人感受课堂的美好。”是王荣生教授对郑桂华老师教学风格、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果的肯定。王教授从课堂的生态、教学的流程与教学内容的落点这三方面,给出了他对此课的探讨与评析。
  课堂生态方面,王荣生首先从教师的观课评教谈起。评课结果与参评教师的观念、习惯、素养等有很大关系。国内大部分教师的观教往往将目光聚焦在教师的教上面,从而忽略了更为重要的学生的学。这种观课形式,更像是观看一场表演。教师的课编排得好,教师表演的技艺高超,课堂看似活跃实则浮夸,难道就是好课的标准?在此,王教授给出了回答,这些都不是。只有观课评教者把目光聚集在学生身上,把学生学的常态作为衡量标准的观课评教才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对《安塞腰鼓》,王荣生正是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进行评析的,正如他所说的“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关注学生先怎样、再怎样、后怎样,关注课堂的生态及其演化”。
  具体到课堂教学流程,王荣生通过正反面例子的对比分析阐述了郑桂华式教学的种种好处。通过对教学流程的把握,一步步达到预设目标,一步步生成教学内容。
  王荣生教授形容郑桂华老师的课如行云流水。的确如此,郑老师的课没有刻意地设计教学板块,而是跟着学生的感受与感知走,就像流水一般从上一个环节流向下一环节。郑老师始终扮演着辅助者的角色,通过启发诱导,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文本。郑桂华老师课程的详细流程表(见上页表1)中,清晰地展现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条主脉络。
  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落点都是至关重要的,是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这是王荣生教授所指出的第三点。教学内容的落点指的是在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实际所学的东西。王荣生教授选取了郑老师的一段教学流程做详细分析。根据王荣生的分析点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学内容的生成郑桂华老师做的一些功夫以及她所达成的教学内容的落点。
  生:第18节,用了排比,语气非常强烈有递进的意思。
  [学生找到了特征,但感觉是笼统的,因而是粗浅的。]
  师:(板书:排比)怎样排比的?
  [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落点。]
  生:第一个“有力地搏击着”,第二个“疾速地搏击着”,第三个“大起大落地搏击着”,意思一个比一个强烈。
  [教师的调整没有见效,学生的感觉仍在粗浅处,但思考的方向开始转变,由抽象归纳返回到了具体语句。]
  师:她跟下面的排比一样吗?“它震感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换一个角度启发;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台阶。]
  生:一样,一个比一个幅度大,都是越来越强烈。
  [启发没有见效,该学生只能从“力度”这一个维度上去感受,显然是该班原任教师的教学落下的病。]
  师:用词上呢?我们再来看一遍。
  (教师范读:“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震感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点出思考的新方向;范读,让学生感受他们的感觉。]
  生:这里的三个词都是说明了幅度。(教师看到该小组有同学举手)
  [学生开始反思自己的感觉,但一时不能到位。]
  师:你们小组成员想帮助你一下。
  [老师没有急于告诉,而转向同学间的相互触发。重视同学间的相互学习,是郑桂华的课堂教学值得老师们好好研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生:“有力地搏击着”是力度,“疾速地搏击着”是指速度,“大起大落地搏击着”说明幅度。
  [同学说出自己的细致感觉。注意:同学是用精确的专业语言来说的。怎么会这样呢,老师们可以研究研究,郑桂华老师在前面的课中做过什么。]
  从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桂华非常重视学生自己的感觉,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独立思考、自由发言,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而不是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觉强加给学生。王荣生教授指出,《安塞腰鼓》是一篇不适于通畅朗读的课文,它的特点是需要阅读者带着自己的感情自由奔放的朗读,在这点上郑桂华老师把握得很好。在《安塞腰鼓》的教学当中郑老师没有过一次齐读或范读之类的要求,并不像其他老师一样将教学内容的落点放在表演上将朗读的落点放在“感觉”上,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生成自己对文章情感的独有感觉。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深有浅,每个人的感觉都会不同,但正是这样的看似“无要求”的朗读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这样的教学落后,看似平淡无奇却又满含技巧。
  郑老师上课前首先询问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到对当前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基础能力有个大致了解。在讲文本前先让学生看录像,让学生对西北的安塞腰鼓有个总体的认知与感受,再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感受来谈。通过安塞腰鼓的录像视频,学生能谈的只是大体的感受和浮于表面的感觉,对于安塞腰鼓细致的描述和感觉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来形容。紧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让学生通过文本来谈对安塞腰鼓的细致感受,但是此时的学生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依然是麻木的。可以看出,粗浅的阅读并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他们的思维仍然没有被打开。此时郑桂华老师是如何做的呢?她不慌不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小组的互助讨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就像王荣生教授所说的,学生从近乎麻木,到对事情的感觉,到对课文的感觉,到对课文语句的感觉;从读有感觉的语句,到说出自己的感觉,到聆听同学的感觉,到学生们互相之间交流感觉,学生学的生态活动一步步向前,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收获了知识,教师发挥了她应有的作用。这就是郑桂华老师平实又寻常的课堂生态演化过程。   郑桂华的课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跟着学生的步伐走。教师作为引导者,其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帮助学生掌舵,把学生引上一条正确的学习探究之路。在郑桂华老师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思考当中,使得人人有所得。
  二、如何做到好课的寻常化
  (一)好课的基本标准
  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以及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是一节好课首先需要弄清楚的两个问题。王教授认为:“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反思和审议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的关联,应该成为语文教师校本教研的主题,应该成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应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因此,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虽是由教师作出的选择,但是一定要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操作。
  王荣生教授对于好课的定义有以下几个标准。
  1.最低标准:教师知道自己在教什么。
  ①教师对所教内容有自觉的意识;
  ②所教的是“语文”的内容。
  ③教学内容相对集中。
  2.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
  ①教学内容与听说读写的常态一致;
  ②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3.较高标准:教学内容的现实化。
  ①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②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4.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①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
  ②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好的语文课,在我们看来,主要的标志是教学内容正确并使学生有效地获取相应的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课堂组织散漫一点,教学中出现一些弯路插曲,都是常态,无伤大雅,语文教学的课堂形态应该走向相对地宽松乃至有节制的随意。过于精巧的、讲究一分钟一分钟‘流程’的、教师一口美辞假声抒情的、一举一腔分明比表演还像表演的语文课,也许应该被看成变了态的语文课”。
  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很显然他对这堂课的内容不感兴趣,课堂教学的内容距离他的生活太遥远,让他觉得这是无用的知识。所以这就给老师们提出了一个大难题,一个是在现有的教材中,如何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教材从书本走向生活,再一个就是自己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
  在评价一堂课的教学方法好不好之前,首先要考察它的教学内容对不对;在感受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之后,更要关心学生是不是驻留了与教学内容相应的语文体验。
  (二)好课日常化的可能性
  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目标一致、教学内容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语文课程目标有效达成。这一理想的好课标准,对于经验不足,初出茅庐的教师来说是难以达到的,而对于资历深厚的经验教师而言,也难以完全达到。因此,要想做到好课的日常化,需要每个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准,在教学过程中细心观察学生,把握学生学习规律、学习习惯和心理特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郑桂华老师课例的探究与学习,可以发现郑桂华老师能够将每节课都上出自己的特色,用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让学生学到最有效的知识。对于《安塞腰鼓》这篇文章,郑桂华教师就文中的排比的教法做了详细的分析与钻研(《排比,可以教什么?——以〈安塞腰鼓〉为例谈排比的教学内容》),可见每节好课的背后是郑老师不懈的学习和努力。
  做到节节是好课对于基层教师而言似乎不太可能。示范课与日常课有很大差距,学校的日常教学不可能每节课都像示范课那样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学校统一安排的教学内容和教师杂多烦乱的教学任务,也使老师们难以做到节节都是好课。
  [作者通联: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杰克和玛丽是师从同一个数学教授的博士生,两人由于共同的爱好渐渐走到一起。他们两人都喜欢吃正宗的西餐,而且都愿意享受在家里烹饪和品尝的乐趣,于是在结婚后的第一周,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购买成套的西式餐具。必须说明的是,西方的成套餐具通常包括食刀、食叉和汤匙三种。  他们来到一家只收现金的专卖店,很快就选中了某种品牌的餐具,可在清点身上所带钱数时发现,所带现金正好可以购买21把叉子和21把汤匙;或者是
一阵微风吹来,伴着清香,伴着毛毛细雨,我展开双手,漫步在春日里拥抱春天。  春姑娘迈着轻快的脚步悄悄地来了。桃树上的花儿以最甜美、最灿烂的笑容来迎接她。迷人的芳香是鲜花们送给春姑娘的见面礼。看,那沉睡了很久的湖水也动起来了,它哼着小曲儿,“哗啦啦”地给树枝头上的布谷鸟伴奏。其他鸟儿也都活泼起来,森林里办起了一场盛大而美妙的音乐会。  我站在一块石头上,欣赏着那悄悄从土里探出头的小草。小草们嫩生生、
摘 要 学习仿写,要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确定具体的仿写点。学生达到这一要求,需要教师至少做到四点:提炼具有普适性能唤醒学生体验的仿写点;设计吻合学理的有序活动,使学生以体验的方式领悟仿写点的表达价值;设计情境化任务,使仿写具有真实的目的性;提供教师的仿写范本,与教材范本形成合力,共同激发学生的表达热情。   关键词 仿写内容;活动设计;真实写作;仿写方法  仿写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意义不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外国语学校初一(15)班的同学们发现了语文课本上的一个错误:在唐诗《次北固山下》中有一句“风正一帆悬”,老师对此句的讲解是“帆直直地挂着。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正’字则兼有‘顺’与‘和’的意思”。但课本插图上所画的船帆却是被风吹得鼓鼓的,且江面上浪花翻卷,与诗的意境明显不符。同学们经详细查阅资料后,确认自己的发现是有道理的,便给人教社语文教材编辑写了一封信,没
1. 以“课余生活给我乐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散文。  【写作点拨】这类作文的关键词是“课余”和“乐趣”,如写课内生活或是表现无奈、烦恼之类的主题,都与题目要求不符。写这类作文,叙写时语言一定要活泼生动,感情色彩要强烈,如开篇可以把“课余生活”比喻成“天边挂起的彩虹”“振翅飞来的白鸽”等,这就给行文定下了活泼的基调。  2.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体验,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如从一件寻
不久,许多同学就要参加中考了。此后,一些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会渐渐淡出你的生命,各自走进不同的人生。然而,初中三年里发生过的那些铭心的故事,却一次次让你在回忆里动容。那么,就让我们在别离时刻到来前,再次回眸——  唐嘉嘉:记得初一那年的中秋节,班主任集齐全班同学在操场上围坐赏月。吃着甜甜的月饼,听着同学们甜甜的歌谣,心中更是甜甜的。  贺雨芬:有一天晚上放学,我和大春一起回家,路过拐角时,突然发现那
被关注是人类一项很深切的心理需求。很多人似乎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于是他们会通过各种有意无意的行为来“刷”存在感。当电话铃没有响起,qq没有滴滴声,关机3天后再开机发现根本没有人找你,这该有多失落!  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被别人关注,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要在存在上都这么依赖别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看到”,才会感觉到好一点?  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得到过关注吗?显然不是。可为什么
心海:每年的暑假影院都会上映一些适合我们学生看的影片,据心海了解,今年暑假将要推出好几部重磅大片。心海特地推荐其中的四部,大家可不要错过哦。    《怪物史瑞克4》    (Shrek Forever After)  剧情:史瑞克被格林童话中的小精灵侏儒怪所欺骗,与他签订了一份协议,使自己陷入了另外一个版本的Far far away王国的世界里。在那里,侏儒怪当上了国王,史瑞克的同胞们受到打压驱逐
1988年,21岁的她开始进入电视圈,第一份工作是在台湾华视,最初的职责是一天到晚守在电话旁等新闻线索。四年时间,凭着执着的冲劲和热情,她从一名青涩小记者成长为华视强档新闻的主播。超高的出镜率,丰厚的待遇,让其他大学同学羡慕不已。但她却对这份按部就班的工作失去了新鲜感。晚上躺在床上,她的脑海经常想起资深电视新闻人李四端告诉她的一段话:“社会上每个人都会认为你很不错。但是当每个人都来摸你的头,说你棒
这是一个面积仅1平方公里的圆形小岛,它坐落在加拿大北部地区的帕尔斯奇湖的北边,当地人称它为“火炬岛”。关于小岛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天神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给人类,在返回天宫的途中,他将已经没用了的火炬扔进了北冰洋。普罗米修斯的火炬并没有就此沉没,而是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岛——火炬岛。虽然岛上的明火早已熄灭,但是它依然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那就是让踏上岛的人如烈焰般燃烧起来。可怕的是,传说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