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改革刍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198905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把语文教育的诸多弊端概括成四句话,即人文精神淡化、听说训练弱化、写作教学程式化。此乃切中要害之论。本文试就如何改变“写作教学程式化”问题谈一点想法。
  一、淡化文体分类,是改变“写作教学程式化”的关键
  目前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把文体特点说得过死,过分强调文体讲解和训练。这是造成“写作教学程式化”的根本原因。我们提倡淡化文体知识并不是要学生脑子里一点文体概念都没有。一点文体常识也不教给学生是不好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收编了各种体裁的作品、文章,通过分析阅读,使学生头脑里有一定的“文体感”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感觉、具体形象,一种轮廓的认识就可以了。只要学生写作的基本训练过硬,文字表现力强,最基本的文体类型熟悉,就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总之,太细碎的文体不宜练的太多。本来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文体接触的越多,越使其眼花缭乱。
  二、循序渐进,是改变“写作教学程式化”的有效方法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均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文字、技巧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身心发展处在从幼稚到渐趋成熟的成长阶段,他们的生活内容不断丰富,学识水平不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断增长。所以,他们写作过程也是一个“由少到多、先放后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序”,教师在整个作文教学中必须循这个“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提出来的。他甚至提出写作训练只能以“像样”为目标,至于“好”的要求“就已经超出国文学习的范围了”。他说,“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这就是像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小学生写作“由少到多”,直到写出“像样”的文章,其中要经过一个“先放后收”的阶段。所谓“先放后收”是指初学写作条条框框不宜搞得太多,应该鼓励他放胆去写,文题不宜太难,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便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以及创新能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任意翱翔,放开去写,先写“放胆文”再写“小心文”。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宜“放”,到高中宜“收”。由“放”到“收”的过程是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正确训练方法。
  三、强化基本功训练,是改变“写作教学程式化”的根本途径
  中小学作文教学,必须狠抓基本功训练。这里所说的基本功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
  基本功的训练:首先是字。据文字学家的研究,常用的汉字大约有三千左右,一般文化水准较高的人也只是认识四、五千字。中小学的识字教学,重点在小学。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在小学阶段,要使学生学会汉字两千五百个左右”,“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能正确的书写运用。”因此,中小学生作文训练之本是驾驭汉字的能力,必须强化、强化、再强化,到初中毕业,真正做到从音、形、义三个方面掌握三千五百个常用字,就基本具备了写出“像样”文章的能力。
  其次是词。中小学生脑中词汇量不足就不能周密严谨地表达思想。作文是以丰富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很多学生每到写作文,虽然冥思苦想,搜肠刮肚,拼凑出来的文章往往不能曲折尽意,大有“捉襟见肘”之苦。改变的办法只有一条,下苦功夫强化词汇积累与运用的训练。所谓积累是强调理解词义与认识客观事物相结合的积累,决不是课本与实际事物相脱离的积累。理解词义与认识客观事物两层皮的现象不彻底改变,学生头脑中即使积累了一定量的词汇,也都是些死记硬背的派不上用场的词汇。所谓运用是指写作时遣词造句的“分寸感”和“精确感”。这是语言文字素养的重要标志。它包括对词语意义细致入微的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恰到好处的掌握,词与词之间搭配习惯等等,这都需要下苦功夫反复强化训练。
  再次是句子。一篇文章是由一句一句话组成的,句子不通,就不可能写出好文章。张志公先生在《怎样过语言关》中说:“必须熟悉各种句子的构造和用处,要非常熟悉;熟悉到一张口、一下笔就能造出完整通顺的句子,并且能灵活的运用各式各样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里所说的“熟悉”,不是轻易能达到的,不下苦功夫强化训练是不行的。我认为,加强句子的训练大体包括三个方面:(1)是句子要对,即合乎造句的法则,正确通顺。(2)是句子要合乎事理,即语法上没毛病,逻辑上合乎事理。(3)是句子要生动形象,这是修辞的问题。这三个方面训好了,也就达到志公先生所说的“熟悉”的要求了。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过:“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中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狠抓基本功的训练,引导学生不倦的去学习语言,不懈的去磨砺语言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他文献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即:平等、民主、和谐。和谐是新型师生关系的落脚点。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愉快地学习、生活;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热情,只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和“学”产生諧振效应,从而促使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所谓和谐就是人与人之间要
高考,牵动着中国千家万户的神经,就像一场竞技决赛,学生们搏杀十多年,最终的命运,就取决于裁判——阅卷老师。  08年下期纷纷传言,09年四川高考将实行网上阅卷,孰料春节刚过,省教育考试院正式辟谣,因汶川地震的影响,0 9年四川不实行网上阅卷。  感谢朋友的帮助,我有幸参加了09年四川高考阅卷工作。从事高中教学已21年整,终于走进高考阅卷场,很兴奋,也有点紧张。  阅卷地点设在四川师范大学成龙新校区
一、Teaching aims:    1.能听懂,会说,会读单词=present grandparent a watch,a wallet,a teapot,a calculator,a skateboard,a comb,a mirror.a hairdryer Christmas tree excited have gotyou’re welcome  2.能听懂会说:(1)、This on
摘要: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是精神和语言的统一,而精神蕴涵在语言之中。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技能的形成离不开大量的实践。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认为培养语文能力的基本途径是语文实践,即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听说中学习听说,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阅读    一、激发阅读兴趣,促成阅读行为  1.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
[摘要]注意力是智力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一个关键因素,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本文根据心理学有关原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了如何较好地让地理课堂对学生充满吸引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注意力;课堂语言;课堂效率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曾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都必须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
摘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学习语言的根本目的。目前学生英语听说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哑巴式英语"的现象依然存在,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英语教学观念也在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对听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 学生 问题 技巧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应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有效手段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系统性的听说训练。除
[摘要]学风建设问题是各高校一直十分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搞好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前提是必须把握好着力点。本文介绍了笔者作为一名大一新生班主任促进学风建设的几点心得与体会,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欣赏中加强学风建设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一班主任;学风    本人在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基础上,结合自己工作的实践摸索,现把大一新生班主任促进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的心得与体会简要总结如下:    一、在新生中加强学风建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形成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尝试把历史课堂的教学设计分为三种基本的模式,即:以发现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模模式和以合作交往为主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历史教学设计 发现探究 情感体验 合作交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分析和总结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并且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诗歌教学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多读,让他们零距离接触文本,逐步走进诗歌文本所创设的优美意境,感悟、发现美,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获得审美体验的目的。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总结出
【摘要】中学物理教学重视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科思想方法,掌握初步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不只对学生毕业后的学习和创造性的工作有益,而且对学好中学知识也有好处。  【关键词】物理学科 思想方法 训练    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教学,应该把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一般研究方法的训练很好结合起来,这一点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功能,要让我们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