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在这一年的高三复习教学中,发现同学们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发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很多漏洞,有时还会感到复习越多,漏洞越大,不知道怎么才能尽快补上;有的对于以前不会做的或做错过的题,考试时仍然不会做或一错再错,这时老师埋怨,学生懊悔……。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准确地找到学习上的漏洞,确立学习目标就成了当务之急。我的做法是教同学们在学习中一定要学会建立错题档案,并逐渐形成一种习惯。
一、错题档案的制作方法
步骤1:把所有的练习册和试卷找出来;分学科按学期顺序整理;以学期为单位装订在一起,最好能在外面蒙上一张封皮。
步骤2:找6个档案盒,分别按照考试科目贴上标签。(如:语文、数学)
步骤3:找6个大16开的本子,将高考科目写在本子的前面。
步骤4:将本子纵向分成三栏,用黑颜色的笔在最左边一栏,按照时间顺序抄写(或粘贴)所有的错题,连带做错的部分全部照抄。抄错题的时候,最好将以下信息也记录下来:(1)时间;(2)错题的分值;(3)扣分值。
步骤5:在本子中间一栏对应抄写的错题位置,重新做题。
步骤6:用红笔在本子的最右边一栏,仔细分析总结该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题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该题出错的原因及应当掌握的重点。在总结出错原因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写诸如“马虎”、“粗心”、“没有复习好”、“试题出偏了”等这类似是而非的理由,这种理由既骗别人,也骗自己!不要写考试发挥失常,而要写发挥失常的原因!比如是审题出错、运算出错、还是时间安排不当等等。
二、《错题档案》中错误类型的分析及学习方法的改进
(一)不会做的题
1.概念不清类:这类问题包括知识结构板块、知识点、基础知识(诸如具体的定理、公式、概念等等),容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和记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题型类: 这类问题往往是未能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或技巧;或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虽然知道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但是却无从下手展开解题活动。其实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共性),只要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以及能够仔细区分某一特定试题的“个性”,就能顺利将题解出。加强训练,便能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能力,增进解题的灵活性与变通力。
3、能力应用类:这类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较为浅显,思维单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曾经解答过的题变换某些条件,移植一种情景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再细辨其中的异同,自然会被虚假条件搞昏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某些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不能融会贯通,同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要针对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多观察和了解日常生活现象,做操作题时多与理论相联系,加强典型题与日常生活应用训练,多做试题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
1、概念模糊类: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点就通,容易被人忽视。比如巧妙设置在题中的隐含条件、限制条件和关键词语等等这类问题,往往一点就破,一般会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实际上是概念模糊。有的则是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脉络不清,以致给出错误答案。加强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多做典型题型是解决这类错误的方法之一。
2、记忆模糊类:这类问题主要是对概念和原理等的理解过于浅显,或记得不牢,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问题交织在一起时,便分辨不清,导致答题时似是而非。当问题成堆时,面对题海便会显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于无精打彩,以至于懈怠下去。攻克这类问题主要就是解决理解和记忆,并要拓展知识的运用。
(三)会做的却做错了的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这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下次注意就行了,自己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的,然而,往往却事与愿违,不会发生的事竟然又一次发生了。所以,别对自己的错误太温柔,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消灭这类问题。
1、顾此失彼类:考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稍多一点,过程稍复杂一些,大脑就运转不过来,顾头不顾尾。这主要缘于典型题做得不够,做得不精,做题的难度系数也较低,并对教材中的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理解得不深不透。
2、审题错误类:还没看清条件就急忙解题,可能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判断得不够准确,也可能是考试策略不当,或是心理心态不稳,还可能是缘于外界的干扰刺激,更有可能是平时练习不到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或做题缺乏针对性,成天盲目做题,忽略了做完题后的反思环节,以及平时就缺乏慢审题快解题的训练。要养成“袖手于前疾书在后”的答题风格,以及做完题后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习惯,这对增强自己的审题能力极有好处。
(四)马虎粗心导致丢分
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这些题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否则就是满分了,我今后要注意克服。”能克服吗?未必!因为粗心,马虎不是一种行为,要改还得从行为入手,平时要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学习中常见的粗心或马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错:看错题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人的瞬时记忆有关。有的人视觉成像反应稍慢,而他又看得快,前面的信息在大脑中还未形成稳定的状态时,后面的信息又进来了,于是导致把题看错,解决这一行为就是放慢看题速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看仔细点”。
2.抄错:把草稿纸上的正确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或抄漏是最冤枉的一种丢分。你可能没有看错,但你却写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回忆时,总是会把后面位置的字与前面位置的字颠倒。解决这一行为的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快速抄写行为训练,提高大脑的纠错能力。
3、算错: 计算时出错。这主要反映出平时的练习少了,没有养成自动化答题技能。也有可能是我们平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就不注意整洁,乱七八糟,缺乏规范化的训练,于是算错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4、写错: 比如,大于号写成了小于号,此外还有正负号、小数点、字、词或字母、符号等等的书写出错,这就需要首先从心理上、从思想意识上看清符号的有无,准确地记住小数点的位置;另一原因是肌肉记忆出现偏差,解决这一书写出错行为可以采用双人训练的方法,一人快速念,一人快速写,加强肌肉记忆训练。
5、步骤出错: 以为自己明白了,或害怕答题速度跟不上,不写出相关步骤,结果发生了错误。首先是要符合答题规范,关键信息绝对不能跳步。
要找准失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让纠错成为一种习惯,你将会欣喜地发现,错误会变得越来越少,你也会很快从错题档案的繁琐整理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信心,当然你的成绩也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离成功的彼岸也会越来越近。
一、错题档案的制作方法
步骤1:把所有的练习册和试卷找出来;分学科按学期顺序整理;以学期为单位装订在一起,最好能在外面蒙上一张封皮。
步骤2:找6个档案盒,分别按照考试科目贴上标签。(如:语文、数学)
步骤3:找6个大16开的本子,将高考科目写在本子的前面。
步骤4:将本子纵向分成三栏,用黑颜色的笔在最左边一栏,按照时间顺序抄写(或粘贴)所有的错题,连带做错的部分全部照抄。抄错题的时候,最好将以下信息也记录下来:(1)时间;(2)错题的分值;(3)扣分值。
步骤5:在本子中间一栏对应抄写的错题位置,重新做题。
步骤6:用红笔在本子的最右边一栏,仔细分析总结该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知识网络中所处的位置、题型、解题的思路和方法,该题出错的原因及应当掌握的重点。在总结出错原因的时候,不要简单地写诸如“马虎”、“粗心”、“没有复习好”、“试题出偏了”等这类似是而非的理由,这种理由既骗别人,也骗自己!不要写考试发挥失常,而要写发挥失常的原因!比如是审题出错、运算出错、还是时间安排不当等等。
二、《错题档案》中错误类型的分析及学习方法的改进
(一)不会做的题
1.概念不清类:这类问题包括知识结构板块、知识点、基础知识(诸如具体的定理、公式、概念等等),容易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处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强训练和记忆,培养自己的宏观思维方式,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步骤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2、题型类: 这类问题往往是未能掌握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或技巧;或处理问题的方式过于死板,虽然知道该题涉及到的知识点,但是却无从下手展开解题活动。其实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共性),只要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以及能够仔细区分某一特定试题的“个性”,就能顺利将题解出。加强训练,便能培养自己举一反三能力,增进解题的灵活性与变通力。
3、能力应用类:这类问题往往是对知识点(概念)的理解较为浅显,思维单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把曾经解答过的题变换某些条件,移植一种情景时,就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不再细辨其中的异同,自然会被虚假条件搞昏头。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对某些知识缺乏灵活运用,不能融会贯通,同时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探索精神。要针对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多观察和了解日常生活现象,做操作题时多与理论相联系,加强典型题与日常生活应用训练,多做试题分析。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和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题
1、概念模糊类:这类问题往往是一点就通,容易被人忽视。比如巧妙设置在题中的隐含条件、限制条件和关键词语等等这类问题,往往一点就破,一般会认为自己是弄懂了的,只是没有发现而已,实际上是概念模糊。有的则是自身知识结构体系脉络不清,以致给出错误答案。加强概念和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巩固,多做典型题型是解决这类错误的方法之一。
2、记忆模糊类:这类问题主要是对概念和原理等的理解过于浅显,或记得不牢,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当问题交织在一起时,便分辨不清,导致答题时似是而非。当问题成堆时,面对题海便会显得迷茫、不知所措、甚至于无精打彩,以至于懈怠下去。攻克这类问题主要就是解决理解和记忆,并要拓展知识的运用。
(三)会做的却做错了的题
这主要表现在非智力因素培养方面,这类问题最容易被人忽视,常常会自以为是地认为下次注意就行了,自己是不会再犯这个错误的,然而,往往却事与愿违,不会发生的事竟然又一次发生了。所以,别对自己的错误太温柔,一定要找出问题所在,消灭这类问题。
1、顾此失彼类:考题中涉及的知识点稍多一点,过程稍复杂一些,大脑就运转不过来,顾头不顾尾。这主要缘于典型题做得不够,做得不精,做题的难度系数也较低,并对教材中的观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等理解得不深不透。
2、审题错误类:还没看清条件就急忙解题,可能是观察得不够仔细,判断得不够准确,也可能是考试策略不当,或是心理心态不稳,还可能是缘于外界的干扰刺激,更有可能是平时练习不到位,仅仅是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或做题缺乏针对性,成天盲目做题,忽略了做完题后的反思环节,以及平时就缺乏慢审题快解题的训练。要养成“袖手于前疾书在后”的答题风格,以及做完题后进行回顾和总结的习惯,这对增强自己的审题能力极有好处。
(四)马虎粗心导致丢分
由于马虎出错导致丢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于是大家往往就变得心安理得:“这些题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否则就是满分了,我今后要注意克服。”能克服吗?未必!因为粗心,马虎不是一种行为,要改还得从行为入手,平时要加强行为习惯的训练。学习中常见的粗心或马虎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看错:看错题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与人的瞬时记忆有关。有的人视觉成像反应稍慢,而他又看得快,前面的信息在大脑中还未形成稳定的状态时,后面的信息又进来了,于是导致把题看错,解决这一行为就是放慢看题速度,也就是俗话所说的“看仔细点”。
2.抄错:把草稿纸上的正确答案抄到答卷上出错或抄漏是最冤枉的一种丢分。你可能没有看错,但你却写错了,为什么呢?因为人们在回忆时,总是会把后面位置的字与前面位置的字颠倒。解决这一行为的办法就是进行大量的快速抄写行为训练,提高大脑的纠错能力。
3、算错: 计算时出错。这主要反映出平时的练习少了,没有养成自动化答题技能。也有可能是我们平时在草稿纸上演算就不注意整洁,乱七八糟,缺乏规范化的训练,于是算错也就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4、写错: 比如,大于号写成了小于号,此外还有正负号、小数点、字、词或字母、符号等等的书写出错,这就需要首先从心理上、从思想意识上看清符号的有无,准确地记住小数点的位置;另一原因是肌肉记忆出现偏差,解决这一书写出错行为可以采用双人训练的方法,一人快速念,一人快速写,加强肌肉记忆训练。
5、步骤出错: 以为自己明白了,或害怕答题速度跟不上,不写出相关步骤,结果发生了错误。首先是要符合答题规范,关键信息绝对不能跳步。
要找准失误的原因,对症下药,让纠错成为一种习惯,你将会欣喜地发现,错误会变得越来越少,你也会很快从错题档案的繁琐整理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信心,当然你的成绩也一定会大幅度的提高,离成功的彼岸也会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