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茶“电焙”和“炭焙”精微之别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icff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日,应友人相邀共试已封存数年的两箱“作品”,岩茶“电焙”和“炭焙”精微之别的话题由此推演开来。
  友人茶厂相见,开箱之前,友人有些许紧张,总怕韶光负人,久存之后茶味尽矣,但开箱之后,闻去两者并无杂乱霉普气息,却有着丝丝独特的酸香,已悬住的心思便放了下来。
  取茶样时便直入主题,介绍起了这两泡茶的背景。友言,两款茶均来自相同地域、归为一堆,但却由不同精制工艺加工而成的高丛水仙。它们于2010年底同时精制完成,几近售罄之后,于2013年底封箱,这次开箱,仅为检验其品质以及内在的变化。
  两泡茶各称7克,落入杯中,声音犹如金石;冲入100℃沸水同时开泡,汤色透亮,透过光线映出的橙红色茶汤,煞是好看;仔细嘬来,千茶里的酸香又在茶汤中溶出,千香与水香的统一,饮后确是令人为之一振。友人遂大喜道“这两号水仙,有戏!”
  五六道茶泡下来,两者并无甚大的分别,汤色均是相似,从橙红至橙黄色稳定地渐变,只是其中一泡茶的酸香里带着更鲜甜的花香,而另一泡却是酸香和厚味,汤水也更细腻了些。
  好奇之下,便问起了缘故,友人不堪我的多番追问,便说起了这“烘干机与炭焙之分别”。在友人的口中,并无所谓“电焙”或是“炭焙”之优劣,最关键处还是操作器械之人。善焙之人,无论是起用烘干机或是炭火,都是趁手的,而技术不精之人无论使用什么怕都是不成的。就像那两道水仙,起用烘干机焙出了带有甜味、有层次的鲜香,而用炭火者也焙出了炭火独有的厚味与细腻,这两者即发挥了各自工具的特性,也发挥了茶性,这便是极匿茶的焙茶人。
  在我们又将两泡水仙冲了几道后,我便问起了“烘干机”与“炭火”两者间的具体区别。友人大口嘬了茶便又说了起来。
  话说友人善焙,名达于乡里,在他口中“烘干机”这玩意这可叫一个“技术活”。从烧火、预热、上焙、下焙,也就在这眨眼的时间里几百斤茶就下来了。四个字“责任重大”,一个看不准,不是焙坏、就是没焙到位,而炭火却还有个调整的机会,可是“炭火”却更是繁琐,步骤多,手工活,你不光得看懂,还得上手,要不也焙出不来效果。
  说罢,友人便用当晚的那两泡水仙做起了示范。友言,那泡厚味的水仙就是“炭火”精制,而鲜甜的那泡则是用“烘干机”精制的。炭火烘焙有红外辐射,热量多是由内向外的,所以内里的糖化反应强烈,性质转化彻底,便有了类似焦糖的厚味与细腻。而烘干机的烘焙速度快,在烘焙过程中香气损失较少,且那次烘焙的水准较高,焙火到位,所以多年后,它的鲜度始终在一个较高的水准也并无反青味,与炭火焙的一样,出了酸香,行话就叫做“转了”。
  晚上的茶,是极好的,喝完后整个人的身体都处在一种舒适的放逸之中。分别前,问及友人:“何时能品?”“下次就要再过上三年或是五年了。”
  为此,对这茶不免多了几分留恋。留恋它们在今夜里所带来的美好,茶里的酸香还在我的口中萦绕,心头怕是有百感相交,只是不忍,不忍离别,就借用沈伊默君的一句诗,再会吧我的朋友。
  这回久别再相逢,便又送你归去,未免太匆匆。
其他文献
在近几年之前的许多年里,白茶多处狭小的圈子中间——作为出口外销茶闻名海外,而国内鲜有人知。而如今,不仅白茶火了,陈年白茶也即老白茶,成为白茶爱好者争相追捧的价值之茶,一股白茶热扑面而来,仍谁都能感受到这一股热意。  作为白茶行业龙头,品品香无疑是这场白茶热的领衔主演,对于白茶市场的分毫变化,更有着切身体会。对于白茶市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品品香公司董事长林振传引述一位茶商这样一句感慨: “七年前
期刊
我并非想谈“失茶”,而是谈在“失茶”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陆羽,为何陆羽有能量永续影响中国文人精神。这不在于陆羽是个完美的茶人,而在于他是一个真实的茶人。这要从一段引起许多人对陆羽产生诟病的记载说起。  《蛮瓯志》中记载:“陆羽采越江茶,使小奴子看焙,奴失睡,茶焦烁不可食,羽怒,以铁锁缚奴而投火中。”这条记载常被引用来否认陆羽,言其残忍,余不足观。所有对陆羽的历史记载中,我们很难用人道主义的逻辑去评
期刊
在新加坡和马来半岛游走的时候,我经常去路边的摊点要一份肉骨茶,以体味当地的风情。肉骨茶,并不是将肉骨和茶煮在一起,而是边吃肉骨汤边喝茶。与肉骨汤搭配的茶,是有一定讲究的:首先,主要是福建产的乌龙茶,有水仙、铁观音等品种;其二,茶具须是一套精巧的陶瓷茶壶和小盅;其三;要有“功夫”。每桌旁边有一壶烧开的水,头遍冲水要倒掉,第二遍才喝,且斟茶时要不起泡沫。这种福建话里叫做Bak-Kut-The的肉骨茶,
期刊
千百殿宇石头筑,惊嗟远古高棉族。  古时,高棉人在中南半岛南部成立扶南国,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与中国颇具渊源。在三国时期,吴国曾派康泰、朱应出使该国。据说当时高棉人居然还是裸裎袒形,便劝他们着衣,自此这个民族才有了服装的概念。不过其后的发展却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  《吴哥王国》中写道:“庙宇在林中沉浸梦乡,回忆吴哥时代的辉煌,高棉民族如磐石般坚固顽强……上苍不吝啬他的恩泽
期刊
在改革开放至今的40年里,中国茶产业得到大力的发展,每年从茶园面积、产量、销量等各方面都保持着飞快的增长速度。而在改革开放时代大背景下,政府、茶界各方人士都投入了十二分的热情大力推进产业的发展。  产业的快速升级离不开科学的助力,四十年间,无数茶界专业人士为产业的科技发展的倾注了大量心血,我们谨选出十名具有代表性专家,以他们的事迹,呈现科技在这40年间对茶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40年间,既有改
期刊
泡茶喝茶大家都有不约而同的步骤,如烧水、备茶、置茶、冲水、浸泡、倒茶、分茶、奉茶,而且在做法与追求美好茶汤的心态是大约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环节上却有分歧,这些分歧大大影响了茶道的特质与泡茶者的风范。  首先是奉茶的方法。很多人端着奉茶盘将茶端到品茗者面前,然后将杯子端放在他前面,不管他有没有关注到你的奉茶,甚至还在与别人说话、还在看资料、还在玩手机,泡茶师依旧行礼,或说声请喝茶,这是对茶、对泡茶师的
期刊
张老家的客厅不大,墙上挂着他自己亲手书写的中华茶礼思想:“俭”、“清”、“和”、“静”四个大字。这四个字,就是他一生的为人处事真实写照。  俭  在大大的“俭”字之下,写着小字注解:茶尚俭,勤俭朴素。一个俭字,写起来容易,当做一辈子的践行很难。  《茶经》所说的“俭德”,即是慈心节俭、感怀万物之美德。天地无私,生发万物以养人,有智慧的人知道索取不可过度、也须如茶一样为人世间做出奉献,索取极少、付出
期刊
“把破损器物送来锔补的人,都是心有不舍之人,他们怀惜物之心而来,我理应回报锔瓷之美。”——曹庆励  当你瞩目那些事和物时,目光有多么温情,阳光照射不到对的内侧有怎样的深奥意蕴,知晓了这些之后,才有真正的明亮流淌出来。  这是第一眼看到曹庆励残语手作展海报时的感觉。  海报上一双厚实的手握着一锔补的老盏,一种温厚的踏实感。遇见  人所处的环境总是和人发生着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过去的延续、记忆的
期刊
芮阳很少笑,面容简淡平静,无有波澜,似乎她的内心是一面清澈而又深远的湖水。走进纯度习茶馆,你会发现这里简洁雅致,但是茶席上却总有明亮的颜色,宝蓝与大红的席布相互映衬,让你浑然忘却冬日的阴雨。不知为什么,这明艳的色彩带给你的却是安然和沉静。 这间茶室,隐匿在喧嚣繁忙的武汉市欢乐大道边新建小区的高楼上,一套复式的三居室,因循原来的结构,却丝毫不觉得逼仄。整个餐厅都是玄关,反而空灵,一道竹制的屏风隔开了
期刊
他一句随性的提议,我一腔认真的附和,他再一句“Let the world be our teatable”的猖狂口号,我们即兴了一个无限期的“地球茶桌”计划。  我们决定在未来的旅途中,不管山之巅,亦水之涯,我们都要优雅地铺开中国茶席,物境自然,让茶与我們的旅途碰撞出新的叙事能量。  故事还要从我们如何培养起这新的共同爱好说起。Seth是美国人,刚来中国时对茶文化并不太感兴趣,朋友送他的茶叶常是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