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和照片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797043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照镜子时良好的自我感觉(图/视觉中国)

照镜子感觉真“美”


  镜子是我们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物品,很多注重自身形象的人不仅化妆时要用,平时也会通过它来检验自己的穿衣打扮。人们在照镜子时,会感觉自己长得还可以。有时就算是相同的打扮,也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比照片中的更好看。究其原因,一是距离,照镜子时往往离得很近,五官被放大,整个脸显得更有立体感。对于脸偏于扁平的亚洲人来说,觉得整个人好看了很多。加上镜子摆放角度、燈光等,让不少人会自我感觉良好。二是动态,镜子中人处于动态,看上去会更生动饱满,而照片中的人物是平面的,所以没有我们自己在镜子中看到的那样生动好看。三是角度,我们在照镜子时会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脸部,寻找一个最佳的角度。别人拍照片,在找角度上就没有自己照镜子时那么恰到好处,所以往往看见照片中的自己比镜子中的自己差了很多。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你本人和镜子里的自己并无差别。最重要的在于心理,它会给人一种暗示:镜子中看到的美要超过本人。心理学家曾经为此专门研究过,越是对自身形象重视的人,在照镜子的时候越会感觉自己在镜子里更加漂亮,这种程度甚至能够达到30%。在心理学上,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叫“脑补”。大家可能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并不陌生,比喻由于有感情,不论对方长得如何,都觉得无处不美。这也与个人暗示有关,情人相恋时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看来也是无所谓。我们在生活中会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父母看自己孩子的时候总觉得格外好看,但是在别人眼中,却不一定是这样的。这是因为自己看自己喜欢的东西,心理上会产生愉悦的情绪,自动地给它们“美颜”, 自然就觉得格外好看。
  照镜子也是一样,你所看到的自己也是会变化的。至于变得好看与否,离不开心理的自我暗示。越是暗示越会觉得这是真实的,因此就更喜欢照镜子。基本上每个人都希望镜子里的自己美不胜收,这就给自己一种意念。在心情舒畅的情况下,人的潜意识更愿意相信自己“美好”的一面,大脑会自动放大五官的优点,比如觉得大眼睛漂亮,照镜子的时候大脑会将你的眼睛也放大一点。与此同时自动进行“脑补”修正,淡化长相的缺点。因为照片比较客观,所以每次都会觉得镜子里的自己更好看。然而如果当时情绪低落,镜子里的自己是很难被美化的。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呢?心理学家指出,其实大可不必纠结,都是你自己,但又都不是客观的。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每个人对于丑美都有一套判断标准。在看到自己的形象时会有一种主观的判断,而且难以改变。如果照镜子过于频繁而产生依赖心理的人,会让自己对于外貌太过于专注,可能会引发自卑感甚至强迫症。这样的人很可能不太自信,内心不够强大,因而特别在意别人对他的评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自卑心理。人眼是主观的,审美也是主观的,牵涉到个人喜好。所以没有必要总是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保持自信的心态,镜子中是什么样就不重要了。
  不过也有研究表明,多照镜子可以有效减轻心理压力和烦躁情绪,提升自信。有心理学家建议,不妨在办公桌上放一面镜子,当工作中出现困难或心情不好时,对着镜子笑一笑,你会轻松许多。而且由于镜子的反射原理增加了房间的通透性,拓宽了视觉范围,还能缓解眼睛疲劳,这与向远处看是一个道理。

拍成照片被“丑”化


  人们看照片和照镜子往往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不自觉地发现照片中的自己要比镜子中的自己丑。的确,当我们一旦出现在别人的手机镜头里,就会觉得差距甚远,没有镜子里那么好看。因为是远距离拍照,五官扁平的缺点被放大,造成视觉上的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当你以照片出现时,再通过自己的眼睛去观看,就像是自己看别人的角度一样,照片里的自己会更加客观。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心理学家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视频中的人比同一个视频的截图更好看。换句话说,如果照片中的你真的和镜子中一样,其他人反而会觉得你长得很奇怪。研究人员把这种静态脸相对动态脸没那么有吸引力的现象称为“冻脸效应”,这也许能让那些对自己照片感到绝望的朋友感到一点安慰了,就算你觉得自己在照片里看上去非常不堪也无须担心,别人会觉得你会比动的真人要好看得多。博斯特总结道:“‘冻脸效应’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往往认为真人比上镜时漂亮,肖像摄影如此具有挑战性,脸部摄影那么难掌握。”
  自拍如今已经成为微博、微信的一大主流内容,然而为什么不少人抱怨照镜子时自我感觉好,一拍照就不忍直视呢? 这是因为人们每天会去照镜子,而不会每天给自己照相。在习惯于照镜子之后,大脑会“定格”你那美好的模样。视频中某人在说话时如果画面被暂停了,那么此人的静态形象通常没有视频播放时的动态图像好看。博斯特团队让参与者对2秒钟的视频以及从这些视频里截下的1200帧静态图打分,评价视频或图片中的20个人有多好看。结果发现同样一张脸在视频中的得分比在静态图中要高。实验试图进一步探索这种效应的深层机制,当把视频和图片倒转过来看时,效应也同样存在。研究团队认为这并非因为视频包含更多信息,对比视频以及从同一段视频中截出的多张静态图的集合,最后还是视频得到更多好评。
  毕竟相机发明的历史还不是很长,光线、镜面、镜头畸变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成像的效果,再加上操作者的技术不一,照出来的静态照片是很难接近真人相貌。如果不是拍照 PS技术特别高超,手机拍出来的人像在很大概率上会显得“丑”。我们大脑的脸部识别系统本来就是用来加工动态脸而非静态脸,如果发现自拍照不是那么如意,不要责怪自拍技术或埋怨相机和手机的问题,更不要因此就觉得自己难看。

适度“曝光”招人爱


  人在照镜子时是动态的,往往更容易在镜子里展现出自己最美好的样子。这和“曝光效应”有关。这是另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一件事物如果经常出现在我们眼里,会增加对它的喜好程度,因为人会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事物。例如,人们会对天天见面的人有很高的好感度,更喜好购买经常使用的产品。因为出现率越高的事物,越容易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越容易对它们产生喜好的感觉。就算是长得几乎相同的猫,你也会觉得自己家的更好看。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实验结果表明,“曝光效应”显著而可靠,只要一个人、事、物不断在自己的眼前出现,自己就越有机会喜欢上这个人(或事、物)。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扎荣茨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一群人观看某个学校的毕业纪念册,并且肯定受试者不认识毕业纪念册里出现的任何一个人;然后再请他们看一些人的照片,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在请受试者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时,扎荣茨发现,在毕业纪念册里出现次数越多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就愈高。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扎荣茨把这个现象称为“单纯曝光效果”。
  由此可见,如果想给别人留下不错的印象,常出现在他面前就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好方法。运用“曝光”,让别人喜欢我们。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才能增强人际吸引。相比之下,如果自我封闭,面对他人就逃避和退缩,这样就会令人费解,难以亲近,自然不太让人喜欢了。
  “曝光效应”也有它的局限性,以下三种就无法被人喜欢。第一种是开始就让人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效应”。第二种是原本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第三种是过多的强迫别人关注的“曝光”,也会让人感到厌烦。“单纯曝光效果”其实没有那么“单纯”。当不熟悉的刺激短暂呈现时,效应最强,“曝光”的次数在10—20次之间一般能达到最大的喜欢程度。但在次数过多时便有可能引起厌烦,喜欢程度随之下降。例如在数次听到一首歌后,一般会喜欢上它,但多次重复听之后喜欢程度会减少。
  想让别人喜欢自己,首先第一印象要好。“曝光效应”等于重复刺激,如果首因效应就很差,反而会起副作用,使对方产生不良情绪,重复出现只会加剧对方的反感,想让他们喜欢自己就更加难了。其次不要过度“曝光”,“喜新厌旧”就是由于过度刺激导致的结果。不妨留一点神秘感,能更好促进彼此之间的关系。三是保持一定的交往频率,有个网络用语叫“刷好感”,就是指当多次出现在某个人面前时,会增加对方对自己的好感,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感。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
其他文献
可爱的摇马、复古的火车、玲珑的农庄、妙趣横生的小丑、娇艳欲滴的玫瑰……如果你对中规中矩的手袋已经免疫,那么当听到有这样的手袋时是不是有点两眼放光的惊喜?     手袋对于女孩们来说,是衣橱里永远缺少的下一件物品,无论品牌,无论价格,它们永远有致命的吸引力。如果遇上如此充满童趣且新颖创意的手袋,还能如何抗拒?赶快拎着它们约会去吧……     森林童话     布拉奇亚利尼有一句广告语:“你家的门钥匙
1.玩转废纸板艺术   废旧纸板除了可以论斤称卖,也能变成艺术品,而且艺术得非常彻底!  英国艺术家克里斯·基勒莫(Chris Gilmour)就对废纸板相当痴迷,他用各种各样的废纸板手工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艺术品,小到一组茶壶茶杯,一个提琴,一只钟表,大到自行车、轿车、地球仪、打字机、凯撒大帝以及维多利亚女王等,这些废弃的纸板经过克里斯的巧手,立刻变得活灵活现,其细节的精致让人震惊。  更令人惊诧
几百元一件老银饰虽然在收藏品行列中默默无闻,却以极适合普通人的价格占尽优势,自戴、投资两相宜。    老银饰,指以白银作为主要材料的古旧首饰。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讲到,“凡冠冕、簪钗、镜梳、瑱珰、脂粉等都为首饰。”后清人翟灏所著《通俗篇服饰》中,把带钩、佩坠也都归入了首饰的范围。加上后来更为普及的戒指、手镯、手链等种类,所以可以这样简单理解:凡古人从头到脚全身各部位所佩戴的装饰品都属于“首饰
从奥运到世博,中国持续聚焦着世界的眼球。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元素也大行其道,以网罗天下之势引领着时尚和市场的潮流。  放眼望去,无论是多么奢侈的国际大牌,还是巨星云集的好莱坞大片,无不闪耀着中国元素的那一抹亮色。  中国的,就是世界的。  那些象征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涵的符号图案,已然成为国际顶级品牌的设计源泉和创新卖点。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厂商把中国元素当作抢占市场的撒手锏,一度因为盲目崇拜国际品牌而忽略了
玩家档案  姓名:王秋铭  从事职业:哈雷改装   所属帮派:TP-China  接触哈雷时间:5年  镇店之宝:蓝色组装哈雷,主打骷髅元素    男人天生就是盔甲骑士,从降生的那刻起,男人就被套上一副重重的盔甲,把自己裹在坚强里面。多年之后,盔甲锈迹斑斑,只有胯下坐骑的嘶嚎还在证明你曾是为了自由拼尽全力的骑士身份。    “当施瓦辛格穿上终结者的皮衣,戴上墨镜,启动哈雷,在公路上奔走搏杀,我就告
菜名:【天福酱肘子】  特色:百年酱汁秘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北京    秉承200多年手工技艺的酱肘子,更有一分历史的美味。    在我知道天福酱肘子之前,听说溥仪早就爱上了它。那时“天福号”制作的酱肘子是御赐进宫腰牌的清宫御膳,是溥仪西餐桌上必备的一道菜。据说他这个末代皇帝被特赦的第二天,就骑着自行车来天福号门市部
作者:桔多淇,36岁,艺术家、摄影师,现居北京。  个人网址:http://blog.sina.com.cn/juduoqi  创意材质:蔬菜  创意指数:★★★★  模仿指数:★★★    蔬菜除了烹成美食,还有什么妙用?  桔多淇说,它们可以用来“克隆”世界名画。  桔多淇,是一位颇具才华与创意的年轻艺术家。她一夜成名,全因她用自己的兴趣构建了一个“蔬菜博物馆”。各种各样的蔬菜,或煎或煮或腌或
菜名:【全聚德烤鴨】  特色:形饱满丰实,色枣红润泽,香诱人口齿,味酥脆鲜嫩。“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地区:北京    口齿留香、肥而不腻的全聚德烤鸭香味随着天南地北的朋友带到世界各地,备受各个阶层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吃”。    “忆京都,填鸭冠中。烂煮登盘肥且美,加之炮烙制尤工。此间亦有呼名鸭,骨瘦如柴空打杀。”这是清代人写北京烤鸭的一首词,传之甚广,和
一部发型演变史,如同引领时代风尚的大片,好不缤纷灿烂。    有部电影叫《做头》,将上海女人对“做头发”这回事的态度表现得相当淋漓。影片中的上海女人,做头已经不再是一种对美的追求,而是她迈向迟暮年华里最后的一丝尊严。由此可见头发对人类,尤其是女性,显然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这种地位从古至今,也一直未曾消退。  从原始社会最初的披头散发,到各种各样发髻的兴起,发型的演变层出不穷,套用诗仙李白那首狂放
当交通拥挤的时候,不用理会马路上长长的车队,径直从自家阳台起飞,将是多么的惬意!    在希腊神话中,伊卡洛斯想要逃离荒岛,于是与父亲一起用蜡将羽毛粘成一对翅膀,不幸的是,翅膀上的封蜡在飞行中被太阳晒化,伊卡洛斯掉进了海里,再也无法飞翔;在卡通片《机器猫》里,叮当发明的竹蜻蜓是让人最喜欢的道具之一;在迈克尔杰克逊的某场演唱会结束时,他穿上一套飞行器装置,就像红警里的美国飞行兵一样,在粉丝们的尖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