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艺岔道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fani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10月初。广州的朋友发来一条消息,南海藤厂倒闭了。你们不是关注手工产业吗,要不要来看看。
  其时,我们正在做着手工产业报道的准备工作。在经过了两个月的前期调查后。我们对手工产业有了一个初步印象:手工业发达的地方往往是国外。很多经典都是上百年的传奇,价格奇贵。一个手工的小饰品可能标价上千元;而国内的手工业大多都贴着这样一个标签—没落,戴着这顶大帽子,产品也卖不起价,比如大街上经常看见的景德镇瓷器专卖场——也有人称为甩卖场,就是生动的写照。
  平心而论,中国的手工艺不见得就比国外的差到哪里去,不论是工艺还是历史。中国的手工艺品都是源远流长品质优良,比如人们常说的贡品。据广州的朋友说。南海的藤艺也曾经盛极一时,大约是在这十年间才衰败下来的。因此,这个新鲜的案例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南海藤厂的倒闭
  
  记忆中的藤艺是一种人文气息浓重的家具。比如藤椅。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家家户户的必备品。藤椅柔软、有弹性、轻便、便宜,如果加上一个垫子,则是小孩子们的天堂,晚上听大人讲故事疲倦了,蜷在藤椅圈里,伴着蛙声进入梦乡。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流行一时的藤椅源自南海。据藤艺界的很多人考证。南海是中国藤制品的发源地。全国各地的一些藤艺厂,都遥奉南海为宗师。
  
  据《南海藤业志》记载。明朝末年。南海的沙贝村就有人开始从事葵编织行业。后来有人从海南岛运回白藤。当地人就做起土白藤手工业。此为南海藤艺发轫。
  鸦片战争后,海禁初开,广州对外通商。洋藤随之进入。当时的印尼人只懂得用藤编织箩筐装载货物,于是当地后冲口村的邓谦记就大批买入这种箩筐,拆开用于编织小藤箩、藤盆。随后,编织藤制品逐渐在南海黄歧“八乡”蔓延开来。这“八乡”就是指南海的沙贝、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横沙八个自然村。由此开始,当地人逐渐开发出藤席、藤椅乃至各色藤家具。在世界上开拓了藤织家具的先河。从那时算起。如果把藤艺比作一曲悠扬动听的中国民乐,迄今已延绵了150多年。到了上世纪50年代。这部民乐调高了一个音阶,经历了公私合营后,原来散落民间的上百家织藤作坊组合成立了南海藤厂。一个藤艺业的巨无霸诞生了。
  据当地人介绍,不论是规模还是艺术水准。南海藤厂都可谓达到了一个高峰。
  先说说规模。南海藤厂最兴盛的时期。员工多达3000多名。这仅仅是本部的员工数目。南海藤厂成立后,由于藤制品需求旺盛,珠三角的其他地区也相继成立藤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这些新成立的藤厂大部分骨干都是从南海藤厂派出去的。除此之外,派出师傅对其他小作坊进行指导的更是难以计数。据了解。当时南海的藤制品由建国初期的200多个品种增加到高峰期的7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北美等地,据保守估计。当时整个南海市“吃藤饭”的人大约有20万,可见产业之发达。据《南海藤业志》的编辑,也是南海藤厂的老师傅潘荫询介绍,当时的藤厂产品绝大部分出口,而且价格不菲。当时一名工人一个月30元,而一张藤席的出口价可达40元,利润很高。当时国内的人想要买一件南藤的产品,都要托关系。可谓一席难求。
  其次是艺术水准。据潘师傅介绍,1987年,南海藤厂的工艺美术大师陈嘉棠集合了全厂的技术精英,创作了一套全藤结构庭院式室内装饰组合,名曰“藤苑”。时至今日,当时参与制作的人都认为那是大制作。’fb-~了南海藤工艺的最高峰,是南藤的“镇厂之宝”。据—位叫作邹志华的老师傅介绍,这座“藤苑”高宽各3米多,长6米左右。从房屋结构、天花板到墙壁,到家具摆设,屏风灯具,藤窗帘,藤灯笼。以及金线藤椅、藤茶几、藤花瓶、藤长颈鹿、藤大象……听着他一路描述下来,那不就是一间用藤做的房子吗!难怪当年在北京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按惊四座。
  随着“藤苑”的诞生,以南海藤厂为代表的南海藤产业的经营也达到了巅峰。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从广州城到珠江大桥的路两边几乎都是卖藤制品的。那个时候藤制品可以说是风行一时,大小作坊日夜赶工都满足不了需求。
  这个时候,很多南海藤厂的老师傅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离职下海单干。与此同时,民营藤厂纷纷成立,很多现在有名的家具品牌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张的。比如有名的联邦家私,那个时候叫联邦藤厂。
  下海单干的结果是,众多小作坊对南海藤厂形成了围攻之势,不论是价格还是产量。泥沙俱下的后果是品质严重下滑。从1995年开始,连续几年。藤家具市场开始大面积滑坡。南海的藤产业开始恶性竞争。大打价格战。价格一路下滑,为了降低成本,各个小作坊只能从原材料上打折。偷工减料,这直接导致了产品质量进一步下滑,下滑到什么程度呢?“不但城里人不要了,连农村人也不要了!”
  一个产业的兴起需要百年光阴。衰败却是短短几年。投了大本钱的人一夜之间傻眼了,他们想着在这上面赚一笔的。从1995年开始。位于广州路的档口陆续关门,后来,由于公路两边要发展,赶了很多人走,一个红火多年的市场竟然慢慢消失了。
  
  白沙村
  
  南海藤厂在白沙村,由于近水楼台,据当地人说,那是做藤艺做得最好的一个专业村。为了了解藤艺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手艺。以及南海藤厂倒闭之后的藤产业,记者来到了这个偏僻的村子。
  村子的入口是一条大约5米宽的水泥小路。站在路口望过去,大多是一层高的红砖房,这和珠三角的繁荣经济颇不相称。
  从村口开始,沿路都是小作坊,有几个人的,也有十几个人的。
  据这里的人说,他们的老板大多都是原来老藤厂的人。赚钱吗?不赚钱。以村口那家专门做藤席的小作坊为例,2006年,他们总共生产了几千张藤席。从产量上看还不错,但是利润很薄。每张藤席少的只赚几块钱,多的也就10块钱。也就是说,这个小作坊每年的利润也就几万块。
  这里的工人工资也很低,只有那些找不到工作,或者没人请的人才来做工。每月工资700~800元,一个女工说, “如果外面有超过1000块的工作,很多人都会走的。”也许少有人来参观,工人们比较害羞。见到镜头会躲开。
  据当地人介绍,整个白沙村大约有几十家小作坊,每个作坊各有所长,有专门编藤席的,也有专门编藤椅,做藤家具的。
  他们大多采用手工操作。除了破藤皮需要机器帮忙外,其他所有环节都是手工完成。以藤席加工为例,其生产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第—步是选藤:由—个有经验的师傅。用—个固定在木凳的铁卡尺选藤,一大堆粗细不一的白藤,经过卡尺—选,就分门别类归到不同的藤堆里了。
  第二步墨将藤上的节刮去:工人们坐在小板凳上,用布包刀。轻轻一旋。藤节便落在地上。
  下一步是水洗:将藤条放进氯水中冲洗,再用硫磺熏,有保其颜色鲜艳 与防腐之效。
  之后是削藤皮、打藤芯:藤皮可用于编织藤席、藤笪,藤芯则可用于编织藤椅、藤篮等用品。这两道工序都有机器代劳。把长长的藤条放入机器一端。藤条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分别经过四个小刀片。四条藤皮便削出来了。而通过增加刀片数量。可以削出不同粗细的藤皮来。
  打藤芯:同理,削皮后的粗藤条通过一个多孔刀头。便被破开为几条乃至十数条藤条。由于藤的粗细、成色有别。在每一道工序之间,都必须靠人手把藤按照不同尺码、颜色深浅分门别类。
  最后是编织:打理好的藤皮再交给织工。一大堆藤皮像迷宫一样缠绕在一起,经过女工巧手编织,一张藤席就慢慢铺在身下。
  看了很多家小作坊后,有一个体会是,这是地道的原汁原味的手工艺品,品质的高低全凭手感,机器是替代不了的。但是其缺陷也比较突出,即初加工的质感比成品还好,初加工出来的藤制品看起来像没有成型的艺术品。而制成的成品则大多呈一个颜色——褐色。就像烟熏了很久的陈旧家具一样。不管年纪大的人怎么看,起码在年轻人看来就缺乏吸引力。也许,这也是手工业的通病,西方的手工业之所以长盛不衰。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古老的工艺演绎出时尚的感觉,但中国的手工业往往是一味的复古,古老的工艺制造出的是没落的感觉。
  同时,由于没落这个标签,使得精英人才难以进入这个行业,无论是设计、工艺,还是经营管理,都没有优秀人才加入,没有新鲜血液补充,整个产业的运作水准只能处在—个很低的水准,产业的兴盛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了。
  
  “新闻人物”——阿尧
  
  那么。藤艺真的就不受欢迎吗?不。说这个话的人叫梁灿尧。
  梁灿尧自认为是村里的新闻人物。他之所以成为新闻人物。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大的业绩,而是因为他做了好几件和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
  梁灿尧是白沙人,很小的时候,村里人都知道他,“因为我调皮”。当时南海藤厂正处于兴盛时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编藤,因此,“每天放学回家,就给家里编藤”。
  
  他对藤艺有着天生的兴趣。小时候他就琢磨着自己做了把藤椅,而且每天都会琢磨怎么做好,到了痴迷的地步。他自认为做事认真。这个认真的体现就是,“做出来的东西比人家的好”。这个好不是空口说白话。是有实证的,他做出来的藤制品是被当作样品的。“藤艺这个东西很容易学,但是学精难。要快、准、灵活。”
  到了1984年,他就开始自己做。几个朋友合股1万多元,又贷了5000多元。一个小厂在他家院子里诞生了。为了这个小厂,他把自家院子里的花花草草全部拿掉。由于自己懂技术。小厂起步很快,把货拿到广州的商场去卖,销路不错。但是合伙企业一般都做不长久,一年后,三个人散伙了。想办新厂,资金不够,于是他别出心裁地开了一家发廊。
  但是开发廊不是他的兴趣,他的兴趣在藤艺。一年之后。他应广州市工艺公司之邀。重操旧业。到工艺公司当经理,管生产。但是,做了一段时间合不来,又出来了。那段时间。他给村里人的感觉是。老是动来动去。摇摆不定,不安分做事。他自己也在想。为什么老是给别人做呢?
  1990年前后。他关起门来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个眉目来。他认为,这个行业是有前途的。走在广州路上,看两边的档口,就知道。藤艺肯定有销路,就看怎么做。多年的从业经历,他对藤业也算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大家都在忙着竞争。没有一种长远经营的思路,没有思考这个行业的发展”。他决定做其他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成立一家新厂按“长远思路”发展藤艺。
  但是此时的他没什么钱。至今他都依然认为,这之前他的一个错误决定就是不该购置房产,把资金占用了。为了腾出资金。他做了一件当时村里人谁也想不到的事情,卖房子。对于农村人而言。房子意味着命根子。当他把启事贴到村子的路口上时,村里的人都认为梁灿尧发疯了。老爸老妈极力反对,到最后,他差不多与父母翻脸了。“还好,有老婆鼎力支持”,说到此处。盘腿坐在藤转椅上的梁灿尧挺直了身,重重地补了一句,“关键是老婆支持!”
  从那一刻起,他认定了这个行业有前途,他也下定决心,不论以后这个行业多么困难,都要一路走下去。“俗话说。不熟不做,市场这么大,不可能没有我的一份子嘛!”
  他先是买了一个档口,然后从零做起,靠品质吸引客户。“看货的人往往要看很多家,看了这家要看那家,虽然我新开铺。但每天还是总有几个人回头来买货。慢慢的。人气聚集起来了。”
  他这段时间的路和市场大致保持一个基准线。市场热,他的生意也好。从1990年至1995年。他做了5年,5年之后,他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市场大雪崩,“很困难!人家都不要货了。客户都死掉了。工人也走了……”他又发了好一阵呆。
  为了维持藤厂,他甚至分出一部分钱开了一家小吃店。以小吃店养藤厂。几个月后,他认为这样三心二意不好,两边都扯精力。索性关了小吃店,一门心思想调整的问题。很快,他做出来一个让整个行业都吃惊的举动,人家做300~400块的产品,他做3000~4000块的。很多人又认为他疯了。市场都这么差了,谁会买呢? 他说,市场这么差就是因为缺乏精品,他就是要做精品,回归艺术,做那些有文化有修养,懂得欣赏有品位的人感兴趣的精品。
  “老是做地摊货,才是真的毁了这个行业!”从此,他开始和整个市场反道而行。
  他先是做了一套沙发,定价3800元,又做了一套餐椅,380元,他提出的标准是——一定要做到没有可挑的毛病。这几乎是一种偏执的做法。当他把这些产品摆出去的时候,很多人既是佩服,又不敢相信,这么贵的东西在这个行情下能卖出去?他说。你们不要有老思路,卖不掉可以退给他。
  他有他自己的一套理论:你不认同,我才有机会;你认同,我没有机会。别人都走东的时候,他走西。也正是因为他这一点,被认为是村里的“新闻人物”,毁誉参半的新闻人物。
  对比一下同时期的南海藤厂和南海藤业,这个时期正是每况愈下的时候。梁灿尧的举动虽然有着偏执的一面,但不能不说,他的这种思路恰恰是从老思路开始的一种蜕变,一种和现代市场接轨的蜕变。试想一下。西方的那些历史悠久的手工品牌又何尝不是这样经过一次次的蜕变而来的呢。刻舟求剑是很难把传统产业做大的。需要用新的思路。
  转向精品市场的梁灿尧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同。在盐步家具城采访的时候,好几家铺子不约而同地指着他专卖店的方向。那家是做得最好的。
  他的厂也不设在白沙,在向北几十公里名叫里水的一个偏僻的工业区。不过他的工厂和白沙的小作坊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大约有10000多平方米,200~300个工人。他的工人很多都是老师傅。“那是做样品水准的。”他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目前他的牌子在市场上差不多已经成了南海藤行 业的标志了。有意思的是,他的厂和联邦家私的一家分厂面对面。
  他说,他最大的优点是顽强,完全靠一种精神推动自己往前走。
  当然。他目前面临的压力也不小,由于资金不是很充裕,他也不敢有多少库存,“订货也要半个月左右才能拿到货。”完成了市场涅槃的过程后。他面临着进一步打开市场的压力。他坦言,虽然销路很好,但还是“买一台靓车都买不起”。
  他现在也很缺人手,特别缺懂藤行业的经营和策划人才。由于多年隅于藤行业,他对现在的一些经营理念和方法还是了解不多。比如在营销方面,他主要的方式就是去参展,这花了不少冤枉钱。比如设计,由于整个行业都缺乏专业人才,缺藤艺设计师,他往往只能亲自动手画草图。“上手容易做精难嘛,藤艺就是这样。”
  他觉得自己很累。什么事都要亲历亲为,但是一谈到未来,他就两眼放光,“我们的产品当然是卖给开靓车的人啦!”
  
  手记:他们走东,我走西
  
  近十年来,南海藤厂走东,梁灿尧走西。其他同行走东,他走西。走东的结果是倒闭关门,走西的结果是发展出了一家有一定现代理念的新藤厂。
  在白沙村的小作坊,最大的感受是没落;在梁灿尧的新厂,最大的感受是精品。临走之前,他给了记者一本画册,画册上的藤艺都是他的厂做的。
  从近十年来的市场走向来看,藤行业不应该如此大起大落。特别是曾经如此近的靠近现代市场。身处珠三角这样的沿海地区,在经营思维都相对比较发达的地方,还出现这种现象,这只能说是中国手工业固有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确实应该被淘汰了。
  正如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到的,不论是工艺还是历史,中国的手工艺不见得就比国外的差到哪里去,但是陈旧的运作模式却连带着优良的工艺—起消失,这确实是目前中国手工业的一大损失。
  我们认为,旧的思维应该被淘汰,但是好的手工艺却应该保留下来。注入新的、现代的理念,才能让手工艺品的商业价值能够充分展现出来。
  据了解,目前的市场上,藤制品并不是不受欢迎,相反,藤艺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的用品,很多高档装修都将藤艺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家居。这难道不是机会吗?
  一条开始于十年之前的岔道,最终让老一代藤厂消失,新一代藤艺崛起。虽然还有很多一时难以解决的困难,但是新旧更替之间,也许孕育着中国手工业的希望。
其他文献
当年她和朋友一起来上海旅游,那是个冬季,天空飘着雪花,马路上车不是很多,路人行色匆匆,汪美华去过很多地方,不知怎么上海一下就吸引住了她,她当时就想,上海是个充满活力的城
一峡之隔,台湾手工业特别是小手工业的蓬勃发展,让我们惊讶于美感和创意被如此优美地贩卖,而越来越多的大陆手工爱好者也或多或少受到台湾手工理念的冲击和影响。手工对台湾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唐丽红)2012年10月17日第2版以《“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学术研讨会召开——学者提议基于荀子思想重建早期儒学谱系》为题报道了
渗滤液导排系统堵塞导致的填埋场积水严重、水位雍高是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我国生活垃圾中厨余组分含量高,填埋场渗滤液产生量大,颗粒物和挥发
即日起从编辑部订阅全年《中华手工》杂志,即可获赠价值150元/件的“冰美人”水晶挂饰。
目的探讨不同肺复张方式的吸痰干预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犬呼吸力学的影响。方法 8只健康杂种犬(23.69±7.35)kg,经静脉注射油酸
从皮衣销售到商场角落的改衣店,潘军敏从细处着手,凭着改衣手艺和两三台缝纫机撬开了属于自己的财富密码,把小得让人忽略的一针一线做成了真真正正的“大生意”。    新店低调开张的背后    2010年4月,正在苏州逛奥特莱斯的刘丽发现商场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开了家新店。这家名为“一针一线”的店没有炫目的装修,位置也差得出奇,走进去才知道这是一家改衣店。4年前刘丽在日本购得一件价格6万元的水貂大衣,因为产后
随着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交换学生的临床带教也是我国护理教学者值得探究的问题。在外籍护理本科交换生的临床带教中采取临床与学院老师相结合,中外方护理本科生一对一配对,互
目的了解医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指导医学生就业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自行设计问卷,以有求职经历的409名医学院校毕业生及55名医院面试官为调查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