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心理需要与激励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c_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现代教学理论以来,围绕着教学是以训练人的心理官能为主,还是培养陶冶人的科学技能为主;是以传授知识为基础,自然而然地培养人的智力,还是强调以发展智力为中心,在培养智力中传授知识,虽然经数百年的争论而无结果。但是,人们至少得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既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应该是统一的。
  教育教学重在人才培养,无疑应该重视人的智力因素的发展,但又不可忽略人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为一个人的成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取决于学生能力的高低之外,还与他的性格、情感、动机、意志、气质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了他的个性差异。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心理需要,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是处于核心的、主导的地位。
  一、需要的实质
  1.什么是需要
  人类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要。需要是动机的基础,是推动人的行为活动的原动力。从反映论的观点看,需要是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体验。它是一种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积极性的源泉。
  那么,需要具有什么特性呢?
  (1)需要具有对象性。人的任何需要都指向一定对象,包括物质性的东西,也包括精神性的内容。
  (2)需要具有与个性生存的相关性。个性生存发展的不同阶段均以需要为必要条件,如儿童以游戏娱乐为需要,青少年以学习为需要,成年人以工作、劳动为需要。
  (3)需要具有人类的共同性与个性差异性。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精神需要与社会活动需要是人类的共同需要,但每个人的内部生理、心理状态与外部环境条件不同,需要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4)需要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人的需要也逐渐复杂化、多样化。
  2.需要的产生
  由需要的特征得知,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当时的若干因素有关:
  (1)生理状态。由生理状态产生的需要只是低级的需要。
  (2)自然情景与社会因素。自然情景与社会因素容易诱发需要的产生并增加需要的强度。
  (3)个人的认识水平。人的思想,特别是判断、想象能力对需要欲望的产生起着刺激作用。
  二、激励过程
  1.什么是激励
  激励是心理学中的一个课题。广而言之,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激励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理解。
  (1)从诱因和强化的观点看,激励就是将外部适当的刺激(诱因)转化为内部心理动力,从而激化(或增强、或减弱)人的行为。
  (2)从内部状态看,激励指人的动机系统被激发出来,处在激活状态,对行为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3)从心理行为过程看,激励主要指由一定的刺激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和行为过程。
  2.需要与激励的关系
  从激励过程分析看,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的开端,需要得到满足是激励得到完成并从而产生新的需要。由此可见,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出发点、基础和最基本的原因。在我们教学中,激励无论是从目标导向,还是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过程看,它都是整个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从学习过程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看,需要是一切非智力因素,包括性格、情感、动机和意志的基础,而激发又是需要赖以满足的内在和外在动力,因而我们在教学中,要调动一切可行的激励手段,刺激学生的学习需要,推动其实现满足,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上的作用。
  3.激励原则和方法
  (1)从原则上说,学习需要的激励应注意处理好个体需要与集体需要的关系。一方面满足集体需要应兼顾个体的需要;另一方面,满足个体的需要不应该妨碍和干扰集体需要。
  (2)从方法上看,激励无非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而在教学上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满足其学习的需要。目前,我们在教学中用得较多的激励方法有:一是目标激励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用“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二是奖惩激励法,制定学习上的奖惩措施,如实行奖学金制度等,以此推动学生学习;三是竞赛与评比激励法,开展各科学习竞赛与评比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榜样激励法,树立学科能手、学习标兵以激发学生的荣誉感、上进心,自觉把学习搞好。
  总之,教学上遵循科学的规律,深入分析需要在非智力因素中地位和作用,正确运用激励的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很有必要的。
其他文献
随着课程改革的提出及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也正经历着变革。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初中历史教学的“副科”地位正在发生变化,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历史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教学往往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呢?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如下
从近几年的全国各大省市物理中考试题情况看,创新设计实验与探究型实验所占比例较往年有所增加,而且有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这类试题单纯从一个试题很难界定哪个实验是创新设计实验,哪个是探究型实验。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两类试题,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如下分析。  一、创新设计实验  创新设计实验大致可分为: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方案、纠错和改进实验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等几大类。  1.设计实验步骤  这类试
中学地理教材兼有文科与理科的性质,但人们常把它当作文科看待,然而,新课标规定“地理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综合性,其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灵活借
一、睡前泡脚 脚是人体中离心脏最远的部位,对血液回流影响很大。睡前用热水泡泡脚,既解乏,又利于睡眠,还可以瘦身。热水泡脚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驱除寒冷,促进代谢,最终达到养生
为了准确观察玉米新品种在陈仓区的丰产性等特性,挖掘新品种增产潜力,增强玉米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掌握其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陕西省玉米高产创建
科学的班级管理能形成良好班风,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的健康成长。素质教育的深入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增多,对农村初中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全面了解
摘要: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单调的“听、念、记”为主动、灵活的“探究、理解、掌握”,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要开拓学生的思想领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教学上重视学科的整合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创新思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都是大有好处的。  关键词:简笔画;客观事物;语文;艺术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直接传
4月22~24日,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乳业专家和知名乳企代表齐聚美丽冰城哈尔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暨2015中国国际乳业合作大会,共谋中国乳业发展大计.完达山携全新包装
在现阶段的小学作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任教的教师,也许会有这样一个同感:农村学生居住分散,接触面窄,见识不广,文化环境欠佳,又缺乏信息来源,导致师生被作文教学困扰。故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加以指导。   一、开始年级,确立写作目标   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熟悉教材,明确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目标,明确各年级作文的要求,做到心中有全局,作文教学训练才能有的放失。小学低年级虽是识字学词学句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对于森林发展及保护,以及森林资源认识在逐渐提高,加强生态环境已经成为重要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主题、保持水土、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