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问,让学生学会阅读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k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数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每篇文章的字、词、内容、结构、问题特点、写法特色、中心主旨乃至作家作品,这么多的教学任务,整节课不得不教师讲,学生听,甚至教师提出问题也只能自问自答,包办代替,没有给学生充足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发问探究。殊不知,学生不能发现问题、不能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低效;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才是不明智之举。这种一味地把老师的问题、思路强加于学生,而忽略几十个学生的做法,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思想。因而,笔者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质疑,还学生课堂质疑的权利。把学生的疑问、思想浮出水面,从而让他们自主地悠然地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思想,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真正提升其语文素质。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行使质疑的权利呢?我想,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一下。
  一、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布鲁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所以,让学生能大胆冲破迷信权威或固执己见的思想牢笼,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和质疑权利,才能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励学生充满主动的探究热情。因而,教师要重新确立自己的课堂地位和工作角度,涉及到教师开始退出课堂主角,而成为学生的合作者,鼓励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换。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分阶段目标(7~9年级)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可见具有质疑能力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目标。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
  主体性教学强调教学应有“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它“在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并认为“人的主体性素质是现代社会人的核心素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育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其主动自觉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
  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为有效。柯林斯也认为,许多时候理解的失败,实际上乃是由于不能提出适当的问题。所以,培养质疑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互动性原则的体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现代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并积极倡导发现问题,努力使学生用自己的思想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搭建师生对话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师生互疑共学的场所,真正做到师生互动。
  二、鼓励学生提问
  宁鸿彬老师的“三个不、三个欢迎、三个允许”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他提倡独立思考,让学生破除迷信,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而让学生独立思考,则实行“三个欢迎”——欢迎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而要做到这些,则必须理解学生,因此要求老师做到“三个允许”,即:允许说错做错,允许改变观点,允许保留意见。
  这些观点确实行之有效,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就要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地发表独立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们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意见时,教师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的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態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三、指导质疑的方法
  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对文本内容、结构、语言及教师提供的信息进行深入的个性化思考,提出自己的不解之惑或不同之见。
  1.从直观的文章内容着眼
  文本内容的理解可包括对字、词、句、段的理解,也包括对文章表现主题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培养学生质疑,就从这些最基本的直观可感的内容入手,他们不难学会。
  记得在教《孔乙己》一文中,当学生读到“孔乙己大概的确是死了”这句话时,有很多同学都注意了这句话中“大概”与“的确”两个词语的矛盾运用,由于这两个词的探究分析,又让同学们认识了孔乙己的死活是无人关心的,无人考证的,既反映了民众的麻木,社会的腐朽,更增添了孔乙己的悲剧色彩,这样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也便清晰了。
  2.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文眼
  文眼是指在文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词句或段。安设文眼是一种为文技巧,能使文章成为有核心、有思想的辐射源与内聚力,让学生发现它,再围绕它想出一连串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全篇的理解。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抓住文眼“讽”字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围绕它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讽?怎么讽?讽的结果?再如《谈生命》一文中关键句“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说生命像什么?”便引导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是什么”与“像什么”意义有什么不同?作者认为生命像什么?这些问题也恰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与教师提问的意义相比,其差别是不言而喻的。
  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结构特色
  一些文章,作者在结构安排上可让读者生疑。
  如《与朱元思书》一文开头总起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可接下来文章先写水,再写山,学生只要关注结构安排,自然而然就生出疑问:为什么不先写山再写水照应开头?学生一经讨论便知写作顺序与作者的乘船相关,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使然。
  引导学生关注结构上的为文特点,可使阅读与写作双丰收。学生掌握了文章的常见结构(如总分式、层递式、并列式、时序式等),在写作文时就会有所启示。
其他文献
『读碑』之『圣手书生萧让』刊出以后,安迪兄特别将《萧让墓志》首句『君讳让字让』,拈出示我.我依稀记得,以前临唐碑时见过类似的例子,临时翻检却一无所获,于是搁置下来.近
期刊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课堂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学习的好奇探究心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它是一节课的桥梁,是一节课的序幕。精心设计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重要条件;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是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方式。  一、视听导入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
书法从开始在书房中出现,触手可及,到随着书写工具的进步,建筑向高大发展,移居宽大墙屏,再到移步户外,走向崖壁.乃至今日,以巨制大幅走进展厅,让众人驻足仰视,一路走来都在证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是對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策略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从高中化学实验的实施现状入手,分析目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然后从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目的的明确、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改进等方面提出了对高中化学实验的改进策略,从而提升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观念;创造力  1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认知度和重视度逐渐加强,在当前信息化时代
写作是二语学习者需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也是最难的语言技能.在互联网时代,应发挥语类教学法的优势,构建基于语类的支架读写教学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为教师,你喜欢听话的学生吗?你喜欢不管什么事情都按会你的意思去做的学生吗?毋庸置疑,这样的学生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没别的理由,这样的学生好管、省心!同时,我们还会经常表扬此类学生,树之为榜样,期许更多学生变成这般模样。慢慢地,老师成了学生心中的权威,他们开始越来越依赖老师了!于是出现了以下几个事件。  事件一:我在上电脑课时,发现学生很爱提问。我开始是窃喜,以为学生好学上进。但渐渐地发现不对头,学
小学班主任作为一个班集体的带头人,有责任和义务确保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此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紧抓孩子们心理、身体成长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阐述了当前形势下
本文通过对于晋卫恒《四体书势》中涉及『思』字语词的『兴思』『致思』与『伫思』的深度挖掘,来分析汉魏晋间书法审美的自觉.本文认为,『兴思』以『鸟迹』为本,文字就是万物
广东省深圳市基督教两会为了庆祝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深圳市召开,展现基督徒关注社会、关心城市建设、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的精神风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