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发展,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自1997年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以来,上大学已逐步从政府基本包办的教育投资体制转变为政府、社会、受教育者多方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但是日益高昂的学费使许多家庭捉襟见肘,贫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客观的说,贫困生现象的产生,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有社会现实原因。当前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转型时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乡差别、阶层差别、地域差别的消除尚需时日,因此贫困生现象将势必成为一个长期存在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核心是应确保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获得自身发展的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如何解决贫困生上大学的费用等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承担着父母的希望,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格言,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步入大学的殿堂。然而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因教致贫的现象,本不富裕的家庭又为大笔学费支出而一筹莫展。高校学子在人生巨大转折点时却被贫困问题阻挡了脚步,这不得不令人惋惜,不得不引起政府和全社会人民的关注。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生活窘迫而产生压力,进而产生交际障碍,心理问题精神匮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贫困生自身主要存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内部原因来说:第一,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化让他们本身引以为豪的成绩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总觉得抬不起头。他们把贫困看成一种耻辱,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身的窘迫,因此长期闷闷不乐。大多数贫困生会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不愿与人交往,不愿申请补助,认为是一种"施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根本无法接受。第二,如不及时引导会产生仇富心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学生不免会在生活中因为贫困而受到同龄人的讥讽和嘲笑,遭受各种歧视。由于他们从小看到父母辛勤劳动但却无法改变贫困的事实,就会从内心深处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认为无公正可言,看问题往往会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因贫困心理没能正确引导而产生的悲剧。贫困生会认为富人帮助穷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忽略自身的义务。
除了内部原因之外,贫困生生长环境的外部原因也同样值得关注。第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思想上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带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包括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偏差,严重缺乏诚信意识。我国在高考中也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就难免存在学生家庭并不困难,但为了能够获得补助,伪造材料骗贷,欠贷不还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一方面要相应国家政策帮助困难学生贷款入学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风险,可谓举步维艰。因此学校能做的就是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学会感恩。第二,贫困生家庭情感的缺失。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子女。由于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他们宁愿吃苦受累,拼命打工挣钱。由于孩子和父母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艰辛付出的不认同和不尊重。他们很难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产生感激心理。
二、贫困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全面辩证地看待贫困生的劣势和优势
贫困生的经济能力使他们不能以更充裕的物质投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因而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劣势。但事物都有两面,贫困给贫困生带来的,不都是"贫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他们身上存在很多其他学生较少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心理优势。调查显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淳朴坦诚的精神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精神、自理自立能力和较强的拼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到贫困生的优势和劣势,帮助他们发挥优势,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由于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更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二)帮助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贫困生从消极自卑中解脱出来,把个人境遇的改善和人生追求与祖国需要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贫困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应拓宽他们的精神境界,在不忘报答家庭的同时,还应牢记国家的培养帮助,从而把对家庭的责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成才的寒门学子的大量例证,引导他们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也不可松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要指引他们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和前途。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强化心理引导
做好新、老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贫困生中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要注意建立档案,追踪了解。应聘请知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医护人员定期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通过真情释疑、融情说理等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产生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为贫困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加强对贫困生经济帮助的同时,要给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贫困生容易被视为弱势群体,避免使他们受到轻视,甚至歧视,对他们至关重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融入集体的归属感。通过各种方式,举行各种活动,不断增进他们与所有同学之间的联系和感情,消除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学校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贫困生的成才经历和成功事迹,在全校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以贫困生为榜样,树立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良好风尚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思想教育是先导,心理引导是途径,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力度,使他们也能如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应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峰,田志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2]金秀舫,李春丽.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和教育管理对策[J].管理探索,2010,07
作者简介:赵光宇(1988--),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婷(1987--),女,陕西延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生主要来自老少边穷地区,他们承担着父母的希望,信奉知识改变命运的人生格言,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步入大学的殿堂。然而大多数家庭都存在因教致贫的现象,本不富裕的家庭又为大笔学费支出而一筹莫展。高校学子在人生巨大转折点时却被贫困问题阻挡了脚步,这不得不令人惋惜,不得不引起政府和全社会人民的关注。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因为生活窘迫而产生压力,进而产生交际障碍,心理问题精神匮乏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贫困生自身主要存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的问题,从内部原因来说:第一,自卑心理严重。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生活环境变化让他们本身引以为豪的成绩优越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经济的拮据让他们在与同学交往中总觉得抬不起头。他们把贫困看成一种耻辱,不愿意让其他同学看到自身的窘迫,因此长期闷闷不乐。大多数贫困生会用自我封闭的方式,不愿与人交往,不愿申请补助,认为是一种"施舍",从内心深处来说根本无法接受。第二,如不及时引导会产生仇富心理。市场经济飞速发展,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学生不免会在生活中因为贫困而受到同龄人的讥讽和嘲笑,遭受各种歧视。由于他们从小看到父母辛勤劳动但却无法改变贫困的事实,就会从内心深处对社会产生仇恨心理,认为无公正可言,看问题往往会走向极端。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就是典型的因贫困心理没能正确引导而产生的悲剧。贫困生会认为富人帮助穷人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忽略自身的义务。
除了内部原因之外,贫困生生长环境的外部原因也同样值得关注。第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思想上的冲击。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带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包括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思想上出现偏差,严重缺乏诚信意识。我国在高考中也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上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这时就难免存在学生家庭并不困难,但为了能够获得补助,伪造材料骗贷,欠贷不还现象时有发生。银行一方面要相应国家政策帮助困难学生贷款入学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又要承担风险,可谓举步维艰。因此学校能做的就是加强贫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贫困生的诚信意识,让他们学会感恩。第二,贫困生家庭情感的缺失。贫困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子女。由于父母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因此无法给孩子全面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让孩子更好的生活,他们宁愿吃苦受累,拼命打工挣钱。由于孩子和父母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很容易造成孩子对父母艰辛付出的不认同和不尊重。他们很难对别人给予的帮助产生感激心理。
二、贫困生教育管理对策
(一)全面辩证地看待贫困生的劣势和优势
贫困生的经济能力使他们不能以更充裕的物质投入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因而容易产生一系列心理方面的问题,这是他们的劣势。但事物都有两面,贫困给贫困生带来的,不都是"贫困"。在思想和精神层面上,他们身上存在很多其他学生较少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心理优势。调查显示,他们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责任心、淳朴坦诚的精神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奉献精神、自理自立能力和较强的拼搏精神。所以,我们应该全面辩证地看到贫困生的优势和劣势,帮助他们发挥优势,使他们能够正确面对由于经济贫困给他们带来的一系列的不利影响,更健康地生活和学习。
(二)帮助贫困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贫困生从消极自卑中解脱出来,把个人境遇的改善和人生追求与祖国需要结合在一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贫困生一般都有比较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应拓宽他们的精神境界,在不忘报答家庭的同时,还应牢记国家的培养帮助,从而把对家庭的责任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历史上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成才的寒门学子的大量例证,引导他们走好人生每一步的同时,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修养也不可松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进步,要指引他们把个人的奋斗目标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深入理解国家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前提,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和前途。
(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强化心理引导
做好新、老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及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对贫困生中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同学,要注意建立档案,追踪了解。应聘请知名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及心理医护人员定期为他们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咨询。一方面通过真情释疑、融情说理等科学教育方法,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和宽阔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心理治疗手段,消除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疏导、排解渠道,产生标本兼治的效果。
(四)为贫困生创造和谐的成长环境
在加强对贫困生经济帮助的同时,要给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环境。贫困生容易被视为弱势群体,避免使他们受到轻视,甚至歧视,对他们至关重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有融入集体的归属感。通过各种方式,举行各种活动,不断增进他们与所有同学之间的联系和感情,消除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利用学校舆论阵地,广泛宣传贫困生的成才经历和成功事迹,在全校形成有力的舆论导向,以贫困生为榜样,树立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良好风尚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思想教育是先导,心理引导是途径,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工作的力度,使他们也能如其他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顺利完成学业,应成为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刘峰,田志鹏.高校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
[2]金秀舫,李春丽.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分析和教育管理对策[J].管理探索,2010,07
作者简介:赵光宇(1988--),女,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婷(1987--),女,陕西延安人,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