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舰——人民海军第一艘国产导弹驱逐舰

来源 :海事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ing09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靠国内科技力量,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导弹火炮综合型首制驱逐舰105舰,1971年12月交给中国海军正式服役。从此,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能自制中型作战舰艇的国家之一。105舰首制舰,主要任务是为后继舰的改进提高担任海上各种科学试验任务,可以说,是人民海军向现代化迈进的海上开路先锋,是中国水面舰艇从黄水、绿水向蓝水迈进的重要标志。它是中国人民要建立强大海军凝聚力的象征,是社会主义大协作时代的产物,它所走过的艰难路程,是令人难忘的。
  
  “二·四”协定与海军新技术
  
  1957年11月,海军司令肖劲光作为彭德怀、叶剑英率领的军事友好代表团成员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活动。听到和看到苏联正在制造原子化、导弹化的新型舰艇后,联系到建设强大海军的构想,他产生了我国也要发展核潜艇和导弹驱逐舰的想法。
  在莫斯科谈判中,我方提出引进导弹驱逐舰、核潜艇新技术,但被苏方拒绝了。经过几轮艰苦谈判,苏方只答应转让导弹艇技术和只能在水面发射导弹的常规潜艇。在苏方看来,中国海军只要有导弹,即使是落后的第一代,对美国第七舰队也能构成威胁,因此答应了中方最低限度的要求,并于1959年2月4日签订了一个协定,中国海军把它称为“二·四”协定。
  肖劲光并不满足引进的两型导弹艇,他分析了二战以后水面舰艇发展情况,觉得最成熟的舰种是驱逐舰,它尺度适中,性能优良,有强大火力和有效的应变能力,适应海上恶劣气候环境,并有较大的续航力,和平时期作为综合国力的象征和军力的存在还能代表国家执行友好出访任务。为了积极的战略防御,有效防止海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须具有200海里之外跟敌人较量的能力,这只有驱逐舰能做到。根据中国的国力,经过艰苦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国产化的。再说,当时中国拥有的4艘以鱼雷为主要武器的驱逐舰本来就是苏联30年代的军舰,比较陈旧,需要有新的导弹驱逐舰来接替。肖劲光思来想去,下决心自行研制国产导弹驱逐舰。1960年,海军及有关单位提出了设计方案草图,4月,肖劲光主持召开了设计工作会议,拉开了我国研制导弹驱逐舰的序幕。
  不料,1960年8月中苏关系恶化,苏方撕毁合同,撤走全部专家。中断了新技术资料的供应,使我海军仿制和科研工作陷入困境。当时又恰逢三年自然灾害,经济空前困难,国家不得不缩短战线,海军要求研制导弹驱逐舰的报告未能正式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坚持“四大件”科研先行
  
  毋庸置疑,海军建设要服从国家大局。但由于制造驱逐舰技术复杂、耗资大、周期长,对重大设备提前研制也是有必要的。一旦国家经济状况好转,把研制建造导弹驱逐舰列入计划,就能预先有技术储备,缩短研制周期,将损失的时间抢回来。于是,海军主要领导一次次地宣传导弹驱逐舰对未来中国海军的重要性,主持海军装备科研工作的刘华清、林真等积极组织开展有关预研工作,并提出“四大件”先行研制的构想,先后得到了总参谋部、国防科委、国家计委的理解和支持。
  “四大件”就是指主机、主炮、钢材和导弹。其主要研究试制工作是由国家第一、第三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和第七、第三研究院组织实施的。主机是蒸汽机动力装置,它由主锅炉、高压汽轮机,主冷凝器、主齿轮减速器等部分组成,体积小、重量轻、结构复杂、精度高。当时遇到最大的困难是,齿轮减速器中有几个零件制作的精密度总达不到要求。海军代表们就卷起行李蹲到车间,跟工人科技人员一个个部件地研究掌握新工艺。经过5年的艰苦攻关,光图纸就画了5000多张,主机终于隆隆响了起来,开始陆上试车。
  主锅炉的仿制也遇到了困难。当时有一种锰钢板原从苏联进口,中苏关系破裂后,苏方断绝供应。海军代表到钢厂求援,回答却是:我们炼不出来。海军沈忠平和锅炉科技人员来到鞍钢,讲清这种钢板是导弹驱逐舰上用的,只因苏联卡脖子而陷入困境。鞍钢领导拍着胸脯说:“这是‘争气钢’,有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要攻下来。”
  3个月之后,沈忠平又来到鞍钢,他希望听到好消息。可是鞍钢领导面无悦色地说:数十次试验都失败了,离质量要求八字还没有一撇呢!会议室空气变得凝重,双方都在思索,难道中国人缺了洋人的“黄花莱”,就炒不出“八大碗”吗?鞍钢领导打破沉默,对沈忠平说:“你别着急,我们再试,前头就是一座火焰山,我们赤脚也踩过去!‘争气钢’一定要炼出来。”又过了3个月,沈忠平第三次来到鞍纲,又是扫兴而归。这年9月,当沈忠平第四次来到鞍钢时,厂领导老远就惊喜地喊着:“炼出来了,合格了!”沈忠平没有笑,立即到车间请技术人员当场化验,果然合格了。这时沈忠平激动得流下眼泪说:“我代表海军指战员感谢你们啊!”
  炼另一种主舰体用高强度的合金钢时,也成立了科技人员、海军代表、工人三结合攻关小组。经过数百次试验和失败,终于攻下冶炼和焊接的难关,为导弹驱逐舰的舰体钢材做好准备。有人作过统计,光主机锅炉和舰体钢材做好准备,先后就遇到200多个技术难题,但都攻克了。主机和钢材终于试制成功,导弹驱逐舰有了“心脏”和“皮骨”。
  舰炮要比陆炮复杂得多,导弹驱逐舰装有双联装130毫米主炮,当初也是从苏联引进3部分,1961年先以海岸炮的名义安排改装设计试制,1964年定型后装备在几个海防阵地上。在1966年才明确在导弹舰上选用双130炮,改装研究要解决12个重大难题:增加稳定系统,提高命中率,改进随动系统,提高瞄准速度;改进扬弹系统,提高运弹速度:改进炮塔外形,减少风的阻力等等,可以说除炮管炮弹保留外,其他部件都重新研制。
  舰炮改进的最大困难之一是撞针硬度不够,反复试验过不了关。在一次实弹射击中炮膛发生爆炸,一块金属片飞到海军代表脸上,顿时血流满面。困难并没使海军代表却步,而是更加义无反顾。在主炮武器系统定型和改进过程中,海军代表们像跑接力赛一样向前冲刺,特别是对解决炮瞄雷达、测距仪和火炮随动自动化方面的问题不断进行突破,直到自动火炮系统成功为止。
  1968年12月,我国第一次在中型舰上进行发射导弹试验。那天阳光灿烂,风浪不小,人们注视着这次发射成功与否。驱逐舰进入预定海域,舰长大声下达“发射”的命令,“轰隆”一声巨响,震得人心发颤,紧接着硝烟笼罩住发射架。所有在场的人目光死死盯住硝烟,担心导弹能否安全射出,会不会发生意外?就在这一瞬间,海风吹散硝烟,人们可以看清腾空的导弹助推器开始脱落,转眼间变成一个亮点,风驰电掣般飞向远方。经过测试,一切都合格了,第一 套回转发射架和反舰导弹先后都研制成功了。
  
  105号在艰难中推进
  
  “四大件”提前研制取得一定成果,为中国自行研制导弹驱逐舰做了良好的技术和思想准备。1967年,当国家急需一支驱逐舰编队赴南太平洋进行洲际火箭试验护航警戒时,建造导弹驱逐舰便被列入国家研制计划,当时还要求在几年之内要成批造出来。
  由工厂、研究所,海军代表,接舰部队组成的首舰现场领导小组,在现场及时解决和协调各种各样问题,海军军代表、接舰部队官兵还组成“催货连”,到全国各地催货。
  有时候,造好的设备要运抵目的地,也很艰难。机电部门几位同志去哈尔滨汽轮机厂押运主帆时,正赶上腊月寒冬摄氏零下40度,冰天雪地。主机是军舰的心脏,为了让战舰早日下水,他们一刻也没有耽误就启程了。
  谁知火车走出一站路,车头便脱下车厢丢在野外。战士们焦急地来找副区队长孟凡勤。
  “队长,这怎么办?”
  “队长!等半天了,也不见车头影子,恐怕不会来车头了。”
  孟凡勤皱着眉头,思索了一刻,马上决定,留一名班长持枪值班,自己带几名战士顺铁路去找人。他们摸黑走了好几里路,好容易找到了一个车站调度室,推门进去一看,烟雾腾腾,几个值班人员正在打牌。
  “你们这里谁是领导?”孟凡勤问着。
  “我们这里没有当权派,只有造反派。”
  孟队长耐心地把来意说明,请他们帮忙挂上车头。这几个人连头也没有抬一下,似乎跟这件事根本无关,你怎么说也像对牛弹琴,既不向上报告请示,也不回答该如何解决,连屁股也不挪动一下,一边吸烟,一边照样打牌。
  孟队长气得无计可施,只好带着战士离开调度室,来到车厢,马上召开党小组会,决定为了保卫主机安全,又不至于把人冻坏,大家排队围着车厢转圈慢跑。
  车厢外风呼呼地刮着,地上冻得硬邦邦,摄氏零下40度,鼻孔呼出的热气,一会结成了冻碴,寒风像刀子一样撕裂着脸上肌肤,僵硬得好像血管要冻裂。两脚一停下,寒流就会从脚跟钻到关节,不到三分钟就会麻木。
  孟凡勤不停地动员大家:“要坚持慢跑!不能停下啊!”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只馒头,塞到嘴里一咬,怎么也咬不下一口,那馒头变成冰疙瘩,比铁还硬了。那水壶里的水,也早结冰了,倒不出一点水。
  整整一天一夜,他们没喝一口水,没吃一口饭,坚持在厢外巡逻。孟队长发现班长的手老捂着肚子,马上走过去问他:“怎么回事?”班长说:“由于饥饿时间太长,胃又犯病了,痛得厉害!”孟队长马上要他回到车厢先暖和一下。可是班长不同意,还是坚持值班巡逻,到第三天,总算来了个车头,把车厢挂上了,押运组高兴极了,以为这下可以走了。可是车厢拖出两站,那个车头又莫名其妙地走了。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原先2天2夜的路程,竞走了8天7夜,当主机运到船厂里时,孟队长和几位战士,极度的疲倦,使他们屁股一粘上床,倒下就睡死了,睡了两天一夜才醒来。就这样,要图纸、催仪器、运装备,舰员们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首制舰就是在这种环境和年代建造的,挫折和困难就更多。但在舰员和工人、科技人员三结合形成群体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一批批的武器、装备、机器、仪器相继运到造船厂,为组装和试航创造了有利条件。
  因为是中国第一次造大舰,从来没有搞过如此大的系统工程,某些机件质量不好,存在一些毛病是难免的。于是就有一些人,开始放冷空气,说这艘舰是聋子的耳朵,好看不好使,不能远航,不能打仗,只能靠码头供游人参观!
  这些冷言冷语传到了北京,引起了海军司令肖劲光的重视。为了不影响进度,肖劲光特意赶到大连船厂视察。他征求了多方人员意见,坚定了大家加速造舰的决心和信心。肖司令把刘子庚舰长叫到跟前问道:“刘舰长,你是老舰长啦!现在有人提出这条舰质量有问题,好看不好用,你有什么看法?”
  刘子庚舰长坚定地回答:“我舰全体人员能在我国自行设计、完全用国产材料建造的导弹驱逐舰上工作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对舰上的设备我们是满意的,开始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提高和改进的。不造出样机就没有改进基础,更谈不上成功了。”
  肖劲光司令听完这席话,不断点头,表示赞同。冷风被顶住,建造代号为051的导弹驱逐舰项目马不停蹄加速进行。
  短短的3年多时间,到1971年12月首制舰105号就出厂交付部队使用。刘子庚舰长第一次登上驾驶台,拉响了出航的铃声,他万分激动,终于看到并亲手驾驶国产导弹驱逐舰航行在大海上了。他当了20多年的海军,是第一次在国产中型的水面战斗舰艇的驾驶台上下达命令,结束了中国人不能造中型战斗舰的历史。这一刻他终生难忘啊!
  按规定,105舰的主要任务是充分进行海上试验,对该舰的总体性能、适航性及武器系统海上精度与射击效能作鉴定性试验,为051后继舰改进和提高提供科学依据。这样105舰就成了海军现代化的海上先锋。
  军舰先后经过6次海上试航,基本正常。接着就开始数十项、数百次危险性高难度的试航。抗风浪高速试航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这是战场上向敌舰追击时采用的最高航速,必须要使锅炉发出最大功率。为了做好此项工作,必须事先清洁管子。按理应该用软管和电刷等专门工具。可是当时没有这个条件,锅炉区队的同志就从管子两头爬进去,用绳子拴上刷子反复拉。许多人的手磨出血泡,胳膊肘磨掉了皮,全身是铁锈。就这样清洁3天,硬是把锅炉里上千根管子刷得干干净净,保证试航按标准技术要求进行。
  军舰满负荷高速转向是最危险的动作,平时严禁使用,从苏联购进的“四大金刚”也从未试过,但海战要求做到的就必须试。刘舰长在专家指导下,大胆地加到最快速度,驱逐舰如猛虎下山,舰尾卷起数米高的激浪;他再加大舵角时,由于震动太大,舰尾舵机电源突然被震脱,造成舵失灵,军舰即如脱缰的野马。在千钧一发之际,刘舰长全速前进拉到全速后退,军舰终于稳住,此刻离前面岛礁只有一链了,他出了一身冷汗。
  在众多试验项目中,兵器试验最惊心动魄。全部火炮齐射时,响声震耳欲聋,冲击波将驾驶台的玻璃震碎,火箭深水炸弹试验按照科技专家的建议及上级规定的项目,全都一项一项地完成。国产第一艘导弹驱逐舰的缺陷暴露出来,为后续舰建造得更完善打下了基础。
  
  钱教授四两拨千斤
  
  试航是艰苦的,解决暴露的问题更艰难。在各种航行和武器试验中,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的驱逐舰舰体结构坚固可靠,新型钢材强度好均得到了证实。但当军舰高速行驶时震动得厉害,使舰上许多仪器运转受到 了影响。为此,设计者、制造者、军代表,还有海军装备技术部的同志都汇集到该舰,分析原因,寻找良方。由于军舰震动是个整体力学问题,需要有丰富的力学知识才能准确找到症结。于是请来了当时正下放在船厂劳动的大连工学院教授钱令希。钱教授是我国的力学专家,早期留美,曾为建造武汉大桥和南京大桥解决过难题。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钱教授来到105舰,从上到下看了个遍,连底舱也钻了进去,然后就详细查看图纸,接着又随舰出海,将军舰从低速到高速出现的各种震动情况,都一一地记在小本上。
  分析会按时召开。钱教授看着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作了权威性的分析和结论,使到场的数十位科技人员无不诚服,不过,到底如何加固舰体,要不要大返工呢?钱教授看出大家的心情,说:“加固工程并不复杂,我正在设计一种桁架,能加固舰体结构,几天以后可以装舰再试试。”一席话,使大家心头的石头落了地。
  3天后,钱教授骑着自行车,带着草图又来到工厂,找到军代表和设计人员,现场向他们讲解加固方案。领导小组立即开会,军舰设计专家们同意钱教授的方案,按草图绘制具体施工图,连夜加班制造,对内部结构进行加强。
  105舰舰体加固后,于8月下旬冒着高温酷暑出海试航。钱教授也登舰随行。105舰从低速到高速,奇迹出现了,震动大大减轻,机舱设备仪表在高速时完全正常运转。经过专家们测定,数据表明震动比国内有关水面舰艇都要低,完全符合指标。官兵们纷纷赞赏钱教授的技术。刘舰长对教授激动地说:“将来写首制舰史,一定要把你的贡献写进去。”钱教授笑着说:“那就不必了,为祖国海军现代化出力,是我应尽的义务啊!”
  
  解开螺旋桨剥蚀之谜
  
  105舰经过一段时间试航,回到工厂船坞进行水下部分检查,发现两只螺旋桨有严重剥蚀现象。在这样短的航行时间里,出现如此问题,在我国造船史上是少见的。这个古怪的问题,引起军代表和海军装备技术部的高度重视,海军领导指示成立攻关小组寻找原因。海军副司令周希汉赶到船厂,坐镇攻关,说要看到治理有妙方之后才回北京。正在下放劳动的701研究室设计人员袁敦垒被急电召回船厂。“螺旋桨根部发生严重剥蚀”这行电文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闪动,他感到出乎意料,风风火火地于第四天就赶到船厂。
  当时国内外形势都需要105舰及早出坞继续试航,因为后续舰已开始建造,等着定型批产。袁敦垒和军代表都心压重石。他们详细对螺旋桨制造、加工进行检查,对叶片材料进行化验。结果一切都符合标准,无可挑剔。接着,攻关小组又对螺旋桨空泡现象进行分析,从螺旋桨工作状态看并不严重,军舰航行时加了负荷,原设计用长轴包套,后来又改成了短轴包套加单臂支架,对加大流水不均匀有一定影响,但也不可能产生如此严重的剥蚀现象。
  分析来分析去,主要原因还是空泡中有股力量袭击着螺旋桨,而要根除这种空泡,重新设计,时间不允许,必须寻找又快又好的科学方法。袁敦垒离开办公室又转到那艘在船坞里的护卫舰跟前,蹲着观察,忽然他的眼睛一亮,发现护卫舰螺旋桨根部钻有两个小孔。他一时弄不清为什么要有这两个小孔,莫非解决螺旋桨剥蚀现象跟它有关?
  袁敦垒把新发现告诉攻关小组,大家进行分析、计算,终于发现这两个小孔大有文章。于是,工厂抽调最有经验的老师傅,用铜焊进行修补,达到要求之后再进行钻孔。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连续航行,返回舰坞检查,螺旋桨完好无损,这一重大难题又被克服了。
  105舰就是这样解决了上百个难题,排除了上千项弱点,终于为后继舰的定型打下坚实基础。
  
  四发四中下决心定型
  
  1973年9月21日,叶剑英元帅和李德生等领导同志专程来到105舰试验现场,他们要亲眼观看该舰发射导弹,要亲自检查校阅051舰等新型舰艇。因为在此之前,叶帅听到有人说,105舰只能参观,不能打仗,要不要定型生产决心难下。
  当天上午105舰就出海了。海军某试验基地对各试验测试阵地进行检查。下午,叶帅,李德生同志和陪同视察校阅的三总部、国务院各部委,沈阳军区、海军等几十位首长在试验指挥观礼台上就座。
  14时20分,刘子庚舰长按照海军试验基地司令部的指示拉响了战斗警报,全舰官兵立即奔向各自的战斗岗位,瞄准海上目标。刘舰长下达命令“进入导弹发射准备!”这时海上刮着4级风,军舰进入战斗航向。当刘子庚发出口令:“前右管导弹发射!”的同时,一枚导弹冲出发射筒,带着橘红色的尾焰,贴着海面向前疾飞。站在观礼台的叶帅等首长们手拿望远镜紧紧盯住那枚导弹,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海上一股浓烟烈焰冲向天空。指挥部传来靶舰检测人员的报告:导弹直接命中目标!接着又发射了第二枚,又命中目标。第二天又来了个双管齐射,两枚都直接命中海上目标。结束时,叶剑英高兴地鼓励着:“你们打得好!你们还要来个猛进,赶上和超过敌人!”
  叶剑英亲自视察之后,把导弹命中目标的情况向周恩来总理作了汇报,并建议抓紧定型、配套、定点生产。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在老一代革命家的关怀下,排除种种非议,开始乘风破浪地前进!
  
  高海情下严格考核
  
  适航性试验是对全舰安全航行能力并涉及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的综合考核。尽管105舰在1973年已于黄海、东海进行过中海情试验,而海军051定型工作组建议到南海进行高海情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试验。12月28日,南海海面有个寒潮形成大风大浪,属7级海情,其他船只正往港岸返回,惟有导弹驱逐舰要去迎战那难得的巨浪。到底驱逐舰能抗多大风浪,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三方都不满足设计理论计算数据和船模水池里的试验结果,而是要到大风大浪中获得实践中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
  导弹驱逐舰经过12个小时航渡,终于来到公海中预定的大风大浪海区。海区阵风风速每秒达18米,最大浪高6米多。试验开始,共有20余个项目,科研人员分成15个测试观察组。军舰时而斜浪,时而旁浪、迎浪、顺浪,一会儿慢速,一会儿中速高速,30分钟内出现球鼻舰艏出水冲击10多次,有几十次海水飞溅严重,其中多次海浪冲到驾驶台。所有参试人员已无法站稳,两手紧紧抓住固定物,有些人用背包带把身子拴在岗位上,旁边放着铅桶,一边吐一边监测仪表记录数据。忽然一个巨浪伴随“咣当”一声巨响,舰身前段强烈震动,很多舰员和科技人员大为惊骇,弄不清发生了什么事故。因为,国外有一艘驱逐舰就发生过在两个浪峰之间军舰被抬起后中垂折断的灾难性事故。这时,彭舰长也在担心,郑明处长镇静地对他说:“我们坚信舰体 结构设计充分考虑了波浪的影响,是坚固的。你大胆操舰,继续按规定项目试验!”果然,各部位都报告未发现异常,只是制锚器的销子被浪打断,一吨多重的锚被大浪抛上甲板,舰长这才放下心来。
  风力在增大,航速在加快,两舷和底部不断发出强烈的砰击声,有时还传来沉闷频颤振,巨浪像炸弹一样袭击着军舰。不少人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担心军舰会“解体”。彭舰长问郑明:“怎么办?”郑明知道上舰的参试人员中有051舰的副总设计师,有负责结构研究的副总工程师等一批可信赖的专家,他们把051舰设计得既有刚性也有弹性,还有足够的安全系数。他们未发现特殊变异就是安全的,便幽默地说:“出了事我跟你一块进牢房,按试验大纲进行,航速要开足!”。好!有你这句话我放心,加速!”彭舰长大声命令。
  经过5个小时拼搏,在高海情下记录了10万余个数据和大量宝贵实况资料。军舰返航靠码头时,两舷油漆被风浪冲刷得脱落,但051型国产导弹驱逐舰在大风浪中经受了考验,证明它整体结构坚固,动力优良,通信航海仪器正常。郑明同志异常兴奋,顾不上休息就向海军首长汇报。接电话的参谋长杨国宇笑着说:“好!我放心了,051型导弹驱逐舰不错嘛!”
  接着,051型导弹驱逐舰又在中海情下进行导弹武器运载系统精度,在40度高温烈日下消除发射管高温,排除雷达电磁干扰等方面一系列试验,顺利获得成功。
  
  邓小平视察105号舰
  
  导弹驱逐舰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靠上万个部件的科学组合形成战斗力的。若有几个产品不合格或故障多,战斗力就会受到影响。新舰在武器、电子系统和某些机电设备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此,海军根据军委关于技术整顿、齐装配套的指示专门成立了调查组,到导弹驱逐舰上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地摸清,把缺装和质量上的技术等问题综合起来,向军委作了实事求是的汇报。邓小平在报告上明确批示:“导弹驱逐舰要集中攻关,总可以解决问题,今年没有解决,明年解决。”
  邓小平对导弹驱逐舰的批示不仅发到海军,也发到科研和工业部门,为彻底解决驱逐舰质量和配套问题,带来强大动力。海军和六机部共同组织在青岛召开了大型攻关会议,所有参加导弹驱逐舰系统工程设计、制造、使用单位,有产品生产的厂家都抽一名领导来参加。会上进行总动员、总协调,凡是质量不过关的产品都成立三结合攻关小组,限定两年把质量突破。
  1979年8月2日,是人民海军值得骄傲的日子。这天,邓小平在视察渤海海峡、长山水道时,登上了国产导弹驱逐舰105号。水兵们在舰舷列队,仪仗队位立舷梯口,值更官向邓小平报告:中国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准备完毕,请示中央军委主席批准起航。
  邓小平向水兵们问候:“同志们辛苦了!”
  水兵们齐声回答:“为人民服务!”
  声如海潮,激情澎湃。
  水兵们欣喜地看着邓小平健步登上驾驶台。
  军舰开始了航行。邓小平注视着前方茫茫大海,透过百年海上风烟,洞察当今海上的斗争形势,预见到海上未来的需要,高瞻远瞩地指出,近海防御不是近岸防御,并对这一重要概念作了详细说明。邓小平最后指出,为了中国安全,为了维护东亚和世界和平,要求我们有一支精干、顶用、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海军。
  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思想,使多年争论不休的“近海防御”概念清晰了。
  这位“绵里藏针”、三落三起的传奇式领袖人物,在舰上首先听取了驱逐舰支队长王文斌关于导弹驱逐舰的使用和质量情况的汇报。他听得很细,不断询问有关情况。他还在舰上挥笔题词:“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现代战斗能力的海军!”邓小平在舰上历时6个小时,他指示海军首长:要把导弹驱逐舰质量攻关问题解决好。
  邓小平的指示和关怀,给奋战在海军装备建设、科研、生产第一线的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很大鼓舞。大家发扬“攻坚不畏难,只要肯登攀”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研究室苦苦探索,在靶场、试验场风餐露宿,……许多卓著的干部和专家为解决遗留问题,身先士卒,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
  经过几年奋斗,一批遗留难题被攻破,国产导弹驱逐舰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南太平洋护驾保航
  
  1980年4月底,我国第一次向南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并要保证末区弹着点的测量和弹头内高度机密的数据仪器舱的打捞收回。末区的安全警戒护航全部由海军完成,这就是代号为580的任务。580任务给中国导弹驱逐舰发展带来天赐良机。
  海军以6艘导弹驱逐舰为主体,组成了远洋打捞船、远洋测量船、远洋补给船等18艘舰船组成的特混编队,从吴淞口出发,向南太平洋挺进。
  5月18日是火箭发射日,南太平洋海域聚集着一艘艘凝结了现代化科学新成果的舰船,阵容整齐。各种精密仪器,闪着五颜六色的信号,一双双“千里眼”、“顺风耳”不停地转动着。甲板上的人们屏住呼吸,举着望远镜,拿着照相机,扛着电影摄像机,目不转睛地望着祖国的方向。
  “起飞!”扬声器里,传来万里外火箭发射场的声音。荧光屏上显示出火箭冒出地球弧线的时刻,我编队测量船就抓住了目标。人们翘首以待。啊!火箭!只见一个红黑透绿的火球从云团中钻出,在湛蓝的天幕上闪耀着橘红的色彩。刹那间,火球散发出绚丽的礼花,越飞越快,渐渐变成银白色,拖着一道淡淡的烟,带着闪电,呼啸着划破长空,流星朝着预定海域飞来。
  “看!”只见火箭后方,一顶红白相间的降落伞正在飘落。降落伞的下方,挂着一个闪闪发光的金属体。这就是数据舱,它正在碧海蓝天中徐徐飘落。
  火箭,横跨南北半球,穿越6个时区飞行万里,从天而降。突然,轰隆一声巨响如春雷滚滚,经久不息。火箭激起150米高的水柱,就像一条巨大的蛟龙,披着多彩鳞光,跃出海面,直刺蓝天。随之腾起一片白白的水雾,似乎蒙着一座雪山。
  这时,4架直升机迅速升空。领头的一架首先发现碧海中的红色数据舱,早已着好装拴着钢索的潜水员从直升机舱门被吊到水中。只见闪亮数据舱漂浮在蓝色海面上,指示目标的橘红色染色剂在海水中扩散,如绚丽多彩的鲜花开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上。潜水员刘志友只用了5分20秒就把数据舱打捞上来。此刻一群鲨鱼露出大鲨头正向染色体靠近,一架美国飞机俯冲过来也想趁机捞一把,但它们都来晚了。
  官兵们在甲板上欢呼,跳跃,在四周警戒的驱逐舰鸣笛表示祝贺。这也是中国导弹驱逐舰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向世界亮相。
其他文献
中国西班牙海军首次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    “中西友谊-2007”海上联合军事演习,9月18日在西班牙加的斯附近的大西洋海域成功举行。这是中国海军舰艇首次在大西洋与西班牙海军举行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分为通信联络、舰艇编队机动、海上联合搜救、演习结束4个阶段,主要演练了灯光和甚高频通信,编队队形变换,联合舰艇编队海上搜索、援救受损船等内容。    美国攻打伊朗计划:空袭目标超过2000个    
期刊
有的东西,像土豆、冰块、米袋子、旅游图等物品,本来与战争没有直接关系。出入预料的是,这些东西竟然也能在海战中派上用场,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关键是高明的海战指挥员对这些物品借用的及时,借用的巧妙,或为主动进攻创造了条件,或变被动为主动,使海战取得了最后胜利。    巧借土豆毁敌艇    土豆本来是食品,可在激烈的海战中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正像一首小诗所云:“以慌对慌真荒唐,歪打正着不寻常,谁知世上
期刊
尽管在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军用轮式车辆仍属后勤运输车辆的范围,就连大名鼎鼎的《简氏防务》,也往往把轮式车辆列入《简氏军用后勤运输车辆》,事实上,随着作战模式的不断变革和演进,轮式车辆已日益成为与各种地面作战武器紧密结合、用途广泛、结构复杂的军事装备,而我国军用轮式车辆的发展也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    背景    基于建国之初我国机械工业力量薄弱,特别是第一代军用车辆研发过程正值“文革”期间,正
期刊
西方国家媒体阶段性地“热议”美国对伊朗动武的计划,近年来已经重复多次。近日,又有英国媒体报道,五角大楼已拟定大规模空袭计划,用以对伊朗境内1200个目标实施大规模空袭,这篇《五角大楼规划“三日闪击”伊朗》的报道说,美军将在3天内一举清除伊朗的全部军事实力。    美国攻伊,战术模式选择举棋不定    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在强大的战场信息情报支援下,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重兵压境、长期空袭”的模式,通过
期刊
编者按:这是一篇刊登在美国陆军《装甲》杂志的文章,作者是美国陆军第1装甲师第1旅第37装甲团第2营C连(即“十字军”连)的上尉连长约翰·C·摩尔。作者讲述了他率领一支由7辆主战坦克组成的装甲分队深入萨德尔城,解救被马赫迪军所围困部队的成功战例,并总结了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城区作战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作战样式,主战坦克在城市作战中的运用更被视为全新的研究领域。“十字军”连的这次解救行动无疑为这一领域
期刊
5月20日,在美国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举行的美军航空展上,美国正在测试中的下一代主战联合攻击战斗机F-35在公众面前亮相。近日,美军方公布了该战机的部署方案,标志着F-35战斗机研发阶段的正式结束,美空军的“隐形时代”呼之欲出。而另外一点引人注意的则是,在首批部署基地的名单中,处于美国本土之外的冲绳嘉手纳空军基地赫然在列,而且是唯一的海外基地。  大半个世纪前,美军绰号为“闪电”的P-38型战机在太平
期刊
在大多数军迷的印象中,阿联酋的首都阿布扎比不是以它富甲一方闻名于世,而是每两年一届的全球最大的军火盛宴——阿布扎比防务展。今年,笔者作为轻武器研究者,参观了第八届阿布扎比防务展,在了解了国际轻武器的最新发展动向的同时,对国内的同一领域也有些许启迪。    一、六大印象    规模空前、各大厂商竞相亮相  除以色列外,世界著名的轻武器厂商均派出了强大的代表团,如美国的柯尔特、德国HK、比利时FN、奥
期刊
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米格-31“捕狐犬”(Fox-hound)双发双座全天候截击机是一种优秀的超声速截击机,也是前苏联第一种真正有下视下射(指飞机在地面杂波干扰下能发现并击毁低空目标)能力的作战飞机。出于当时对抗北约的需要,在基本型的基础上,前苏联军方要求米高扬设计局对其进行大幅改良,要求其对多目标攻击能力、目标搜索能力、长时间巡航能力以及载弹量都较基本型要有很大提高。改进后的米格-31不仅能
期刊
如果有人问世界上最大的导弹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俄罗斯的SS-18。该型导弹无论是外形尺寸还是威力,在世界上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难怪它在冷战时期一问世,北约就将其称作“撒旦”(恶魔),从中我们不难听出“畏而敬之”之意。该导弹自服役以来几乎一直默默无闻,进入新世纪后,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新焦点。先是俄罗斯战略火箭兵司令索罗夫佐夫在2002年8月-突然宣布将SS-18服役期延长到2014年,不久后俄在200
期刊
前言    二次世界大战颠覆了传统海战的观念,作为传统陆权大国的苏联,理论上对传统海权的迅速落伍应该深感欣慰。然而,情况并非如此,以航空母舰为主体的新一代海战武器由于航程更远,使得深入打击的航程同样超过传统舰炮岸轰的射程,达到数百公里级。这表示苏联的海岸线不但仍然受英、美海权的封锁,而且威胁的目标更深达内陆。要如何才能对抗新崛起的航母战斗群呢?被淘汰的巨舰大炮显然不是个选择,而无论造舰能力还是航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