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介入程序中职业人员手部受照剂量水平的评估

来源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hong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5种临床介入程序中,职业人员手部受照剂量水平。

方法

选择北京4家医院进行5种介入程序的治疗,职业人员术中左右手各佩戴1枚热释光指环剂量计(TLD, LiF: Mg, Ti),进行手部剂量当量Hp(0.07)监测,同时分别记录患者的透视电压、透视电流、透视时间、摄影数,总累积剂量、剂量面积乘积等影响因素信息,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本研究共监测5种介入程序,119例手术。对5种介入程序中职业人员左手与右手受照剂量进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不同介入程序的第一术者手部受照剂量左手、右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55.83、116.45,P<0.01)。影响因素分析中,随着透视管电压,透视电流,透视时间,摄影数的增加,操作者手部剂量也增加(r=0.570、0.712、0.564、0.711,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采用逐步回归法拟合方程。经拟合方程为y=225.763+1.862x1-98.125x2(F=22.726,P<0.05)。其中变量x1为透视时间,x2为摄影数。表明影响操作者手部剂量的主要因素是透视时间和摄影数。

结论

在开展上述5种介入程序治疗时,第一术者的手部剂量最高,其次第二术者、助手或护士;5类介入程序中,第一术者的手部受照剂量水平高低排列为心脏起搏器植入术(PM)>射频消融(RFA)>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CA)>支架植入术(PTCA+PCI)>脑动脉瘤介入术(ITCA);大量开展PM手术时,第一术者手部的年当量剂量有可能超过限值。

其他文献
跨理论模型为常用的行为改变理论,作为一种新的有效干预模式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在慢性病患者的行为改变领域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有研究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冠心病患者饮食、运动、吸烟和遵医用药等健康行为改变中,本文就跨理论模型的理论框架及国内外应用该理论在冠心病患者健康行为改变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一氧化碳释放分子2(CORM-2)对心肺复苏(CPR)大鼠复苏后心功能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共55只,其中复苏失败10只,血流动力学监测过程中死亡5只),体重320~370 g,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CPR组、DMSO组、灭活型CORM-2组(iCORM-2组)和CORM-2组,每组8只。采用冰氯化钾停跳联合窒息4 min,然后进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 m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肥厚型心肌病诊治中心接受PIMSRA治疗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9例(室间隔厚度≥15 mm且≤25 mm),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即刻、1、3和6个月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内径和峰值压力阶差等
目的探讨左主干病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阜外医院经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罪犯血管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2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在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根据诊断休克后28 d是否死亡,将入选患者分为存活组(11例)和死亡组(13例)。根据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将入选患者分为TIMI
目的探讨过表达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入放射性脑损伤大鼠模型后,对海马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从胎鼠脑中分离海马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培养。选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慢病毒、GFP-BDNF-慢病毒感染神经干细胞。将SD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健康对照组、单纯照射组(R组)、照射后GFP修饰的神经干细胞移植组(R+NSCs组)、照射后GFP-B
目的利用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建立加速器快速晨检工具,并进行评估。方法用Synergy加速器EPID测得10 cm×10 cm开野及楔形野图像,由Matlab提取并分析图像参数,实现快速晨检。对EPID剂量-机械重复性、灰度值与MU值线性、输出量及射野大小测量准确性测试,用电离室、EPID分别测量Synergy输出量随MU变化情况,用DailyQA3及研究中所开发的工具对Synergy进行2
目的探讨颈胸上段食管癌根治性放化疗时调强放疗靶区范围对生存预后的影响,并结合失败模式,为颈胸上段食管癌放射治疗靶区勾画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至2014年间在本院接受根治性同期放化疗的132例颈胸上段食管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者71例,累及野照射(IFI)者61例。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控制(LC)、无进展生存(PFS)、总生存(OS),并
目的通过比较自动化计划设计(Auto-Planning, AP)和调强放疗(IMRT)在直肠癌调强计划设计中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探讨AP在直肠癌计划设计中的优势。方法选取10例直肠癌术后放疗病例,用Pinnacle3 9.10计划系统基于同一CT图像进行IMRT和AP计划设计,比较两种不同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分析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差异。结果A
目的比较基于PET-CT与4DCT所构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肿瘤内生物靶区(IBTV)与生物靶区(BTV)、内靶区(ITV)体积差异,并分析IBTV应用于放疗计划的可行性。方法15例NSCLC患者序贯完成3DCT、4DCT、18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胸部定位扫描。基于4DCT 10个呼吸时相图像勾画原发肿瘤大体肿瘤体积(GTV)并融合获得ITV。基于PET图像标准摄
ViewRay磁共振引导放疗系统不但解决了成像剂量的问题,还能根据MRI进行精准摆位、在线自适应放疗以及门控照射。该系统的发展为精准放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介绍ViewRay系统的主要结构,并综述质量控制体系、剂量学比较、呼吸运动管理、在线自适应放疗以及初步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