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祸”,祸害的“祸”。《舌尖上的中国2》,很多人看了这部纪录片,口水连连,和《舌尖上的中国1》相比,口水流得一点儿都不少。说实在话,我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的时候,也同样被美食的魅力真真正正地俘虏。以往那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食品,经过纪录片导演精心的设计和拍摄,让人感觉到一种神奇的魅力,以至于很多人感叹,活在中国那是真舒服,有那么多的美食让我们享用,因此我们的人生是那么的美好。
是啊,《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呈现出的这些美食,确确实实让我们享受了口腹之欲,让我们感受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还可以享受到那么多的美食。但是,如果真正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烹调史,中国人的饮食史,你会发现,美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并且是大量存在。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包括到今天的中国的饮食现实史上,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可谓达到了一种饥渴。所以说,普通中国人见面的时候,最常问答的话就是:“今天你吃了吗?”“吃了。” “吃”成为中国人人生中全部的主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吃如此情有独钟呢,以至于“吃”成了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呢?“你吃了吗?”这个提问背后所传递的就是,你是不是“没吃”。“没吃”,并不是担心没时间吃,而是担心你没钱吃。吃了上一顿,你是不是有下一顿呢?从这个细节,你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历史虽然那么长,老百姓最在乎的、最担忧的还就是一个“吃”字。
为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吃”,那只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吃”那是第一位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铁打的罗汉,他也得吃。而中国人又为什么这么在乎吃呢,恐怕这和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吃饱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吃好”,而传统的中国人最在乎的就是“吃饱”。你别看历史书上写的这个盛世、那个盛世,事实上,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长期以来是很难吃饱的。就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期,像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样的一些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基本上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并且这种半饥半饱的状态,随时可能会由于天灾人祸,而变成不饱,变成了忍饥挨饿。由此,就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吃”,可以说极为在乎。“吃”成了所有生命的主题,也成了所有生活的内容。
正是因为始终停留在吃的层面,因此,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才显得那么苍白。正是这种将所有的生命都凝聚在“吃”这个字上,中国人才做到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无所不吃。这种“吃”,达到了令人恐怖,甚至令人作呕的状态。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1872年来到中国,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广泛接触与观察,他写出了《中国人的脸谱》一书。在这本书中,在写到中国人的吃时,他有这样的详细表述——
“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西方人非常注重食物的卫生情况,而中国人却并不讲究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腹中之物。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到处都能看到人们驱使马、骡、驴及牛干活的情景,一些地区还用上了骆驼。看到下面所描述的情况,一些读者无疑会感到他们节约得实在是有些过分:‘无论是被撞死、老死,还是病死的动物,都会被中国人吃掉。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也不会因为动物死于常见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弃食用它们的尸体。事实上,人们如果食用死于这种疾病的动物的肉便会生病,可是那些购买这种肉的人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是照例买来吃下去。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这种病畜肉的价格十分便宜。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吃这种病畜肉而生病的人毕竟是少数。”
“死狗死猫同死马、死骡、死驴的命运一样,都有可能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我们就曾亲历过几件村民煮吃死狗的事情。这些狗都是被人毒死的。有一次,一个外国医生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去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后果,但毒死的狗已经‘下锅了’,这群无知的村民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即成的狗肉火锅。最终的结果也使其他人安心地等待下一次美味。”
1872年是什么时候?是清朝由辉煌、鼎盛转向黯淡、衰弱的时候。然而,就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对于吃,还是如此的可怜和低级趣味。不低级不行啊,不低级活不了。因此,亚瑟?史密斯看到的只是令人作呕的吃,而并没有想到百姓背后的那种苦难。
是啊,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我们看到,吃野味——各种各样的野味,无论是狍子、野猪、野兔还是老鼠、蛇、青蛙,那真的是无所不吃。不仅吃,慢慢的,中国人在吃上,有了很多残忍的吃法。这种残忍的吃法,在我看来,恐怕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比如说,中国有这样一道菜,什么菜呢?生食猴脑。
吃法是这样的:一个中间挖洞的桌子,洞的大小正好容猴子露出天灵盖。吃的时候,当场牵出一只活猴子,将猴子的天灵盖部分从洞里伸出,同时用金属箍住,并且箍的非常紧,防止猴子因恐惧和痛苦而挣扎。吃的人拿着一把锤子,用力砸掉猴子的天灵盖,随即,猴子的脑部就像一盘红白相间的菜那样,呈现在恶魔般的食客面前。于是,随着猴子的一声惨叫,“生食猴脑”这道菜正式开吃,食客们拿出勺子直接挖猴脑吃,“讲究”的人有时候还会添加偏爱的佐料。
可以想象,当猴子的天灵盖被砸开的时候,猴子叫声凄厉,会是怎样的惨景!然而,那些“吃祸”们根本不顾及猴子的感受,甚至猴子的痛苦本身也成了他们变态的食材,和猴脑一起成为所谓“美味”。“生食猴脑”因其恐怖和血腥,被列为“中国十大残忍大菜”之首。这样的做法,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残忍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将“吃货”们称之为“吃祸”再合适不过。
不仅是“生食猴脑”,在四川还有一道名菜,名叫“龙须凤爪”。据说,这是非常考究的一道菜,龙须是活鲤鱼的鱼须,凤爪是活鸡掌下正中的一块精肉。如果没有活鲤鱼的鱼须,则菜品就变成了“生抠掌中宝”,即只用活鸡掌做菜。
曾经有人在一个农家乐院内,亲眼目睹了残忍的抠掌场面。他后来这样描述这个场面:“在紧邻屠宰台边的小棚子里躺满了捆紧翅膀的肉鸡,一个年约20来岁的男子正用铁钩勾住鸡的双脚,将鸡倒吊起来,同时用根塑料管清洗着鸡脚,清洗完毕后,用一个带着倒钩的小刀,往鸡爪中间鼓起的那团肉使劲一旋,顿时,两块如指甲大小的肉就落了下来,随即,便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而不停煽动的翅膀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在割下两块肉后,男子将鸡随手往地上一扔,继续下一只鸡的工作,而这只失去了两块‘脚掌肉’的鸡,依旧疼得在地上跳脚,仔细一数,这里已经或等待‘抠掌’的活鸡共有16只。不一会儿,一盘还有着血丝的‘生抠掌中宝’便端入了厨房。”
据这家农家乐的当家厨师崔某介绍,由于这样一盘“掌中宝”要用10多只鸡的“脚板心”,所以食客要提前预定后,餐馆才能“按需抠掌”。至于为什么要“生抠”而不是将鸡杀了以后再处理,崔大厨的理由是:“活鸡被人生抠的时候,自然要拼命挣扎。保护受伤害的器官是生命的本能,活活抠出来的掌中宝就积聚了鸡的精华,用它做成的菜,营养丰富自不待言,口感也变得更脆嫩、顺滑、爽口。很多食客要吃这样的生抠我们才做的。”
是啊,《舌尖上的中国》向我们呈现出的这些美食,确确实实让我们享受了口腹之欲,让我们感受到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还可以享受到那么多的美食。但是,如果真正来看我们中国人的烹调史,中国人的饮食史,你会发现,美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是,很多不美好的东西同样存在,并且是大量存在。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史上,包括到今天的中国的饮食现实史上,我们看到,中国人在吃的方面可谓达到了一种饥渴。所以说,普通中国人见面的时候,最常问答的话就是:“今天你吃了吗?”“吃了。” “吃”成为中国人人生中全部的主题。为什么中国人对于吃如此情有独钟呢,以至于“吃”成了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呢?“你吃了吗?”这个提问背后所传递的就是,你是不是“没吃”。“没吃”,并不是担心没时间吃,而是担心你没钱吃。吃了上一顿,你是不是有下一顿呢?从这个细节,你就可以看出来,中国的历史虽然那么长,老百姓最在乎的、最担忧的还就是一个“吃”字。
为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吃”,那只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基本的层次。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吃”那是第一位的。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铁打的罗汉,他也得吃。而中国人又为什么这么在乎吃呢,恐怕这和中国人长期以来没有吃饱有关。《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呈现出来的是“吃好”,而传统的中国人最在乎的就是“吃饱”。你别看历史书上写的这个盛世、那个盛世,事实上,普普通通的中国人,长期以来是很难吃饱的。就算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巅峰期,像唐朝、宋朝、明朝、清朝这样的一些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基本上是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并且这种半饥半饱的状态,随时可能会由于天灾人祸,而变成不饱,变成了忍饥挨饿。由此,就造成了中国人对于“吃”,可以说极为在乎。“吃”成了所有生命的主题,也成了所有生活的内容。
正是因为始终停留在吃的层面,因此,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才显得那么苍白。正是这种将所有的生命都凝聚在“吃”这个字上,中国人才做到了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土里钻的,无所不吃。这种“吃”,达到了令人恐怖,甚至令人作呕的状态。
美国传教士亚瑟?史密斯1872年来到中国,通过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广泛接触与观察,他写出了《中国人的脸谱》一书。在这本书中,在写到中国人的吃时,他有这样的详细表述——
“现实中还存在这样一个事实,亟待引起人们的关注:西方人非常注重食物的卫生情况,而中国人却并不讲究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吃的,什么东西都可能成为腹中之物。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到处都能看到人们驱使马、骡、驴及牛干活的情景,一些地区还用上了骆驼。看到下面所描述的情况,一些读者无疑会感到他们节约得实在是有些过分:‘无论是被撞死、老死,还是病死的动物,都会被中国人吃掉。在这片土地上,这是一种常见的做法,并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人们也不会因为动物死于常见的胸膜炎等流行病而放弃食用它们的尸体。事实上,人们如果食用死于这种疾病的动物的肉便会生病,可是那些购买这种肉的人明知道这一点,却还是照例买来吃下去。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因为这种病畜肉的价格十分便宜。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吃这种病畜肉而生病的人毕竟是少数。”
“死狗死猫同死马、死骡、死驴的命运一样,都有可能进入人体的消化系统。我们就曾亲历过几件村民煮吃死狗的事情。这些狗都是被人毒死的。有一次,一个外国医生知道了这件事,就跑去向他们说明这样做的后果,但毒死的狗已经‘下锅了’,这群无知的村民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即成的狗肉火锅。最终的结果也使其他人安心地等待下一次美味。”
1872年是什么时候?是清朝由辉煌、鼎盛转向黯淡、衰弱的时候。然而,就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对于吃,还是如此的可怜和低级趣味。不低级不行啊,不低级活不了。因此,亚瑟?史密斯看到的只是令人作呕的吃,而并没有想到百姓背后的那种苦难。
是啊,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我们看到,吃野味——各种各样的野味,无论是狍子、野猪、野兔还是老鼠、蛇、青蛙,那真的是无所不吃。不仅吃,慢慢的,中国人在吃上,有了很多残忍的吃法。这种残忍的吃法,在我看来,恐怕就不仅仅只是为了填饱肚子。比如说,中国有这样一道菜,什么菜呢?生食猴脑。
吃法是这样的:一个中间挖洞的桌子,洞的大小正好容猴子露出天灵盖。吃的时候,当场牵出一只活猴子,将猴子的天灵盖部分从洞里伸出,同时用金属箍住,并且箍的非常紧,防止猴子因恐惧和痛苦而挣扎。吃的人拿着一把锤子,用力砸掉猴子的天灵盖,随即,猴子的脑部就像一盘红白相间的菜那样,呈现在恶魔般的食客面前。于是,随着猴子的一声惨叫,“生食猴脑”这道菜正式开吃,食客们拿出勺子直接挖猴脑吃,“讲究”的人有时候还会添加偏爱的佐料。
可以想象,当猴子的天灵盖被砸开的时候,猴子叫声凄厉,会是怎样的惨景!然而,那些“吃祸”们根本不顾及猴子的感受,甚至猴子的痛苦本身也成了他们变态的食材,和猴脑一起成为所谓“美味”。“生食猴脑”因其恐怖和血腥,被列为“中国十大残忍大菜”之首。这样的做法,将中国人国民性中的残忍一面,呈现得淋漓尽致,将“吃货”们称之为“吃祸”再合适不过。
不仅是“生食猴脑”,在四川还有一道名菜,名叫“龙须凤爪”。据说,这是非常考究的一道菜,龙须是活鲤鱼的鱼须,凤爪是活鸡掌下正中的一块精肉。如果没有活鲤鱼的鱼须,则菜品就变成了“生抠掌中宝”,即只用活鸡掌做菜。
曾经有人在一个农家乐院内,亲眼目睹了残忍的抠掌场面。他后来这样描述这个场面:“在紧邻屠宰台边的小棚子里躺满了捆紧翅膀的肉鸡,一个年约20来岁的男子正用铁钩勾住鸡的双脚,将鸡倒吊起来,同时用根塑料管清洗着鸡脚,清洗完毕后,用一个带着倒钩的小刀,往鸡爪中间鼓起的那团肉使劲一旋,顿时,两块如指甲大小的肉就落了下来,随即,便听见一声撕心裂肺的惨叫,而不停煽动的翅膀被绳子磨得血肉模糊……在割下两块肉后,男子将鸡随手往地上一扔,继续下一只鸡的工作,而这只失去了两块‘脚掌肉’的鸡,依旧疼得在地上跳脚,仔细一数,这里已经或等待‘抠掌’的活鸡共有16只。不一会儿,一盘还有着血丝的‘生抠掌中宝’便端入了厨房。”
据这家农家乐的当家厨师崔某介绍,由于这样一盘“掌中宝”要用10多只鸡的“脚板心”,所以食客要提前预定后,餐馆才能“按需抠掌”。至于为什么要“生抠”而不是将鸡杀了以后再处理,崔大厨的理由是:“活鸡被人生抠的时候,自然要拼命挣扎。保护受伤害的器官是生命的本能,活活抠出来的掌中宝就积聚了鸡的精华,用它做成的菜,营养丰富自不待言,口感也变得更脆嫩、顺滑、爽口。很多食客要吃这样的生抠我们才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