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引领下的优秀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gaoa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戴加平,男,1957年出生,浙江嘉兴人。嘉兴教育学院历史教研员,浙江省历史特级教师。长期致力于教师团队专业发展和传递人文精神上的历史教学研究。创立了“高中教师学科群体专业成长范式”,带出了一个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团队;形成了人格塑造型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对达成高中历史教育的目标产生了积极作用。曾任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业指导委员会历史专家组成员,为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做了大量工作;是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教材培训专家,参与新课程培训的足迹抵达陕、冀、辽、川、闽、贵、豫等省。在《历史教学》《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几十篇,一些学术成果在省内外产生了影响,如《要重视基本史实的教学》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的《教师培训手册》;《骨干教师研修班的实施策略》入选浙江省教研室编的《浙江省教研系统首期教研员培训研修材料》;《历史人物的复习教学设计与实施》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教育信条】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作为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教学模式的建构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而教研员,通常由于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扎根于教学实践,可谓联系着理论与实践的两头。所以,教研员建构教学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也能更好地作用于教学实践。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嘉兴市高中历史教研员戴加平老师引领嘉兴市优秀高中历史教师逐步建构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来自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自觉且能较为广泛地作用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
  笔者曾对基础教育期刊论文中介绍的几百种所谓“教学模式”进行过粗略分析,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呈现出严重的泛化倾向,不少同人在尝试进行教学改革、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教学经验时,动辄冠以“模式”之名,“模式”几乎成为信手拈来的标签。这种标签下的所谓“教学模式”,有的仅仅指教学的步骤(环节),有的是指课型,还有的是指教学方法,等等。事实上,自从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伯于1972年合作出版《教学模式》一书以来,虽然人们对教学模式的定义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综合各家观点,我们可以认为,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至少应该具有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实实在在的理论依据以及具体明确的适用范围等基本要素。在笔者看来,戴加平老师倡导并长期努力践行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是符合这样要求的。下面,笔者就从基本内涵、教学结构、理论依据和适用范围等方面,对“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作一介绍。
  一、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内涵
  据戴加平老师介绍,“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20世纪末开始,戴老师带领着嘉兴市骨干历史教师研修班的老师们,以《中学历史最优化教育研究》为课题,用近三年的时间稳步地推进高中历史最优化教育研究,至2002年上半年初步形成了以人格塑造为主要目标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在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戴老师与团队成员边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边进行理论提炼,至2003年年底,以《以“以史导论”教学模式为载体 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的整合》(《教学月刊·中学版》2003年第12期)一文的发表为标志,“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戴加平老师分别从“史”“论”“导”三个方面来界定“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内涵。
  “史”体现着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在历史教学中,“史”具有两层含义:(1)指所有已发生的事,不管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管是教科书上的还是生活中的;(2)教师要如实地描述史实,不虚美,不隐恶,即是以基本史实为基石。
  “论”体现着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它是历史课的灵魂,是教学重点。通常情况下,它应是一个基本观点或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结论。“论”的确定要综合考虑教材、学生与现实这三大因素;“论”的形成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
  “导”体现着历史学科的现代教学理念。它也具有两层含义:(1)教师以归纳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以此展示蕴藏在历史表象背后的运行逻辑,凭借理性和智慧的力量使学生乐于“以史为鉴”;(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仿→独立探究”这一由浅入深的参与过程逐步学会学习。
  最后,戴加平老师还指出“史”“论”与“导”三者的关系:史是基础,论是灵魂,导是桥梁。
  二、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
  为了便于更多的历史教师理解“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并能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地加以施行,戴加平老师从备课和教学两个方面来建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从而形成了较为清晰的操作流程。
  (一) 备课步骤
  就备课而言,“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
  其中,“确定灵魂”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一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般是一个;“整合史料”就是以教学重点为中心,组织与剪裁相关史实,原则是以教材为主,适当补充;“构建框架”就是对教学方案进行宏观设计,任务是实现相关知识的整合并能体现逻辑结构;“优化细节”就是运用微格教学技术,对导入与小结、重难点的突破处理、史料或媒体的运用、提问、板书或练习的设计等关键性教学环节,进行处理,力求优化。
  (二) 教学流程
  就课堂教学而言,“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如图2所示。
  其中,“史料切入”就是坚持以史料为历史教学的基石和依据,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历史现场”及相关细节;“问题引导”就是问题的提出源于史料,问题的设计具有梯度和明确的指向性,问题的解决也依据史料;“师生研讨”则是围绕史料与问题,以“学术平等”“鼓励交锋”与“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探究过程;“形成共识”是指主要教学目标的实现,通常表现为学生对教学重点的真正理解与掌握。
  显然,从备课步骤和教学流程来看,“以史导论”这一模式是以史实(料)为基础的。因为它的“论”是以教师提供的及学生以往所学的既定史实为基础的;它还强调引导学生基于对史料的研讨,得出合乎逻辑的认识。因此,这是一个具有重过程、重阐释和重学法特点的教学模式。
  戴加平老师还认为,从备课的指导思想角度看,“以史导论”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围绕帮助学生塑造优秀人格这一根本任务设计教学,通过蕴涵在历史知识中的人文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地表现为“课时灵魂”)传递,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教育,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因而是一个“人格塑造型”的教学模式。
  三、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在一篇专门介绍自己“对历史教研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文章中,戴加平老师曾说自己是一个“行胜于言”的人,是一个始终在踏实行走的人。或许确实是如此。至少到目前为止,戴老师还没有专门阐述过“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不过,他曾较为明晰地论述了“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在推进探究式学习与历史课堂教学整合中的作用。由此,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建构过程中,戴加平老师是有意识地将探究式学习理论作为理论依据的。因为戴老师毕竟一直在强调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毕竟一直把实现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成为一名学者型教研员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
  戴加平老师认为,探究式学习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模式。这是因为探究式学习不仅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也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还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探究式学习要在基础教育中真正扎根,必须走上与各个学科有机结合的道路。而这种结合,在戴老师看来,就需要寻找到适合的学科教学模式。而“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实践也证明,它所具备的特点是推进探究式学习的一个有效载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强调“史”,而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因而无论是历史事实本身,还是对同一历史现象的解释,都可能会存在着不少很有争议、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探究学习条件,也使学习过程必然具备探究的性质;同时,“以史导论”教学模式强调的是教师的“导”而不是一味灌输,它必须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探究特性,使学生在收集史料、对史料进行鉴别和多维阐释的基础上得出适当的历史结论。
  四、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
  戴加平老师总结和倡导的“以史导论”教学模式,最让笔者觉得难能可贵的是,它不但有“原型”,还有“变式”和“发展式”,而且戴老师还指明了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原型”,其基本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并向学生提供“少而精”的史料,供学生们研讨;同时,设计一些问题以引发学生的思考。由于这一探究过程多半是在“规定情境”(由教师给定史料并设问)中进行,一般不会超过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规定的范围,对学生的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戴加平老师认为,在高一年级阶段更多地运用这一方式是较为可行的,因为高一是高中学习的起步阶段,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史实、判读史实的习惯,学会正确地鉴别与阐释史实;加上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是必修课,所以这样的选择是明智的。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变式”,其基本方式是由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创建专题网站,通过专题网站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已经由教师选择的史料和导学提纲,然后由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登录网站查阅,并参考导学提纲进行学习。这种方式的根本立足点仍是“以史导论”。因为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虽然拥有了丰富的信息储备,同时也拥有了较大的自主学习权,开放性较强,但其学习活动仍处在教师的定向控制(史料和学习方向)之下。
  “以史导论”教学模式的“发展式”,其基本方式是教师只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向学生提出课题,或干脆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设立课题,然后完全由学生自由地(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合作小组)在课堂上通过网络途径,搜集相关历史资料,进行学习,从而解决问题。这种方式使学生有着极强的自主权和广阔的思维空间,也有可能就某一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都有可能得到培养或锻炼。
  戴加平老师认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历史学科又是选修课,如果具备足够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可以采用“变式”和“发展式”。具体而言,可以先通过“变式”,让学生逐步学会搜集、整理与选择史料,逐步地学会研究,同时也学会合作学习。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形成研究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就能激发他们更高的研究热情,那么再运用“发展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其他文献
小班化教学是实现人整体发展的有效途径。2011年,宁波市江北区教育局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在全区六所中小学校试行小班化教学。我校作为其中唯一的一所中学参与了试点。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笔者就如何开展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一、 小班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首先,小班化教学班额小,学生人数少,操作方便,拓展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习空间,加大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得教学环节紧凑、节奏
期刊
通过第一轮复习,学生已经对教材中的基本概念、规律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总的感觉还是比较零散的,特别是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因此,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第二轮复习,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有较大的提升,是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思考与规划的问题.  在本文中,笔者欲从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看看针对当前高考命题的形式,我们该如何进行第二轮复习.  一、在主干知识与核心内容上下功夫 
期刊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一线教师对如何用教材、教教材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认识到“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重要性。“用教材教”这一理念的提出,极大地解放了教材对教师的束缚,教师们纷纷运用各种手段开发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兴趣盎然,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有些教师过于习惯对教材的“灵活”调整,过于追求课堂的气氛,以至于忽视了对教材本身的有效研究,也影响了学生对教学
期刊
编 者 按  近年来,安吉县教育局“美丽学校”创建活动成效显著。本期“前沿”,我们采访了安吉县教育局局长宋焕新先生,请他在总体上介绍了“美丽学校”创建活动的相关情况;同时约请了安吉县高级中学、安吉县昆铜中学、杭垓小学教育集团3所学校的校长分别作为高中、初中、小学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在实践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能较为全面地展示该县教育的独到做法和先进经验。    宋焕新,1966年
期刊
一、考点分析  (一)《经济生活》已考的考点分布及分值  表1  (二)《经济与生活》考点的变动情况  与2012年相比,2013年考点编排的体例与教材的单元题、课题、框题、目题基本一致,考点的变动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三)启示  1. 《经济生活》试题的分值每年达32分,占高考文综思想政治总分的近三分之一;学生较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分配、交换,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少;国际国内经
期刊
安吉县昆铜中学坐落在安吉县一个偏僻的山村,与其他农村学校一样,办学条件相对落后、师资水平相对不高。但近年来,这所默默无闻的农村中学却热闹了起来,几乎每周都有来自省内外的教育局、教研室、学校参观团前来观摩、交流。《教育信息报》、湖州电视台、《湖州晚报》、安吉电视台、《今日安吉》等媒体也多次对昆铜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报导。原因是两年来,这里进行了课堂教学改革,即学校提出了“8分钟课堂”的举措:一堂
期刊
教育生产关系严重阻碍教育生产力的发展,“学”与“教”的关系严重扭曲、错位,学生成为学习的客体与知识的容器,其主体性、独立性严重缺失;“教”与“育”疏离甚至背离,作为“教育”辅助形式的“教学”,其工具性价值膨胀,甚或成为非教育的力量,教学被严重异化;学校的“发展”与“目的”分离,难以培养创新人才;违背规律、背弃理性、无视主体的现象大量存在……面对“人非目的”的课堂,我们不得不追问,教育之于人的成长意
期刊
高三后阶段复习的重点,一般来说,一是要研究《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把握好后阶段复习的方向和重点;二是要研究学生,把握好后阶段复习的难度,抓住能力的增长点;三是要抓好规范和心理素质培养,提高应试能力.本文从能力增长的角度谈谈高三物理后阶段复习中的能力培养问题.  我们知道,高三物理后阶段的复习不能是单纯的知识复习,而应把复习的重点放在方法的提炼和能力的培养上.以知识通过方法转化为能力,这才是更有效的
期刊
近年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浙江卷)的题型和分值十分稳定,由客观题(选择题)和主观题(综合题)两部分构成,满分100分。从近三年的考生答题情况看,地理综合题看似“普通”,但得分情况却很不乐观,难度系数均低于0.5,成为考生失分的“重灾区”之一。为此,如何提高地理综合题的得分率已成为广大教师和学生共同关心的一个研究课题、一个令人头痛的难题。本文通过对高考地理综合题设计的价值
期刊
在区域教研活动中,笔者有幸听了七年级《历史与社会》关于“区域的故事”的两堂公开课,感觉是同“株”异“葩”,各有千秋,让人听后有所回味和思考。杨春燕、方露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重探究,却又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模式。  一、 好马配新鞍,凸显学生主体  杨老师采用以合作交流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流程如下:  1. 课堂教学开始前预先发下从网上搜集的相关资料,有历史文献、写景散文、歌词等不同内容。  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