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人际和谐教育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g02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和谐校园建设又是一个基础领域。大学生人际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坚实基石。文章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入手,分析了人际和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建立大学生人际和谐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谐校园
  [作者简介]王海英(1979-),女,吉林集安人,长春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理论研究。(吉林长春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57-02
  人际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和谐校园建设又是一个基础领域,将直接影响着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而从此前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到某高校铊中毒事件,究其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而造成的悲剧。所有这一切说明了和谐校园建设的重点已指向大学生个体的人际和谐。人际和谐即和谐的人际关系。胡锦涛同志曾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可以说,它具有以下内涵:团结、合作、互惠、平等、尊重、宽容、诚信等。具体说来,既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也包括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和谐,即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和谐关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场所里,“同学关系”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时时面对的人生课题,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心。只有人际和谐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人际和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
  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要求包括培养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我国大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心理学家所称的“心理断乳”阶段。这一阶段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渐趋成熟,其自我意识得到迅速发展,并越来越为自己所认识。于是,他们主动探究自己的内心世界,发现了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差异,意识到自身的独特特点,产生了新的自我期待。正是这种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真正成熟的心理状态,决定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许多二重性状态,如大学生寻友迫切,社会阅历有限,好冲动;自我意识增强,但对周围事物评价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情感性与非功利性,理想性与现实性充满矛盾等。大学生的这一人际特点决定了人际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石。
  (二)人际和谐是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实基石
  1.人际和谐有助于优化人格。大学生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大都能保持良好的人格特点,如热情真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乐于助人等,会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和谐氛围,容易使人产生亲切感,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使他们成为人际交往的成功者。相反,如果一个人经常存在一些不健康的人格特点,如羞怯、自卑、嫉妒、清高、自傲、小气、苛刻、易冲动、爱面子、自我封闭等,容易使人际关系陷入困境。因此,改造不健康人格,优化良好人格是建立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重要一步。
  2.人际和谐有助于沟通信息。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价值高,是前所未有的。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则告诉我们不愿意或不善与人交往的人,必将影响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竞争力。只有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才可以相互传递,交流信息和成果,丰富自己的经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思想,从而更好地完善自身。
  3.人际和谐有助于身心和谐。在生活中,人们需要情感上的互相交流。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大学生以心理的满足与愉悦,而且还会带给大学生以极大的安全感,消除他们的孤独、焦虑与不安情绪,以保持心理平衡。如果人际关系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一定的失落感、孤独感,使自己不能正常地投入学习、生活,往往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大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有益于沟通思想,排解心头的顾虑和担心,融洽同学和师生间的感情,从而产生对同学、对老师、对学校的友好感、信任感和归属感。
  4.人际和谐有助于认识自我。人要有自知之明,即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人对自己的认识总是以他人为参照对象的,常常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心理学家把这叫做自我发现,即从交往对象身上发现自己。大学生在和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首先,可以把交往对象作为认识和评价自己的标尺,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强项和弱点,扬长避短。其次,要学会在纵、横比较中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看清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既不自负清高,也不自卑自贱,做到自爱自省。
  二、立足和谐校园建设,优化大学生人际和谐
  如何在和谐校园建设的实践当中促进大学生人际和谐的发展,一方面靠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另一方面学校也应创造一定的环境,以利于大学生人际和谐的形成。
  (一)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际和谐
  1.掌握渊博的知识,培养高尚的情操。这需要依赖于大学生在平时拓展阅读面,只有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才能建立自身的语言词库,开阔同学的视野,并引发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用清晰、文雅、幽默、风趣的语言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用得体的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同时,掌握渊博的知识,既能增强个体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能增进人际交往。
  2.不断增强自信心。自信心也是社交能力的重要素质之一。具有较强自信心的学生,意味着自己信任自己,自己尊重自己,在交往过程中能够表现自如,敢于大胆地自我推销,展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掌握交往的主动权,使交往活动顺利进行,这无疑有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相反,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容易形成嫉妒与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害怕失败而不愿意与人交往,把自己交往的范围限定在较小的圈子里,搞自我封闭,失去了许多学习和成就事业的机会。具有这种障碍心理的学生,更谈不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大学生良好人际交往技巧培养关键在于:一是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强的定向暗示作用,好的第一印象对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学者苏尼博士通过研究认为:在初次见面的短短几分钟里,人们就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决定了是否喜欢面前的这个人,是否愿意同他交朋友。因而,第一印象在人们的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你给人留下热情、自信、诚恳、大方等好的印象,交往就有基础,交往关系就会顺利地发展下去。相反,如果你给人留下虚伪、冷漠、呆板的印象,别人就不愿意接近你。二是掌握谈话技巧。交谈的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谈话的内容,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谈话的方式和方法,包括语音、语速、语调等。谈话时,既要注意谦虚、坦诚,又要注意对方的反应,以便随时调整谈话的内容和方式,使交往的氛围和谐友善。三是学会倾听和沟通。沟通和倾听能增强交流、切磋思想、消除误会、增进信任。但倾听也有技巧,在倾听别人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精神高度集中,不要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不要揭露别人的隐私,不要贸然插话,手里不要忙着其他的事情。所以“听”也很重要。然而,在生活中往往有些同学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愿意倾听别人的谈话、想法,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人际吸引力。四是培养幽默感。幽默既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机智的应变能力。特别在面临尴尬的场面中,幽默可以使人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在微笑中忘掉愁苦。美国总统里根曾说过:“在生活中,幽默促进人体健康;在政治上,幽默有利于自己的形象和得分。”当然幽默远不止这两条好处。谁有幽默的才能,谁就有魅力,这种独特的魅力会打动很多人的心。幽默所表现的是人性善良的一面,一个富有智慧、风趣、乐观的人在社交场合总是最受欢迎的人。
  (二)发挥校园和谐教育教学活动功能,优化大学生人际和谐
  1.注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理论教育,加深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理性认知。这就要求学校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关人际交往的相应课程,如“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社交礼仪”等选修课,向学生讲授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冲突的原因及应对策略等有关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既可以普及交往理论基本知识,又能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将重视人际认知变成你的自觉行动。
  2.在普及人际认知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心理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服务系统是非常必要的。学校应定期开展心理讲座或组织心理学专家答疑解惑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找寻人际冲突的原因,学会掌握一些积极的心理调适方法,及时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指导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总之,要通过专门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让原来交往困难的学生能够进行正常交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根据学生人际和谐发展的需要,对不同专业授课计划须做及时调整。任课教师在备课、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如对于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关于科学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教师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和激励学生,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认知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人文教育方面的知识,扩大人文精神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
  4.积极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学校应组织学生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各种集体活动,如举办演讲比赛、辩论会、社会调查、环境保护、关爱孤残、帮贫支教等,增加大学生的交往频率,扩大交往范围,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丰富、更适合自己的交往方法。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命运就会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可见,集体是人生的舞台,也是最好的课堂。参加集体活动为学生展示自己能力和才华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团队精神教育,促进了人际和谐。
  总之,和谐校园建设离不开大学生的参与,加强人际和谐教育,不仅可以优化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促进社会化进程,同时又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健康的提高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剑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张拓.人际和谐:和谐社会视野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课题[J].理论界,2007(6).
  [4]周育林.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6).
  [5]黄潜.大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J].科教文汇,2008(4).
  [6]梅韫芳.浅谈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J].科技教育,2008(9).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所使用的课本不应只是教学的全部内容,教材应该是可变的、发展的和开放的。因此,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一、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    教材是死的,教法是丰富多彩的,用活教材才能真正发挥教材的作用。《新标准英语》第二册在编排上采用先感知对话,再进行对话中接触到的某类单词的具体学习。通过教学实践对比,我意识到这种学
宽带无线接入网具有启动资金少、建设周期短、提供服务快、灵活性强等诸多优势,代表着一种新的不可忽视的发展趋势。无线资源管理是宽带无线接入网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提高
童年,孩子们储存下自己的快乐与烦恼,积聚了一笔不可再生的财富。而读书,为孩子们储存下童年,增加了他们生命的厚度。为了保障学生课外阅读量的积累,我校以下列特色读书活动为抓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这个毛病变得越来越严重。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又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而以“课标”和“建议”为指南,规范老师们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责任,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教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体制等方面都比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这对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更新教学方法,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中,并伴随新课程的实践而成长。那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如何进行创新教学?我想,可以从教学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三方面去进行实践。    一、教学观念的创新    随着课程改革的发
数字档案在其形成、存贮和共享利用等各个环节都会存在各种类型和各种层次的安全问题,本文重点讨论网络环境下数字档案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并介绍了针对这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为了调动学生作文的兴趣,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辐射、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而创新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开展游戏活动,激发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学生只有在做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时,才能真正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同时进发出创造的火花。玩游
目的探究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距骨骨折的实际临床效用。方法对照组单纯行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于踝关节镜辅助下微创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VAS及关节功能指标、临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