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德育四步走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erk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低效”问题长期困扰我们,虽然我们付出了艰辛努力,但效果仍不理想,“德育成了一杯烧不开的水”,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近年来,我校实施创新德育的四步走,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用“改革”完善德育的内容与形式,用“创新”铸就学校的德育“名片”与“品牌”。
  第一步:在改革思路上创新
  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依托课程提升德育的地位与作用。
  国家推行新课程改革,校本课程进入我们的视野,它的特点与优势就为我们统筹解决德育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载体与形式。首先,校本课程“以校为本”,这就有利于完善德育内容,使其切合本校学生需要;使德育目标复位正轨,既关注社会要求,又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其次,它由本校教师开发,注重开展实践活动,这又有利于把德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推进德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创新德育形式。再次,它属于课程,能进课表,安排固定时间,甚至可以开发更符合学生需要的德育教材,但它又不是思想政治课,没有高考压力,这就能改变过去学校德育活动安排随意、活动无序的状况,能保证德育活动正常、稳定地开展。最后,作为一门课程,学校在开发中有利于整合各种力量与资源,有利于根据各个部门的特点统筹设计和安排德育活动,使学校德育形成一盘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形成合力。这样,就有利于改变过去德育地位虚置,“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状况,就有利于整合学校的德育力量与资源,巩固其地位,发挥其作用,形成一种良性运行机制,大大提高德育实效。
  第二步:在德育内容上创新
  把社会需要与学生自我发展需要有机结合,把学生共同需要与本校学生的特殊需要有机结合,使德育内容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
  传统德育内容大一统,教师难以根据本校学生的思想状况来选择。我们要推进德育改革,就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来完善德育内容,使其能贴近学生,贴近时代,易于被学生接受和认同。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尤其是高一学生,对新的学校、学习、环境、班集体都不适应,迫切需要教师就如何“适应”进行指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以“适应”作为高一德育的中心主题,并围绕它筛选了“适应教育”“爱校教育”“学习方法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专题,以帮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生活、生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安排了“国防教育”(军训)“理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等传统德育内容,以体现学生的一般要求和共同需要。高二的学生通过高一的过渡,对外部环境已逐渐适应,但内心的困惑不仅未能消除,反而随学习难度提高、压力加大,对人生和社会认识的加深而不断增多,我们就把“人格”作为高二年级的中心主题。高三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需要明确相应的权利与责任,具有积极拚搏、敢于竞争的勇气与信心,我们就把“成年”作为高三的中心主题。这样的德育内容不仅切合本校学生需要,还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切实性,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第三步:在德育形式上创新
  积极推进德育的“生活化”与“情境化”,力求使德育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德育热情和兴趣。
  1.创新德育认知方式,使文本由呆板变为活泼,使理论学习也充满乐趣。过去学生学习道德理论的阵地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由于思想政治课既是德育课,又是智育课,它要应对高考,所以教材内容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比较枯燥,使学生缺乏兴趣。而德育不同于智育,马克思主义不会自发产生,其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与人追求个体利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学生的思想觉悟还处于发展之中;社会的不良因素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只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的“灌输”和“武装”,学生就可能因缺乏理论引导而看不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一致性,在活动中就可能得不到正面教育,甚至因个体利益的诱惑与遮蔽而产生相反的效果。如学生参加劳动,我们希望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艰辛,从而珍惜劳动成果,尊敬劳动人民,可若学生认识不到劳动的伟大,反而可能因劳动的艰辛而对劳动产生畏惧。因而德育既要重“行”,也要重“知”,重视理论的学习与“灌输”。只是我们要改变“灌输”方式,要让学生对理论学习产生兴趣,这就需要完善德育内容,创新德育知识的呈现方式,以利于教师化说教为引导,变灌输为渗透,让学生的道德“认知”也充满乐趣。
  2.创新德育践行方式,使活动由单调变为多样,让道德践行也洋溢欢乐。德育既要重“知”,更要重“行”,因为学生在实践中才能提高自育能力,才能把所获得的知识转化成行为习惯。传统德育虽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但大多是一些凸显政治主题的“概念化”“模式化”活动。如3月5日“学雷锋”,10月1日“颂祖国”等等,这种“模式化”活动不仅方式单调、形式呆板,而且有些活动只重形式,忽视内容,也就难以产生实效。
  在德育改革中,我们从推动德育活动“生活化”入手,力求将德育活动融入学生日常生活之中,这不仅易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德育活动长期化、稳定化地开展。如进行“环境教育”,我们就组织学生去擦墙上的痰,印在墙上的脚印,沾在地上的泡泡糖等,让学生体会消除其后果的艰辛,这就有利于把德育实践活动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反思自身言行,观察社会现象,以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的能力。在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还组织精兵强将对整个高中阶段的德育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对每个专题都设计了中心活动和若干辅助活动,力求使活动形式多样、新颖活泼,能收到切实效果。如道理浅显的,我们就选择表演式、欣赏式,让学生开展娱乐性活动,在轻松愉快中受到启迪和教育;涉及热点或容易引发争议的,我们就采取讨论、辩论、现场参观、社会调查等方式,让学生通过思维碰撞、观点交锋来消除分歧,或通过亲身调查来消除困惑;需要深化、拓展的,我们就选择研究性学习、专题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以提高道德创新能力;重在规范行为的,我们就采取现场体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领悟规范的重要,并自觉转化为行为习惯。这种方式多样化既有利于适应不同内容,有利于学生通过角色模拟,现场感受、人机互动,观察调查,问题探讨等不同方式来获取不同体验,也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德育践行中也充满欢乐,以提高德育活动的效果。
  第四步:在德育活动模式上创新
  变“知”“行”脱节为“知”“行”统一,变学校“独舞”为多方“共舞”,构建“知行统一”“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一体”的德育活动模式。
  在德育改革中,我们还不断探索新的简便易行的德育模式,以利于教师操作实施,提高德育效果。如针对传统德育“知”“行”脱节的弊端,我们便结合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一种能把“知”“行”有机统一的德育活动模式。这种模式以我们开发的《德育校本读本》为基础,其操作程序是:设计教案——引读导思——活动体验——评议交流。在实践中,教师们还将这一模式演变成两大类型,一是以“知”为中心,以“阅读——评议”“讲座——交流”“报告——讨论”等形式为载体的认知型活动方式;二是以“行”为重点,以“操作——感悟”“体验——评价”“探究——释疑”等形式为载体的体验型活动方式,由于该模式将“知”与“行”两个环节衔接为一个整体,既有利于学生将获得的道德知识指导行动,体现“知”作用与应用价值;又有利于学生将“行”中获得的感悟予以理性升华。
  我校还与耒阳市教育局一起开展了“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大德育运行机制”的课题研究,以改变过去学校德育只重自身力量,忽视与家庭、社区配合的状况。我们形成了一个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区德育为依托,政府行为为保证,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有机衔接、高效运转的大德育运作机制与网络化社会德育场,使德育变学校“独舞”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共舞”。我校与耒阳火电厂、蔡伦纪念园、耒阳党史陈列馆、市经济开发区等单位合作,开辟了20多个德育实践活动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基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农村、工厂和社区,通过观察、了解、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感受,增进情感,提高认识。此外,我们还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或邀请老干部、老模范来校作报告,发挥其余热;或与当地驻军联系,请他们对学生进行军训,给学生以体验和磨练;或组织学生到蔡伦纪念园参观,体悟蔡伦不惧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或到耒阳党史陈列馆瞻仰革命文物,了解革命先烈追求理想,不怕牺牲的事迹等等。这种注重社区德育力量、德育资源开发的方式,能让学生得到真实感受和直观的视觉冲击,其体验与震憾就更加强烈。
   (作者单位:湖南耒阳市二中)
其他文献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龙门的春天恬静、柔美。站在古朴的龙门桥上,放眼望去,面前是一片碧绿的春水,微风拂来,水面泛起涟漪,初暖的河水中,几个黑黑的“小球”时而浮上
向来恪守师道的我,今天不但收了学生的礼,而且还颇为自己感到庆幸。  事情要从我刚接手三年级二班说起。一天早晨,我发现一个膀大腰圆的学生正对着另一个身材瘦小的同学挥舞拳头,恶语相胁,其气势汹汹的样子和那位同学的怯懦猥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当即制止了这种侍强凌弱的行为,对“肇事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当我转过身来想安慰那位受欺负的同学时,才发觉他依然躲在墙角上瑟瑟发抖。除了机械地点头或者摇头,他对我的话没
在汽车制造专业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匮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了学生汽车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情景、小组、微课、阅读等教学方式教导学生,培
学校中层领导既是具体事务的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是校长联系教职工的一座桥梁;发挥得不好,是横在校长与教职工之间的一堵墙,会起堵塞作用,各种方案将无法成功实施。因此,如何提升具有承上启下、驱动教职工执行的中层执行力,是学校管理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打造“四有”中层是一种明智选择。  1.“有其为”,教育无小事,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校长不可能事必躬亲,这些工作要正常开展就需要中层领导有
针对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当前毕业设计环节中出现选题单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难以监控、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论文答辩言不达意等现状,笔者根据贵州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近几年的毕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通过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实践性研究活动。校本教研是教师教学方式、研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企业对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高职院校开展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下,文章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
朋友出国前做了几天的家庭教师,临走时便将自己的美国小学生珍妮托付给我。珍妮的父母都是美国海瑞集团驻山东的技术顾问,于是举家迁到了中国。初来时,珍妮的父母也曾让小珍妮试读了几所学校,但由于11岁的珍妮连基本的四则运算都没有掌握,加上汉语不是很熟练,在校的学习便十分吃力。又因为珍妮的父母被派驻山东的工作时间仅有一年,因此,珍妮最终放弃了入校学习的打算,决定靠家庭教育来完成基本的学业。  和这个美国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