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朱生豪译作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文学家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中国杰出的翻译家朱生豪逝世70周年。
  199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十八次大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4月23日(也是莎士比亚辞世日)为“世界读书日”。今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新编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浙商大版《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是我国莎剧翻译和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对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和朱生豪逝世70周年的最好纪念。
  在世界文学史上,莎士比亚无疑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马克思称莎士比亚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莎士比亚是一座高山,他的作品—戏剧和诗歌,已经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莎士比亚很早就被介绍到了中国。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朱生豪先生在翻译莎士比亚戏剧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世纪40年代,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大部分剧作,去世时年仅32岁。朱生豪先生是一位极富诗人气质的翻译家。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他的激情和才华,时至今日,他所翻译的莎士比亚作品依然是国内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而且难以替代的经典。
  浙江历来是中国莎士比亚翻译和研究的重地。朱生豪、梁实秋、虞尔昌、曹未风、孙大雨及众多著名莎学专家都是浙籍学人。浙江工商大学前身又是朱生豪夫人宋清如工作、生活了数十年的学校,与莎士比亚和朱生豪结下不解之缘。浙江应当有自己的《莎士比亚全集》。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圆了此梦,为浙江建设文化强省添上了浓重一笔。
  随着英国及世界文学史界的研究不断深入,莎士比亚的剧作数量—直在递增。到目前为止,被确认的莎剧已有39部。60多年过去了,确有必要对朱生豪先生的译作进行适当的修订,增补他所遗漏的篇什,修改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这套《莎士比亚全集》是以朱生豪的译文为底本,经陈才宇教授校订和补译完成的:朱生豪译出其中31种戏剧;陈才宇补译8种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若干短诗。这套《莎士比亚全集》分四卷,为精装彩色插图本,共320万字。
  新译编的《莎士比亚全集》有着显著的特色。全集体现了莎翁作品的完整性;实现了校补风格的一致性;维护了朱生豪译文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时,公认的莎剧是37部;如果今天仍然只收录37部作品,那就不能称为《莎士比亚全集》了。可以说,这套《莎士比亚全集》收集了迄今为止为学界所确认的全部莎作,真正体现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完整性。
  陈才宇教授既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古英语文学研究专家,又是一位成绩卓著的英国文学翻译家。他对朱生豪的翻译观心领神会,十分推崇与敬仰,并立志在自己的校订补译中切实贯彻和实践。他在《补译者的话》中写道:“朱生豪所译的莎士比亚,是译学中的典范,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当其他人的翻译作品最终被更优秀的后译者所替代而埋入历史的沉沙时,唯有他的翻译会被后人当作原著最可靠的中文参照而长久地被诵读,由他的神来之笔所创造的翻译艺术的丰碑,永远被后人瞻仰!”
  陈才宇的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是从古英语文学起步的,三十余年中已有著译600余万字,翻译过《贝奥武甫》《英国早期文学经典文本》《亚瑟王之死》《艰难时世》《失乐园》《金色笔记》等,又曾赴剑桥大学专修古英语文学;他的朱译校订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曾参与“译林版”《莎士比亚全集》的部分审校工作。早年他与刘新民教授等人合作出版过《莎士比亚诗全集》,两年前又校订出版了《朱译莎士比亚戏剧31种》。20年来始终未放弃研读莎剧和学习揣摩朱译。
  当他全力以赴投入这项工作之后,数年如一日地深入研究、比较各版朱译本。在具体的校订工作中,陈才宇教授还遵循可改可不改之处,不作自以为是的“润色加工”;尊重朱生豪行文中的吴语习惯;维护朱生豪译语的历史感;修改之处采用不同字体,并在注释中给出朱译原文等几条校订原则,力求保持朱译典雅通畅的文字风格,忠实传达原文意趣。语言表达上刻意仿效朱生豪的语言习惯。翻译有韵体文字时尽量做到工整有范,保持浓郁的原作韵味。他还秉承尊重原译的原则,改正了后来的校订本对朱译文字的“润色加工”和某些过度校订,从而使新版的《莎士比亚全集》充分保持了朱生豪翻译艺术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正如新编《莎士比亚全集》的补译者陈才宇教授所言:“如果问起我们这套新编的全集与以往出版的《莎士比亚全集》有什么不同,最关键的一点是:作为主干部分朱生豪的翻译是依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戏剧手稿》校订的,从而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朱生豪,维护了朱生豪翻译的权威性。”
其他文献
山间寻墓,林泉流水活活。  踽踽而行的陈寅恪,“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其为人治学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曾是中国一代学者的人格理想。可是,当年他欲立墓西湖山林间时,却竟无人识。  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散原)的墓,就坐落在西湖南山一个幽静的景点—九溪十八涧。这里山谷、溪水、林木相伴,一弯一个景。在一片开阔的茶园旁,陈三立便长眠于斯,没有墓道。其墓之碑刻“诗人陈散原先生”的字样,右为长子陈衡
期刊
《翰墨清芬》是刘鹗、刘大绅、刘蕙孙祖孙三先生的“手迹辑存”,包括文章、诗词、书信、日记和条屏、对联、画作、扇面、印谱等。由于刘鹗在中国近代文化界的影响,《翰墨清芬》成为当今难得一见的资料:了解他们治学、行事、为文和交游的一般情况,得到书法、篆刻的艺术享受。  刘氏族谱丹徒(今江苏镇江),为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后裔,但围绕《翰墨清芬》,刘氏与浙江也有一些联系。  刘铁云、鹗(1857—1909),
期刊
今年是米哈伊尔·肖洛霍夫(Sholokhov,MikhaiIAleksandrovich)逝世30周年。他的墓碑与众不同,那是一块天然的巨石,低矮浑厚,墓石上仅有“肖洛霍夫”名字,无称谓,无生卒年月。我国研究肖洛霍夫专家孙美玲富有哲理地评说:“碑上这个名字足以说明一切了。它像碑石后面的顿河,由历史的深处而来,流在永恒的大地上,流在永恒的人心上,流向永恒的历史的远方!”  在20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史上
期刊
早春,离西湖荷花映日竞放还有三个月的时间,长桥公园边的浙江美术馆里已经处处莲荷绽放。3月28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的大型跨界画展“弥散与生成—潘公凯艺术展”在这里开幕,展览分为“笔墨与人格精神”、“错构与转念”、“自觉与四大主义”、“生成与营构”四部分,展出了潘公凯近年来创作的70余件艺术作品,展现了他在艺术领域的探索。  潘公凯从小生活在西湖边,荷花池头就是他家,钱王祠就在家门口,从南山
期刊
瑞一民  近日,笔者走进瑞安市民胡嗣雄家,见识了他所收藏的100多件精美的瓯窑青瓷。瓯窑,在今浙江温州一带,始烧于汉,盛于唐宋,终衰于元。担任温州市瓯窑学会副会长和瑞安市博物馆之友联谊会副会长的胡嗣雄,以“穷生活,富藏品”的方式,为下一代保留了珍贵的地方历史文化遗产—通过瓯窑青瓷,看到从三国至宋代1000多年间瓯越(温州及丽水、台州)先民的生活痕迹。  三国堆塑谷仓罐  胡嗣雄藏有三国堆塑谷仓罐一
期刊
董连元是颇有成果的草根连环画家,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为弘扬中华礼仪、传承道德文明,他常有作品推出,使我十分钦企。日前,浙江省文史馆馆员、书画家方志恩让我结识了董连元。年过花甲的董连元才情满溢,几十年“很接地气”地在方寸天地中追寻着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七岁时报章上初露头角  1950年,董连元出生于杭州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父亲是医生,家里窗明几净,逢年过节总要换贴中堂年画和条屏、堂屏国画。儿
期刊
2013年11月30日下午,由韩国罗州市南平学校校长朴顺玉女士带领的20人访问团抵达上海浦东机场。我作为宁波余姚长安小学书记早在机场迎候,即上前与朴校长亲切握手,两校师生首次合影,此次中韩两校文化交流系列活动正式开启。  韩国学子夜宿中国家庭  在长安小学演播厅举行了简短却热烈的见面会后,16位韩国罗州南平学校的学生与结对的中国孩子手挽着手,走进了16个中国家庭,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异国文化与生活体验
期刊
生我养我是大海  浙江省象山县的天下渔港石浦,孕育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文化。  石浦渔港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渔家儿女,专门用手工制作千年古船模的杨雪峰就是其中的一位。十多年来,他和同事们精心制作出一万多艘古船模,成为石浦渔港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成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道靓丽风景。  石浦渔港潮起潮落,杨雪峰从出生起便枕着大海的涛声成长。16岁时,杨雪峰到隔海相望的东门岛船厂当学徒工,每天和大大小小
期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2014年6月20日,来自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和津巴布韦的七名手工艺者,结束了在浙江的为期一个半月的竹编技艺课程。在结业典礼上,他们向负责培训的省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求教中国诗词,用并不熟练的汉语向他们的中国竹编师父、杭州市工艺美术师杨振利表达谢意。  上面那句出自《史记》的名言,以桃李喻人,比喻为人诚挚,自会有强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回国后,我也想成为像我的老师那样的老师
期刊
龙泉瓷艺(组照)神仙居
期刊